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幾個關鍵字—專線助人者一年的反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聲音的幾個關鍵字—專線助人者一年的反思

文/范軒昂

專線是我在助人工作的第三份工作,心理所畢業後,求職的方向是往社區中的社會福利機構,覺得自己內在一直有與心理師專業建置的生涯在拔河的感覺——並非反證照制度的一員,也懷疑著建置化後菁英知識的適用性。就這樣跌跌撞撞、鼻青臉腫的想實踐著心中的理想。

(註:我這裡的菁英知識,指得是那種理論化後用於談論分析更甚於觸及經驗的知識)

記得在一次家訪的過程,我與少年約在安置機構附近的大搖椅,左晃又搖,他心事重重並且淡淡地講著他的故事。但我聽著15分鐘,開始注意時間、開始想從他的敘事裡找到一些我可以放在表格裡的內容——找不到時就很急,想著「還有好多紀錄要寫」我很不喜歡在大搖椅的自己,彷彿我們有時候會從搖椅上摔出,再努力攀回去繼續談話。

2021年,來到照顧者專線的時候疫情逐漸升溫,實施異地辦公,這段時間機構接線的志工夥伴不能進出機構接線,因此我接了許多電話。雖然剛開始感覺滿辛苦,但卻也是現在回想起來非常寶貴的一段時光,能夠克服「待線」的緊張感——可能很少人知道,從小我是一個在家裡被唸電話響了都不接的小孩。

現在的工作中,以聲認人,或者被辨認、與精神疾病照顧者相遇,也同樣在反思與碰撞自己生命中的身分與故事,並且思考著怎麼連結電話中另一個與你對話的對象。

待線好像聽起來是一件小事情,這段時間沒有做什麼。但在接線室的我,學習著與志工夥伴們討論電話、學習著看紀錄、學習著接線後、辨識著對方的樣貌。學習找資源、學習看見自己內在的圖像,好好地把對方的事放下。這段有時20分鐘,有時1個小時的歷程,從開始到結束,以及也許會再次打來,也許不會的時刻。

過程中,接線者被期待著,相較來電者知道得更多,可以儘可能地回答與解說。然而當我回撥追蹤,有幾通來電者反饋我講解得好的電話,我發現那些電話裡,自己其實並沒有說得很多,甚至掛下電話的當下,覺得沒有解決他的問題。我感覺這是接線經驗教導給我的事——你要放下一些控制、希望得到一個難題中貌似可以出現行動光亮的控制,以至答案可以不僅只有一個,趨近那個可以生命交流的起點。一旦交流啟動,過程中有時候我會感覺到有一點脆弱,因為沒有專業框架的安全感,界線變得較為模糊。有時候我會選擇架起框架,例如危機風險的電話,但也有的來電者可能會因為那些專業感而變得有些不願意敘說。

我感覺,對方卻出現了一個好奇,在自己身上的『好奇』。

然後好好面對電話中那個片刻——我覺得我們要去營造的是一點點短暫的信任感,可能出於某一瞬間的危機,透過這些聲音,表達我在接線工作對精神疾病家庭的『聽』見:

【沉重】

從這種聲音裡我感覺到絕望。像是在一種非常封閉的地方裡,沒有出口。他的重音加速度像是槌擊的鼓聲。我感覺我的胸口被這聲音刺開,變成空蕩蕩的、難以落地的洞。這樣的聲音想說的也許是,日覆一日的生活裡,我在掙扎、也很努力,但是為什麼得到的總是否定。於是我想告訴所有人你不要過來,於是我想告訴所有人你不要過來,我是危險的、我很危險。

【表演】

從這種聲音裡我聽到不捨。聽到顫抖,聽到手指指間發抖的聲音。照顧者跟我說,你假裝是救護人員還是警察的聲音。我猶豫著。照顧者說,沒關係你不願意沒關係。你等我一下。照顧者聲音傳來:衛生所要帶你去醫院喔。等一下我們就去醫院。這是一通,我至今想起來仍會令我想哭的聲音。日常裡有許多表演,是為了對方的意願。

