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意識的拓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發現我很喜歡用心面對每一個學員的感覺,就算是同一個意思的一句話,很神奇地是我會本能地感覺不能用同樣的方式去描述,因為每個學員給我的能量是不一樣的。
這讓我很興奮,因為每當我收到一個報名表,接收到的學員的能量,並且去用心回應後,我就感覺到自己有明顯的意識擴展。那是一種過去的我無法完全用身心去浸入、理解的。
因為以前就算這麼做,充其量也只是想給自己一個良好的形象或為了課程滿意度而做,不是自己真的享受用心對待願意來上課的人。所以就算依樣畫葫蘆,意識範圍也不會拓展。
以前的我,雖然說好聽也是在幫助別人解決問題,也有其效果,但我並沒有真正地進入當下在面對學員,而是用「講師」的角色在應付狀況。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191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人生: 大型靈性實驗(已完結)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24.0K會員
471內容數
我是誰不重要,我的文字有帶給你什麼比較重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4D嬋娜 的其他內容
不管是什麼樣的關係,「信任財」都是一個非常需要去重視的東西。信任財是最難累積,同時消耗了也再也回不來的東西。 當他們因為玩家暴增而讓原本玩家排不進遊戲裡時,他們採取的作法是,為了跟老玩家道歉免費給玩家兩週的遊戲時間,並且「暫時停止販賣遊戲」。你說這種跟錢過不去的各種決議,到底是在做什麼?
我覺得排球少年在某個部分的描繪很真實也很特別,它對於人物的描寫直接決定了各個角色在排球這條路上能走到什麼樣的境界跟高度。 而在真實世界中,事實上人要成就一件事,也不是完全地依賴天賦跟努力,更重要的其實是對一件事的執著跟喜愛程度。
「誰知道他在想什麼」是我朋友的老公給我的評價(笑)我就覺得很奇怪,我的想法幾乎都會毫無保留的寫出來,到底為什麼還會不知道我在想什麼,我也沒有要隱藏什麼,明明就是一本開放讓人翻閱的書啊。
這幾天看到了一些關於抱怨直男行為的貼文,我不否認一定有很多女性有親身體驗這些經驗,但我並不是非常同意這種看待「直男」的觀點。 我同意直男對女生好大多帶有男女關係間的期待跟想法,但我不同意直男無法純粹的享受沒有保證有未來性的性能量交換的相處。 記住,怪罪他人很舒適,但事實是關係永遠都只是一面鏡子。
我想要透過角色來表達現實中的自己,而不是讓角色取代現實中的我,或是將自己隱藏在我捏出來的角色形象後面。 這個想法是我不太能理解也不喜歡的,但它並沒有問題。
在公會裡,我不能再用自己已經習慣的模式去建立自己的存在感,那對我是一個很新鮮並且也使我謙虛的過程。畢竟,這是我第一次有清楚地能量意識去選擇的環境,因為我也算是早期加入公會的人(也有被拉進幹部群),我也漸漸發現自己在這樣的環境中,跟過去有那些標籤優勢的自己有完全不一樣的定位。
不管是什麼樣的關係,「信任財」都是一個非常需要去重視的東西。信任財是最難累積,同時消耗了也再也回不來的東西。 當他們因為玩家暴增而讓原本玩家排不進遊戲裡時,他們採取的作法是,為了跟老玩家道歉免費給玩家兩週的遊戲時間,並且「暫時停止販賣遊戲」。你說這種跟錢過不去的各種決議,到底是在做什麼?
我覺得排球少年在某個部分的描繪很真實也很特別,它對於人物的描寫直接決定了各個角色在排球這條路上能走到什麼樣的境界跟高度。 而在真實世界中,事實上人要成就一件事,也不是完全地依賴天賦跟努力,更重要的其實是對一件事的執著跟喜愛程度。
「誰知道他在想什麼」是我朋友的老公給我的評價(笑)我就覺得很奇怪,我的想法幾乎都會毫無保留的寫出來,到底為什麼還會不知道我在想什麼,我也沒有要隱藏什麼,明明就是一本開放讓人翻閱的書啊。
這幾天看到了一些關於抱怨直男行為的貼文,我不否認一定有很多女性有親身體驗這些經驗,但我並不是非常同意這種看待「直男」的觀點。 我同意直男對女生好大多帶有男女關係間的期待跟想法,但我不同意直男無法純粹的享受沒有保證有未來性的性能量交換的相處。 記住,怪罪他人很舒適,但事實是關係永遠都只是一面鏡子。
我想要透過角色來表達現實中的自己,而不是讓角色取代現實中的我,或是將自己隱藏在我捏出來的角色形象後面。 這個想法是我不太能理解也不喜歡的,但它並沒有問題。
在公會裡,我不能再用自己已經習慣的模式去建立自己的存在感,那對我是一個很新鮮並且也使我謙虛的過程。畢竟,這是我第一次有清楚地能量意識去選擇的環境,因為我也算是早期加入公會的人(也有被拉進幹部群),我也漸漸發現自己在這樣的環境中,跟過去有那些標籤優勢的自己有完全不一樣的定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身心靈和宗教的教導常常令人感到振奮,但如何將這些正面能量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卻是許多人忽略的課題。這篇文章探討了為何在教師面前能量滿滿,卻在生活中難以保持,以及如何突破舒適圈,將身心靈的理念實踐於生活。透過改變生活模式和心態,我們能夠更好地面對現實挑戰,成為自己人生的貴人,並找到屬於自己的理想生活方式。
Thumbnail
自我意識強的人都比較主觀。習慣用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認識他人。 為什麼相處了一輩子的人,卻覺得陌生。明明是最緊密連結的人卻不了解對方。 因為你看見的只有自己,你對另一個人的認識是你內心期望他成為的樣子。 期待與失望、埋怨對方的不願成長,享受安逸。但如果這就是他理想的生活方式呢? 希望別人尊重
