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孩子別當低頭族,父母自己先抬頭(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文:邱馨儀諮商心理師

圖:Photo by camilo jimenez on Unsplash

raw-image


常常我們要求孩子做的事,自己也不見得能做到,只是身為父母的我們有來自上天或是法律賦予的權柄以教養孩子,於是常常錯以為自己做得比孩子更好,如果以要求孩子同等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就會發現自己其實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譬如說,要孩子生氣時不能尖叫,可是自己生氣時卻吼了孩子;又譬如說,要孩子控制慾望,在便利商店只能買一瓶而不是兩瓶多多,可是自己卻在週年慶的時候買到想剁自己的手指。

網路的使用也是如此!有時我會看到一些父母嚴格限制孩子使用網路,但自己卻是低頭滑滑族。

有一陣子我驚覺自己也非常頻繁使用手機,而且是在孩子面前。我沒有玩手遊的習慣,但是我會用手機聯繫公事、和朋友打屁聊天、查看臉書上朋友的動態或自己動態的留言、買菜、訂餐、收信回信、查詢想了解的事件或新聞等等,雖然不見得是沈迷於某個遊戲中,但也算是沈迷在手機裡了,好多時間沈浸在螢幕中。.

即便父母限制孩子使用手機,但當孩子看著大人好多時間盯著一個小螢幕,很難不被吸引。我家孩子說,他們幼兒園的遊戲區有一塊長方形木頭,都會被拿來假裝是手機,而那塊木頭非常搶手,一開放遊戲區大家就會跑去搶;甚至,我家孩子前幾天說,他想問聖誕老公公今年聖誕節能否送他一支手機,我當下心裡大驚,哇,即便是有意識不給孩子手機的家庭,但當父母自己沒有意識地頻繁使用手機,孩子還是會被影響,畢竟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

於是,我開始設想一些方法,幫助自己減少盯著手機的頻率,更有意識地使用手機:

1.統一在一段時間回覆訊息,而不是隨看隨回。

現代人真的每天都被成堆的訊息轟炸,可能來自line上好幾個群組、簡訊、Messenger、微信、email等,如果是隨看隨回,就會常常盯著手機,注意力不時被分散,也會花費超過預期的時間在回覆訊息上。

若能有意識地規劃一段時間集中回覆,一方面能夠預先計畫自己要花多少時間在這上面,另一方面也「被迫」選擇重要且即時的訊息做回覆,而不是照單全收。譬如說,規劃整個上午給自己20分鐘回覆訊息,因為時間有限,自然就會做些揀選,不重要的就先放著,甚至就不必回了。

當然,有些人的工作無法如此,但大部分的人應該都可以。而且,如果真有十萬火急的事,早就打電話來了!有些訊息真的沒有那麼重要與緊急,不回、慢回也可以。

同時我也在想,方便的通訊軟體是不是也讓我們忽略了去尊重別人有「不被打擾」、「不回應」或是「慢回應」的空間。「已讀不回」好像是某種罪惡,甚至有回覆是不夠的,還要「已讀馬上回」!撇除一些工作上的職責不談,這樣的期待真的適切嗎?是不是一種過於自我中心的表現?逕自要別人活在自己的時間規劃、速度與關注的議題裡?我還在思考中,你怎麼想呢?

未完待續……

想知道更多方法,敬請期待下集!

