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有因為有了這些對於善念、善行表現的集體累積和約束,才得以在三次元的空間不斷地繁衍以及繁榮下去。但這些名詞都是人類成長過程中,因為家庭、教育系統及工作職場中社會化而被製造出來的字彙,並不是靈魂內建的表現。
動物和人類同樣都有肉體、有靈魂,但為什麼只說人是萬物之靈?
動物和人類都要面對生存基本考驗,人在吃不飽、穿不暖時會忍不住問,「為什麼是這樣?為什麼是我?」到了順風順水心裡還會有說不出的不滿足,這些從大腦啓動的二元對立認知,開啟了潛意識到靈魂端的持續探索,這是人類跟動物不同的格局。
人類之所以為萬物之靈,不單是指人類具備著更加優異的四肢、五感和能思考分析的大腦,更關鍵的是在於靈魂的內涵成分與濃度不同。因為有靈性,讓人類能夠透過肉身的行動帶來體驗和反思,更有意識選擇往集體的利益、目標前進。
面對生存的選擇,人類和動物都有趨吉避凶的本能,但在差異在有些人在追求共善的目標下,有時卻發生趨凶避吉的行為,這便是尊嚴、信念和道德產生的時候,這不是動物所能企及,也是身為人的可貴之處:能知所為並了解為何而為。
有趣的是,當一個人相信人生在世必須要有尊嚴、道德和信念,他究竟是為世界帶來了創造還是破壞?其實,本質還是在於靈魂的特質、真實的意圖以及渴望。
這些字眼在人類的發展史中總是推陳出新、不斷地被更新或是成為眾人景仰推崇的生存價值,但對於一個充分覺醒的靈魂,他們的生命品質早就跳出這些字面意義,了解生而為人的難得,自然而然活出了尊嚴、道德和信念,終能啓發他人。這是內建的,不因外界或第三人要求而更移。
這些大字框不住覺醒的靈魂,也無從表達或呈現他們的樣貌,生命到了這樣的程度,只是在每個當下去表現其所是。或許不善也不惡,不喜也不悲,只是在那樣的狀態裡和天地萬物合一,這是他至喜的狀態,活出了世間樂見及崇敬的信念、道德和尊嚴,也只是剛好而已。
這些普世價值讓人類與動物不同,在對於生存的汲汲營營上,帶來了共同的框架和意義,教化和引導著人類做出更良善的行為,但這都是在大腦學習的層次。隨著愈來愈多人能夠覺醒,這世間就不用有那麼多人造的教條和規範,人類自然會演繹出他們最體己貼人的本來面目。
我們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