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癒師,和心理師/諮商師,有什麼不同?—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療癒師,和心理師/諮商師,有什麼不同?」—這句話,在介紹到我的職業的時候,經常被問到;說實在的,蠻長一段時間,我也沒有很清楚的答案。
Confused Dog
一直以來,我都在用書寫的方式來分享【心秩序・療癒】,也期待可以用「書」的形式來與社會大眾互動;終於,繼二〇一九年出版了《媽媽,琦琦,和她們的女兒》之後,在去年(二〇二二)的第四季,又與出版社敲定下一本著作。

我非常地興奮!因為下一本書的重點將會放在「內在小孩」。

聚焦於此的原因,除了有❶在超過十年的療癒師職涯裡,我越來越確信童年經驗及其所形成的信念對人的巨大影響,並且在【療癒師的癒兒日誌】粉絲專頁上從親子教養的角度來切入、在【療癒師陪你聊心事】Podcast中用親密關係的面向來探討,也在講座、受訪影片中讓社會大眾看見「療癒內在小孩/學會照顧自己的情緒」會讓人有能力建構、享受帶來幸福感的關係⋯⋯也因為❷出版社在爬梳我的文章之後,也發現了這個亮點,並且希望我對此進行更深入、更有系統性的輸出。

但是,我具備透過書籍來探討內在小孩的資格嗎?

去年年底,理科太太的〔諮商筆記〕線上課程在社群掀起軒然大波;這讓我深入地思考:自己是否具備引導大眾探討內在小孩的話語權?畢竟,內在小孩是分析心理學創始人榮格所提出的,而我並沒有受過心理學、諮商的專業訓練;會使用這個名詞,除了是因為其為大眾所熟知的概念以外,也是因為我與學員們總是在療癒裡與祂相遇。
而最近,在第一波討論之後的三個多月之後,又掀起一波新的討論。
這篇短文,不到一百五十個字,但是卻句句到位;我也從中找到二個重點,並且對應出「療癒師和心理師/諮商師之間的不同之處」

重點一、共同承擔責任

其實,我們經常在生活裡成為「『沒有』經過正式學習且獲得資格,於是需要請他人來為我們承擔責任」的人。
有些行業,因著知識量、培養的歷程⋯⋯等等的因素,而擁有不容質疑的權威,例如:醫生、法官和律師、建築師;有些領域,因為業內知識的普及,就會出現模糊地帶,例如:護士、代書、室內設計師和水電師傅⋯⋯等等。
前陣子,為了讓身體可以在保留肌肉的前提之下,減去皮下和體內脂肪,在幾經比較之後,我選擇了王姿允醫師所研發的〔4+2R|代謝飲食法〕;而王醫師為了讓學員可以因著充分的理解而有更好的執行力,將原本艱深的醫學脈絡,用淺顯易懂的線上課程來傳遞給受眾。
因為迫不及待想要改變飲食模式,以及預約看診者眾多的緣故,我在看完課程、具備預約資格之後,先行土法煉鋼了近三個月。初期,我的體重和脂肪都有順利下降,但是後來就卡住了⋯⋯直到進了診間,專業的王醫師,瞄了一眼我的血檢報告,就將問題全部點出;回家後,照著醫囑進行,就繼續朝著目標前進,也在第三次回診的時候(約三個月後),就因為達成目標而被醫師宣佈「畢業」!
過程中,太太和女兒們看到我的成功變身,便紛紛加入;擁有豐富經驗的王醫師依照我們每個人的年齡、身體狀態⋯⋯量身打造了不同的菜單。有趣的是,除了脂肪量都在下降以外,她們的身體和數值變化,和我的非常不一樣⋯⋯過程中,我們一家四口因為「出現症狀(例如:拉肚子),即使是其他人也有出現過的,也要詢問、確認,這樣才能對症下藥」而學到「尊重專業」。
另外,我還發現「與專業人士一起承擔責任」的重要性。
在順利達成目標之後,我看到一個重點:在「請專業人士為我承擔責任」之外,用「一起承擔責任」的態度來扛起可以負責的部分(雖然不多),例如:嚴謹地執行食譜、定期回診,也是相當重要的。