Thumbnail
能感動自己的才能感動他人,比起這一路是如何成為一位講師,更多的是成為自己的心路歷程。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Thumbnail
透過學習哲學諮商,作者開始了一段整合自我的旅程。學習過程讓作者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潛意識,並學會平衡發展理性、情感及靈性,越發有能力陪伴他人。整篇文章探討了與自己對話的重要性,並提到互為主體原則在哲學諮商中的意義。
Thumbnail
身為講師,到底在日常授課過程中,應該要有怎樣的思考?怎樣才是夠好的講師? 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怎樣才是夠好的講師? 最近這樣的感觸尤其深。 整個五六月,課程上得挺密集,其中不乏跑到別縣市,或和新單位合作,甚至,講的課程內容,是和我下半年規劃的方向很相似的主題。 看似一直在
Thumbnail
(這篇肉肉長有2700字請慎入) 每次在不同的場合帶課,與不同的學習者相遇 總是會有不同的故事、啟發、或火花 而這一次,我看到自己的劣根性。 . 有些學校會準備感謝狀給講師 而我拿到的感謝狀上 通常名字旁都是寫「講師」或「老師」。 猶記2021最早開始帶課時 當時我都會跟學習者強調
參加課程的動機 我從未認真想過有沒有 SOP 可以拆解問題、分析問題,建立一套框架,有助於達到想要的目標。課堂前的自我準備、課堂中與人互動我相信是這堂課亮點之一,這將顛覆傳統大學課堂被動吸收與發想的印象。(結果好像遠遠不只 SOP,而是大腦都重整了!) 課程組成 首先,學生與引導師(facil
Thumbnail
增加與人的接觸,看見的是大環境讓許多人得正視自己的內心。環境造成許多人內心的匱乏。也許是早就存在的課題,只是生活中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處理,又或者是因為面對自我太堅難了,大家找盡各種理由暫時的逃避。 但是時間到了,該面對的仍然是無法閃躲。活在覺知裡,並不是沒有課題要面對:而是提前知道,比起後知後覺的人
閱讀,於我而言是打開腦洞和眼界通道。透過閱讀・觀察・實踐得到的心得,主要聚焦在改變思維、如何學習相關的主題,之後也會分享學習語言的實用技巧。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身心靈和宗教的教導常常令人感到振奮,但如何將這些正面能量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卻是許多人忽略的課題。這篇文章探討了為何在教師面前能量滿滿,卻在生活中難以保持,以及如何突破舒適圈,將身心靈的理念實踐於生活。透過改變生活模式和心態,我們能夠更好地面對現實挑戰,成為自己人生的貴人,並找到屬於自己的理想生活方式。
Thumbnail
自我意識強的人都比較主觀。習慣用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認識他人。 為什麼相處了一輩子的人,卻覺得陌生。明明是最緊密連結的人卻不了解對方。 因為你看見的只有自己,你對另一個人的認識是你內心期望他成為的樣子。 期待與失望、埋怨對方的不願成長,享受安逸。但如果這就是他理想的生活方式呢? 希望別人尊重
Thumbnail
能感動自己的才能感動他人,比起這一路是如何成為一位講師,更多的是成為自己的心路歷程。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Thumbnail
透過學習哲學諮商,作者開始了一段整合自我的旅程。學習過程讓作者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潛意識,並學會平衡發展理性、情感及靈性,越發有能力陪伴他人。整篇文章探討了與自己對話的重要性,並提到互為主體原則在哲學諮商中的意義。
Thumbnail
身為講師,到底在日常授課過程中,應該要有怎樣的思考?怎樣才是夠好的講師? 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怎樣才是夠好的講師? 最近這樣的感觸尤其深。 整個五六月,課程上得挺密集,其中不乏跑到別縣市,或和新單位合作,甚至,講的課程內容,是和我下半年規劃的方向很相似的主題。 看似一直在
Thumbnail
(這篇肉肉長有2700字請慎入) 每次在不同的場合帶課,與不同的學習者相遇 總是會有不同的故事、啟發、或火花 而這一次,我看到自己的劣根性。 . 有些學校會準備感謝狀給講師 而我拿到的感謝狀上 通常名字旁都是寫「講師」或「老師」。 猶記2021最早開始帶課時 當時我都會跟學習者強調
參加課程的動機 我從未認真想過有沒有 SOP 可以拆解問題、分析問題,建立一套框架,有助於達到想要的目標。課堂前的自我準備、課堂中與人互動我相信是這堂課亮點之一,這將顛覆傳統大學課堂被動吸收與發想的印象。(結果好像遠遠不只 SOP,而是大腦都重整了!) 課程組成 首先,學生與引導師(facil
Thumbnail
增加與人的接觸,看見的是大環境讓許多人得正視自己的內心。環境造成許多人內心的匱乏。也許是早就存在的課題,只是生活中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處理,又或者是因為面對自我太堅難了,大家找盡各種理由暫時的逃避。 但是時間到了,該面對的仍然是無法閃躲。活在覺知裡,並不是沒有課題要面對:而是提前知道,比起後知後覺的人
閱讀,於我而言是打開腦洞和眼界通道。透過閱讀・觀察・實踐得到的心得,主要聚焦在改變思維、如何學習相關的主題,之後也會分享學習語言的實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