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是誰?為何他的詩作在90年代引起騷動?他的詩為何令人傾心?
前言
白石(백석, BAEK SEOK,1912-1996),韓國受日本殖民時期被視為與金素月[1]、鄭芝溶[2]齊名的天才詩人,南北韓分裂,他被定義為「越北文人」遭到封禁,直到上世紀90年代,白石的詩歌再次風靡韓國,他的作品被編入教科書、也被改編為戲劇;相關研究專書、學術論文快速增加,研究者、讀者對他廣泛關注。白石文學作品的重新評價,被認為填補了韓國文學史的巨大空白。白石是誰?為何他的詩作在90年代引起騷動?他的詩為何令人傾心?
白石介紹
白石,本名白夔行[3],平安北道定州郡出生,筆名白石。這個筆名的原由[4],來自他喜愛的金「素月[5]」(白色之月)與「石」川啄木[6]。
白石畢業於家鄉的五山學校,1929年赴日本就讀於東京青山學院英語師範科; 他曾就職於朝鮮日報社歷任記者與報系出版部門、在咸興擔任英語教師。1935年發表詩作《定州城》之後開始以詩人身份活動 ; 1936年白石出版了首部詩集《鹿》,1939年二度從朝鮮日報社離職,浪跡故鄉平安北道、滿洲國新京(長春)、安東等地。1945年朝鮮半島從日本解放,白石回到家鄉,在南韓他留下的最後一首詩為1948年發表的〈南新義州 柳洞 朴時逢方〉,1948年兩韓分裂,白石的文學與他的蹤跡幽閉在殘酷的歷史現實裡。
創作風格
朝鮮半島被日本殖民時期(1910-1945),白石以母語、方言寫詩,表達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傳統與現代在這位詩人身上毫不衝突,他擅長謳歌鄉土,也發表現代主義風格的詩作,他欽佩金素月,欣賞里爾克、弗朗西斯・雅姆[7]的作品、對中華文化圈表現出濃厚興趣,李白、杜甫、陶淵明的形象常躍入他的詩中[8]。白石遊走四方寫詩、寫散文,近年的研究更發現,他在1940年即已翻譯了英國作家湯瑪士・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的《黛絲》[9],在北韓他翻譯了大量的俄羅斯作品。直到1988年北方文藝禁令解除,他的文學終於得以自由地被閱讀傳誦,現今,白石被譽為韓國十大代表性詩人之一,他的詩被評價為有意識地運用母語描繪風土人情,優美抒情的韻律中保有民族情感與習俗。
白石在1930年代以固有文化拓展的現代詩與1948年兩韓分裂後創作的兒童文學,無不令人著迷。以下介紹二部以他的散文詩、童話詩改編之繪本:《狐狸谷人家》(圖1)和《鰣魚的刺》。
詩改編之繪本:《狐狸谷人家》北方家族歡度新年
有個小男孩和爸爸媽媽一起出了門,他們要去祖父母家過新年。過年對孩童來說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年節時的景色、與親人相逢的氣氛、飲食的味道,栩栩如生地留在小男孩的記憶裡,而這個記憶被日後成為詩人的白石寫了下來。我們將時光推回百年前的平安北道,看看這個住在狐狸谷附近的家族,如何歡度春節。
這首詩分成四大段(聯)
第一段(聯)描寫敘述者和家人一起往老家出發。
年節那天 我跟著媽媽爸爸出門,小狗也一起跟上來,我們要去奶奶和爺爺所在的老家。
第二段描述與親屬們的團聚。
主角一一介紹他的親戚,親戚們的長相、性格,還列舉親族們的生活經歷、家庭成員。首先介紹的是住在新里的姑媽,這位姑媽非常勤勞,可以每天織出一匹麻布,新里姑媽患過天花,臉上留下許多坑疤(圖2),在敘述者眼裡臉上的麻子被他形容為「像星星的斑點」。
我遇到新里姑媽,姑媽臉上有著很多像星星一樣的斑點[10] ,說話時眼睛一眨一眨地,姑媽每天織一匹麻布,她住在桃樹很多的村莊,姑媽女兒的名字是李女和小李女。--〈狐狸谷人家〉部分
圖2新里姑媽雖然長得不漂亮但很勤勞。《狐狸谷人家》局部。
