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觀察日記. Ep 29|誰來照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台灣(或者說華人社會)對於照顧的詮釋與其說是恩寵,不如說是一種社會常規的情緒勒索。奉養一詞不僅適用上對下之間的關係,它更像是一種對於未來的承諾,因為小孩長大之後也要遵循奉養的傳統,理應照顧自己的父母(或者說供你吃穿的人)。這一套價值觀運作了千百年,某些時候,這樣的價值觀甚至寫入我們的基因裡,直至離世仍舊無法逃離它的圭臬。

然而,這套看似運作完善的照顧機制,卻弔詭地抹除了照顧者個人的努力成分。不論你再怎麼努力侍奉父母,這一套價值觀永遠都能自信地跟你說

你這麼做是應該的,想想你的父母怎麼把你帶大的。

這個狀況我尤其在媽媽身上看見,身為一個年齡步入半百的中國女性,一生的時間都是圍繞著家庭,而且幾乎沒有自己的空間。她在媽媽、太太、女兒三個身分間切換,卻未曾做過真正的自己。「什麼時候媽媽這個角色可以休息一會?」我曾經跟媽媽討教過這問題,不過她卻不出我所料這麼回應

「這本來就是女人的職責,不然誰來照顧你們(指我和我弟)?

彷彿以照顧為名,累死一個人都能稱得上是鞠躬盡瘁。不過,當照顧的成本逐漸升高,耐心的額度也會隨之消耗,接續而來的便是情緒的碰撞,就是那天夜裡的樣子。當然,在這個體制下的每個照顧者都可以這麼說

這又不是我自願的

但是照顧者一想到自己過去是如何被帶大的,照顧者便直接簽收了照顧的職責,心裡卻是折騰著「要不是因為你們,我才不打算淌這混水!」。誠實地說,我自己也頗有這樣的想法。但是在阿嬤身上,對我而言,卻不是這麼一回事。

raw-image

每次帶阿嬤回診時,計程車司機、主治醫生、護理師經常跟我說

「小時候阿嬤一定對你很好吧。」

特別是聽到我請假,搭了兩小時的車回來基隆,就是為了帶阿嬤回診,更會認為我肯定是被阿嬤帶大的。但事實並不是如此,剛出生的時候,我其實被送到遠在海南島的外婆家照顧,親戚們很是照顧當時仍是孩娃的我,買了許多新衣服、吃了不少零食、拍了不少張照(那時仍是底片相機),直到 2~3 歲才回來台灣。

回來沒多久後就進了幼稚園,一直到上小學之前,我幾乎不太記得阿嬤帶我去過哪、做了些什麼事。即使到了小學,我對阿嬤的印象仍舊很淺,永遠只記得我會惹事生非,打破家裡很多東西,也經常會拿著棍子追著我打

「你再給我這樣子亂來,我晚上叫你爸爸好好給你修一頓!」

這大概是阿嬤最常跟我講的話了。

國高中時期的生活圈幾乎圍繞著同學,周旋在各個線上遊戲,更無暇在乎阿嬤的身體狀況。接下來的記憶便是跳轉到阿嬤檢測出失智症的那一天,那年我大二,正值 19 歲。直到我開始記錄阿嬤的身心狀況,我才開始慢慢了解這個人,包含我和阿嬤相處的當下、遺失了十幾年的過去、以及只會越來越糟的未來(可參考:失智症觀察日記. Ep 19 | 重拾彼此的記憶)。

而我現在每周回家照顧阿嬤,純粹只是我願意這樣做,跟阿嬤過去如何照顧我根本沒關係。別誤會我的意思,這並不是在抹煞阿嬤對我的照顧,而是我並不需要將阿嬤過去的努力作為我照顧她的動機,也不需要合理化一切照顧的成本。

