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線緣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在他生病之前,其實還沒真正生病的時候,就有一段相處上的困難,格格不入、很奇怪、講不通,那個時間依我的case,長達十幾年,找不到任何的原因,怎麼調整,都是我們在調整,他很自我。等到發現他病發的時候,我反而鬆了一口氣!有一個答案,他就是這樣子的人,所以他今天才會生病。原來他其實已經在生病了!我對其他孩子講,他之前就已經生病了!!但是說疾病的名稱太化約了,這化約也同時的壓迫到康復者身上。那個汙名的東西如果沒有自己拿掉,根本沒有辦法。」

照顧者對於生病的人,往往有很多複雜、錯綜難解的心情。身為最親近的人,他們也同樣面對著周圍環境中別人對於疾病的污名和指責。醫療現場要接住的不只是病人,還有他們的照顧者。相較起絕症,家人得到精神病的宣告可能更複雜、而且必須面對更長的照顧時間。不能瞭解照顧者的心情及複雜,只簡單的用「疾病」和「藥物」來標籤。在這樣的脈落下,診斷確認很容易粗暴,但是無助於家屬曾經/正在面對的創傷。照顧者的自白裡,除了在醫療端的挫折,更挫敗的是社會資源雖在協助精神障礙者,資源的配置不當、與實際狀況無法接軌,讓這些資源入不了家門。照顧者及其家庭往往成為精障者的當然唯一最後的資源,照顧者在多重的擠壓變形下在生活。因此我們協力了幾群跨組織、跨群體的照顧者,成立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希望不只是電話,未來更進入家的現場,讓支持進入家門,讓家庭照顧者得著力量,直接在家的現場進行培力工作,把家庭照顧者不僅是被以服務對象看待,而是視為行動中的夥伴不只是引入資源,更是在創造家庭內外的社會網絡-家庭與家庭間相互支持、家庭中發展出的社會關係

畢竟,就像一位照顧者整理自己一路的歷程,她是這樣回應的:「怎麼去說,怎麼去表達愛,怎麼去表達感受,那種韌性與執著,那種所以我們現在正走在什麼樣的路,以及感覺,我覺得有時候就是讓別人看到這樣的照顧者,一路想做什麼,其實我覺得這個東西就可以傳達給社會大眾,或者傳達給其他家屬知道有怎麼樣的可能性!培力家屬,我要面對的還有什麼?除了疾病外?實際現場的經驗那個東西能不能夠被寫下來,被說出來,然後被教導出來,被傳授出來,這樣那我覺得它會形成一個照顧者的語言。我覺得照顧者語言的重要性其實是,還給我們的經驗,用我們的方式詮釋,讓我們自己有工作默契,讓有的醫療的語言,它可以重新再修整,那這是很長遠的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瘋靡popularcrazy—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
108會員
203內容數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2025/02/10
聊聊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在做些什麼,有哪些服務和倡議行動,幫助你更認識我們。
Thumbnail
2025/02/10
聊聊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在做些什麼,有哪些服務和倡議行動,幫助你更認識我們。
Thumbnail
2024/04/11
伊甸基金會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自2016年起,藉由訪談陪伴家屬/照顧者整理自己的心路歷程與照顧處境,將訪談化為圖文書或繪本,讓社會大眾能更認識與理解,這不是他人的事,進而關切精神疾病與照顧者的議題。畢竟,我們都有可能在人生的逆境裡,跌落,有患病的可能。
Thumbnail
2024/04/11
伊甸基金會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自2016年起,藉由訪談陪伴家屬/照顧者整理自己的心路歷程與照顧處境,將訪談化為圖文書或繪本,讓社會大眾能更認識與理解,這不是他人的事,進而關切精神疾病與照顧者的議題。畢竟,我們都有可能在人生的逆境裡,跌落,有患病的可能。
