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屬成長團體參與心得分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文/陳建豪 心理師(專線工作者)

  今年4月家屬成長團體帶領進入尾聲,一位團體成員在團體結束時跑來問我,是否可以捐錢給我們單位,因為她覺得參與團體讓她收穫很大,她希望能有所回饋。我很感謝她願意捐錢回饋,但靈機一動我想邀請她寫參加團體的心得,讓沒參加過團體的家屬能知道參加團體的經驗以及學習為何,這或許是對單位以及其他家屬更大的回饋。她欣然的接受了我的提議,而我也順勢邀請了這一團的其他成員,是否願意共襄盛舉,其他成員也紛紛表示同意,因此有了這一篇文章。希望沒參加過成長團體的家屬能經由這篇文章的介紹,了解成長團體參與的經驗為何,而願意跨出一步參與團體。

原本抱持擔憂的心境參與活動,畢竟是分享內心最柔軟的一塊,也怕傷害到他人。主持人諮商師很坦然地分享經驗與自我揭露自身是照顧者,對參與的照顧者來說更能安全平等地表達出自身的感受。內容安排也非常驚豔,從聽與說來理解愛的表達與語言,打開了我的視野。最為印象深刻的是,看見臉孔所傳遞的訊息,他人是面鏡子,我們從他人身上學習同理,觀照自己。大家分享彼此的經驗,苦痛、責任、想法…讓原本單打獨鬥為點的照顧者,能夠連結成線,更變成網,成為朋友與保護網。更反轉照顧者普遍的認知,照顧者有扛起被照顧者人生的責任,一人的照顧始終有限,被照顧者也需要,擁有自己的生活與成為貢獻社會的一員,非成為排擠在社會之外的邊緣者。這樣的想法讓照顧者能看清自己,所能負荷的與面對的困難,更懂得求助與照顧好自己。照顧責任很大,如果這個責任,社會能好好地接住,帶病生活,給予不同族群足夠的接納與理解,更多元的社會。每個人能有機會找到在社會上的定位,而非競爭式的排擠效應,而是互利共生的模式。諮商師還特地準備紙本,告訴我們能從哪處找資源,減輕照顧壓力,對照顧者來說是一絲屬光。一切都是從,照顧者的需要與經驗來思考,十足的細心與同理,真的非常感謝。--匿名
拾遺: 身為精神疾病者的家屬,有幸參加伊甸的家屬活動,有兩則感想仍有記憶。於多場活動中,有一場活動是角色的抽離與回復,照顧者可以提醒自己抽離角色以脫離負荷,才能提供更好的照顧品質,也不致壓垮自己之虞。另一場活動,基本上是建言者與傾聽者的練習,無疑地傾聽者給予當事人回應的契合度,是勝於建言者所給回應的契合度。本人首次參加伊甸的家屬活動,參加多場活動時感覺甚有創意甚有品質,遺憾的是本人記憶有狀況,時隔一陣子目前難以詳細倒帶。謝謝熊老師,祝福參與活動的家屬一步一腳印,生命自有出路。--jcw
很高興今年能有機緣參加活泉之家舉辦的家屬成長團體。由去年初,父親爆發一連串重大的事件,從精神疾病加重,到財務、法律層面出了問題,同時還被診斷出癌症第三期,需要開刀、化療。生活面臨巨大考驗,面臨照護壓力的我,實在喘不過氣來。雖然有其他家屬可以討論,但實際上在執行、照護的責任,是落在我的肩上。常常很焦慮,和父親的互動也常常遇到挫折,讓我有一段時間,陷入憂鬱,感到非常無助與絕望。但一切在打了伊甸基金會的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之後,出現一線生機,我也循著這條線,參加了今年,活泉之家舉辦的家屬成長團體。透過專業心理師,在工作坊帶領的活動,在安全的環境下,我釋放了許多照護的壓力,重新檢視、看待我與被照顧者的關係,我也開始學會界定什麼是自己可以做的,什麼是我需要輔助家人做的。並且溫柔的接納自己在照護中的無力感,允許自己,也有需要休息的時候。常常因為照顧家人,而忘了自己,我驚覺,原來我把自己給遺忘了。工作坊的活動,就像是很好的工具,輔助我整理自己的感受、認知與想法。我也非常感恩,在這些寶貴時間裡,能和心理師、同學們有真誠的討論與交流,讓我知道在照護的路上,我並不孤單,我們都一樣的努力在面對生活的現況。此外,我也習得一些專業方面的資訊,資源的流通也讓我更知道,哪些資源是我將來可以運用的。真的很感謝自己,當初願意參加家屬成長團體,在這裏得到的收穫,是我今年最棒的禮物!希望同是精神疾病照顧者的你/妳,也能得到這一份珍貴的禮物!--凱米小姐
透過活動認識新朋友,有同年齡類似經驗的夥伴,讓我有普同感,原來不是只有我自己,大家互相分享、討論、打氣,讓我覺得很有伴的感覺。這個課程最感動的是照顧自己,當遇到課題時,不論醫生、親朋好友們都在幫忙我解決病患的問題,每個人的討論都圍繞著病患,如何調整照顧者去配合跟照顧病患,讓他康復。終於有一個課程是不在討論病患,而是讓我照顧我自己,學習覺察周圍的語言、聲音、表情、冥想覺察自己的思緒。團隊的領導者,滿滿的溫暖,在團體互動表達過程中,可以接納每個人的情緒以及照顧到每個人的需求,也提供滿滿的資訊跟支援,讓我們有出口去尋找幫忙。印象深刻有一堂課表達跟傾聽,從表達過程中覺察自己原來透過肢體表演,自己很害羞而且非常在乎周圍的眼光,放不開,無法觀察到別人的表情跟反應,只在乎自己表現不夠好。透過無情緒表情的表達時,我會很容易放空跟分心,也會對於不明情緒的人有很多的猜疑,是在生氣嗎?還是不開心?也發現每個人對於不同的表達有不同的想法跟反應。同時也反思自己與別人的互動或者對待病患,對方是什麼感覺,會主動去詢問對方的感覺跟想法。在傾聽的互動的過程中,從來沒想過心境會透過表情、肢體讓表達者感受得到。過去我以為心態只有自己知道,但其實表情、肢體、氛圍其實對方都會感受的到,用感恩的心,對方會感受到包容跟接受,會讓人比較舒服。如果用急躁的心態,身體會不自覺不耐煩,像是抖腳、敲手錶之類的無意識動作。就算沒有口語文字表達,也都可以感受到傾聽者的不耐煩。因此學習到在與人傾聽的過程中,我會觀察自己內在心態是什麼,有沒有給人沒有壓力的傾聽,對生活多了一份觀察。每堂課都是有精心挑選過的,破冰活動、冥想舒壓、表達與傾聽、社會支援的應用、大家互相交流跟支持,領隊的用心規劃,都帶給我們滿滿的收穫。--Eva