第二位姑媽住在寧邊附近的土山,所以叫做「土山姑媽」,這位姑媽膚色深,在敘事者眼裡就像棕褐色的「麥甘湯[11]」一樣,他還強調她的嘴唇和乳頭更黑[12]。
我遇到土山姑媽,她住在耶穌會士村落附近,十六歲時成為四十多歲鰥夫的妻子,她容易生氣,皮膚像褐色麥甘湯,嘴唇顏色和乳頭更黑,姑媽的女兒叫承女,兒子叫承童兒[13]。--〈狐狸谷人家〉部分
第三位姑媽,來自山邊,守寡的姑媽總是穿著潔淨的白袍,鼻子紅紅的,(不知是飲酒還是常常哭泣) ; 此外他還有一位擅長稼接梨樹和設陷阱捕野鴨的叔叔,這位叔叔發酒瘋時連屋子前的土方石(墊腳石)都能移動,叔叔和嬸嬸喜歡醃漬青鱗魚醬,他們有三個孩子。
我遇到來自山邊的姑媽 ,守寡的姑媽總是紅著鼻子, 穿著潔淨的白衣, 她常常為在海上失蹤的丈夫流淚,姑媽的女兒叫洪女,兒子洪童兒和小洪童兒。--〈狐狸谷人家〉部分
第三段描述節日飲食。
親族們聚集在祖父母家,室內充滿新衣服的氣味、各種食物的味道,有年糕、松糕、沾了黃豆粉的糕,以及豆腐、豆芽、鹹菜、蕨菜、桔梗、豬肉等等 ; 白石的詩歌向來對於食物有特別的偏好,適逢節慶,能嚐到的食物更多,當然要一一列舉,讀者也從中看見了不同的飲食文化,包括和南方不同的食物名稱。
第四段描述兒童遊戲與節日夜晚的歡樂氣氛。
晚餐後孩子們來到牛棚旁的梨子園玩樂,他們玩捉老鼠遊戲、躲迷藏、玩抬轎子出嫁、騎馬娶親家家酒 ; 夜色漸深,屋子裡媽媽們在炕頭談笑風生,孩子們也湊成一堆,擠在房間裡玩抓沙包、擲骰子、轉碗蓋、玩各種室內遊戲(圖3),小男孩數次重撚燈蕊,直到黎明雞啼大家才沈沈入睡。
在物質條件不如現今富裕的年代,春節是人們十分期待的閒暇時光,趁著假期大家一起共享食物,親族們盡興地敘舊話新。這首詩,尤其精彩之處是描述年節夜晚的第四段,透過圍坐溫暖的炕頭暢聊整夜的媽媽們形象,與通宵達旦,玩到捨不得睡的孩子,將年節的氣氛推到最高點 ; 隔天孩子們晚睡不起,但是家族裡的女眷們已在廚房分工合作準備食物,詩句的尾聲,敘事者寫下童年時感受到的幸福滋味:
清晨 在姑嫂妯娌們忙碌熱鬧的廚房,從隔間門和隔扇門縫飄出熬煮蘿蔔蝦汁湯的鮮香。
以祖父母為中心齊聚一堂,這是農業社會典型的大家庭寫照。這首詩以回憶的形式描述融洽的親族、年節飲食和兒童遊戲,感性地重現逐漸消失的傳統和共同體的情感。
〈狐狸谷人家〉發表於1935年的《朝光》雜誌,這是一篇由蔓衍體[14]寫就的長篇散文詩,也有研究者將白石這種「重複、釋義和列舉」的詩歌風格與「盤所里[15]」的敘事結構做類比,推斷白石詩歌形式與口傳文學的淵源[16]。
〈狐狸谷人家〉名詞的部分常以方言呈現,這些陌生的單詞原本就屬於不普遍的語彙,為了理解散文詩裡的內容,需要借助大量的註釋,或再一次翻譯才能理解,因此坊間有許多不同的解說版本。這些差異無損於詩的結構,陌異的方言,有一種奇妙的效果,讓人不禁遙想,在那狐狸嗚叫的山谷,曾有過如此歡樂的人間風景。
圖像創作的故事:圖畫作家洪性鑽與《狐狸谷人家》
2007年創批出版社以圖畫書的形式推出《狐狸谷人家》這部作品,圖畫的執筆者為畫家洪性鑽(홍성찬,Hong,Seong-chan 1920-2017),
洪性鑽是一位自學出身的藝術家,曾為無數的兒童讀物繪製過插圖,繪畫風格以歷史、紀錄性質的作品最出色。洪性鑽偏好歷史題材的原因與幼年的生活經驗有很大關係,童年時村莊有人蓋房子,他幾乎全程觀看了施工的經過,他也曾親眼見過人民軍的模樣,對官兵們的服裝、鞋、帽徽章等留下深刻印象,這些留在腦海裡的資料,為後來從事插畫工作的他提供不少助力。
