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因法語》044 貪 瞋 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我們總覺的境界在干擾我們的修行,
殊不知相由心生;紛亂的境界,
是我們紛亂的心的影像。
當心的投影,現種種紛亂相時,
我們接著在攀緣它,起種種貪,瞋,癡,愛
因此的惡性循環,
使得我們作繭自縛,越陷越深。
唯有了解一切不過是心的幻影,
釜底抽薪,將心與此境分離,
才有解脫之期。
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安住在三寶的境界中,凡事反求諸己吧 !
夯寶寶學佛,是我的學習心得。身心轉換提升幸福資糧,來自於佛法的滋潤,法滋潤源自於身口意實踐佛法,夯寶寶邀你一起來體證碰得到的佛法,祝你開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文字般若是「標月指」,為何說佛經是「標月指」? 因為透過佛經的開示中,我們能夠了解 「何者為真心,何者為妄心。」 循著經典的指示,便能見到我們的本來面目。 就像我們循著指向月亮的指頭,能夠見到真月, 因此說佛經是「標月指」。 往往有狂禪者,錯解般若者,見佛說離一切相,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我們自稱為佛教徒,就必須學習佛陀的開示, 依著經典的道理,做為行為的準則。 如何將經典的開示活用, 並且沒有「離經一字」(師心自用), 「依文解義」(錯認經意)的過失呢? 只有透過「聞、思、修」的次第,才能或免此過患。 因此,首先必須透過法師的開示引導, 了解何為如來的真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我們心中為何常常煩惱不斷, 就是缺乏「法」的光明所致。 因為我們往往最常想到的就是「我」,最愛的也是「我」, 縱然我們貌似愛別人,實際上愛的也是心中所愛的影像。 因為全體我執,所以我們痛苦、流轉。 怎麼解脫呢? 經云: 「發菩提心,破諸魔障。」 只有拓展自己的心量,學習地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我們發心學佛,就應該思惟為什麼要歸依三寶? 因為希求了生脫死。 透過上文我們了解,三寶是世間的光明, 所以我們發心歸依三寶,決定不疑! 怎樣才能使我們專心緣此呢? 我們對於希求了生脫死的心,要至誠懇切。 也就是透過智慧的觀察,使希求的心能夠強烈的生起。 所謂智慧的觀察: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要護持我們清淨的戒行, 有「止持」與「作持」兩門。 「止持」便是消極地不造惡業,也就是持好每一條所受之戒。 「作持」是積極地護持這念「菩提心」的正念, 也就是護持我們的戒體, 上述《華嚴經・淨行品》的偈,便是「止持」。 老修行人善護自己的念頭,也是同樣的道理。 不僅消極地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透過上人的介紹, 我們應當了知初學階段所應學習的經論, 以及其重要性。 但是我們同時應當知道, 這些經論其實是深者見深,淺者見淺地。 隨著我們對佛法學習的深入, 我們對經典的體會也就越來越深。 因此,這些經典又不只是初學者所應學, 乃至值得修行人終生奉持的。 同時,應知輪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文字般若是「標月指」,為何說佛經是「標月指」? 因為透過佛經的開示中,我們能夠了解 「何者為真心,何者為妄心。」 循著經典的指示,便能見到我們的本來面目。 就像我們循著指向月亮的指頭,能夠見到真月, 因此說佛經是「標月指」。 往往有狂禪者,錯解般若者,見佛說離一切相,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我們自稱為佛教徒,就必須學習佛陀的開示, 依著經典的道理,做為行為的準則。 如何將經典的開示活用, 並且沒有「離經一字」(師心自用), 「依文解義」(錯認經意)的過失呢? 只有透過「聞、思、修」的次第,才能或免此過患。 因此,首先必須透過法師的開示引導, 了解何為如來的真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我們心中為何常常煩惱不斷, 就是缺乏「法」的光明所致。 因為我們往往最常想到的就是「我」,最愛的也是「我」, 縱然我們貌似愛別人,實際上愛的也是心中所愛的影像。 因為全體我執,所以我們痛苦、流轉。 怎麼解脫呢? 經云: 「發菩提心,破諸魔障。」 只有拓展自己的心量,學習地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我們發心學佛,就應該思惟為什麼要歸依三寶? 因為希求了生脫死。 透過上文我們了解,三寶是世間的光明, 所以我們發心歸依三寶,決定不疑! 怎樣才能使我們專心緣此呢? 我們對於希求了生脫死的心,要至誠懇切。 也就是透過智慧的觀察,使希求的心能夠強烈的生起。 所謂智慧的觀察: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要護持我們清淨的戒行, 有「止持」與「作持」兩門。 「止持」便是消極地不造惡業,也就是持好每一條所受之戒。 「作持」是積極地護持這念「菩提心」的正念, 也就是護持我們的戒體, 上述《華嚴經・淨行品》的偈,便是「止持」。 老修行人善護自己的念頭,也是同樣的道理。 不僅消極地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透過上人的介紹, 我們應當了知初學階段所應學習的經論, 以及其重要性。 但是我們同時應當知道, 這些經論其實是深者見深,淺者見淺地。 隨著我們對佛法學習的深入, 我們對經典的體會也就越來越深。 因此,這些經典又不只是初學者所應學, 乃至值得修行人終生奉持的。 同時,應知輪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倘若是境界已經現在面前,又避不掉、躲不開,這時該怎麼辦呢?這時務必要保持「正念、正知」、「如理作意」,千萬不要起任何「不正的思惟」。 我們自己不妨多想想,有的人貪、瞋很容易現起,不妨多從這邊用心。我們要反省我們內在是不是有那一條毒蛇?不要時節因緣具足了,又跑出來咬人。
