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與知識(二)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上週我們聊到義務教育的緣起與原因除了最早的兵役與工廠勞動力需求外,科技的進步更是推高人類的知識與能力需求。而學習的真正目的就只有兩個,掌握個人生存所需的知識以及產出整個國家社會中的各種產業所需的下一代人力,那本週就要談論知識的部分。

學校教育所傳授的知識

我們都知道從我們六歲開始進入小學時都有所謂的課本,而各個科目的課本基本上都具有一定的課程內容,而且都是以一個學期作為單位,一直到高中職畢業都是如此,而課程難度則是逐年加深。基本上當今要在學校教育中接觸到較為專精領域都要到進入大學以後了,原因就是當今專業領域的知識如果沒有中小學紮實的基礎學識根本掌握不了人類近幾百年所累積的龐大且艱深的專業知識。
除了學校教育外,坊間書店也有許多形形色色的課外書籍,從專業的工具書到休閒的漫畫小說都有,或許有些人覺得這些是不入流的書籍而限制禁止小孩去閱讀,但筆者還是要說這些課外書也有許多課外知識,也不妨偶爾接觸,對生活也有一定的幫助。
講了上面這些,各位讀者認為光靠學校課程與課外書,就能保證事業一帆風順嗎?換個簡單的方法問,請問你們自己有辦法只看賽車相關的漫畫或影片就可以成為賽車手嗎?抑或者光看企業家的自傳就可以闖出一番大事業嗎?

外顯知識與內隱知識

麥可·波蘭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從哲學領域提出的概念(同年他出版的《個人知識》一書中有詳細的描述)。波蘭尼認為:「人類的知識有兩種。通常被描述為知識的,即以書面文字、圖表和數學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種類型的知識。而未被表述的知識,像我們在做某事的行動中所擁有的知識,是另一種知識。」他把前者稱為外顯知識,而將後者稱為內隱知識,按照波蘭尼的理解,顯性知識是能夠被人類以一定符碼系統(最典型的是語言,也包括數學公式、各類圖表、盲文、手語、旗語等諸種符號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識。內隱知識和顯性知識相對,是指那種我們知道但難以言述的知識。
而基本上內隱知識具有下列特徵:
  1. 默會性:不能通過語言、文字、圖表或符號明確表述:內隱知識一般很難進行明確表述與邏輯說明,它是人類非語言智力活動的成果。這是內隱知識最本質的特性。
  2. 個體性:內隱知識是存在於個人頭腦中的,它的主要載體是個人,它不能通過正規的形式(例如,學校教育、大眾媒體等形式)進行傳遞,因為內隱知識的擁有者和使用者都很難清晰表達。但是內隱知識並不是不能傳遞的,只不過它的傳遞方式特殊一些,例如通過「師傳徒授」的方式進行。另外,這裡需要區別「個體性」與「主觀性」。波蘭尼認為,和主觀心理狀態之局限於一己的、私人的感受不同,個體知識是認識者以高度的責任心(responsibility),帶著普遍的意圖(universal intent),在接觸外部實在(external reality)的基礎上獲得的認識成果。可見,個體的不同於主觀的,關鍵在於前者包含了一個普遍的、外在的維度 。
  3. 非理性:顯性知識是通過人們的「邏輯推理」過程獲得的,因此它能夠理性地進行反思,而內隱知識是通過人們的身體的感官或者直覺、領悟獲得的,因此不是經過邏輯推理獲得。由於內隱知識的非理性特徵,所以人們不能對它進行理性地批判。
  4. 情境性:內隱知識總是與特定的情景緊密相聯繫的,它總是依託特定情境中存在的,是對特定的任務和情境的整體把握。這也是內隱知識的很重要的特徵。
  5. 文化性:內隱知識比顯性知識更具有強烈的文化特徵,與一定文化傳統中人們所分析那個的概念、符號、知識體系分不開,或者說,處於不同文化傳統中的人們往往分享了不同的內隱知識「體系」,包括隱性的自然知識「體系」,也包括隱性的社會和人文知識「體系」。