我偏好這樣的照顧思維,當別人問起我為何如此照顧阿嬤時,我可以不必冠面堂皇地宣稱自己如何被善待到大,而是能簡潔有力地回答

因為我愛我阿嬤,所以我選擇這樣做。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社會人的哲學沉思
132會員
285內容數
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傳播理論、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2024/01/30
「生命,並非只能以肉體的形式延續。」
Thumbnail
2024/01/30
「生命,並非只能以肉體的形式延續。」
Thumbnail
2024/01/23
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站,遺忘才是。
Thumbnail
2024/01/23
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站,遺忘才是。
Thumbnail
2024/01/16
對我來說,民間的死亡描述,都美化了親人離世的哀愁,作為一個陪伴者,我是看著阿嬤淡出、褪去我的生命,並非等到阿嬤搶救無效才算是真正的死亡。
Thumbnail
2024/01/16
對我來說,民間的死亡描述,都美化了親人離世的哀愁,作為一個陪伴者,我是看著阿嬤淡出、褪去我的生命,並非等到阿嬤搶救無效才算是真正的死亡。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要不要來考古現場看看?」這是考古大叔最常說的話,對他來說,這些濾鏡可以增添考古的趣味,但唯有進到現場才有反思的可能。
Thumbnail
「要不要來考古現場看看?」這是考古大叔最常說的話,對他來說,這些濾鏡可以增添考古的趣味,但唯有進到現場才有反思的可能。
Thumbnail
馬斯克最近推出了 Grok 3,聲稱其是「地球上最聰明的 AI」然而,神經科學家 Gary Marcus 實際測試,暴露了 Grok 3 的重大缺陷
Thumbnail
馬斯克最近推出了 Grok 3,聲稱其是「地球上最聰明的 AI」然而,神經科學家 Gary Marcus 實際測試,暴露了 Grok 3 的重大缺陷
Thumbnail
合成數據並未能緩解數據缺乏的焦慮,隨著模型幾代的演算,生成的作品愈趨同質、失去多樣性;甚至,最後陷入模型自嗜的狀況。
Thumbnail
合成數據並未能緩解數據缺乏的焦慮,隨著模型幾代的演算,生成的作品愈趨同質、失去多樣性;甚至,最後陷入模型自嗜的狀況。
Thumbnail
相較於過往強調的 CP 值(Cost Performance),Z 世代更強調 TP 值,也就是「時間效益」(TP, Time Performance),即如何在最短時間內獲取最大的價值與滿足感。
Thumbnail
相較於過往強調的 CP 值(Cost Performance),Z 世代更強調 TP 值,也就是「時間效益」(TP, Time Performance),即如何在最短時間內獲取最大的價值與滿足感。
Thumbnail
研究發現,參與者認為 AI 生成的詩為人類作品的機率,比真正人類作品還要高。開始出現「比人更像人」的現象
Thumbnail
研究發現,參與者認為 AI 生成的詩為人類作品的機率,比真正人類作品還要高。開始出現「比人更像人」的現象
Thumbnail
照顧家人是一份充滿辛苦和責任的工作,本文描述了獨生女照顧老母親的不易,無論是經濟壓力、身體操勞、心靈承受,甚至被照顧者自身的難處,都成為了她的負擔。建議照顧者適時使用社會關懷資源和喘息服務,並且重視心情和心理的調適,和其他照顧者互勉互助,減輕個人負擔。
Thumbnail
照顧家人是一份充滿辛苦和責任的工作,本文描述了獨生女照顧老母親的不易,無論是經濟壓力、身體操勞、心靈承受,甚至被照顧者自身的難處,都成為了她的負擔。建議照顧者適時使用社會關懷資源和喘息服務,並且重視心情和心理的調適,和其他照顧者互勉互助,減輕個人負擔。
Thumbnail
身為照顧者,承擔著很大的責任和壓力,但是大部分的照顧者往往是因為心軟,捨不得父母受苦,或是禁不起別人的眼光,所以只好自己承擔了。這篇文章分享了照顧者的故事和經驗,並提出了一些應對的方法和建議。
Thumbnail
身為照顧者,承擔著很大的責任和壓力,但是大部分的照顧者往往是因為心軟,捨不得父母受苦,或是禁不起別人的眼光,所以只好自己承擔了。這篇文章分享了照顧者的故事和經驗,並提出了一些應對的方法和建議。
Thumbnail
在社區大廳放空喝咖啡時,我遇到一位關心人的長輩,我們談起了照顧家人的話題。我分享了我對照顧家人的看法,認為照顧人是出自內心的想法,並不是相欠債的行為。這篇文章探討了照顧家人的心情和情感,希望能引起大家對照顧的重新思考,不要再用相欠債的說法來劃分關係。
Thumbnail
在社區大廳放空喝咖啡時,我遇到一位關心人的長輩,我們談起了照顧家人的話題。我分享了我對照顧家人的看法,認為照顧人是出自內心的想法,並不是相欠債的行為。這篇文章探討了照顧家人的心情和情感,希望能引起大家對照顧的重新思考,不要再用相欠債的說法來劃分關係。
Thumbnail
喜歡旅遊的同時,照顧長輩也是一件幸福的事。這篇文章講述了一位照顧86歲失能的老母親的女兒,帶著老母親走遍臺灣各地及離島的故事。通過這些經歷激發了作者的創作力,並且找到新的情感出口和潛能。故事裡充滿著對親情的感動和對旅行充滿期待的情感。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
Thumbnail
喜歡旅遊的同時,照顧長輩也是一件幸福的事。這篇文章講述了一位照顧86歲失能的老母親的女兒,帶著老母親走遍臺灣各地及離島的故事。通過這些經歷激發了作者的創作力,並且找到新的情感出口和潛能。故事裡充滿著對親情的感動和對旅行充滿期待的情感。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
Thumbnail
感慨年長的阿嬤曾經照顧我,如今我長大了,換我來照顧她。在年老的阿嬤身上看到了偉大的女性形象。
Thumbnail
感慨年長的阿嬤曾經照顧我,如今我長大了,換我來照顧她。在年老的阿嬤身上看到了偉大的女性形象。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