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72年十月三十一日(即明憲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浙江餘姚,王家有個嬰兒在母體懷胎十四個月終於誕生了。相傳其祖母夢見仙子抱嬰駕雲而來的同時,嬰兒就呱呱出生了,於是便命名為「雲」。這個小孩兩三歲時就很有主見,與其他小孩玩耍時,常有奇異想法,但至五歲都未能言。直至有位和尚經過,說這個小孩可惜道破天機(駕雲而來),其父於是把「雲」改為「守仁」,其後便能言語。
「守仁」,乃出自《論語•衛靈公32》,其大意指治理天下,必須要有滿滿的仁心;否則,即使得到天下,也會失去的。
他自小就跟隨祖父學習詩文,祖父頌讀過的詩文,他都能背頌。在十歲時,父親高中狀元,翌年隨祖父赴京,路過金山寺,見祖父與客人即景賦詩,正當各人苦思沉吟之際,他卻淡然道出:
金山一點大如拳 打破維揚水底天
醉依妙高臺上月 玉簫吹徹洞龍眠
由於性格豪邁不羈,恐其任性亂為,其父乃聘請塾師嚴加管教。十二歲的小孩,天性愛自由,又豈能強加束縛?於是就質疑塾師,問:「何為第一等事?」塾師答曰:「惟讀書登第耳。」但這個小孩卻不以為然,說:「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
的確,科舉登第,每三年就出現了,但要學為聖賢,這恐怕是一輩子的事啊!孔子當年十五歲時而志於學、志於道、志於仁;但這個小孩十二歲就能懂得學為聖賢,不管是父親抑或塾師,都覺得其志向超凡入聖,非比尋常。
要學為聖賢,就要修己安民,以致安天下,這樣不但要學習經書詩文,也要精通弓馬兵法,故在十五歲那年,為了要了解邊塞地勢和胡人族性文化,竟然獨自深入虎穴,在邊塞生活了差不多一個月。如果沒有強烈的追求,沒有跳躍的生命力,恐怕就沒有這種高瞻遠矚,也沒有這種特立獨行。
十七歲那年,承父命前往江西南昌迎親,誰知成婚之日,竟隨步遊入道觀,與道士扣問養生之道,一坐竟然忘歸,錯過合巹良辰。他對求道那種熱烈追求,完全出自生命的真摯,不管天,不管地,也不管洞房花燭了。
次年,偕同新夫人回浙江祖家,舟至廣信,即特地去拜謁當地的大學者婁諒。婁氏為他講述朱熹之格物窮理,並勉勵謂「聖賢必可學而至」。其後在家對著竹子連續七天格物窮理,結果一無所得,反而得出病來了。
一個有追求、有執著、有理想、有熱誠,要學為聖賢,要完善人格。因為執著,所以認真;因為躍動,所以堅持。要做一個頂天立地的完人,非一朝一夕可也。
(寫於2022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