重點二、培養分辨力

在「經過正式學習且獲得資格,並且準備好承擔責任」的專業人士之中,我相信絕大部分都是會持續精進的,不會以過時的、不再適用的判斷標準來引導人們。但是,不可否認的,在專業人士之中,的確有一些倚仗著自己的背景,因著沿用舊的資訊,而讓沒有分辨力的人們被誤導。
面對這樣的情形,我們需要培養的是「分辨力」,是身體力行之後的反思
在遇見〔4+2R〕之前,我早就有「想讓身體更健康」的念頭,也研究和執行過幾種常見的模式。有的方式,光是在查找資料的階段,就發現:推廣者在行之有年之後身體出現狀況;有的方式,不但分享者(即使擁有專業背景)的說詞,本身就起人疑竇。而有的方式,聽起來很合理,但是實際執行之後卻沒有成效。
這些實際執行的經驗,會成為分辨的基準,也能讓我們在吸收的時候,擁有敏銳的分辨力,能夠迅速地區分出可以和不應該繼續採用的資訊。

療癒師,和心理師/諮商師的不同之處。

在成為療癒師之前,我有進到心理師和諮商師診間的經驗。
去看心理師,是順應母親的要求;當時的我,還在唸研究所,是大約二十三、四歲的時候。第一次,我坐在狹小的房間裡,填寫一大堆量表;第二次,心理師給出了「妳沒什麼問題啦!其他的時間,我會用打電話的方式來和母親對話。」的回應⋯⋯然後,我就是久久才回診一次。多年之後,我才從母親的抱怨中得知:原來!真正的看診其實持續了一段時間;只是,不是針對我。
然而,去看諮商師的想法,則是來自於我;因為在踏入社會之後,我在某次課程中打開了封印許久的、〈父親咬了我的胸口和大腿內側〉所帶來的創傷。因此,我非常明確地知道:這道傷痕,不僅影響了我自己,也讓我會去傷害身邊的人;只是,我不知道該怎麼修復⋯⋯甚至,不確定這是否能夠被治癒。
最後,在幾次約診之後,就因著諮商師提出「將這樣的資源,留給更需要的人」的想法(會這樣說,可能是因為那是基督教醫院所提供的免費資源),以及從心裡面冒出「沒有想像中那樣有進展呢!」而作罷。
不過,這二種路徑,都讓當時的我籠罩在「沒有嚴重到需要治療」的雲霧之中。(當然,那已經是多年前的經驗,非常有可能已不適用於評斷現在的環境;如果有誤,歡迎提出指正。)

這很像「亞健康」!

亞健康,是「健康」和「疾病」之間的狀態。舉例來說,我的鼻子曾經有嚴重的過敏,雖然不到鼻竇炎、需要吃藥和開刀的程度,但是只要發作起來,一整天的精神狀態都會非常不好,頻頻流鼻水的情況也會讓注意力無法集中。
這是生病了嗎?也不盡然⋯⋯但是,就是很不舒服!
心靈,和身體一樣,是很精密的;在真的出現疾病、需要治療之前,也會有出現不太舒服的「亞健康」狀態。
繼續以「鼻子過敏」為例,後來的我在原生家庭和其他管道裡逐漸完備了「如何避免讓鼻子過敏?」和「鼻子過敏的時候,如何讓症狀緩減?」的方法;現在,已經很少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然而,即使現在已經是資訊爆炸的時代,「心理照護」的資料庫,還沒有像「生理照顧」的資訊那樣,成為普遍的已知;於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從原生家庭那兒,是很難能夠獲得正確認知,以及基礎護理的。

嚮往成為「可以照顧身體,也能照護內在」的人。

在打開那道創傷、認知到自己需要修復之後,我開始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也在兜兜轉轉之下,找到了【療癒】;在更進一步地受訓、成為療癒師之後,我持續精進,朝著「內外成熟的大人」的方向前進。
與此同時,我更有系統性地整理「難以言傳的療癒案例」,並在仔細對照和梳理之下,統整出【心秩序・療癒】的軸線:療癒❺步驟,讓想要試著照護內在的人在有脈絡可循的情況下輕鬆地複製和應用在自己身上。

看見了這之間的不同之後,我對心理師與諮商師懷有更大的敬意,他們不僅吸收了累積超過百年的資料,更要訓練自己可以靈活運用這些資訊地判斷眼前的個案會需要的引導⋯⋯真的非常厲害。
與此相對,身為療癒師的我,能「承擔責任」的區塊,自然就不會涵蓋到「需要藥物和環境的協助」的範疇,而是瞄準和我一樣的、「想活得更貼近自己、想要獲得幸福感和滿意度更高的關係與生活,於是願意面對童年經驗所帶來的制約」的受眾啦!