【長出語言】

她第一句是:我快要崩潰了。 從這種聲音裡,聽到吐出來的字又吞回去。需要有許多空隙及留白,才知道她從這裡走到了那裡。她走得不遠,句子與句子之間不過十多個字。我卻記得、也想記得,她找了很久、用了很多力氣,讓你聽見她,聽見她的聲音。我想記得「她是用了很多力氣我才能聽得到她」的這件事。

【 看不見 】

其實已失去聯絡,打聽著如何幫助自己現在的家人,盼望關懷的聲音能讓未讀的訊息重新開啟,甚至會有點期待我可以直接聯繫她的家人,如信鴿般的訊息傳遞出去。從這種聲音裡,聽見惋惜、操煩、掛念,以及她與昔日孩子美好的記憶。

【需要一個夠好的醫者】

從這種聲音裡,聽見盼望、聽見呼求、聽見尖叫。他到底怎麼想像這些事情、有什麼樣的感受、何時才有結束、才有終點!

還有很多很多聲音開始聽我覺得有些迷惘,因為我不見得能給出答案,尤其是一種是非對錯、可以不可以的答案。

電話並不全是心理支持,因為說明制度延伸至社區生活的資源、可以使用的資源(包括諮詢管道)、如何尋找及如何使用資源,這些能夠說得清楚,也會是很重要協助。

回首這年,我試著將我懂得的東西,傳遞給來電者。但來電者他可能並不見得能成為其生病家人的資源,或者可以藉此做點什麼事情。於是在一個又一個資源的實驗,準備及等待。意願 (will)。這個字如此困難,卻是資源使用啟動之鑰。有時候我覺得在永夜裡還是聽得見希望的進展,有時候覺得黑夜裡的歌在差異及區隔中難以合唱。此刻我覺得理想不再是為了證明——我說了哪些話,用了哪些語言而成為哪種人,而可能僅是因為勇氣開放自己,盡力地有所投身——照顧自己和保護自己仍然是必須的——去明白自己可能有的限制。祈願未來、結伴同行的未來更多覺知、並且無愧於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瘋靡popularcrazy—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
94會員
194內容數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2025/04/25
在上工1414天後,我從活泉敲敲話畢業了! 想到我還是志工那年,在參加完共識營後和工作人員在火車上的閒聊,我最有印象他說:我很喜歡這份工作。而走過快四個年頭,現在我也會說,我真的很喜歡這份工作。 這種喜歡不煽情、也不天真,反而會想起很多充滿壓力、難以呼吸的時刻…
Thumbnail
2025/04/25
在上工1414天後,我從活泉敲敲話畢業了! 想到我還是志工那年,在參加完共識營後和工作人員在火車上的閒聊,我最有印象他說:我很喜歡這份工作。而走過快四個年頭,現在我也會說,我真的很喜歡這份工作。 這種喜歡不煽情、也不天真,反而會想起很多充滿壓力、難以呼吸的時刻…
Thumbnail
2025/03/06
想著要寫到職一年的紀錄,總是很難下手。雖然之前的工作常與文字為伍,但進了專線後,卻日日感到自己的辭不達意。彷彿在這裡使用的這套語言是一種異鄉語,得從發音、語法開始重新學習,於是每天在大量使用文字與深感自己處理得不夠好的矛盾中度日,下班後則徹底喪失語言能力。
Thumbnail
2025/03/06
想著要寫到職一年的紀錄,總是很難下手。雖然之前的工作常與文字為伍,但進了專線後,卻日日感到自己的辭不達意。彷彿在這裡使用的這套語言是一種異鄉語,得從發音、語法開始重新學習,於是每天在大量使用文字與深感自己處理得不夠好的矛盾中度日,下班後則徹底喪失語言能力。
Thumbnail
2025/02/27
剛開始接線時,聽到來電者描述與生病家人的相處方式,我常忍不住在心裡想:「就是因為你沒好好聽對方說話啊!」於是,我試圖「教導」對方該怎麼做才對。但在聽者耳裡,這樣的話語卻成了指責:「你不夠好,這一切都是你造成的。」當努力被忽視甚至否定,當感受到對方並不站在自己這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只會越來越遠。
