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林萃芬心理師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紀錄今天參與到的一場訪談,受訪者是林萃芬心理師。我以前不是很認識這位心理師,偶然在頻道上看到她上談話性節目,覺得她說話有條有理又溫和柔軟,實在是「心理師」的料。後來知道她其實本來並不是心理系畢業,而是中文系畢業後,從雜誌社、出版社歷練上來又轉職成為心理師,才覺得對她充滿好奇。有機會參與訪談,實在很幸運。雖然我所記錄與今天訪談的主題並不相同,但心理師說到的幾個點都讓我覺得深有收穫。
林萃芬心理師

正向與自由培育出的成長型思維

很多人現在都意識到成長型思維的重要性,但是說是一回事,等到真的遇到打擊或是挫折時,卻不見得能夠那麼坦然的說:「對!謝謝你的批評,我感謝建設性的批評」、或是「我失敗了,只代表我處於潛力的起點」,然後就能放下所有的負面情緒,繼續努力。
但為什麼心理師感覺好像可以?她也曾經經歷十年的低潮、父喪的失落、經濟的困頓、自我的懷疑等等⋯⋯仔細細究,她自我分析到,可能主因是自己的母親從來沒有對她加以「剪裁」,反而經常正向鼓勵,不管是圖畫、是做任何事情,都能用欣賞的角度來看待孩子。從小的自由加上好奇心不會被父母打壓,讓她能夠相信自己、永保希望&樂觀。
回想我自己當小孩的經驗,雖然我家稱不上有任何教育理念,但或許正是放手不管,反而讓我長成自己的樣子。自己在帶小孩的時候,也很控制我自己不要刻意去「剪裁」孩子的喜好。不過,這一點上小鹿似乎有自己的議題,她天生在某些事物上的完美傾向,好像是她的人生課題,我想這些都還需要時間來慢慢觀察或是鼓勵。

失落與負向情緒的大用

人生不可能永遠順遂,也不可能永保正向情緒。很多人想要驅逐或是否認負向情緒,其實負向情緒,也是我們自己,甚至是自己的保護機制。當我們升起那些負向情緒的時候,也正是自己在發出警訊的時候:這些狀況讓我很不舒服。但是,是哪裡不舒服呢?
我最近也讀了另一本有關正念的書,裡面講到了RAIN療法:Recognize 認知、Accept接受、Investigate調查、Note紀錄,或許可以跟林萃芬心理師說的互相應證。負向情緒升起後,如果能夠承認,接受,然後開始感受它想要說的是什麼,再把這些記錄下來,或許我們可以更大幅度的回溯自己,也療癒自己的憤怒或是傷心。

林萃芬心理師的背景

林萃芬心理師並非心理系出身——很特別的是,她曾是雜誌社的主編,甚至大學畢業不到一年就成為雜誌的高階主管,帶領幾乎都比她更資深的員工編纂雜誌。這真的不是簡單的事情!其實想想一個23、24歲還只是小女孩呢!而轉職成為心理師,更是特別——是因為總是在觀察、在了解人性、人心,所以才到張老師去學習,進而考進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最後成為諮商心理師。
許多人覺得「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很棒,但是其實要「放下成功」,去走另外一條道路,更是不容易。這一路的旅程中間有跌宕起伏,但是因為有從小被賦予的樂觀希望,才能變身成為現在台灣前十大的心理師!