#邱馨儀諮商心理師

#成材不成癮

#低頭族

#親職

#手機時間管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成材不成癮的沙龍
4會員
28內容數
2022/12/23
文/王郁君 諮商心理師 近日關於網紅管教打小孩受到社會局關切的議題,也在父母圈中引起蠻多的討論。有時候我也會接到家防單位的邀請,去瞭解與協助一些因打傷孩子的家長上親職的課程或晤談。在接觸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家長可能並非常常動手打孩子,有時是因為累積情緒一段時間,突然大爆發,或者是孩子的狀態實在無法管控
Thumbnail
2022/12/23
文/王郁君 諮商心理師 近日關於網紅管教打小孩受到社會局關切的議題,也在父母圈中引起蠻多的討論。有時候我也會接到家防單位的邀請,去瞭解與協助一些因打傷孩子的家長上親職的課程或晤談。在接觸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家長可能並非常常動手打孩子,有時是因為累積情緒一段時間,突然大爆發,或者是孩子的狀態實在無法管控
Thumbnail
2022/11/14
文/王郁君 諮商心理師 自己的孩子漸漸要來到青春期的年紀,對於青春期的樣貌雖然都早已略知一二,但仍想透過一些書籍的大腦科學理論,來讓我們面對青春期孩子們時能夠更有些預備。我稍微整理一下從本書看到的一些重點,來跟大家分享! 以往我們固有的知識,大概只會從青春期的孩子主要變化受到「性荷爾蒙」的影響,所以
Thumbnail
2022/11/14
文/王郁君 諮商心理師 自己的孩子漸漸要來到青春期的年紀,對於青春期的樣貌雖然都早已略知一二,但仍想透過一些書籍的大腦科學理論,來讓我們面對青春期孩子們時能夠更有些預備。我稍微整理一下從本書看到的一些重點,來跟大家分享! 以往我們固有的知識,大概只會從青春期的孩子主要變化受到「性荷爾蒙」的影響,所以
Thumbnail
2022/11/07
這兩年有機會跟著貞屏老師一起學習有關癮的議題,從網路成癮、關係成癮、物質成癮等去了解所服務的案主,對我來說獲益頗多,有更多的反思與提醒!隨著科技的發展、載具的改變,深感反映在人際互動的現象是,當我們不在面對面對話的時候,有可能失去了一個學習傾聽、同理他人的機會,但這不代表我們無法改變。
Thumbnail
2022/11/07
這兩年有機會跟著貞屏老師一起學習有關癮的議題,從網路成癮、關係成癮、物質成癮等去了解所服務的案主,對我來說獲益頗多,有更多的反思與提醒!隨著科技的發展、載具的改變,深感反映在人際互動的現象是,當我們不在面對面對話的時候,有可能失去了一個學習傾聽、同理他人的機會,但這不代表我們無法改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管小孩看平板」這件事,是我現階段最容易與孩子出現情緒衝突的時刻。 讓孩子看平板的時間從1天10分鐘1次,慢慢增加現在的1天15分鐘3次,隨著孩子成長、對新事物的渴求,不得不一直放寬規範。 平常是用計時器來計時,但,孩子愈大愈會「自我彈性」;媽咪不在,就可以多看幾分鐘……媽咪在,但沒聽到計時器,
Thumbnail
「管小孩看平板」這件事,是我現階段最容易與孩子出現情緒衝突的時刻。 讓孩子看平板的時間從1天10分鐘1次,慢慢增加現在的1天15分鐘3次,隨著孩子成長、對新事物的渴求,不得不一直放寬規範。 平常是用計時器來計時,但,孩子愈大愈會「自我彈性」;媽咪不在,就可以多看幾分鐘……媽咪在,但沒聽到計時器,
Thumbnail
這次到台北青發家教中心分享預防網路成癮,有志工夥伴舉手發問: 「常看到很多爸媽自己手機滑不停,導致小孩子有樣學樣,該怎辦才好?」 這邊把我的回答打成文字:
Thumbnail
這次到台北青發家教中心分享預防網路成癮,有志工夥伴舉手發問: 「常看到很多爸媽自己手機滑不停,導致小孩子有樣學樣,該怎辦才好?」 這邊把我的回答打成文字:
Thumbnail
今天翻起我的日誌本,看到了之前自己記錄的這句話,心裏感觸良多。 今年5月,兒子會考結束,開始沈溺於手遊。開始我沒在意,認為他辛苦了三年,好不容易考完放鬆一下也無妨。然而,在開學後,他仍不收心,為了他的手機使用我們母子倆起了不少衝突。.。。
Thumbnail
今天翻起我的日誌本,看到了之前自己記錄的這句話,心裏感觸良多。 今年5月,兒子會考結束,開始沈溺於手遊。開始我沒在意,認為他辛苦了三年,好不容易考完放鬆一下也無妨。然而,在開學後,他仍不收心,為了他的手機使用我們母子倆起了不少衝突。.。。
Thumbnail
老師,你可以幫我跟孩子說:「不要一直滑手機嗎?」、老師,我兒子/女兒每天都關在房間,一直滑手機,我只要叫他不要滑,他/她就生氣,你可以幫我跟他/她說嗎? 最近是許多學校辦理親職座談會的時期,這些話也常圍繞在親師互動的談話內容中。在這樣的對話中,都可以感覺到身為父母的無奈與無助,的確,當代的青少年確實
Thumbnail
老師,你可以幫我跟孩子說:「不要一直滑手機嗎?」、老師,我兒子/女兒每天都關在房間,一直滑手機,我只要叫他不要滑,他/她就生氣,你可以幫我跟他/她說嗎? 最近是許多學校辦理親職座談會的時期,這些話也常圍繞在親師互動的談話內容中。在這樣的對話中,都可以感覺到身為父母的無奈與無助,的確,當代的青少年確實
Thumbnail
如果身為家長的您發現,自己都是用3C產品與孩子共處,面對孩子螢幕時間逐漸增加時,應該及早教育孩子如何節制,可以採取以下作法:
Thumbnail
如果身為家長的您發現,自己都是用3C產品與孩子共處,面對孩子螢幕時間逐漸增加時,應該及早教育孩子如何節制,可以採取以下作法:
Thumbnail
王郁君諮商心理師 孩子擁用手機時機 父母做孩子的督導者
Thumbnail
王郁君諮商心理師 孩子擁用手機時機 父母做孩子的督導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