最後,以上言論僅代表本台立場。
另外,過了幾天之後,我又發現可以補充的部分了⋯⋯在下一篇〈 療癒師,和心理師/諮商師,有什麼不同?—❷ 〉分享喔!
「內在小孩轉大人」將書寫在生活中和內在小孩扯上邊的事,可能是我自己的事,發生在我和太座之間、或是與孩子之間;也可能是孩子的事,發生在和我們之間或與同儕之間。總之,包羅萬象因為「從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抽絲剝繭之後找到引發不舒服感受的源頭」的這檔事,真的太好玩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黑暗榮耀》第二季,不僅完美地總結了第一季的所有懸念,還更推深地透過每一個角色來讓「惡」變得富有層次⋯⋯只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是:這部劇,竟然用生動的影像穿刺到了霸凌的起點、說出「大家都知道,但是沒有人敢說出口」的實話:家人是最初的霸凌者。 霸凌,家人往往是地一個加害者。——《黑暗榮耀》
藏在「我有在看諮商師/心理師啦!」裡面的被動姿態,讓我更深入地去思考:能夠建立和擁有情緒照護能力的關鍵,到底是什麼? 在超過十年的療癒師生涯裡,「我有在看諮商師/心理師啦!」是經常可以聽到的;而且,在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可以理解對方想傳達的「我已經有試著照顧自己的情緒了!」的弦外之音⋯⋯但是,不可
改變飲食習慣,對糖上癮的小女兒來說,是艱鉅的任務。 所幸,小女兒有非常強大的執行動力;於是,我們能在應用醫學原理來消融脂肪的同時,深入地用【心秩序療癒】來修復「被藏在脂肪裡的傷口」;勇敢地面對過去深埋的傷痛之後,收穫了持續增長的內在力量⋯⋯感謝脂肪一直以來的包覆和保護,也輕鬆送走不再被需要的脂肪。
「姐姐漂亮,我可愛!」的童言童語,讓我與「美好」漸行漸遠,並且遺忘了早就被認出來的、與生俱來的美。 透過【心秩序療癒】,我下探到因著「不美麗」的小孔而旋開的「無法喜歡/愛自己」的深淵,看見並擁抱瑟縮的「因著不被喜愛而有的內在小孩」,深入感受那股被撇棄的痛苦之後,我將自己重新定義為「美好且值得被愛的」
去年九月開始,我刻意地在減內臟脂肪,數值也漂亮地從「6」一路降到「2.5」。 過程中,我在得知「自我的確立是在對抗父母的過程裡漸漸實現的。⋯⋯心理學的一個理解是,制訂的規矩是用來打破的。因為打破規矩意味著挑戰權威,意味著攻擊性的表達和生命能量的流動。」之後,發現脂肪的另一個用處:不只是保護我,更是
「妳們會吵架嗎?」太太的阿娘,岔開話題地問我;只是,她那意味深長的表情,不僅是已經知道答案,還有一股對我的佩服。 。 去年(二〇二二年)年初,太太的阿爸和阿娘,因為住了四十多年的老公寓終於開始都市更新,於是從新北市搬到南部的枋寮;而住在新竹的我們一家四口,卻與他們變得更加靠近⋯⋯更得到了本來不敢奢望
《黑暗榮耀》第二季,不僅完美地總結了第一季的所有懸念,還更推深地透過每一個角色來讓「惡」變得富有層次⋯⋯只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是:這部劇,竟然用生動的影像穿刺到了霸凌的起點、說出「大家都知道,但是沒有人敢說出口」的實話:家人是最初的霸凌者。 霸凌,家人往往是地一個加害者。——《黑暗榮耀》
藏在「我有在看諮商師/心理師啦!」裡面的被動姿態,讓我更深入地去思考:能夠建立和擁有情緒照護能力的關鍵,到底是什麼? 在超過十年的療癒師生涯裡,「我有在看諮商師/心理師啦!」是經常可以聽到的;而且,在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可以理解對方想傳達的「我已經有試著照顧自己的情緒了!」的弦外之音⋯⋯但是,不可
改變飲食習慣,對糖上癮的小女兒來說,是艱鉅的任務。 所幸,小女兒有非常強大的執行動力;於是,我們能在應用醫學原理來消融脂肪的同時,深入地用【心秩序療癒】來修復「被藏在脂肪裡的傷口」;勇敢地面對過去深埋的傷痛之後,收穫了持續增長的內在力量⋯⋯感謝脂肪一直以來的包覆和保護,也輕鬆送走不再被需要的脂肪。
「姐姐漂亮,我可愛!」的童言童語,讓我與「美好」漸行漸遠,並且遺忘了早就被認出來的、與生俱來的美。 透過【心秩序療癒】,我下探到因著「不美麗」的小孔而旋開的「無法喜歡/愛自己」的深淵,看見並擁抱瑟縮的「因著不被喜愛而有的內在小孩」,深入感受那股被撇棄的痛苦之後,我將自己重新定義為「美好且值得被愛的」
