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喚消逝的故鄉風物:白石的童話詩(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文/張靜宜

白石是誰?為何他的詩作在90年代引起騷動?他的詩為何令人傾心?


前言

白石(백석, BAEK SEOK,1912-1996),韓國受日本殖民時期被視為與金素月[1]、鄭芝溶[2]齊名的天才詩人,南北韓分裂,他被定義為「越北文人」遭到封禁,直到上世紀90年代,白石的詩歌再次風靡韓國,他的作品被編入教科書、也被改編為戲劇;相關研究專書、學術論文快速增加,研究者、讀者對他廣泛關注。白石文學作品的重新評價,被認為填補了韓國文學史的巨大空白。白石是誰?為何他的詩作在90年代引起騷動?他的詩為何令人傾心?

白石介紹

白石,本名白夔行[3],平安北道定州郡出生,筆名白石。這個筆名的原由[4],來自他喜愛的金「素月[5]」(白色之月)與「石」川啄木[6]。

白石畢業於家鄉的五山學校,1929年赴日本就讀於東京青山學院英語師範科; 他曾就職於朝鮮日報社歷任記者與報系出版部門、在咸興擔任英語教師。1935年發表詩作《定州城》之後開始以詩人身份活動 ; 1936年白石出版了首部詩集《鹿》,1939年二度從朝鮮日報社離職,浪跡故鄉平安北道、滿洲國新京(長春)、安東等地。1945年朝鮮半島從日本解放,白石回到家鄉,在南韓他留下的最後一首詩為1948年發表的〈南新義州 柳洞 朴時逢方〉,1948年兩韓分裂,白石的文學與他的蹤跡幽閉在殘酷的歷史現實裡。

創作風格

朝鮮半島被日本殖民時期(1910-1945),白石以母語、方言寫詩,表達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傳統與現代在這位詩人身上毫不衝突,他擅長謳歌鄉土,也發表現代主義風格的詩作,他欽佩金素月,欣賞里爾克、弗朗西斯・雅姆[7]的作品、對中華文化圈表現出濃厚興趣,李白、杜甫、陶淵明的形象常躍入他的詩中[8]。白石遊走四方寫詩、寫散文,近年的研究更發現,他在1940年即已翻譯了英國作家湯瑪士・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的《黛絲》[9],在北韓他翻譯了大量的俄羅斯作品。直到1988年北方文藝禁令解除,他的文學終於得以自由地被閱讀傳誦,現今,白石被譽為韓國十大代表性詩人之一,他的詩被評價為有意識地運用母語描繪風土人情,優美抒情的韻律中保有民族情感與習俗。

白石在1930年代以固有文化拓展的現代詩與1948年兩韓分裂後創作的兒童文學,無不令人著迷。以下介紹二部以他的散文詩、童話詩改編之繪本:《狐狸谷人家》(圖1)和《鰣魚的刺》。

詩改編之繪本:《狐狸谷人家》北方家族歡度新年

raw-image

有個小男孩和爸爸媽媽一起出了門,他們要去祖父母家過新年。過年對孩童來說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年節時的景色、與親人相逢的氣氛、飲食的味道,栩栩如生地留在小男孩的記憶裡,而這個記憶被日後成為詩人的白石寫了下來。我們將時光推回百年前的平安北道,看看這個住在狐狸谷附近的家族,如何歡度春節。

這首詩分成四大段(聯)

第一段(聯)描寫敘述者和家人一起往老家出發

年節那天 我跟著媽媽爸爸出門,小狗也一起跟上來,我們要去奶奶和爺爺所在的老家。

第二段描述與親屬們的團聚。

主角一一介紹他的親戚,親戚們的長相、性格,還列舉親族們的生活經歷、家庭成員。首先介紹的是住在新里的姑媽,這位姑媽非常勤勞,可以每天織出一匹麻布,新里姑媽患過天花,臉上留下許多坑疤(圖2),在敘述者眼裡臉上的麻子被他形容為「像星星的斑點」。