Thumbnail
2025/02/27
剛開始接線時,聽到來電者描述與生病家人的相處方式,我常忍不住在心裡想:「就是因為你沒好好聽對方說話啊!」於是,我試圖「教導」對方該怎麼做才對。但在聽者耳裡,這樣的話語卻成了指責:「你不夠好,這一切都是你造成的。」當努力被忽視甚至否定,當感受到對方並不站在自己這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只會越來越遠。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接到一個職涯諮詢,剛開始看簡歷時我很好奇,這個合作單位是聚焦在畢業後三年內學生,而這案主已41歲大學畢業許久為什麼會分配給我,還能通過協助專案我很疑惑,不過我本身就不是愛追根究底的人,到現在這個謎題還是沒解開。 有需要才會求助,能幫就幫是我當志工的宗旨 拿到資料後快速發信請對方加我LINE便於約電話
Thumbnail
接到一個職涯諮詢,剛開始看簡歷時我很好奇,這個合作單位是聚焦在畢業後三年內學生,而這案主已41歲大學畢業許久為什麼會分配給我,還能通過協助專案我很疑惑,不過我本身就不是愛追根究底的人,到現在這個謎題還是沒解開。 有需要才會求助,能幫就幫是我當志工的宗旨 拿到資料後快速發信請對方加我LINE便於約電話
Thumbnail
那些聲音是這麼的微小,但之於我,卻是如此的震耳欲聾。 這三天的研討會,我見證了這樣的困境被出土與現身。 當問題不再只是一個問題,他有了位置,他有了故事與脈絡,就不會被錯待,而是被尊重的好好安放與涵容。
Thumbnail
那些聲音是這麼的微小,但之於我,卻是如此的震耳欲聾。 這三天的研討會,我見證了這樣的困境被出土與現身。 當問題不再只是一個問題,他有了位置,他有了故事與脈絡,就不會被錯待,而是被尊重的好好安放與涵容。
Thumbnail
要讓大家更認識專線的專線介紹文第二彈出爐啦!!這次要跟各位分享的是 專線的理念、發展、與看見的議題,也歡迎大家回應唷:)
Thumbnail
要讓大家更認識專線的專線介紹文第二彈出爐啦!!這次要跟各位分享的是 專線的理念、發展、與看見的議題,也歡迎大家回應唷:)
Thumbnail
我們協力了幾群跨組織、跨群體的照顧者,成立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希望不只是電話,未來更能進入家的現場,讓支持進家門,讓家庭照顧者得到力量,把家庭照顧者不僅視作服務對象也視為行動中的夥伴。不只是引入資源,更是在創造家庭內外的社會網絡-家庭與家庭間相互支持、家庭中發展出的社會關係。
Thumbnail
我們協力了幾群跨組織、跨群體的照顧者,成立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希望不只是電話,未來更能進入家的現場,讓支持進家門,讓家庭照顧者得到力量,把家庭照顧者不僅視作服務對象也視為行動中的夥伴。不只是引入資源,更是在創造家庭內外的社會網絡-家庭與家庭間相互支持、家庭中發展出的社會關係。
Thumbnail
我自認是個脆弱的工作者,與離自己生命經驗尤其相近的家屬工作,必定讓觸動或衝擊影響生活——例如,能夠同理對方的無力,所以更需不斷提醒自己,將經驗放下,回到對方的處境尋找轉機;反之,回到生活裡,我也需要花點力氣提醒自己抽離無力,靜觀、思考任何可能。
Thumbnail
我自認是個脆弱的工作者,與離自己生命經驗尤其相近的家屬工作,必定讓觸動或衝擊影響生活——例如,能夠同理對方的無力,所以更需不斷提醒自己,將經驗放下,回到對方的處境尋找轉機;反之,回到生活裡,我也需要花點力氣提醒自己抽離無力,靜觀、思考任何可能。