去年九月開始,我刻意地在減內臟脂肪,數值也漂亮地從「6」一路降到「2.5」。 過程中,我在得知「自我的確立是在對抗父母的過程裡漸漸實現的。⋯⋯心理學的一個理解是,制訂的規矩是用來打破的。因為打破規矩意味著挑戰權威,意味著攻擊性的表達和生命能量的流動。」之後,發現脂肪的另一個用處:不只是保護我,更是
「妳們會吵架嗎?」太太的阿娘,岔開話題地問我;只是,她那意味深長的表情,不僅是已經知道答案,還有一股對我的佩服。 。 去年(二〇二二年)年初,太太的阿爸和阿娘,因為住了四十多年的老公寓終於開始都市更新,於是從新北市搬到南部的枋寮;而住在新竹的我們一家四口,卻與他們變得更加靠近⋯⋯更得到了本來不敢奢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fumi老師:❤️❤️❤️ 🥰🥰🥰這一份的靈氣療癒學生報告中,客戶主要希望能夠療癒的部分,是找到真正的讓他不順利的原因,在富美子國際學院所學習關於「靈氣療癒」的技術,簡單的訪談是確認身體的狀態、是否就醫、醫生的診斷之外,在靈氣療癒過程中就能夠清楚的釐清到底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
Thumbnail
在諮商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特質與固化的情緒處理方式,並探討瞭如何辨別自己該看身心科還是心理諮商,以及培養韌性的重要性。享受彈性的諮商過程,瞭解高敏感的特質,並撕掉被標籤的身份,以文字記錄理解自己的諮商心路歷程。
很常聽到內在小孩這個專有名稱,一直覺得是心理學的一個字眼,自己的童年生活,也沒有太多的起伏,最多就是唸倒了好幾家幼兒園,療癒內在小孩跟我應該是沒有任何關係吧! 因緣際會下,報名了Ruowen Huang愛自己線上的課程,這才了解原來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內在小孩啊,版主要大家回想一下,小時候有哪一件事是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餐廳聽到對面桌的人說:「我最近在唸心理諮商的書,之後想考心理師,老了可以一起開一間諮商所、發大財。」 有時候當新認識的朋友發現我是心理師時,就會滿懷期待的問:「你覺得我適不適合當心理師?其實我以前想過大學要唸心理學的!」 而相信同行們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即個案們往往在諮商一段日子以後便
Thumbnail
於我而言,療癒師不是一份職業,是生活態度的展現。 在人生這條說短不夠長,說長又太短的薄薄年歲裡,玩樂著我的眼光、聚焦,看看自己能創造些什麼? 如何從過去走出來?過去真的是需要走出來的嗎? 其實真正過不去的,是什麼呢? 歡迎大家點開以下網頁,不必下載app,可直接收聽。 也許我的聲音能帶來點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及心理師和來訪者在心理療癒過程中的作用和困境,同時也提到了呼吸練習在心理安撫的重要性。文章強調每個人所需的諮商時間都不同,並鼓勵人們從現在開始對心靈療癒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和心得。
Thumbnail
在我成為一位療癒師(導護師)之後,慢慢發現,一般人對於療癒師(導護師)普遍有兩個誤解: 1. 許多人會認為療癒師(導護師)是天生自帶療癒能力的,就像是手機的內建模式一樣,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的輕易解決,殊不知,很多療癒師(導護師)之所以會成為療癒師(導護師),都是因為自己經歷過各式各樣的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某個平台上看到一個網友的發文- 「我的心理師一直叫我專注呼吸跟練習呼吸,但我很想告訴他呼吸根本沒有辦法幫我解決問題」。 當時看到這篇文的心情是很五味雜陳的,因為這個網友很明顯的對諮商的功能有誤解,諮商從來都不是為了幫助一個人「解決問題」,而是透過諮商師的引導去覺察自己的認知(價值觀、信念
Thumbnail
