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搭火車去旅行唷。
「交通」很大程度決定我們對「旅行」的想像。
1908 年,臺灣出現第一條「縱貫鐵路」,能一路從基隆搭到打狗,給予人們「環臺旅遊」的概念雛形。
雖然還不算真正的環島,但在縱貫鐵路出現以前,哪可能將南北不同地連結成一趟旅程呢?要不是有縱貫鐵路,文豪佐藤春夫哪可能暢遊殖民地台灣呢?
對於國家來說,鐵路不是只有旅行的意義,還有更重要的軍事跟經濟的運輸目的,這也是為什麼,日治時期的鐵道會迅速發展起來的原因。
如果把眼光看得更遠,站在日本帝國的角度,要考量的不是臺灣島內的運輸而已,還要考慮如何從日本到臺灣。
首先,在日本的人,要先從神戶、門司、長崎等港口搭運輸船,抵達基隆、高雄。當時的鐵道部有提供基隆上岸乘客行李托運服務,可以直接將行李寄送到臺北市。
好羨慕那個年代的服務喔~
這次呢,我們來當年的鐵道部參觀,現今叫「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
園區展覽分兩層樓,一樓介紹臺灣鐵道史的縮影、車票印製的小機密、永遠等不到人的車站等候室,還有陳泓名保證有 4D 體驗的莒光號列車能搭乘。
二樓有激起模型魂的小火車,一定要看到最後末班車發車的段落喔。
參觀完博物館,再搭配書本《大日本帝國時期的海外鐵道》,會發現鐵道史就是國家政治的擴張歷史。
臺灣、朝鮮、滿洲、關東州、樺太、南洋群島等地區,是日本帝國基於不同的政治因素所拓展的外地勢力,有的是透過戰爭得到的殖民地,有的是灰色地帶的租借地、條約附屬地。
相比之下,簽完馬關條約就被整盤端走的臺灣,總督府開闢鐵道不太需要顧及動盪的國際政治,但多山的地貌仍考驗工程技師的技術,完成「國內首屈一指」的阿里山鐵路。
當年來臺灣的日本觀光客,一定得搭過阿里山鐵路,吃著臺灣專屬的熱便當,才會覺得:啊,我真的來到臺灣呢。(不過據說臺灣熱便當評價頗差就是了)
這次很感謝有空陪外拍的泓名、庭瑄!
影片有我跟泓名的攝影取景 PK 賽,歡迎到影片底下留言告訴我們,你們覺得誰才是攝影天才 📷,歡迎到影片底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