我遇到新里姑媽,姑媽臉上有著很多像星星一樣的斑點[10] ,說話時眼睛一眨一眨地,姑媽每天織一匹麻布,她住在桃樹很多的村莊,姑媽女兒的名字是李女和小李女。--〈狐狸谷人家〉部分

raw-image

第二位姑媽住在寧邊附近的土山,所以叫做「土山姑媽」,這位姑媽膚色深,在敘事者眼裡就像棕褐色的「麥甘湯[11]」一樣,他還強調她的嘴唇和乳頭更黑[12]。

我遇到土山姑媽,她住在耶穌會士村落附近,十六歲時成為四十多歲鰥夫的妻子,她容易生氣,皮膚像褐色麥甘湯,嘴唇顏色和乳頭更黑,姑媽的女兒叫承女,兒子叫承童兒[13]。--〈狐狸谷人家〉部分

第三位姑媽,來自山邊,守寡的姑媽總是穿著潔淨的白袍,鼻子紅紅的,(不知是飲酒還是常常哭泣) ; 此外他還有一位擅長稼接梨樹和設陷阱捕野鴨的叔叔,這位叔叔發酒瘋時連屋子前的土方石(墊腳石)都能移動,叔叔和嬸嬸喜歡醃漬青鱗魚醬,他們有三個孩子。

我遇到來自山邊的姑媽 ,守寡的姑媽總是紅著鼻子, 穿著潔淨的白衣, 她常常為在海上失蹤的丈夫流淚,姑媽的女兒叫洪女,兒子洪童兒和小洪童兒。--〈狐狸谷人家〉部分

第三段描述節日飲食。

親族們聚集在祖父母家,室內充滿新衣服的氣味、各種食物的味道,有年糕、松糕、沾了黃豆粉的糕,以及豆腐、豆芽、鹹菜、蕨菜、桔梗、豬肉等等 ; 白石的詩歌向來對於食物有特別的偏好,適逢節慶,能嚐到的食物更多,當然要一一列舉,讀者也從中看見了不同的飲食文化,包括和南方不同的食物名稱。

第四段描述兒童遊戲與節日夜晚的歡樂氣氛。

晚餐後孩子們來到牛棚旁的梨子園玩樂,他們玩捉老鼠遊戲、躲迷藏、玩抬轎子出嫁、騎馬娶親家家酒 ; 夜色漸深,屋子裡媽媽們在炕頭談笑風生,孩子們也湊成一堆,擠在房間裡玩抓沙包、擲骰子、轉碗蓋、玩各種室內遊戲(圖3),小男孩數次重撚燈蕊,直到黎明雞啼大家才沈沈入睡。

raw-image

在物質條件不如現今富裕的年代,春節是人們十分期待的閒暇時光,趁著假期大家一起共享食物,親族們盡興地敘舊話新。這首詩,尤其精彩之處是描述年節夜晚的第四段,透過圍坐溫暖的炕頭暢聊整夜的媽媽們形象,與通宵達旦,玩到捨不得睡的孩子,將年節的氣氛推到最高點 ; 隔天孩子們晚睡不起,但是家族裡的女眷們已在廚房分工合作準備食物,詩句的尾聲,敘事者寫下童年時感受到的幸福滋味:

清晨 在姑嫂妯娌們忙碌熱鬧的廚房,從隔間門和隔扇門縫飄出熬煮蘿蔔蝦汁湯的鮮香。

以祖父母為中心齊聚一堂,這是農業社會典型的大家庭寫照。這首詩以回憶的形式描述融洽的親族、年節飲食和兒童遊戲,感性地重現逐漸消失的傳統和共同體的情感。

〈狐狸谷人家〉發表於1935年的《朝光》雜誌,這是一篇由蔓衍體[14]寫就的長篇散文詩,也有研究者將白石這種「重複、釋義和列舉」的詩歌風格與「盤所里[15]」的敘事結構做類比,推斷白石詩歌形式與口傳文學的淵源[16]。

