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因法語》00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沒有修行經驗的人,
往往容易被外在的經驗所迷惑,
或者是看似神奇的感應,
或者是看似玄妙的言談....

真正嘗到法味的人,知道什麼是有價值的,
什麼是泡影,就不會被這些路邊的花草所迷惑了。
真正去實踐佛法,體驗它,
因此見到「心」....
將心從束縛中解脫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15.8.22 良因法師 隨筆 高菴退①雲居,圓悟欲治佛印②臥龍菴為燕休③之所。 高菴曰:「林下人苟有道義之樂,形骸可外。 予以從心之年④,正如長庚曉月⑤,光影能幾時? 且西山廬阜,林泉相屬,皆予逸老之地。何必有諸己然後可樂耶?」 未幾,即拽杖過天台,後終於華頂峯。 《真牧集》 【注釋】
2015.8.15 良因法師 隨筆 高菴住雲居,聞衲子病移延壽堂①。 咨嗟嘆息,如出諸己。朝夕問候,以至躬自煎煮,不嘗不與食。 或遇天氣稍寒,拊其背曰: 「衣不單乎?」或值時暑,察其色曰:「莫大熱乎?」 不幸不救,不問彼之有無。常住盡禮津送。 知事或他辭。高菴叱之曰: 四方識者,高其為人。
2015.8.7 良因法師 隨筆 高菴住雲居,每見衲子室中不契其機者,即把其袂,正色責之曰: 「父母養汝身,師友成汝志。無饑寒之迫, 無征役之勞,於此不堅確精進成辦道業,他日何面目見父母師友乎? 衲子聞其語,有涕泣而不已者,其號令整嚴如此。」 《旦菴逸事》 【演蓮法師譯文】 良因贊曰:
2015.8.6 良因法師 隨筆 高菴曰: 「住持大體,以叢林為家。區別得宜,付授當器。 舉措係安危之理,得失關教化之源。為人模範,安可容易。 未見住持弛縱,而能使衲子服從;法度凌遲,而欲禁叢林暴慢。 昔育王諶遣首座①,仰山偉貶侍僧②,載于典文,足為令範。 或縱貪饕而無忌憚,或緣利養而致喧爭。
2015.8.5 良因法師 隨筆 高菴聞成枯木①住金山,受用侈靡。 嘆息久之曰:「比丘之法,所貴清儉,豈宜如此? 徒與後生輩習輕肥②者,增無厭之求,得不愧古人乎?」 《真牧集》 【注釋】 ②輕肥:「輕裘肥馬」的略語,形容過豪華奢侈的生活。 【演蓮法師譯文】 良因贊曰: 並非如此,只是消耗得更快。
2015.8.4 良因法師 隨筆 高菴曰: 「道德仁義,不獨古人有之,今人亦有之。 以其智識不明,學問不廣,根器不淨,志氣狹劣,行之不力, 遂被聲色所移,使不自覺。 蓋因妄想情念,積習濃厚,不能頓除,所以不到古人地位耳。」 《與耿龍學書》 【演蓮法師譯文】 高菴善悟禪師說: 良因贊曰:
2015.8.22 良因法師 隨筆 高菴退①雲居,圓悟欲治佛印②臥龍菴為燕休③之所。 高菴曰:「林下人苟有道義之樂,形骸可外。 予以從心之年④,正如長庚曉月⑤,光影能幾時? 且西山廬阜,林泉相屬,皆予逸老之地。何必有諸己然後可樂耶?」 未幾,即拽杖過天台,後終於華頂峯。 《真牧集》 【注釋】
2015.8.15 良因法師 隨筆 高菴住雲居,聞衲子病移延壽堂①。 咨嗟嘆息,如出諸己。朝夕問候,以至躬自煎煮,不嘗不與食。 或遇天氣稍寒,拊其背曰: 「衣不單乎?」或值時暑,察其色曰:「莫大熱乎?」 不幸不救,不問彼之有無。常住盡禮津送。 知事或他辭。高菴叱之曰: 四方識者,高其為人。
2015.8.7 良因法師 隨筆 高菴住雲居,每見衲子室中不契其機者,即把其袂,正色責之曰: 「父母養汝身,師友成汝志。無饑寒之迫, 無征役之勞,於此不堅確精進成辦道業,他日何面目見父母師友乎? 衲子聞其語,有涕泣而不已者,其號令整嚴如此。」 《旦菴逸事》 【演蓮法師譯文】 良因贊曰:
2015.8.6 良因法師 隨筆 高菴曰: 「住持大體,以叢林為家。區別得宜,付授當器。 舉措係安危之理,得失關教化之源。為人模範,安可容易。 未見住持弛縱,而能使衲子服從;法度凌遲,而欲禁叢林暴慢。 昔育王諶遣首座①,仰山偉貶侍僧②,載于典文,足為令範。 或縱貪饕而無忌憚,或緣利養而致喧爭。
2015.8.5 良因法師 隨筆 高菴聞成枯木①住金山,受用侈靡。 嘆息久之曰:「比丘之法,所貴清儉,豈宜如此? 徒與後生輩習輕肥②者,增無厭之求,得不愧古人乎?」 《真牧集》 【注釋】 ②輕肥:「輕裘肥馬」的略語,形容過豪華奢侈的生活。 【演蓮法師譯文】 良因贊曰: 並非如此,只是消耗得更快。
