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為別人期望而活的時候,你有看到自己傷痕累累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那你呢絕對是心理師會問的問題前三名

之前有和接受諮商的朋友聊到,他在心理諮商的時候,心理師也問過他這個問題:「那你自己呢?」

雖然聽到的當下,我覺得有點幽默,想說欸,心理師們常常會問個案這樣的問題原來是這個,我也不例外。

主要是因為,我們常常都不自覺地活在別人的期望下,而忘記了自己想要活成的樣子。

而很難避免的是,通常那些別人,都是我們身邊的最在意的人。

*

個案常問我: 「那要怎麼不在意別人的期望呢?」

而我的回答總是:「在意別人的眼光或是期望被認同,都是很正常的事,不太可能完全不在意,要想的是,怎麼在這些在意裡還是保有自己的想法和價值觀。」

#不會全有全無,也不代表做自己就是叛逆。

*

這也是為什麼在諮商時,心理師常會問個案:「那你呢?你有為自己著想嗎?你有照顧自己的感受嗎?你有對自己好一點嗎?為什麼你對自己總是那麼嚴格?」

適時的在別人太傷害你之前,阻止自己受傷更深,開始有想為自己做點什麼的想法,這是一種保護機制,並不是自私。

*

因此,我會對個案說,根據我對你的了解,你就不是一個自私的人,「為自己多著想」和「自私」是不一樣的。

所以,顧慮別人很正常,但也不能忘了自己啊!

----------------------------------------------------------------------------

我是不務正業邱總監Erica,也是一位諮商心理師。

如果你對於心理諮商有興趣,歡迎透過我的社群平台交流或討論(臉書、IG、Podcast都有)。

如果你想預約實體的個別諮商或線上諮詢,歡迎點選這裡連結預約或問問題:

