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移民到台港人:從一個拉丁文說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界線
東道和客旅之間彷彿有一條界線。一起度過的年日、共同經歷的事件,以至最客觀、無改變餘地的血緣關係,都把東道聚在一起,所謂人以群分,劃上一條界線。界線以外的人就是客旅,是他者,是外人。
台灣命運共同體
最近喜歡上歷史學兼人類學家Margaret Visser。這個八十歲的婆婆,是個天主教徒,也是古希臘羅馬、基督教歷史專家。她講到古希臘羅馬社會,人終其一生,被轄制在不同群體的界線之內,又被不同群體的界線排擠在外。他們認為身為奴隸、女性、俘虜等這些吃虧的身分,是人無法改變的命運(fate/moira)。套用在東道與客旅兩個不同的身分,我今天在台灣是客旅。這是因為我不是在台灣成長;沒有經歷過1996台海危機、1999年921大地震;沒有血緣親屬在台灣。我作為客旅是希臘人所謂無法改變的命運,希臘文的moira跟後來拉丁文的mors有關。mors是死亡的意思。廣東話「死梗」當中「梗」這個字巧妙表達命運的感覺。
基督信仰的觀點
Margaret Visser認為,基督教思想突破古代的命運思想。保羅書信多次強調,人信了耶穌之後,就不再分希臘人、羅馬人、奴隸、自由人。因為基督徒在主裡都同歸於一,突破制度、風俗、性別、種族等轄制人且排擠人的界線,不再受這些與生俱來的所謂命運影響,反而能夠重生,活在天國的命定(destiny)當中,帶著盼望喜樂地生活。這是基督教對人類思想極大的貢獻。我相信是基督徒的身分,讓我有抽身出來的可能,比較淡然對待留守派、移民派、身土不二派、國際線等形形色色的陣營。所謂身分危機,其實就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需要;跟隨耶穌讓我有歸屬,也有歸宿。
最妙的拉丁文
唯有耶穌這個歸屬和歸宿,讓我們踏實、情緒穩定地遊走於東道與客旅的兩個群體之間,突破兩者的界線,積極地服事神、服務人。拉丁文有一個字hospes,之後演變為英文的hotel、hospitality。最妙之處是,這個字有東道和客旅的雙重意思。基督徒不正就是hospes嗎?對神而言,我們在世上終生是客旅、寄居的,這是聖經所說的。一方面我們壽命有限,終有離世的一天;另一方面,我們在世上的存留、供應,仰賴那造物又維持萬有的主,唯有祂是終極的東道。對人而言,我們在不同場合都是客旅,需要東道的扶助和款待。到新的公司開工、轉校入學、移民異國,我們都是無助的客旅,需要接納自己的低微,不怕犯錯,學習恩典的功課。
基督徒新住民的行動
作為hospes,我們同時也是東道。到新公司工作麼,可以連結有共同嗜好、信仰的同事,建立一個東道群,款待群外的客旅。孩子到異國學校讀書麼,可以連結亞裔家長、基督徒家長,來個fellowship,款待比我們更弱勢的客旅(個人覺得港人、華人團契比較內聚)。歸根究底,我們是終極東道(神)在地上的大使,有著基督福音的香氣,勸人與神和好,是我們最大的目的與滿足。詩歌有唱「這是天父世界」,這是真的。作為天父這位東道的兒女,我們好歹也是個「小東道」,與有榮焉,定當昂首闊步,積極生活。
**KK傳道貼地聖經錄音室**(粵語)Podcast已經上架,收聽可以到以下連結~
Google Podcast版(直接google就有)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社會科學經典原著讀,人類學方法切入,基督教神學對話。用民族誌的手法,討論台灣宗教、社會、人文現象。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認知失調 2022文革前的H城 信仰的認知失調
宗教的恐怖制約? 做個自由的基督徒 神學小知識 當自由國家消滅人民的自由
被AI操控的你 藍綠兩營同一手段 你是電視小孩嗎? 制約真的百分之百有效嗎? 人有無靈
信仰小叮嚀:自由與否攸關基督徒怎樣看待上帝賜予人類的獨特價值 社科小常識:自由與否是生物學和哲學的題目 應用小撇步:如果認同自己有第二意志的話,你會怎樣善用?