〈狐狸谷人家〉名詞的部分常以方言呈現,這些陌生的單詞原本就屬於不普遍的語彙,為了理解散文詩裡的內容,需要借助大量的註釋,或再一次翻譯才能理解,因此坊間有許多不同的解說版本。這些差異無損於詩的結構,陌異的方言,有一種奇妙的效果,讓人不禁遙想,在那狐狸嗚叫的山谷,曾有過如此歡樂的人間風景。

圖像創作的故事:圖畫作家洪性鑽與《狐狸谷人家》

2007年創批出版社以圖畫書的形式推出《狐狸谷人家》這部作品,圖畫的執筆者為畫家洪性鑽(홍성찬,Hong,Seong-chan 1920-2017),

洪性鑽是一位自學出身的藝術家,曾為無數的兒童讀物繪製過插圖,繪畫風格以歷史、紀錄性質的作品最出色。洪性鑽偏好歷史題材的原因與幼年的生活經驗有很大關係,童年時村莊有人蓋房子,他幾乎全程觀看了施工的經過,他也曾親眼見過人民軍的模樣,對官兵們的服裝、鞋、帽徽章等留下深刻印象,這些留在腦海裡的資料,為後來從事插畫工作的他提供不少助力。

因此,他要求自己必須對於題材進行深入的了解、考證後再下筆,為了尋找與〈狐狸谷人家〉詩作相稱的背景,他前往中國的延邊山村考察、據知當地有不少來自朝鮮半島平安北道的居民,五天四夜的考察裡,他對當地的衣食住行和風俗做了詳實的紀錄,尤其是屋舍的外觀與內部的結構(圖4)、傳統服裝的式樣、孩童們常玩的遊戲。根據〈狐狸谷人家〉這首詩的描述,裡面總共出現了21個人物,洪性鑽鉅細彌遺地表現出每個人物的特色,忠實反應了那個時代的生活,畫家也細膩地將詩裡曾提到的「媽媽們一夥」、「孩子們一夥」的歡樂情景擴展到每個畫面裡(圖5)。因此讀者可看到一群孩子瘋在一起,玩不膩,大人們樂得不用再操心孩子,盡情的聊天。洪性鑽透過親自感受與故事相近的空間與對於詩句的體悟後,勾勒出這部具有北方風情的圖畫書。

raw-image
raw-image

農曆正月的春節是韓國的大節日,然而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現在的過節形式與氣氛也與過往大不相同,擁堵的交通與社會中不再密切的親屬關係都影響人們對於大團聚的意願。今昔對照之下,〈狐狸谷人家〉呈現出大家族和樂融融的樣子多麼不易。當然我們也必須再次回顧,白石寫下這首詩的年代,那是日本殖民時期,殖民政策逐漸瓦解昔日靜謐的平和世界,這首詩紀錄了消逝中的珍貴風俗也喚起人們對恢復民族共同體的願望。

1930年代後期,殖民政府的壓迫日甚,禁止使用母語、推行創氏改名、徵兵、徵用勞工、提倡親日文學,面對這種變局,有些作家被迫封筆、有些人選擇流亡他鄉 ; 去了滿洲之後的白石,繼續寫詩,然而他的詩歌不再歌詠鄉土、更多是對於苦難、和內心煎熬的描寫。戰後,四處流浪的白石回歸故里,隨後兩韓分裂,無論南方或北方都無他的容身之處。所幸詩人在被流放之前,完成一部童話詩集《寄居蟹四兄弟》,〈鰣魚的刺〉為其中一篇。


👉召喚消逝的故鄉風物:白石的童話詩(下)