我們下次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不務正業邱總監/邱意婷諮商心理師的沙龍
65會員
76內容數
從我的生涯經歷,以及我曾經訪談過的人物,還有書籍的閱讀,對生涯探索有更多不一樣的思考方式
2023/03/20
⁡ 今天工作時,和個案聊到每段人生經歷和做過的工作,如果可以不在意別人的眼光,那就只是一段段有意義的時光。 ⁡ 「走過的路不會白費」,這句話可以完全體會的人,多半是要有些年紀(我認為至少要25歲以上),才會真的有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 從我開始做不務正業邱總監這個專頁後,就在想我曾經學過的這些專業
Thumbnail
2023/03/20
⁡ 今天工作時,和個案聊到每段人生經歷和做過的工作,如果可以不在意別人的眼光,那就只是一段段有意義的時光。 ⁡ 「走過的路不會白費」,這句話可以完全體會的人,多半是要有些年紀(我認為至少要25歲以上),才會真的有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 從我開始做不務正業邱總監這個專頁後,就在想我曾經學過的這些專業
Thumbnail
2023/03/19
「你家裡一定很有錢,才可以出國念書吧!」、「在國外一定過得很爽,沒什麼壓力吧!」、「花了這麼多錢,那你英文應該很厲害吧!」 以上這些言論,或許是身為留學生的你曾經聽過的,但聽到時或許也覺得心裡挺不平衡的話。或許並沒有生活拮据,但在海外生活的辛苦,唯有你真的親身經歷過,才能懂得那種辛苦。 回想自己曾經
Thumbnail
2023/03/19
「你家裡一定很有錢,才可以出國念書吧!」、「在國外一定過得很爽,沒什麼壓力吧!」、「花了這麼多錢,那你英文應該很厲害吧!」 以上這些言論,或許是身為留學生的你曾經聽過的,但聽到時或許也覺得心裡挺不平衡的話。或許並沒有生活拮据,但在海外生活的辛苦,唯有你真的親身經歷過,才能懂得那種辛苦。 回想自己曾經
Thumbnail
2023/03/19
⁡ ⁡ 這一週追了《台北女子圖鑑》到第五集,覺得沒有太深的感觸。並不是因為南北偏見的大戰,而是「想成為怎樣的自己」,這個出發點好像很薄弱,好像只是想「成為像台北人的樣子」,但不知道為什麼? ⁡ 雖然我也是北漂族,但對主角從一開始追求成為台北的一份子,到越高的職場或社會地位,卻越覺得空虛。 ⁡ 所以這
Thumbnail
2023/03/19
⁡ ⁡ 這一週追了《台北女子圖鑑》到第五集,覺得沒有太深的感觸。並不是因為南北偏見的大戰,而是「想成為怎樣的自己」,這個出發點好像很薄弱,好像只是想「成為像台北人的樣子」,但不知道為什麼? ⁡ 雖然我也是北漂族,但對主角從一開始追求成為台北的一份子,到越高的職場或社會地位,卻越覺得空虛。 ⁡ 所以這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在做諮商工作時 我最常感受到案主的情緒是「擔心」 「我擔心在面對父母時又會失控」 「我擔心我又會在他們面前哭」 「我擔心自己還是沒有改變」 「我擔心我又忍不住生氣」 可是我也常在陪伴的過程中 看到好多案主沒有看到的自己 或許你看到的還是自己不足夠的部分 可是我看到的卻是你已經很好的部分 願意開始諮商
Thumbnail
在做諮商工作時 我最常感受到案主的情緒是「擔心」 「我擔心在面對父母時又會失控」 「我擔心我又會在他們面前哭」 「我擔心自己還是沒有改變」 「我擔心我又忍不住生氣」 可是我也常在陪伴的過程中 看到好多案主沒有看到的自己 或許你看到的還是自己不足夠的部分 可是我看到的卻是你已經很好的部分 願意開始諮商
Thumbnail
⁡ 我曾聽過身邊的人對我說:「啊你不是心理師?就治療自己啊!」或是「花錢去找心理師幹嘛?我就是你的心靈導師啊!」(非常敢講的朋友) ⁡ 但,心理師也是人,也會有當局者迷的現象,有時候就是容易看到別人的亮點但不是自己的。 ⁡ 心理師的工作模式是主動的聆聽並給予回應,這是需要花百分之一百的精神專注在每一
Thumbnail
⁡ 我曾聽過身邊的人對我說:「啊你不是心理師?就治療自己啊!」或是「花錢去找心理師幹嘛?我就是你的心靈導師啊!」(非常敢講的朋友) ⁡ 但,心理師也是人,也會有當局者迷的現象,有時候就是容易看到別人的亮點但不是自己的。 ⁡ 心理師的工作模式是主動的聆聽並給予回應,這是需要花百分之一百的精神專注在每一
Thumbnail
⁡ #那你呢絕對是心理師會問的問題前三名 ⁡ 之前有和接受諮商的朋友聊到,他在心理諮商的時候,心理師也問過他這個問題:「那你自己呢?」 ⁡ 雖然聽到的當下,我覺得有點幽默,想說欸,心理師們常常會問個案這樣的問題原來是這個,我也不例外。 ⁡ ⁡ ⁡ * 個案常問我: 「那要怎麼不在意別人的期望呢?」
Thumbnail
⁡ #那你呢絕對是心理師會問的問題前三名 ⁡ 之前有和接受諮商的朋友聊到,他在心理諮商的時候,心理師也問過他這個問題:「那你自己呢?」 ⁡ 雖然聽到的當下,我覺得有點幽默,想說欸,心理師們常常會問個案這樣的問題原來是這個,我也不例外。 ⁡ ⁡ ⁡ * 個案常問我: 「那要怎麼不在意別人的期望呢?」
Thumbnail
  默默地看著浮華的心理師世界,關起門來,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不吸引人也罷,流量本來就不是我刻意追求的事。
Thumbnail
  默默地看著浮華的心理師世界,關起門來,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不吸引人也罷,流量本來就不是我刻意追求的事。
Thumbnail
諮商師接著:「還有呢? 你忘了最重要的那個人,好好的謝謝你自己!一個那麼努力的你!」
Thumbnail
諮商師接著:「還有呢? 你忘了最重要的那個人,好好的謝謝你自己!一個那麼努力的你!」
Thumbnail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是一本溫柔的書,描述了一位心理師同時身為諮商師也身為諮商者的故事。書中講的是別人與自我和解的過程,卻也讓讀的人一起踏上認識自己的旅程。 我節錄了一些文字,加上個人的小小心得,跟大家一同分享我在書裡與自己對話的心靈旅程。 連不那麼美好的那面一併認識自己  心理治療是認識真正的自
Thumbnail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是一本溫柔的書,描述了一位心理師同時身為諮商師也身為諮商者的故事。書中講的是別人與自我和解的過程,卻也讓讀的人一起踏上認識自己的旅程。 我節錄了一些文字,加上個人的小小心得,跟大家一同分享我在書裡與自己對話的心靈旅程。 連不那麼美好的那面一併認識自己  心理治療是認識真正的自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