  6. 偶然性與隨意性:內隱知識比較偶然、比較隨意,很難捕捉,所以獲取的時候就比顯性知識要困難。
  7. 相對性:這裡的相對性有兩層含義:一是內隱知識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顯性知識,二是相對於一個人來說是內隱知識,但是同時對另一個人來說可能已經是顯性知識,反之亦然。
  8. 穩定性:與顯性知識相比,內隱知識與觀念、信仰等一樣,不易受環境的影響改變;它較少受年齡影響,不易消退遺忘;也就意味著個體一旦擁有某種內隱知識就難以對其進行改造。這意味著內隱知識的建構需要在潛移默化中進行。
  9. 整體性:儘管內隱知識往往顯得缺乏邏輯結構,然而,它是個體內部認知整合的結果,是完整、和諧、統一的主體人格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個體在環境中的行為起著主要的決定作用,其本身也是整體統一,不可分割的。
而內隱知識又可分為認知與技能兩大類,前者包括信念、領悟、理想、價值觀、情感及心智模式,就是如何讀出字裡行間與環境中隱藏訊息的能力,而後者包括非正式和難以明確的技能或手藝,即如何做、執行的順序以及最難以言喻的手感。
從上面可得知除了勤奮學習文字書面上的知識外,若想要事業有成或在某些領域達到頂尖,內隱知識的具備是必不可少的,不知道各位讀者有沒有經驗在嘗試學習某項動手的技能時,就會發現到明明按照影片或書本上的方法去做了,但就是沒辦法做得很好,其實這就是內隱知識隱藏的力量。
而想要取得所謂的內隱知識,方法無他,就是不斷地多方面嘗試與練習,並時時刻刻檢討,時間一久便能慢慢發揮出內隱知識的力量。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3會員
    165內容數
    透過經濟、科學、歷史發展的相互結合 ,以新角度詮釋人類社會從古至今發生事情的真正原因,因為傳統的學科分科有其限制在,但真實的世界卻是相互影響且混雜的,全方位的看事情才能了解全貌而不失偏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illiam Lio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週來聊聊關於每個人經歷過的學習這件事,以及學習與知識間的關聯性,相信很多讀者一定會有一個疑問,就是我們為何要從六歲關在學校裡學習,而不是快樂地玩耍,而且在學校學習除了聽課,還要寫作業和考試,課業與成績壓力壓得許多兒童青少年學子喘不過氣來,那究竟我們為什麼要接受教育呢? 義務教育的起源
    上週我們聊到泡沫經濟的破裂令日本經濟長期通縮停滯,但是同時期的台灣也經歷過相似的經濟過熱狀況,也於1990年發生股市暴跌,不過基本上並不影響台灣經濟發展,那究竟是什麼因素導致兩個不同的經濟體有這樣的差距呢? 半導體產業發展帶動台灣經濟 財閥體制影響日本社會
    上週聊到日本長期通貨緊縮扼殺日本社會的生命力,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日本經濟長期停滯並通縮呢? 泡沫經濟的出現 另外,當時還有下列背景: 從1970年代後期開始,日本的銀行煩惱於向優良製造業企業的融資案件(因石油危機爆發影響實體投資),於是開始傾向於向無附加產值的不動產、零售業、個人住宅等融資。
    這二三十年來,大部分國家的物價趨勢都是往上的,但有一個國家例外,那就是日本。 這二十多年來國際原物料仍持續上漲 看到這裡,相信一些比較聰明的讀者可能就發現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如果商品售價長期不調漲,但原物料價格一直往上,不就影響到公司利潤了嗎?那總是要有人為此買單吧?