[1] 金素月(1903-1935)本名,金廷湜,為殖民地時期朝鮮詩人,以民謠詩歌見稱。短暫一生留下260幾首抒情詩。知名作品〈金達萊〉、〈招魂〉。

[2] 鄭芝溶(1902-1950)忠清北道,沃川郡人。早期創作之鄉土氣息濃厚的詩歌在殖民地時期獲得很大的共鳴,戰後兩韓分裂,懷鄉氣息的詩歌依然被傳唱不歇,知名作品〈鄉愁〉。1950年韓戰後去向不明,被劃為「越北者」,同樣是限制令解除後,才開始受到重視。

[3]本名夔行(기행)也叫基衍(기연),基衍為童年時的用名。資料出處:鄭喆勳 著《尋找白石》2019.07,頁197。

[4] 資料出處

[5] 金素月與白石同鄉,亦是白石五山高普的前輩。

[6] 石川啄木(1886-1912)本名,石川一,日本明治時代詩人、小說家評論家。

[7] 弗朗西斯・雅姆(Francis Jammes,1868-1938)法國詩人,與馬拉美、紀德結識,並與紀德結伴旅行阿爾及利亞。一生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法國南方家鄉,以書寫田園詩為樂 ; 晚期皈依天主教,作品轉向宗教讚美詩風格。

[8] 參見,朱梅花〈白石詩的離散文學特徵研究-以滿洲時期作品為中心〉延邊大學2011

[9]學者崔東鎬(최동호)從傳聞中得知白石曾在1940代翻譯過哈代的《黛絲》,他積極地尋訪韓國書店與圖書館,希望能找到這部作品,最後果真在西江大學圖書館找到,現已收錄在白石全集中,白石的翻譯作品也是學界研究的焦點,目前找到的翻譯資料多數是他北韓活動時期,及滿洲時期所完成。