當我們遇到人生中的“難”時,總是想著為什麼是我要來承受,反而讓自己一直深陷徬徨泥淖中,甚至跟著困境沉淪而無法自拔。本次參與照顧者課程,其中情境式的表達,學習用不同的視角開啟更多的思維,除讓我能重新認識自己,更能衡量自己可以承受多少的“重”,始不致於因為過度責任感而跟著捲進“難“的漩渦。個人上完課最大收穫就是好像遇見更好的自己;感謝活泉之家,謝謝老師 ,愛你們喔~

  目前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每年會舉辦一至兩梯的精神疾病照顧者/家屬初階成長團體,頻率是每週一次,連續進行5至6週,每梯召收大約10位團體成員。有興趣報名參加的家屬歡迎來電:02-22306670#6104,找陳建豪心理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瘋靡popularcrazy—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
99會員
199內容數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2025/02/10
聊聊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在做些什麼,有哪些服務和倡議行動,幫助你更認識我們。
Thumbnail
2025/02/10
聊聊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在做些什麼,有哪些服務和倡議行動,幫助你更認識我們。
Thumbnail
2024/04/11
伊甸基金會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自2016年起,藉由訪談陪伴家屬/照顧者整理自己的心路歷程與照顧處境,將訪談化為圖文書或繪本,讓社會大眾能更認識與理解,這不是他人的事,進而關切精神疾病與照顧者的議題。畢竟,我們都有可能在人生的逆境裡,跌落,有患病的可能。
Thumbnail
2024/04/11
伊甸基金會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自2016年起,藉由訪談陪伴家屬/照顧者整理自己的心路歷程與照顧處境,將訪談化為圖文書或繪本,讓社會大眾能更認識與理解,這不是他人的事,進而關切精神疾病與照顧者的議題。畢竟,我們都有可能在人生的逆境裡,跌落,有患病的可能。
Thumbnail
2022/08/01
精神疾病相關資源手冊/網站彙整
Thumbnail
2022/08/01
精神疾病相關資源手冊/網站彙整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伊甸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邀請同志諮詢熱線、家庭照顧者總會、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生命線與張老師等提供接線服務的組織,一同發表以「同儕支持」、「接線與倡議」以及「回應危機」為主題,於2022年12月11日在台大共同教學館舉辦2022年接線服務研討會。
Thumbnail
伊甸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邀請同志諮詢熱線、家庭照顧者總會、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生命線與張老師等提供接線服務的組織,一同發表以「同儕支持」、「接線與倡議」以及「回應危機」為主題,於2022年12月11日在台大共同教學館舉辦2022年接線服務研討會。
Thumbnail
今年4月家屬成長團體帶領進入尾聲,一位團體成員在團體結束時跑來問我,是否可以捐錢給我們單位,因為她覺得參與團體讓她收穫很大,她希望能有所回饋。我很感謝她願意捐錢回饋,但靈機一動我想邀請她寫參加團體的心得,讓沒參加過團體的家屬能知道參加團體的經驗以及學習為何,這或許是對單位以及其他家屬更大的回饋。
Thumbnail
今年4月家屬成長團體帶領進入尾聲,一位團體成員在團體結束時跑來問我,是否可以捐錢給我們單位,因為她覺得參與團體讓她收穫很大,她希望能有所回饋。我很感謝她願意捐錢回饋,但靈機一動我想邀請她寫參加團體的心得,讓沒參加過團體的家屬能知道參加團體的經驗以及學習為何,這或許是對單位以及其他家屬更大的回饋。
Thumbnail
五月細雨下,來自各地的成員們不畏辛苦前來參加耀愛家屬培力營。 因為藥癮,家庭中的彼此互相躲藏、猜忌與衝突…在藥癮復元之路上,傷與痛形影不離,身為陪伴者,我們其實都會累......