Thumbnail
回首這年,我試著將我懂得的東西,傳遞給來電者,在一個又一個資源的實驗,準備及等待。意願 (will)這個字如此困難,卻是資源使用啟動之鑰。有時候我覺得在永夜裡還是聽得見希望的進展,有時候覺得黑夜裡的歌在差異及區隔中難以合唱。祈願未來、結伴同行的未來更多覺知、並且無愧於心。
Thumbnail
回首這年,我試著將我懂得的東西,傳遞給來電者,在一個又一個資源的實驗,準備及等待。意願 (will)這個字如此困難,卻是資源使用啟動之鑰。有時候我覺得在永夜裡還是聽得見希望的進展,有時候覺得黑夜裡的歌在差異及區隔中難以合唱。祈願未來、結伴同行的未來更多覺知、並且無愧於心。
Thumbnail
半年前離開校園,以新人之姿進入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的我,開始社工生涯的第一份工作。 但後來想想,正是擁有新鮮與好奇眼光的現在,身為一個剛畢業的社工系學生,初入實務界的此刻,是值得被記錄的吧,也許青澀或不成熟,不過誰的今生不是第一次。
Thumbnail
半年前離開校園,以新人之姿進入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的我,開始社工生涯的第一份工作。 但後來想想,正是擁有新鮮與好奇眼光的現在,身為一個剛畢業的社工系學生,初入實務界的此刻,是值得被記錄的吧,也許青澀或不成熟,不過誰的今生不是第一次。
Thumbnail
在說別人不懂、亂貼標籤、污名的時候,能不能先想想,其實不是「別人」是「我們」所有人的問題,是那種「跟我不同、與我無關」的問題。在精神疾病的議題上,我們是苦主,但在罕病議題上,或核廢料上,或同志婚姻議題上…,我們是不是也成了用刻板印象來思考來評判的人?所以非我族類的區分,我們也成為讓其他族群痛苦的根源
Thumbnail
在說別人不懂、亂貼標籤、污名的時候,能不能先想想,其實不是「別人」是「我們」所有人的問題,是那種「跟我不同、與我無關」的問題。在精神疾病的議題上,我們是苦主,但在罕病議題上,或核廢料上,或同志婚姻議題上…,我們是不是也成了用刻板印象來思考來評判的人?所以非我族類的區分,我們也成為讓其他族群痛苦的根源
Thumbnail
猶記得同學分享其參與行動研究年會的收穫:「能力不是透過專業與知識長出來的,是來自承擔,在在意的過程中不斷生產知識,能力在其中長出來的。」學習以「人」工作,才能貼近“人”,彼此學習並理解到各自為人,均並不完美,可以一同向前,拿起各自的責任。
Thumbnail
猶記得同學分享其參與行動研究年會的收穫:「能力不是透過專業與知識長出來的,是來自承擔,在在意的過程中不斷生產知識,能力在其中長出來的。」學習以「人」工作,才能貼近“人”,彼此學習並理解到各自為人,均並不完美,可以一同向前,拿起各自的責任。
Thumbnail
『你讓我自我檢討了好久。』從國中以來就交情很好的她略紅著眼眶說著。 『我後來把所有短時間沒聯絡過的朋友都聯絡了一遍,我一直以為沒消息就只是因為忙而已,沒想到你會經歷這些。』 或許我們人生總是會遭遇各種意外,或好或壞,或如艷陽下的淺海讓人迷醉,或如暴雨雷電般讓人驚恐,但身邊總是會有人陪著你走過。
Thumbnail
『你讓我自我檢討了好久。』從國中以來就交情很好的她略紅著眼眶說著。 『我後來把所有短時間沒聯絡過的朋友都聯絡了一遍,我一直以為沒消息就只是因為忙而已,沒想到你會經歷這些。』 或許我們人生總是會遭遇各種意外,或好或壞,或如艷陽下的淺海讓人迷醉,或如暴雨雷電般讓人驚恐,但身邊總是會有人陪著你走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