讀博班就有感悟,畢業後很難找到教職。一半一半,西進依然有機會,但異地工作不適合每個人。
我讀書算一路順遂,大學畢業前(書卷獎)就考上碩班,碩班答辯前已經拿到博班通知,按部就班也按計畫在30歲那年拿到博士學位。
然而,文史哲在學期間要找半工半讀也要看運氣。我有幸生長在可以學貸的台灣,學費、住宿費、書籍費都能借。生活費靠兼課,北台灣每週跑7個地方,另外家教加偶爾接口譯、咖啡館外場,扣掉沒有課的寒暑假,勉強打平簡單的生活,甚至還有辦法去其他學校旁聽、假期小旅行。
但我花很多時間在交通上,臨時生病也要想辦法兼課。還有有一次我身上真的沒錢了,但看上一本古希臘文直譯的中文書,700多塊,我想了一下還是買了。這種時候就吃滷肉飯,還有冷凍肉包。朋友常接濟我咖啡豆、衣服、鞋子等各種奢侈品。
拿到正式博士學位前,我拿到廣東某大學的專任offer,其實沒有太多考慮就出發了。這兩年我一週上14-16堂課,然後努力投稿。在郵件發現外國期刊收錄的通知時,我蹲在宿舍的廚房大哭一場。因為這本期刊和其他經歷,我申請到名校的博士後offer。
我很驚訝,突然一週只要上四堂課,其餘時間真的就是研究、申請計畫。這也是這麼長一段時間,我不用奔波。努力是必須的,盡力完成各種學校給的研究任務。儘管遇到疫情,還是順利地拿到博士後證書。
但我終究回歸流浪,因為如果兩年沒有評上副研究員,就是所謂非升即走。接著就開始有不同學校找我開offer,找我去參觀校園、談合約細節。有些大陸的大學(高校)是要談價的。
我沒有去參觀其他學校,選擇了回家。感性大於理性,我想不到疫情時代,有甚麼比回家陪伴我媽老年更重要的事。儘管陸陸續續還是收到大陸的offer,但我暫時想留在台灣。我仍然準備備審資料投台灣學校,也許土博士真的不受歡迎,又或者我條件比其他候選人差,都沒有機會!
我只有聽說台灣兼課的機會,但每間學校兼課有限制,一週4-6小時,要同時湊滿多間學校再扣掉時有時無的暑期班,還是蠻難的。
《兼任下流》在很大程度上安慰我,作者描述了很多大眾想不到的事。那該怎麼辦呢?我目前轉行在大學做行政,跟我的原來研究真的沒有甚麼關係,但借書很方便,校園也是我很喜歡的環境。
我相信讀書研究教課不能當飯吃的時候可以是興趣。好好地還學貸。把知識公義當作嚮往的生活目標。有時候,悲觀樂觀都好。
日日是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