    上週我們聊到何謂通膨與通膨之定義,基本上只要是正常經濟擴張所伴隨之物價上漲無需太過擔心,主要是不符經濟規律所引發的異常通膨需要找到其病因並加以解決。 1970年代多國失敗的處理通膨方法 結果就陷入了物價上漲→人民要求調漲薪資→薪資調漲推動物價再上漲→人民再度要求調漲薪資又讓物價更高的怪圈中。
    好久沒談到經濟相關的話題了,相信最近大家對物價的上漲應該非常有感,也常常有人抱怨什麼都漲,但薪水就是不漲。然而調漲薪水就能解決問題嗎?本系列文章就要來聊聊通膨的成因與解決方法。 通貨膨脹的定義與類型 而依通膨的特性又可在分為下列幾個類型: 正常通膨 停滯性通膨 慢性通膨 惡性通膨
    本週來聊聊關於每個人經歷過的學習這件事,以及學習與知識間的關聯性,相信很多讀者一定會有一個疑問,就是我們為何要從六歲關在學校裡學習,而不是快樂地玩耍,而且在學校學習除了聽課,還要寫作業和考試,課業與成績壓力壓得許多兒童青少年學子喘不過氣來,那究竟我們為什麼要接受教育呢? 義務教育的起源
    上週我們聊到泡沫經濟的破裂令日本經濟長期通縮停滯,但是同時期的台灣也經歷過相似的經濟過熱狀況,也於1990年發生股市暴跌,不過基本上並不影響台灣經濟發展,那究竟是什麼因素導致兩個不同的經濟體有這樣的差距呢? 半導體產業發展帶動台灣經濟 財閥體制影響日本社會
    上週聊到日本長期通貨緊縮扼殺日本社會的生命力,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日本經濟長期停滯並通縮呢? 泡沫經濟的出現 另外,當時還有下列背景: 從1970年代後期開始,日本的銀行煩惱於向優良製造業企業的融資案件(因石油危機爆發影響實體投資),於是開始傾向於向無附加產值的不動產、零售業、個人住宅等融資。
    這二三十年來,大部分國家的物價趨勢都是往上的,但有一個國家例外,那就是日本。 這二十多年來國際原物料仍持續上漲 看到這裡,相信一些比較聰明的讀者可能就發現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如果商品售價長期不調漲,但原物料價格一直往上,不就影響到公司利潤了嗎?那總是要有人為此買單吧?
    上週我們聊到何謂通膨與通膨之定義,基本上只要是正常經濟擴張所伴隨之物價上漲無需太過擔心,主要是不符經濟規律所引發的異常通膨需要找到其病因並加以解決。 1970年代多國失敗的處理通膨方法 結果就陷入了物價上漲→人民要求調漲薪資→薪資調漲推動物價再上漲→人民再度要求調漲薪資又讓物價更高的怪圈中。
    好久沒談到經濟相關的話題了,相信最近大家對物價的上漲應該非常有感,也常常有人抱怨什麼都漲,但薪水就是不漲。然而調漲薪水就能解決問題嗎?本系列文章就要來聊聊通膨的成因與解決方法。 通貨膨脹的定義與類型 而依通膨的特性又可在分為下列幾個類型: 正常通膨 停滯性通膨 慢性通膨 惡性通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從小到大,我們到學校學知識學技能,習得很多寶貴的知識和技術,運用在個人身上就是取得學位,謀得好工作,得到好前途,可以養兒育女,栽培下一代。運用在眾人事務上就是建設與創新,為國家帶來更大的進步。可是,這些知識如果沒有轉成智慧,就會產生很多的煩惱,學越多煩惱越多。比如,學到一門新技術,就想用這個獨門技術
    在學校教育中,我們往往學習各種概念知識和完成無數練習,但這些經驗卻無法完全準備我們應對真實世界的壓力和挑戰。美國作者Matt Beane在他的書《The Skill Code: How to Save Human Ability in an Age of Intelligent Machines》中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信息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然而,真正有價值的是知識和智慧。閱讀是一個深度思考的過程,思考速度決定了閱讀速度。有效的閱讀是帶著問題去思考,閱讀的本質在於解決問題。閱讀的目的是為了改變我們的思維和行動。說書或書評不能取代我們自己的閱讀,應該將說書或書評當作選書的工具。
    學校是學生獲取知識和技能的重要場所。然而,僅僅依賴課堂上所學的明知識並不足以讓學生真正掌握和靈活運用這些知識。有效的學習需要結合明知識(explicit knowledge)和暗知識(tacit knowledge),通過多方位的實踐和應用,將所學內容內化為真正的能力。以下是一些具體的策略,幫助學生
    Thumbnail
    過去在學校只為了應付考試而選擇性學習十分的可惜。閱讀科技產業動態和趨勢是有趣又具有價值的,因此需要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知識背後的insight比起知識本身更為重要,閱讀歷史可以讓人從過去學習未來。本文談及科技產業的動態和趨勢,及古時期至當今的科技發展重要的大歷史框架。
    Thumbnail