Thumbnail
2023/07/03
今年4月家屬成長團體帶領進入尾聲,一位團體成員在團體結束時跑來問我,是否可以捐錢給我們單位,因為她覺得參與團體讓她收穫很大,她希望能有所回饋。我很感謝她願意捐錢回饋,但靈機一動我想邀請她寫參加團體的心得,讓沒參加過團體的家屬能知道參加團體的經驗以及學習為何,這或許是對單位以及其他家屬更大的回饋。
Thumbnail
2023/07/03
今年4月家屬成長團體帶領進入尾聲,一位團體成員在團體結束時跑來問我,是否可以捐錢給我們單位,因為她覺得參與團體讓她收穫很大,她希望能有所回饋。我很感謝她願意捐錢回饋,但靈機一動我想邀請她寫參加團體的心得,讓沒參加過團體的家屬能知道參加團體的經驗以及學習為何,這或許是對單位以及其他家屬更大的回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精神疾病是內傷,經歷疾病是不容易的事,亦會勾動過去人際相處的經驗,那些引發出來愧疚、悲傷、或者憤怒的感受,如何包紮「內傷」,至今我們都在學習及練習。面對外傷,找出原因,將阻礙移除、做出治療決定。面對內傷,更接近是使得孤立、絕望感的聲音得以調音調頻的過程。
Thumbnail
精神疾病是內傷,經歷疾病是不容易的事,亦會勾動過去人際相處的經驗,那些引發出來愧疚、悲傷、或者憤怒的感受,如何包紮「內傷」,至今我們都在學習及練習。面對外傷,找出原因,將阻礙移除、做出治療決定。面對內傷,更接近是使得孤立、絕望感的聲音得以調音調頻的過程。
Thumbnail
伊甸基金會為了和精神疾病照顧者一起面對龐大的壓力及困境,與「家連家精神健康教育協會」及「甘草園家屬團體」共同籌辦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於104年底開始試營運,今(12)日專線正式啟動,同時也邀請將近數十位照顧者一同參與,並現身分享經驗,希望透過照顧者接聽照顧者的方式,交流彼此擁有的「肉搏知識」。
Thumbnail
伊甸基金會為了和精神疾病照顧者一起面對龐大的壓力及困境,與「家連家精神健康教育協會」及「甘草園家屬團體」共同籌辦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於104年底開始試營運,今(12)日專線正式啟動,同時也邀請將近數十位照顧者一同參與,並現身分享經驗,希望透過照顧者接聽照顧者的方式,交流彼此擁有的「肉搏知識」。
Thumbnail
要讓大家更認識專線的專線介紹文第二彈出爐啦!!這次要跟各位分享的是 專線的理念、發展、與看見的議題,也歡迎大家回應唷:)
Thumbnail
要讓大家更認識專線的專線介紹文第二彈出爐啦!!這次要跟各位分享的是 專線的理念、發展、與看見的議題,也歡迎大家回應唷:)
Thumbnail
我們協力了幾群跨組織、跨群體的照顧者,成立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希望不只是電話,未來更能進入家的現場,讓支持進家門,讓家庭照顧者得到力量,把家庭照顧者不僅視作服務對象也視為行動中的夥伴。不只是引入資源,更是在創造家庭內外的社會網絡-家庭與家庭間相互支持、家庭中發展出的社會關係。
Thumbnail
我們協力了幾群跨組織、跨群體的照顧者,成立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希望不只是電話,未來更能進入家的現場,讓支持進家門,讓家庭照顧者得到力量,把家庭照顧者不僅視作服務對象也視為行動中的夥伴。不只是引入資源,更是在創造家庭內外的社會網絡-家庭與家庭間相互支持、家庭中發展出的社會關係。
Thumbnail
我自認是個脆弱的工作者,與離自己生命經驗尤其相近的家屬工作,必定讓觸動或衝擊影響生活——例如,能夠同理對方的無力,所以更需不斷提醒自己,將經驗放下,回到對方的處境尋找轉機;反之,回到生活裡,我也需要花點力氣提醒自己抽離無力,靜觀、思考任何可能。
Thumbnail
