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3 阿嬤終於主動洗澡了,等待了將近一個月之後,阿嬤在這炎夏的午夜突然起身翻找衣物跟我說自己要洗澡了。事實上,這一年來只要跟阿嬤主動提起洗澡,都會讓阿嬤表現出強烈的排斥感;有時,甚至讓我疑惑,阿嬤難道沒有聞到身上的汗味嗎?儘管我有這些擔憂,不過最終丟會像打水飄一樣無法得到解答。
然而,近期我反而在自己的生命經驗裡找到了可能的回應。
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我不希望被眾人監視著我的一舉一動,如同我想寫作業的時候,我自己可以自動自發地完成。把這個想法遷移至阿嬤身上,當我爸媽每天照三餐監視著阿嬤,並且耳提面命地提醒著身體的清潔
這樣的語句只會讓阿嬤的心裡感受更糟,彷彿透過阿嬤的視角,聽到的只是沒有自主行為能力的自己;如同,我知道自己該寫作業,但是當我被要求「趕快去把你的作業寫完呀!」,這突如其來的善意提醒只會讓我打消寫作業的念頭。但是這其中也隱含著幽微的心理狀態,我強烈的排斥行為不過是為了反抗權威,我的內心仍知道自己應該完成作業;同理,我將這樣的心理狀態移轉至阿嬤排斥洗澡的日常,也許旁人善意的「提醒」不小心置入了照顧者的權威框架,最終讓阿嬤產生了排斥行為。
╴
曾經聽我一位朋友談論到在美國他們是如何陪伴身旁難過的伴侶、家人、朋友,第一步該做的絕對不是批評,反而是釐清狀況,接著該思考也並非是套入問題解決模型,而是了解當前的問題可以如何應對。我特別記得她最常使用的一個作為回應的語句
What can I do to better support you?
我能做些甚麼以便更好得接住你?
她將 “support” 翻譯成「接住/承接」反而更能展現陪伴者的姿態,如同一個情緒低落的夥伴真正需要的是被看見,而不是告訴他們該怎麼做。以一個僕人的謙卑提供協助,而非以一個權威者的姿態給予命令。這種僕人的心態常見的語句多為「我能做些甚麼」而非「你該做些甚麼」,主詞的調換反而能優化陪伴的效果。
╴
6/23 那晚有個小插曲,當阿嬤正找不到盥洗的衣物時,我陪著阿嬤翻箱倒櫃找了近十五分鐘,最終在最一開始翻找的衣櫃找到了。這一番折騰實在不符合成本效益,何況那時候我本該沉浸在睡夢中;然而,我選擇起身並且花這十五分鐘尋找我本來就知道結果的捉迷藏,只因當時我所持的想法
What can I do to better support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