    知識、技能、態度是推進我們成長的三大支柱,知識讓我們擁有了了解世界的窗口;技能讓我們可以開始有能力改變世界;態度則決定了我們要用什麼心態去面對世界。三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這也是要獲得自我成長及突破所需要的關鍵。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Thumbnail
    當前的教育體系,不論是在家庭還是學校,似乎都忽略了培養孩子基本能力的關鍵性。以文字語言能力為例,雖然許多人認識了許多字詞,卻難以流暢地撰寫最基本的文章;再者,邏輯思維能力方面,許多人的思緒總是紊亂不清。
    培根的原意是追求知識,就是追求上帝給予人類的力量。不過這句話在今天已然變成「擺脫傳統、擺脫蒙昧」的金句,連脫離宗教信仰的無神論者也朗朗上口。難道我們要說不信上帝的人,就不能說「知識就是力量」?那也太狹隘了。
    對於知識的學習與轉化,我們常使用各種方法,從閱讀書籍、參與課程到聆聽Podcast和觀看短影音分享等等,希望擴展自己的專業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我想到了日本學者竹內弘高與野中郁次郎在「創新求勝」(Managing the Fields of knowledge)提出的「知識螺旋」理論。
    Thumbnail
    從小到大,我們到學校學知識學技能,習得很多寶貴的知識和技術,運用在個人身上就是取得學位,謀得好工作,得到好前途,可以養兒育女,栽培下一代。運用在眾人事務上就是建設與創新,為國家帶來更大的進步。可是,這些知識如果沒有轉成智慧,就會產生很多的煩惱,學越多煩惱越多。比如,學到一門新技術,就想用這個獨門技術
    在學校教育中,我們往往學習各種概念知識和完成無數練習,但這些經驗卻無法完全準備我們應對真實世界的壓力和挑戰。美國作者Matt Beane在他的書《The Skill Code: How to Save Human Ability in an Age of Intelligent Machines》中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信息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然而,真正有價值的是知識和智慧。閱讀是一個深度思考的過程,思考速度決定了閱讀速度。有效的閱讀是帶著問題去思考,閱讀的本質在於解決問題。閱讀的目的是為了改變我們的思維和行動。說書或書評不能取代我們自己的閱讀,應該將說書或書評當作選書的工具。
    學校是學生獲取知識和技能的重要場所。然而,僅僅依賴課堂上所學的明知識並不足以讓學生真正掌握和靈活運用這些知識。有效的學習需要結合明知識(explicit knowledge)和暗知識(tacit knowledge),通過多方位的實踐和應用,將所學內容內化為真正的能力。以下是一些具體的策略,幫助學生
    Thumbnail
    過去在學校只為了應付考試而選擇性學習十分的可惜。閱讀科技產業動態和趨勢是有趣又具有價值的,因此需要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知識背後的insight比起知識本身更為重要,閱讀歷史可以讓人從過去學習未來。本文談及科技產業的動態和趨勢,及古時期至當今的科技發展重要的大歷史框架。
    Thumbnail
    知識、技能、態度是推進我們成長的三大支柱,知識讓我們擁有了了解世界的窗口;技能讓我們可以開始有能力改變世界;態度則決定了我們要用什麼心態去面對世界。三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這也是要獲得自我成長及突破所需要的關鍵。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Thumbnail
    當前的教育體系,不論是在家庭還是學校,似乎都忽略了培養孩子基本能力的關鍵性。以文字語言能力為例,雖然許多人認識了許多字詞,卻難以流暢地撰寫最基本的文章;再者,邏輯思維能力方面,許多人的思緒總是紊亂不清。
    培根的原意是追求知識,就是追求上帝給予人類的力量。不過這句話在今天已然變成「擺脫傳統、擺脫蒙昧」的金句,連脫離宗教信仰的無神論者也朗朗上口。難道我們要說不信上帝的人,就不能說「知識就是力量」?那也太狹隘了。
    對於知識的學習與轉化,我們常使用各種方法,從閱讀書籍、參與課程到聆聽Podcast和觀看短影音分享等等,希望擴展自己的專業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我想到了日本學者竹內弘高與野中郁次郎在「創新求勝」(Managing the Fields of knowledge)提出的「知識螺旋」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