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媽媽論壇,或是缺乏母乳觀念的醫生,常看到對親餵媽媽做出很爛的建議,就是要把奶擠出來,不夠喝的量再補配方奶。
看完影片說明,就會知道這個建議有多爛,沒有母奶觀念。
- 擠奶量跟擠奶技巧有關
- 排出奶量:寶寶嘴巴>手擠乳>擠乳器
上述兩個基本觀念非常重要,除非寶寶不在身邊(工作、就醫等原因),否則親餵絕對是比擠奶更好、更自然的選擇。如果親餵有困難,請找專業乳房門診或國際泌乳顧問協助(再三強調,不是泌乳師、通乳師,這些我都通稱不學無術的江湖術士或神棍)。
擠出來的奶量,只代表乳房裡至少有這些奶水,不等於寶寶實際吸吮的奶量。寶寶的嘴巴可以引出奶陣,乳房隨時都有奶,但要奶陣才能把奶水引出乳房,嬰兒吸吮可以刺激分泌催產素,進而引起母體噴乳反射。如果選擇擠乳,必需自己用雙手或工具模擬寶寶的嘴巴引起奶陣,並且還有適當方式引出體內催產素(看寶寶照片、吃零食、看搞笑片等等讓心情愉悅的方式),只是傻傻拿著機器就擠,或是手擠,很難把移出的奶量極大化。(親餵只要傻傻餵就行了,上述麻煩的事,都是寶寶的工作,媽媽要放空、滑手機、吃飯都行。)
當媽媽處在焦慮、緊張的情況下,會影響體內激素,不利於產奶。如果擠奶技巧差,體內催產素不發揮作用,看到擠出來奶量那麼少,會更焦慮。
當次移出的奶量會影響大腦決策下次製造的奶量。(調整時間可能是數日)
舉例來說,寶寶在親餵時吸出了120ml的奶水,媽媽決定下餐擠出來監測,結果只擠出100ml,乳房深層還有20ml的奶水沒有移出,寶寶還覺得餓,所以媽媽補了20ml的配方奶(一邊自責自己是少奶媽餵不飽寶寶),同時,身體也以為20ml是多製造的,於是身體會吸收,過幾日後就調整為只製造100ml奶水,但同時媽媽的擠奶技巧可能又只能擠出80ml,所以又補了40ml配方奶(然後又更焦慮,陷入深深自責),週而復始,久而久之,愈擠愈少,最後發現不擠也沒什麼漲奶,然後說句‘’餵配方奶也很好,反正小孩也會長大‘’、‘’退奶後不再自責,海闊天空‘’之類安慰話語。
沒有母奶觀念,就會陷入不必要的自責和錯誤的做法,甚至怪罪母奶會產後憂鬱。
總之,不需要把奶擠出來知道寶寶吃多少,會提供這個建議的長輩,請學會充耳不聞。會提供這種建議的醫生,代表他母奶觀念很差,如果還想在母奶路走得順利,趕快換個支持母奶的醫生(不是每個小兒科醫生都懂母奶、支持母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