我們看「欲放逸」的文: 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 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是譬喻我們內心貪、瞋、癡、等分的煩惱,而且毒蛇、惡獸這些頂多就是傷害我們的色身,它不會破壞我們的法身,更不會讓我們墮到三惡道去。所以說內心的煩惱比毒蛇、惡獸還要厲害。
慈悲心呢是很重要的,他主要的就是要對治瞋恨心,瞋恨心幾乎呢每一個人都有,只是明顯不明顯,容易爆發,不容易爆發而已,那可以說是境界,還沒有現前,那麼有些人平時呢都很溫和的,欸!有一次突然間暴怒起來,哇~這就是說呢我們每一個人呢貪瞋癡的習氣,都是存在的,而且是很強的。
Thumbnail
1.情緒隨個人慾望而起舞,唯有嚴持淨戒能使令平和。 Emotions arise in tune with each person's desire,only with strict observation of pure can make one peaceful. 2.心一散亂,魔即趁入。
Thumbnail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羅雲師兄 煩惱有很多種別名,其中一個就是「漏」,「漏」就是煩惱。阿羅漢漏盡,是貪、瞋、癡等永盡。當我們有煩惱,要隨時斷除,不然功德水漏失了,什麼時候才能功德圓滿呢? 我們人都不希望受苦,可是很奇怪,我們卻很喜歡去造作、積集苦的原因。而這苦的原因,其實就是煩惱與業。
Thumbnail
圓覺淨性 現於身心 隨類各應 身心幻垢 對離幻垢 是真菩薩 圓覺淨性:每個人的真心都是清淨無染,具有無量功能 現於身心:真心(如來)創造了我們執著的身,以及執取的森羅萬象 隨類各應:真心隨我們的意識,求仁得仁,求貪得貪,同頻共振 身心幻垢:當我們愛我們的身體,取有對錯好壞好惡的
Thumbnail
我在之前文章中說過,《楞嚴經》中說:純想即飛,純情即墮,情多想少要墮入三惡道,而人道則是處在情想平衡的狀態。 因此,一旦你此生大部分時間都處於情多想少的狀態,來世必墮入三惡道,根據你的惡業報,重則投生地獄道,輕則投生畜牲道。 相對的,你此生大部分時間處於情少想多的狀態,甚至能在禪定中進入純想
Thumbnail
《大乘起信论》云:“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倘若是境界已經現在面前,又避不掉、躲不開,這時該怎麼辦呢?這時務必要保持「正念、正知」、「如理作意」,千萬不要起任何「不正的思惟」。 我們自己不妨多想想,有的人貪、瞋很容易現起,不妨多從這邊用心。我們要反省我們內在是不是有那一條毒蛇?不要時節因緣具足了,又跑出來咬人。
我們看「欲放逸」的文: 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 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是譬喻我們內心貪、瞋、癡、等分的煩惱,而且毒蛇、惡獸這些頂多就是傷害我們的色身,它不會破壞我們的法身,更不會讓我們墮到三惡道去。所以說內心的煩惱比毒蛇、惡獸還要厲害。
慈悲心呢是很重要的,他主要的就是要對治瞋恨心,瞋恨心幾乎呢每一個人都有,只是明顯不明顯,容易爆發,不容易爆發而已,那可以說是境界,還沒有現前,那麼有些人平時呢都很溫和的,欸!有一次突然間暴怒起來,哇~這就是說呢我們每一個人呢貪瞋癡的習氣,都是存在的,而且是很強的。
Thumbnail
1.情緒隨個人慾望而起舞,唯有嚴持淨戒能使令平和。 Emotions arise in tune with each person's desire,only with strict observation of pure can make one peaceful. 2.心一散亂,魔即趁入。
Thumbnail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羅雲師兄 煩惱有很多種別名,其中一個就是「漏」,「漏」就是煩惱。阿羅漢漏盡,是貪、瞋、癡等永盡。當我們有煩惱,要隨時斷除,不然功德水漏失了,什麼時候才能功德圓滿呢? 我們人都不希望受苦,可是很奇怪,我們卻很喜歡去造作、積集苦的原因。而這苦的原因,其實就是煩惱與業。
Thumbnail
圓覺淨性 現於身心 隨類各應 身心幻垢 對離幻垢 是真菩薩 圓覺淨性:每個人的真心都是清淨無染,具有無量功能 現於身心:真心(如來)創造了我們執著的身,以及執取的森羅萬象 隨類各應:真心隨我們的意識,求仁得仁,求貪得貪,同頻共振 身心幻垢:當我們愛我們的身體,取有對錯好壞好惡的
Thumbnail
我在之前文章中說過,《楞嚴經》中說:純想即飛,純情即墮,情多想少要墮入三惡道,而人道則是處在情想平衡的狀態。 因此,一旦你此生大部分時間都處於情多想少的狀態,來世必墮入三惡道,根據你的惡業報,重則投生地獄道,輕則投生畜牲道。 相對的,你此生大部分時間處於情少想多的狀態,甚至能在禪定中進入純想
Thumbnail
《大乘起信论》云:“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