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靡雙週報〉第10期

2022/07/0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21/2/22
主編:胖胖編

【好書分享】一個「被社會努力拋棄」的女人──彭仁郁談《卡塔莉娜》(上)/孫德齡

「我們還不知道她發生了什麼問題,但顯然她說出來的話沒有人當真。」卡塔莉娜被遺棄的場域很複雜,裡面有各式各樣的關係,有國家醫療政策的改革,而且是在NGO推動下的改革,「國家退場,照護的工作理論上要回到社區,可是回到社區實際上就是回到家庭。所以畢尤發現了一件事,就是精神醫療的去機構化意味著家庭的再機構化,照護的工作整個丟到家庭。我們的社區並沒有真正的精神醫療,所謂的社安網在社區裡幾乎不存在。」
「這就是台灣的借鏡。我們一直不斷強調精神疾病的根源是biopsychosocial,同時包含『生物心理跟社會面向』,當初全國社區心理健康改革的口號就是『將病態去生物化,將苦難社會化』。瘋狂的是,在這個健康改革的風潮當中,國家退場、改由新自由主義經濟主導,反而徹底地把人異化了。改革者推動的、要讓精神病患成為完整公民的論述,恰好被右派的國家掌權者和資本家拿來進一步製造出一群所謂的『多餘人口』。」

【另類觀點】你不孤單!幻聽也可以好好生活:超越聲音、接納經驗,學習應對並與它和平共處/郭可盼

「幻聽」好像是一個與一般人距離很遙遠的經驗,但可能也沒這麼遙遠──工作必須隨時待命的時候,常常以為手機在響,檢查卻發現根本沒有任何聲音;被大聲責罵、批評後,睡前腦袋「嗡嗡嗡」的不斷反覆重播,那些畫面彷彿歷歷在目。
當生活處於比較緊蹦的狀態時,身體有時會有很強烈的反應。當然,停止這些強烈的反應很重要,必要時可能也需要藥物幫忙。然而,這種狀態也可能是對生命中正在承受的長期或短期的艱難,所給予的回應。
聽見別人聽不見的聲音,是很難讓他人理解的經驗。特別是當他因為聲音做出一些不可理解的事情時,容易讓身邊的人憂心,甚至感到恐怖。有時我們希望藉由藥物讓聲音馬上停止,或希望他能忽略聲音、否定聲音,不要被聲音操控。
希望這個難以理解的狀態停止,或許是人之常情。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怎麼去理解一個人所面對的艱難與恐懼,並陪伴他找到力量與支持。

【社區家園】從「公辦龍發堂」到共融桃花源──玉里社區家園啟示錄/張子午

更多的時候,她看見住民們展現同儕支持的力量。
某年一位住民罹患阿米巴痢疾,但無一人要其回到醫院隔離,大家一起分工進行飲食、飲水與環境的隔離與消毒。「我們沒辦法要求伙伴硬要把一個阿米巴痢疾的人留在家園,但沒有任何人說『不好意思,你要回醫院』,大家開始搬消毒水、配合衛生所到家裡衛教,每上一次廁所,都要全面消毒,是我還真的做不到,」楊淑齡表示。
然而,就在家園逐一開展,看似步向成熟的同時,瓶頸也在眼前。
即便玉里榮院的康家內,已有許多復健良好,有意願出來到社區居住的病友,但縣府的補助僅能維持現有規模。在當前台灣的環境下,強調同儕支持的社區家園猶如可疑的實驗,落在制度化的健保資源與社會福利之外,最多僅是地方政府一年一簽的專案補助。明年、後年會如何?無人知曉。離可持續發展的模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議題討論】公視主題之夜:婚姻計畫

《婚姻計畫》是來自伊朗的紀錄片,紀錄了首都德黑蘭南部一間精神療養院的一項大膽實驗「婚姻計畫」——所長贊恩(Farhad Ramazannejad)醫師希望滿足病院內480位病患的親密與性需求,於是計畫將他們配對結婚,之後住在院內新的清真寺並管理該地方。他相信情感關係能對病患產生幫助。
院方開始一系列評估與協助,幫病患製造約會機會。平時住在男女分居病房的病患們期待著他們睽違已久的愛情。但這項看似幫助病患的創舉,卻也遭受外界極力反對,特別是來自患者家庭,他們相信讓病患結婚只會造成更大麻煩。另外,院內也有非常想參與計畫的病患情侶,但被診斷為不穩定而落選。他們之後仍不斷爭取,卻遭院方更強力的反對。
本片呈現了精障患者少被探討的情感需求,也看到了院方在理想與實務中的兩難。另外,本片也關注了台灣不熟悉的伊斯蘭文化對人的情感行為產生的影響,值得細細分析。
*節目影片連結:https://reurl.cc/6y58eZ
---
〈瘋靡雙週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政策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
▹服務對象:精神疾病經驗者的家人或朋友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13:30–20:30
▹電話專線:02-2230-8830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