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台上的首發文獻給這議題是再適合不過了。在2020年十月,關於我送給自己的28歲生日禮物—刪掉社群媒體,一眨眼,20個月的新生活就這樣過去了。
朋友總問我:你不用Instagram,那你都在幹嘛呀? 這句話總是逗得我哈哈大笑,咦,不就跟有在用的時候一樣過生活嗎? (註:本身習慣只用Instagram, 沒有在使用其他社群媒體, 如FB, YT, Dcard, TikTok, 以下IG為我對社群媒體的泛稱, 如果你也想實踐看看, 就以個人習慣花最多時間的一個為主)
你如果問我這樣的新生活過的好嗎? 我會不假思索的回答:好,比預期的還要好。就讓我娓娓道來,這20個月的體會和成長吧。
手機裡的相簿還停留在那天7:22 am的Story:我發現我有發文時會比平常花六倍的時間來用它,所以想先刪掉app了,我們一周一見吧。這對當時偶然看見自己使用IG平均時間,曾高達三個半小時「重症患者」的我已是改變的開始。
1.假設動機本身「其實不重要」,先做再說
偶爾都會聽到朋友這樣的說:我會開始健身,只是因為我希望能移得動隔壁卡住我的機車、朋友找我湊人數路跑,索性就開始跑步了…。戴森公司創辦人James Dyson經歷了5,126次的發明都失敗—
給dyson的啟發:別從眾,勇敢跳進未知。
別從眾,去試試看就知道了,事實上,帶你到達目的地的是沿途的經驗,往往與當初的動機是無關的,你必須技巧性地持續製造動機給自己,觸發自己去做,先做再說。當時我透過想做點改變的動機,讓我決定降低頻率到一周只使用一次,奇妙的是,一週後我活得很好,於是,我開始一連串將網頁版的帳號密碼刪除、將手機內的紅點提醒關閉、所有app包括通訊軟體的通知也關閉了—直到現在。
你會感到很驚訝,原來我沒有這麼需要它!在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書中提到:「為了挖掘真正的快樂,你必須持續尋找有意義的機會,讓你得以因此學習到新的東西,才能達到真正的快樂。」
2.你尚未自我察覺的「數位操控現象」
知名電商在前陣子開始下殺$9的限時搶購,「我就是去買我需要的東西而已」,事實上,你不但不小心「手滑」了很多樣,而且你還成為它最棒的代言人,告訴了所有親友們這個好消息—你必須察覺,數位的消費模式並不是傳統的掏出錢包,而是吸引眼球,越多越好。
網路上的商品無法直接去找消費者,而是在你天天都會使用的平台讓你看到它。如該紀錄片提到:數以千計個頂尖中的頂尖工程師,每天都在想辦法透過app吸引你的眼球,改變你的行為模式,讓你離不開它,因為你就是他們的產品。
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爭奪「注意力」的戰爭:社群網站高層都不用自家產品?〉,「各式網路服務,都用盡一切的方法,想要贏取我們的注意力」,社群媒體成為現代人強大的分心源,它分散了你的專注力,也抓住了你跟金錢一樣重要的—時間。
3.離不開是「FOMO」在作祟
FOMO(Fear Of Missing Out)—一個在身為千禧寶寶出現的一詞「錯失恐懼症」,在刪除IG app的那一周內,我所感受到的是不同以往的平靜和穩定。
有朋友告訴我,他無法戒斷,工作需要他去使用社群媒體,往往你會發現這樣的人,其實是他害怕錯過社群上的任何消息,
該文章指出〈Instagram 用戶飆破 10 億,為何兩位創辦人卻轉身離開?〉,因為限時動態,IG 留住了使用者,進而達到 10 億用戶的里程碑。
曾經身受其害於FOMO的我,我誠實面對並觀察自己一段時間—結果令人瞠目結舌:
• 當限時動態一發出收到秒回訊息,感到無比興奮的我正在跟陌生人聊到忘我,並忽略了家人的訊息
• 那幾個因為照片排版、色調濾鏡與自己開檢討大會的夜晚
• 跟朋友聚會時,因為對方錯過自己的動態而感到難以置信
• 開口閉口就宣傳的最佳公關
• 不記得朋友生日,卻記得那15年沒見遠在美國的同學家寵物的生日
• 飯局或旅行忘我的改圖發文,別人提醒必惱羞
• 更不用說令旁人壓力爆表的出門必須拍到滿意才肯回家
更多時候是,每個下班的夜晚「滑完」手機已經過了兩個小時,假日一睡醒還躺在床上,打開手機看到朋友出遊的照片感到失落焦慮…
如果你也有這些現象,是時候該減輕使用的頻率。其實,我們沒有做錯什麼,這是一生的課題,
該文章指出:FOMO其實跟決策有關,且一生不同階段都會遇到〈《錯失恐懼》:從出生到死亡,FOMO都是人類心理學的一部分〉。
有意識地察覺自我、定期檢視及修正,能幫助我們與FOMO劃出界線,不盲目從眾、清楚自我核心價值,並讓人生的自主權回歸到你我身上。
刪掉了,然後呢?
這20個月總結,我一共:
• 看了68本書
• 節省了320根吸管(28歲開始不再使用一次性吸管)
• 1000個塑膠袋
• 640雙餐具
• 觸及了身旁至少50個人關心環保議題及閱讀
回頭看當時萌芽的微小點子「想做點什麼改變」,簡直是驚人的成果,往後的人生軌跡從此不再相同。
在
《原子習慣》中最受用的觀點之一:身分認同,「你不是要變成天天閱讀,而是成為閱讀人。」這將大大改變你的思考及行為模式。
先前滑社群媒體空出來的時間,我便開始看書,並且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平靜、自主和自由,除此之外的新生活竟然也沒有不便,真要說,就是無法第一時間預約美甲(笑),那就換個方式而已,真正有在聯絡關心你的朋友,一定也找的到你。
它終究只是個「工具」,是你我決定了要賦予它什麼價值。
後記—自我成長筆記
1. 閱讀教會我,用更多不同的觀點來看待事件,接納正方與反方的觀點,其中Netflix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看第一次的時候覺得相當抨擊,彷彿再用社群會天崩地裂。
「研究人員發現,憂鬱/焦慮和社群媒體的使用之間沒有關聯,甚至傾向於這樣的結論:是焦慮和憂鬱促使我們以各種可怕的方式使用社群媒體,而不是相反。一項研究更顯示,Google的演算法是否促進了極端主義的極右內容,實際上發現情況恰恰相反:YouTube演算法似乎更傾向於促進主流的、成熟的新聞網站,而非促成極端思想。」
社群媒體對於青少年的影響,遠不足有更多的人正在遭受校園霸凌等議題…
紀錄片可能的盲點為缺乏科學佐證及實際驗證,如
《茹素的力量》,這也留給你我更多批判性思考的空間。
2. 「一篇文章,可能是作者幾個月的收穫;一本書,可能會是一生的研究」 與其你問我為什麼要開始閱讀,你去讀讀看就知道了,你的答案和收獲一定和我大不相同。至於要讀什麼,去哪裡讀,我也會在接下來的文章詳細告訴你,期待能遇見你。
之所以過了20個月才分享心得,是因為生活中,正在建立,更多職涯成長與收穫,也會在往後的文章一一和大家分享,像是求職密技及更多自我成長的故事,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