2015.8.4 良因法師 隨筆 高菴曰: 「道德仁義,不獨古人有之,今人亦有之。 以其智識不明,學問不廣,根器不淨,志氣狹劣,行之不力, 遂被聲色所移,使不自覺。 蓋因妄想情念,積習濃厚,不能頓除,所以不到古人地位耳。」 《與耿龍學書》 【演蓮法師譯文】 高菴善悟禪師說: 良因贊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念佛就是以佛號作為所緣境,修密的話可能以咒語或本尊的形相作為所緣境。所有的禪法都是一樣的,不管內外道、大小顯密,都要有個所緣境。這是第一個善緣心。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光師傅說心經2 作者 慧光法師/菩薩寺廟 IBS 總住持 2022 維摩舍文教 ❍ ❍ ❍ ❍ ❍❍ ❍ ❍ ❍ ❍❍ ❍ 覺醒是生命的開始 當我們正確地認識自己和環境的時候,自然而然就能消除心中的煩惱。 佛法講到最核心,就是般若。 (般若=智慧) 以情感為基礎建立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導讀:   【如來所得法】:如來於法實無所得,以無所得心,悟真空無相之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法無實無虛】:真空無相之理,不可取及說,唯假以文字之方便,以心傳心,傳佛心印。如來所得法,此法即此心,心外更無別法
Thumbnail
禪師示頌曰: 覺性圓明無相身。莫將知見妄疏親。 念異便於玄體昧。心差不與道為鄰。 情分萬法沉前境。識鑒多端喪本真。 如是句中全曉會。了然無事昔時人。 這首詩深刻表達了禪宗關於覺性本質和解脫道的教導。 它強調放棄執著、成見和二元思維的重要性,以便體驗超越一切形式和區別的現實的真實本質。
Thumbnail
念佛是「意根」的淨化(象山慶24.3.16)     「意根」是意識的根,也是促生萬法的根。如來藏(第八藏識)依止意根 (第七末那識)而生意識(第六分別識)、一切法;若無意根,則一切種子不能發芽。意根無色,無形無相,是「心」法,祂有心的功能,隨時隨處做主宰(有覆無記、恆審思量)。意根在,身體就有「
念佛是「意根」的淨化(象山慶24.3.16)          「意根」是意識的根,也是促生萬法的根。如來藏(第八藏識)依止意根 (第七末那識)而生意識(第六分別識)、一切法;若無意根,則一切種子不能發芽。意根無色,無形無相,是「心」法,祂有心的功能,隨時隨處做主宰(有覆無記、恆審思量)。意根在,
Thumbnail
圓覺淨性 現於身心 隨類各應 身心幻垢 對離幻垢 是真菩薩 圓覺淨性:每個人的真心都是清淨無染,具有無量功能 現於身心:真心(如來)創造了我們執著的身,以及執取的森羅萬象 隨類各應:真心隨我們的意識,求仁得仁,求貪得貪,同頻共振 身心幻垢:當我們愛我們的身體,取有對錯好壞好惡的
Thumbnail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念佛就是以佛號作為所緣境,修密的話可能以咒語或本尊的形相作為所緣境。所有的禪法都是一樣的,不管內外道、大小顯密,都要有個所緣境。這是第一個善緣心。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光師傅說心經2 作者 慧光法師/菩薩寺廟 IBS 總住持 2022 維摩舍文教 ❍ ❍ ❍ ❍ ❍❍ ❍ ❍ ❍ ❍❍ ❍ 覺醒是生命的開始 當我們正確地認識自己和環境的時候,自然而然就能消除心中的煩惱。 佛法講到最核心,就是般若。 (般若=智慧) 以情感為基礎建立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導讀:   【如來所得法】:如來於法實無所得,以無所得心,悟真空無相之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法無實無虛】:真空無相之理,不可取及說,唯假以文字之方便,以心傳心,傳佛心印。如來所得法,此法即此心,心外更無別法
Thumbnail
禪師示頌曰: 覺性圓明無相身。莫將知見妄疏親。 念異便於玄體昧。心差不與道為鄰。 情分萬法沉前境。識鑒多端喪本真。 如是句中全曉會。了然無事昔時人。 這首詩深刻表達了禪宗關於覺性本質和解脫道的教導。 它強調放棄執著、成見和二元思維的重要性,以便體驗超越一切形式和區別的現實的真實本質。
Thumbnail
念佛是「意根」的淨化(象山慶24.3.16)     「意根」是意識的根,也是促生萬法的根。如來藏(第八藏識)依止意根 (第七末那識)而生意識(第六分別識)、一切法;若無意根,則一切種子不能發芽。意根無色,無形無相,是「心」法,祂有心的功能,隨時隨處做主宰(有覆無記、恆審思量)。意根在,身體就有「
念佛是「意根」的淨化(象山慶24.3.16)          「意根」是意識的根,也是促生萬法的根。如來藏(第八藏識)依止意根 (第七末那識)而生意識(第六分別識)、一切法;若無意根,則一切種子不能發芽。意根無色,無形無相,是「心」法,祂有心的功能,隨時隨處做主宰(有覆無記、恆審思量)。意根在,
Thumbnail
圓覺淨性 現於身心 隨類各應 身心幻垢 對離幻垢 是真菩薩 圓覺淨性:每個人的真心都是清淨無染,具有無量功能 現於身心:真心(如來)創造了我們執著的身,以及執取的森羅萬象 隨類各應:真心隨我們的意識,求仁得仁,求貪得貪,同頻共振 身心幻垢:當我們愛我們的身體,取有對錯好壞好惡的
Thumbnail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