Thumbnail
五月細雨下,來自各地的成員們不畏辛苦前來參加耀愛家屬培力營。 因為藥癮,家庭中的彼此互相躲藏、猜忌與衝突…在藥癮復元之路上,傷與痛形影不離,身為陪伴者,我們其實都會累......
Thumbnail
這一天,活泉之家舉辦了《我與我的兩個媽媽》圖文書分享會。與會者除了關心精神障礙議題的民眾,現場有不少是精神疾病照顧者、家屬等。
Thumbnail
這一天,活泉之家舉辦了《我與我的兩個媽媽》圖文書分享會。與會者除了關心精神障礙議題的民眾,現場有不少是精神疾病照顧者、家屬等。
Thumbnail
伊甸基金會為了和精神疾病照顧者一起面對龐大的壓力及困境,與「家連家精神健康教育協會」及「甘草園家屬團體」共同籌辦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於104年底開始試營運,今(12)日專線正式啟動,同時也邀請將近數十位照顧者一同參與,並現身分享經驗,希望透過照顧者接聽照顧者的方式,交流彼此擁有的「肉搏知識」。
Thumbnail
伊甸基金會為了和精神疾病照顧者一起面對龐大的壓力及困境,與「家連家精神健康教育協會」及「甘草園家屬團體」共同籌辦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於104年底開始試營運,今(12)日專線正式啟動,同時也邀請將近數十位照顧者一同參與,並現身分享經驗,希望透過照顧者接聽照顧者的方式,交流彼此擁有的「肉搏知識」。
Thumbnail
要讓大家更認識專線的專線介紹文第二彈出爐啦!!這次要跟各位分享的是 專線的理念、發展、與看見的議題,也歡迎大家回應唷:)
Thumbnail
要讓大家更認識專線的專線介紹文第二彈出爐啦!!這次要跟各位分享的是 專線的理念、發展、與看見的議題,也歡迎大家回應唷:)
Thumbnail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應 1957福利諮詢專線 的邀請,參與了在2016年十月舉辦的專線研討會,成為與談單位之一,並寫了一篇文章聊聊照顧者專線的緣起、理念、發展與看見的議題。我們也想跟大家分享,讓大家更認識專線,所以將用兩篇文章的篇幅轉貼我們所寫的文章。
Thumbnail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應 1957福利諮詢專線 的邀請,參與了在2016年十月舉辦的專線研討會,成為與談單位之一,並寫了一篇文章聊聊照顧者專線的緣起、理念、發展與看見的議題。我們也想跟大家分享,讓大家更認識專線,所以將用兩篇文章的篇幅轉貼我們所寫的文章。
Thumbnail
我們協力了幾群跨組織、跨群體的照顧者,成立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希望不只是電話,未來更能進入家的現場,讓支持進家門,讓家庭照顧者得到力量,把家庭照顧者不僅視作服務對象也視為行動中的夥伴。不只是引入資源,更是在創造家庭內外的社會網絡-家庭與家庭間相互支持、家庭中發展出的社會關係。
Thumbnail
我們協力了幾群跨組織、跨群體的照顧者,成立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希望不只是電話,未來更能進入家的現場,讓支持進家門,讓家庭照顧者得到力量,把家庭照顧者不僅視作服務對象也視為行動中的夥伴。不只是引入資源,更是在創造家庭內外的社會網絡-家庭與家庭間相互支持、家庭中發展出的社會關係。
Thumbnail
我自認是個脆弱的工作者,與離自己生命經驗尤其相近的家屬工作,必定讓觸動或衝擊影響生活——例如,能夠同理對方的無力,所以更需不斷提醒自己,將經驗放下,回到對方的處境尋找轉機;反之,回到生活裡,我也需要花點力氣提醒自己抽離無力,靜觀、思考任何可能。
Thumbnail
我自認是個脆弱的工作者,與離自己生命經驗尤其相近的家屬工作,必定讓觸動或衝擊影響生活——例如,能夠同理對方的無力,所以更需不斷提醒自己,將經驗放下,回到對方的處境尋找轉機;反之,回到生活裡,我也需要花點力氣提醒自己抽離無力,靜觀、思考任何可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