資料出處:〈白石翻譯的“黛絲”睽違73年再次出現〉東亞日報2013.4.10

[10] 星痕,指患過天花留下的坑疤。

[11] 原文매감탕,此為平安北道方言。指熬煮麥芽糖或豆醬之後鍋裡殘留下褐色的水。

[12] 昔日婦女餵乳不忌場所,這是很自然的生活畫面。

[13] 名字後加上「女」、「童兒」是當地對於孩童的暱稱。

[14] 說明繁多、冗長的文體。

[15] 盤所里:韓國傳統說唱藝術。

[16] 參考資料


張靜宜: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目前博士進修中。碩士論文《韓國圖畫書發展考察初探》獲教育部論文優良獎。學術興趣為韓國兒童文學、民間故事、圖畫書藝術。「當老虎抽菸斗的時候」圖畫書研究專欄作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童里繪本溫室 • 插畫培養皿
237會員
189內容數
童里是間外語繪本專門書店,2016年始於網路書店,2018年成立實體書店。聚焦於繪本藝術與插畫創作交流,選書核心以藝術性、哲思性、文學性高和有觀點的繪本為主。繪本的每一頁都是畫作,而一本繪本就像是一場畫展,其中也蘊含許多觀點,美麗又近人,從書架上便能隨手捻來,日常中享受美好。
2025/04/26
DoubleBob 是一位神祕而罕見現身的創作者,長年活躍於圖像藝術與漫畫的交界處。他的作品不僅挑戰傳統漫畫的形式與語言,也經常帶領讀者進入一種介於夢境與現實、混沌與秩序之間的地帶。自 2008 年起,他便與致力於藝術漫畫實驗的法比聯合出版社 Frémok 展開合作,創作出多部風格獨具的作品。Dou
Thumbnail
2025/04/26
DoubleBob 是一位神祕而罕見現身的創作者,長年活躍於圖像藝術與漫畫的交界處。他的作品不僅挑戰傳統漫畫的形式與語言,也經常帶領讀者進入一種介於夢境與現實、混沌與秩序之間的地帶。自 2008 年起,他便與致力於藝術漫畫實驗的法比聯合出版社 Frémok 展開合作,創作出多部風格獨具的作品。Dou
Thumbnail
2025/04/07
來自比利時的Anne Brouillard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巧妙地將文字與插圖交織在一起。她的筆觸帶有詩意,文字在她的筆下不僅僅是溝通的工具,而是一種音韻的音樂,彷彿能在讀者的心中激起一種悠揚的旋律。她的書寫,敏銳地捕捉到感官語言的微妙變化,隨著季節的變遷、一天中時刻的更替流轉。
Thumbnail
2025/04/07
來自比利時的Anne Brouillard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巧妙地將文字與插圖交織在一起。她的筆觸帶有詩意,文字在她的筆下不僅僅是溝通的工具,而是一種音韻的音樂,彷彿能在讀者的心中激起一種悠揚的旋律。她的書寫,敏銳地捕捉到感官語言的微妙變化,隨著季節的變遷、一天中時刻的更替流轉。
Thumbnail
2025/03/13
Jung在比利時、法國、歐洲出版界以奇幻漫畫知名。無論是奇幻漫畫或圖像小說,主題意識總是集中在「異鄉」、「母性」和「認同感」上。在影片首映會的一場採訪中,他說希望這部自傳電影不要給韓國人帶來傷害。 也不希望領養的孩子被刻畫成犧牲者。 這部作品並不是爲了追究某人的責任,而是講述了一個領養兒的成長過程,
Thumbnail
2025/03/13
Jung在比利時、法國、歐洲出版界以奇幻漫畫知名。無論是奇幻漫畫或圖像小說,主題意識總是集中在「異鄉」、「母性」和「認同感」上。在影片首映會的一場採訪中,他說希望這部自傳電影不要給韓國人帶來傷害。 也不希望領養的孩子被刻畫成犧牲者。 這部作品並不是爲了追究某人的責任,而是講述了一個領養兒的成長過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這是距今千年前,唐朝詩人李白在流放途中忽聞大赦 驚喜之餘所寫下的早發白帝城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這是杜甫對李白的評論 但據說李白小時候不喜歡讀書…. 有一次中途輟學在翹課回家路上,看見一位婆婆蹲
Thumbnail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這是距今千年前,唐朝詩人李白在流放途中忽聞大赦 驚喜之餘所寫下的早發白帝城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這是杜甫對李白的評論 但據說李白小時候不喜歡讀書…. 有一次中途輟學在翹課回家路上,看見一位婆婆蹲