我自認是個脆弱的工作者,與離自己生命經驗尤其相近的家屬工作,必定讓觸動或衝擊影響生活——例如,能夠同理對方的無力,所以更需不斷提醒自己,將經驗放下,回到對方的處境尋找轉機;反之,回到生活裡,我也需要花點力氣提醒自己抽離無力,靜觀、思考任何可能。
Thumbnail
回首這年,我試著將我懂得的東西,傳遞給來電者,在一個又一個資源的實驗,準備及等待。意願 (will)這個字如此困難,卻是資源使用啟動之鑰。有時候我覺得在永夜裡還是聽得見希望的進展,有時候覺得黑夜裡的歌在差異及區隔中難以合唱。祈願未來、結伴同行的未來更多覺知、並且無愧於心。
Thumbnail
回首這年,我試著將我懂得的東西,傳遞給來電者,在一個又一個資源的實驗,準備及等待。意願 (will)這個字如此困難,卻是資源使用啟動之鑰。有時候我覺得在永夜裡還是聽得見希望的進展,有時候覺得黑夜裡的歌在差異及區隔中難以合唱。祈願未來、結伴同行的未來更多覺知、並且無愧於心。
Thumbnail
半年前離開校園,以新人之姿進入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的我,開始社工生涯的第一份工作。 但後來想想,正是擁有新鮮與好奇眼光的現在,身為一個剛畢業的社工系學生,初入實務界的此刻,是值得被記錄的吧,也許青澀或不成熟,不過誰的今生不是第一次。
Thumbnail
半年前離開校園,以新人之姿進入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的我,開始社工生涯的第一份工作。 但後來想想,正是擁有新鮮與好奇眼光的現在,身為一個剛畢業的社工系學生,初入實務界的此刻,是值得被記錄的吧,也許青澀或不成熟,不過誰的今生不是第一次。
Thumbnail
在說別人不懂、亂貼標籤、污名的時候,能不能先想想,其實不是「別人」是「我們」所有人的問題,是那種「跟我不同、與我無關」的問題。在精神疾病的議題上,我們是苦主,但在罕病議題上,或核廢料上,或同志婚姻議題上…,我們是不是也成了用刻板印象來思考來評判的人?所以非我族類的區分,我們也成為讓其他族群痛苦的根源
Thumbnail
在說別人不懂、亂貼標籤、污名的時候,能不能先想想,其實不是「別人」是「我們」所有人的問題,是那種「跟我不同、與我無關」的問題。在精神疾病的議題上,我們是苦主,但在罕病議題上,或核廢料上,或同志婚姻議題上…,我們是不是也成了用刻板印象來思考來評判的人?所以非我族類的區分,我們也成為讓其他族群痛苦的根源
Thumbnail
《本文轉自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受訪者為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社工 郭可盼》 除了一句『辛苦了』,這個社會還能為照顧者做什麼?精神疾病議題持續延燒,除了看見病友本身狀態及處境,照顧者也須一定的支持。然而,如何支持?政府資源如何進入?成了另一個挑戰。
Thumbnail
《本文轉自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受訪者為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社工 郭可盼》 除了一句『辛苦了』,這個社會還能為照顧者做什麼?精神疾病議題持續延燒,除了看見病友本身狀態及處境,照顧者也須一定的支持。然而,如何支持?政府資源如何進入?成了另一個挑戰。
Thumbnail
在多年照顧患者的經驗中,體會到家屬所面臨的難題是: 1、 缺乏支持系統。有情緒時找不到紓解的出口,壓抑情緒導致成為病號。 2、 知識不足導致面對問題時没有察覺能力、處理能力、應對能力。 3、 精障者經過醫療協助後,呈現了多種狀況,需要多元性資源的注入
Thumbnail
在多年照顧患者的經驗中,體會到家屬所面臨的難題是: 1、 缺乏支持系統。有情緒時找不到紓解的出口,壓抑情緒導致成為病號。 2、 知識不足導致面對問題時没有察覺能力、處理能力、應對能力。 3、 精障者經過醫療協助後,呈現了多種狀況,需要多元性資源的注入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