因此,他要求自己必須對於題材進行深入的了解、考證後再下筆,為了尋找與〈狐狸谷人家〉詩作相稱的背景,他前往中國的延邊山村考察、據知當地有不少來自朝鮮半島平安北道的居民,五天四夜的考察裡,他對當地的衣食住行和風俗做了詳實的紀錄,尤其是屋舍的外觀與內部的結構(圖4)、傳統服裝的式樣、孩童們常玩的遊戲。根據〈狐狸谷人家〉這首詩的描述,裡面總共出現了21個人物,洪性鑽鉅細彌遺地表現出每個人物的特色,忠實反應了那個時代的生活,畫家也細膩地將詩裡曾提到的「媽媽們一夥」、「孩子們一夥」的歡樂情景擴展到每個畫面裡(圖5)。因此讀者可看到一群孩子瘋在一起,玩不膩,大人們樂得不用再操心孩子,盡情的聊天。洪性鑽透過親自感受與故事相近的空間與對於詩句的體悟後,勾勒出這部具有北方風情的圖畫書。
農曆正月的春節是韓國的大節日,然而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現在的過節形式與氣氛也與過往大不相同,擁堵的交通與社會中不再密切的親屬關係都影響人們對於大團聚的意願。今昔對照之下,〈狐狸谷人家〉呈現出大家族和樂融融的樣子多麼不易。當然我們也必須再次回顧,白石寫下這首詩的年代,那是日本殖民時期,殖民政策逐漸瓦解昔日靜謐的平和世界,這首詩紀錄了消逝中的珍貴風俗也喚起人們對恢復民族共同體的願望。
1930年代後期,殖民政府的壓迫日甚,禁止使用母語、推行創氏改名、徵兵、徵用勞工、提倡親日文學,面對這種變局,有些作家被迫封筆、有些人選擇流亡他鄉 ; 去了滿洲之後的白石,繼續寫詩,然而他的詩歌不再歌詠鄉土、更多是對於苦難、和內心煎熬的描寫。戰後,四處流浪的白石回歸故里,隨後兩韓分裂,無論南方或北方都無他的容身之處。所幸詩人在被流放之前,完成一部童話詩集《寄居蟹四兄弟》,〈鰣魚的刺〉為其中一篇。
[1] 金素月(1903-1935)本名,金廷湜,為殖民地時期朝鮮詩人,以民謠詩歌見稱。短暫一生留下260幾首抒情詩。知名作品〈金達萊〉、〈招魂〉。
[2] 鄭芝溶(1902-1950)忠清北道,沃川郡人。早期創作之鄉土氣息濃厚的詩歌在殖民地時期獲得很大的共鳴,戰後兩韓分裂,懷鄉氣息的詩歌依然被傳唱不歇,知名作品〈鄉愁〉。1950年韓戰後去向不明,被劃為「越北者」,同樣是限制令解除後,才開始受到重視。
[3]本名夔行(기행)也叫基衍(기연),基衍為童年時的用名。資料出處:鄭喆勳 著《尋找白石》2019.07,頁197。
[5] 金素月與白石同鄉,亦是白石五山高普的前輩。
[6] 石川啄木(1886-1912)本名,石川一,日本明治時代詩人、小說家評論家。
[7] 弗朗西斯・雅姆(Francis Jammes,1868-1938)法國詩人,與馬拉美、紀德結識,並與紀德結伴旅行阿爾及利亞。一生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法國南方家鄉,以書寫田園詩為樂 ; 晚期皈依天主教,作品轉向宗教讚美詩風格。
[8] 參見,朱梅花〈白石詩的離散文學特徵研究-以滿洲時期作品為中心〉延邊大學2011
[9]學者崔東鎬(최동호)從傳聞中得知白石曾在1940代翻譯過哈代的《黛絲》,他積極地尋訪韓國書店與圖書館,希望能找到這部作品,最後果真在西江大學圖書館找到,現已收錄在白石全集中,白石的翻譯作品也是學界研究的焦點,目前找到的翻譯資料多數是他北韓活動時期,及滿洲時期所完成。
[10] 星痕,指患過天花留下的坑疤。
[11] 原文매감탕,此為平安北道方言。指熬煮麥芽糖或豆醬之後鍋裡殘留下褐色的水。
[12] 昔日婦女餵乳不忌場所,這是很自然的生活畫面。
[13] 名字後加上「女」、「童兒」是當地對於孩童的暱稱。
[14] 說明繁多、冗長的文體。
[15] 盤所里:韓國傳統說唱藝術。
張靜宜: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目前博士進修中。碩士論文《韓國圖畫書發展考察初探》獲教育部論文優良獎。學術興趣為韓國兒童文學、民間故事、圖畫書藝術。「當老虎抽菸斗的時候」圖畫書研究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