這幾年大家對於身心靈療癒和心理諮商的需求增加了許多,我最近也常常被問到與諮商有關的問題,以及該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諮商師。我想以自己個人的經驗來分享一些想法,別的諮商師可能會有不同的觀點,但希望我的想法可以幫助大家在開始諮商前可以因為這些資訊而更知道該如何做選擇。以下的回答只代表我個人的立場和想法~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fumi老師:❤️❤️❤️ 🥰🥰🥰這一份的靈氣療癒學生報告中,客戶主要希望能夠療癒的部分,是找到真正的讓他不順利的原因,在富美子國際學院所學習關於「靈氣療癒」的技術,簡單的訪談是確認身體的狀態、是否就醫、醫生的診斷之外,在靈氣療癒過程中就能夠清楚的釐清到底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
Thumbnail
在諮商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特質與固化的情緒處理方式,並探討瞭如何辨別自己該看身心科還是心理諮商,以及培養韌性的重要性。享受彈性的諮商過程,瞭解高敏感的特質,並撕掉被標籤的身份,以文字記錄理解自己的諮商心路歷程。
很常聽到內在小孩這個專有名稱,一直覺得是心理學的一個字眼,自己的童年生活,也沒有太多的起伏,最多就是唸倒了好幾家幼兒園,療癒內在小孩跟我應該是沒有任何關係吧! 因緣際會下,報名了Ruowen Huang愛自己線上的課程,這才了解原來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內在小孩啊,版主要大家回想一下,小時候有哪一件事是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餐廳聽到對面桌的人說:「我最近在唸心理諮商的書,之後想考心理師,老了可以一起開一間諮商所、發大財。」 有時候當新認識的朋友發現我是心理師時,就會滿懷期待的問:「你覺得我適不適合當心理師?其實我以前想過大學要唸心理學的!」 而相信同行們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即個案們往往在諮商一段日子以後便
Thumbnail
於我而言,療癒師不是一份職業,是生活態度的展現。 在人生這條說短不夠長,說長又太短的薄薄年歲裡,玩樂著我的眼光、聚焦,看看自己能創造些什麼? 如何從過去走出來?過去真的是需要走出來的嗎? 其實真正過不去的,是什麼呢? 歡迎大家點開以下網頁,不必下載app,可直接收聽。 也許我的聲音能帶來點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及心理師和來訪者在心理療癒過程中的作用和困境,同時也提到了呼吸練習在心理安撫的重要性。文章強調每個人所需的諮商時間都不同,並鼓勵人們從現在開始對心靈療癒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和心得。
Thumbnail
在我成為一位療癒師(導護師)之後,慢慢發現,一般人對於療癒師(導護師)普遍有兩個誤解: 1. 許多人會認為療癒師(導護師)是天生自帶療癒能力的,就像是手機的內建模式一樣,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的輕易解決,殊不知,很多療癒師(導護師)之所以會成為療癒師(導護師),都是因為自己經歷過各式各樣的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某個平台上看到一個網友的發文- 「我的心理師一直叫我專注呼吸跟練習呼吸,但我很想告訴他呼吸根本沒有辦法幫我解決問題」。 當時看到這篇文的心情是很五味雜陳的,因為這個網友很明顯的對諮商的功能有誤解,諮商從來都不是為了幫助一個人「解決問題」,而是透過諮商師的引導去覺察自己的認知(價值觀、信念
Thumbnail
這幾年大家對於身心靈療癒和心理諮商的需求增加了許多,我最近也常常被問到與諮商有關的問題,以及該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諮商師。我想以自己個人的經驗來分享一些想法,別的諮商師可能會有不同的觀點,但希望我的想法可以幫助大家在開始諮商前可以因為這些資訊而更知道該如何做選擇。以下的回答只代表我個人的立場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