林萃芬心理師的作品

林萃芬心理師有幾部作品,其中《洞察鬼滅之刃暗藏的心理現象》應該是非常吸睛的一本,我第一次聽心理師提的時候,特別覺得心理師在看待世界/趨勢的角度,與其他人很不同。她解釋《鬼滅》中的「鬼」,不就像是整個世界現在正面對的疫情嗎?疫情之下,遇到的人要不就是過世(被鬼咬死),要不就是變成帶原者、傳染者(變成鬼)。
而彌豆子則像是一個思覺失調的患者,總是咬著竹子(藥),大部分時間都睡在竹簍裡(那些藥都會讓人昏昏沉沉的)。
讓我感動的是,在彌豆子的身邊,卻有由哥哥這個超正向能量者,組成了一支「療癒大軍」來幫助彌豆子。
我們的社會也應該是這樣,彼此都是互相療癒的一環。我們都可以是別人的療癒大軍成員,但是在彼此療癒之前——或許需要鍛鍊自己的心理肌肉,也要培養觀察力,這樣才更能駕馭「關係」,至少也要做到不要互相誤解、互相傷害。這幾本書跟一般以故事切入的書不太一樣,很扎實,也很務實,除了能夠好好得看待自己身邊的人,發覺他們的狀況與需要,反過來說,何嘗不是用來自我檢驗、自我發現呢?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會員
45內容數
浮光掠影,或有啟發?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艾莉絲通信 的其他內容
魔梯形體劇場簡介、〈完美旅行〉的劇情、〈完美旅行〉的表演風格與現場觀眾反應等分享。
魔梯形體劇場簡介、〈完美旅行〉的劇情、〈完美旅行〉的表演風格與現場觀眾反應等分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這本書結合了心理學與童話故事,探討人性與情感,提供深入的愛情、職場和友誼見解。作者柳惠寅用輕鬆的語言讓讀者重新思考童話,並用心理學理論解讀其中的深意,將心理學帶入生活,勾起對心理學的興趣。本書不僅是對童話的回顧,更是促進讀者思考幸福與選擇的實用指南,理解生活中的選擇與人際關係,並激勵探索自我價值。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常人不能理解,什麼是憂鬱症患者。大多數人習慣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對他人的人生指手畫腳,顯得自己多麼優越。 我知道心理生病不能只靠醫生,不能只靠吃藥,我運動,我喝亞麻仁油,我買了好幾本心理學的書。 我竭盡所能地,讓自己成為一個他人眼中正常的人, 有正常的心靈與軀殼,從來都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Thumbnail
現實不是童話,真正的魔鬼不會被純真和善良感動…
Thumbnail
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有時我們需要勇敢地打開心扉,尋找真正的自己。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人在和心理師的晤談中,逐漸放下偽裝,勇敢面對自己的內心。透過與心理師的對話,慢慢地找回自己並接納自己的過程。心理師成為了作者生活中的重要陪伴,陪著他走過情感的起伏。
Thumbnail
八年前的一次經歷成為學生人生中的轉捩點,讓心理師體會救到生命的滿足感。
上星期看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看完了才知道故事原型是《柳林中的風聲》。 作者很巧妙的,把原型故事中的蛤蟆先生抓出來,讓他去看心理師,透過這樣的諮商過程,讓大家以淺顯易懂的故事情節,了解什麼是諮商,諮商過程會怎麼進行,以及心理學中的: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及成人自我狀態。
Thumbnail
總結來說,今年也看過不少與精神疾病、心理相關的作品,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卻以完全不同的敘事邏輯,帶來同樣豐富的自我覺察與收穫。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這本書結合了心理學與童話故事,探討人性與情感,提供深入的愛情、職場和友誼見解。作者柳惠寅用輕鬆的語言讓讀者重新思考童話,並用心理學理論解讀其中的深意,將心理學帶入生活,勾起對心理學的興趣。本書不僅是對童話的回顧,更是促進讀者思考幸福與選擇的實用指南,理解生活中的選擇與人際關係,並激勵探索自我價值。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常人不能理解,什麼是憂鬱症患者。大多數人習慣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對他人的人生指手畫腳,顯得自己多麼優越。 我知道心理生病不能只靠醫生,不能只靠吃藥,我運動,我喝亞麻仁油,我買了好幾本心理學的書。 我竭盡所能地,讓自己成為一個他人眼中正常的人, 有正常的心靈與軀殼,從來都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Thumbnail
現實不是童話,真正的魔鬼不會被純真和善良感動…
Thumbnail
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有時我們需要勇敢地打開心扉,尋找真正的自己。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人在和心理師的晤談中,逐漸放下偽裝,勇敢面對自己的內心。透過與心理師的對話,慢慢地找回自己並接納自己的過程。心理師成為了作者生活中的重要陪伴,陪著他走過情感的起伏。
Thumbnail
八年前的一次經歷成為學生人生中的轉捩點,讓心理師體會救到生命的滿足感。
上星期看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看完了才知道故事原型是《柳林中的風聲》。 作者很巧妙的,把原型故事中的蛤蟆先生抓出來,讓他去看心理師,透過這樣的諮商過程,讓大家以淺顯易懂的故事情節,了解什麼是諮商,諮商過程會怎麼進行,以及心理學中的: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及成人自我狀態。
Thumbnail
總結來說,今年也看過不少與精神疾病、心理相關的作品,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卻以完全不同的敘事邏輯,帶來同樣豐富的自我覺察與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