Thumbnail
看韓劇《The King 永遠的君主》,認識韓國日治時期詩人 金素月。在圖書館看到他的詩集中譯本(台灣)《踐踏繽粉的落花》張香華譯,真羨慕會寫詩的人,短短數句便能描繪生活中的各種情懷。
Thumbnail
看韓劇《The King 永遠的君主》,認識韓國日治時期詩人 金素月。在圖書館看到他的詩集中譯本(台灣)《踐踏繽粉的落花》張香華譯,真羨慕會寫詩的人,短短數句便能描繪生活中的各種情懷。
Thumbnail
白愁飛的一生,真的是既壯烈又荒唐,似乎注定如此,但又不免嘆息。
Thumbnail
白愁飛的一生,真的是既壯烈又荒唐,似乎注定如此,但又不免嘆息。
Thumbnail
很久以前/鰣魚是沒有刺的魚兒 看到別的魚兒都有刺/多希望自己也長刺啊 鰣魚日日想夜夜想/連做夢都想長滿刺 有一天/終於忍不住/朝魚群游了過去/大的魚 小的魚 紅色魚 藍色魚/朝著那些魚群游了過去 鰣魚對著魚群說/每人送我一根刺/好嗎 --〈鰣魚的刺〉部分
Thumbnail
很久以前/鰣魚是沒有刺的魚兒 看到別的魚兒都有刺/多希望自己也長刺啊 鰣魚日日想夜夜想/連做夢都想長滿刺 有一天/終於忍不住/朝魚群游了過去/大的魚 小的魚 紅色魚 藍色魚/朝著那些魚群游了過去 鰣魚對著魚群說/每人送我一根刺/好嗎 --〈鰣魚的刺〉部分
Thumbnail
白石(백석, BAEK SEOK,1912-1996),韓國受日本殖民時期被視為與金素月、鄭芝溶齊名的天才詩人,南北韓分裂,他被定義為「越北文人」遭到封禁,直到上世紀90年代,白石的詩歌再次風靡韓國,他的作品被編入教科書、也被改編為戲劇;相關研究專書、學術論文快速增加,研究者、讀者對他廣泛關注。白石
Thumbnail
白石(백석, BAEK SEOK,1912-1996),韓國受日本殖民時期被視為與金素月、鄭芝溶齊名的天才詩人,南北韓分裂,他被定義為「越北文人」遭到封禁,直到上世紀90年代,白石的詩歌再次風靡韓國,他的作品被編入教科書、也被改編為戲劇;相關研究專書、學術論文快速增加,研究者、讀者對他廣泛關注。白石
Thumbnail
樹人先生: 那日到鎌倉,特為拜訪你的兩棵樹,也想看看這座寺廟,這座小城,這裡也是明治大正時期文學家最喜愛的地方,廚川白村先生就是在鎌倉的柴木座別墅中寫作時遭遇海嘯而離世,留下那本未寫完的妙論《苦悶的象徵》。 晨起自銀座出發,步行至東京車站乘上開往北鎌倉的列車,一路向西南,過了橫濱便像是進入了另一個世
Thumbnail
樹人先生: 那日到鎌倉,特為拜訪你的兩棵樹,也想看看這座寺廟,這座小城,這裡也是明治大正時期文學家最喜愛的地方,廚川白村先生就是在鎌倉的柴木座別墅中寫作時遭遇海嘯而離世,留下那本未寫完的妙論《苦悶的象徵》。 晨起自銀座出發,步行至東京車站乘上開往北鎌倉的列車,一路向西南,過了橫濱便像是進入了另一個世
Thumbnail
  因為蕭紫芯說有事情要找白小石,白小石就跟著她出門了。   白小石假裝沒看到父親睜大雙眼,一臉不敢相信有可愛的女孩會來找自己的眼神,不過後來白小石在出門前,他看見父親對自己比了個大姆指的手勢,讓他顯得尷尬,但又有點得意。   白小石與蕭紫芯兩人一前一後地走出巷子,街燈將兩人的影子拉得好長。
Thumbnail
  因為蕭紫芯說有事情要找白小石,白小石就跟著她出門了。   白小石假裝沒看到父親睜大雙眼,一臉不敢相信有可愛的女孩會來找自己的眼神,不過後來白小石在出門前,他看見父親對自己比了個大姆指的手勢,讓他顯得尷尬,但又有點得意。   白小石與蕭紫芯兩人一前一後地走出巷子,街燈將兩人的影子拉得好長。
Thumbnail
你未曾言明的是, 那些小小的詩,60首 不是盛唐的歌 是你那沉著忍耐機警勇敢的愛 在圖與讖之間 只想陪一隻貪吃小豬,永遠常在。 你未曾言明的是, 從1987至2017,三十年封口。 不是“戒嚴後創傷症候群”的慣性緘默 是你願安靜堅強確實速決的守候 在妖魔環伺的每一日,每一路 用小幸運與
Thumbnail
你未曾言明的是, 那些小小的詩,60首 不是盛唐的歌 是你那沉著忍耐機警勇敢的愛 在圖與讖之間 只想陪一隻貪吃小豬,永遠常在。 你未曾言明的是, 從1987至2017,三十年封口。 不是“戒嚴後創傷症候群”的慣性緘默 是你願安靜堅強確實速決的守候 在妖魔環伺的每一日,每一路 用小幸運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