信仰小叮嚀:基督信仰是促進人自由的 社科小常識:成癮現象,有生理、心理、社會等因素 應用小撇步:想想如何改變家庭、職場、政治上的blame game現象?
信仰小叮嚀:基督徒的自由,有一部分是對應社會而言的 社科小常識:法律的例子比較能夠兼顧普遍原則和具體實踐 應用小撇步:自由意志的三個層次,很有實用價值
認知失調 2022文革前的H城 信仰的認知失調
宗教的恐怖制約? 做個自由的基督徒 神學小知識 當自由國家消滅人民的自由
被AI操控的你 藍綠兩營同一手段 你是電視小孩嗎? 制約真的百分之百有效嗎? 人有無靈
信仰小叮嚀:自由與否攸關基督徒怎樣看待上帝賜予人類的獨特價值 社科小常識:自由與否是生物學和哲學的題目 應用小撇步:如果認同自己有第二意志的話,你會怎樣善用?
信仰小叮嚀:基督信仰是促進人自由的 社科小常識:成癮現象,有生理、心理、社會等因素 應用小撇步:想想如何改變家庭、職場、政治上的blame game現象?
信仰小叮嚀:基督徒的自由,有一部分是對應社會而言的 社科小常識:法律的例子比較能夠兼顧普遍原則和具體實踐 應用小撇步:自由意志的三個層次,很有實用價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主啊,你世世代代作我們的居所。(詩篇‬ ‭90‬:‭1) 「我們在你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與我們列祖一樣。我們在世的日子如影兒,不能長存。」祢親自成為我們世世代代的歸宿!祢從不撇下我們為孤兒,聖靈不但住在我們裡面作主、更從上面澆灌我們得著能力,並且時刻用主的話語提醒我們遠離試探,進入平安喜
慧根與「會跟」一樣重要﹗這裡的會跟,以跟到「實力者/非指權力者」解釋。 《孟母三遷》(希望是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孟子的母親為了他,到處搬家—或許就是今日「文教區」是熱門的房地產熱點的起源?﹗目的就是希望他有優質健康的成長環境。剛開始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心存懷疑,真是如此嗎?畢竟我是個從小就和「問題
Thumbnail
利用〈對蹠點〉這個地理專有名詞的釋義,將心中所嚮往的神仙島嶼或遼闊大陸給活生生表達出來,激起自己對生活或對目標的熱情,重新建立起自己的人生帝國。 詩篇:〈對蹠點〉 由 Tingku Tjarungan 撰寫收錄於《期盼》
Thumbnail
自古以來,僧侶有種修行的功課,就稱為「經行」,不斷地走路,有意識地藉著走路靜下心,進而觀照全身。澳洲原住民從遠古至今足跡穿梭於廣漠的大地,編織成夢的路徑,他們經由記誦吟唱夢的歌聲中,找到自己與腳下土地的位置。
Thumbnail
有個好友引述某個在佛光山當義工,陪伴國際背包客的善信,提到這些來自世界各國的青年,在各自的國家,不是從沒接觸過基督、天主、伊斯蘭和其他信仰,但為何他們却選擇佛教?得到的回覆是:好奇、不滿社會現狀、尋求一個心靈停靠的港灣。 父母、親友原是他們最先停靠的港灣,而後擴及社會、
Thumbnail
去走朝聖之路除了是一個自我發現的旅程之外,就是經由跟別人互動,聽別人的故事和說自己故事來尋找生活中想不通的事情。路雖然是一個人走,但每天走完後跟別人對話才是旅程的重點。可能比較喜歡獨處,不善於和人溝通,在路上錯過了很多跟別人互相了解的機會。
Thumbnail
在過去的民俗學或社會學研究中都將宗教當作是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精神層次的表現,進而歸納出屬於那個民族的基本特質。台灣社會也如同世界上其他多數社會一樣,是一個宗教信仰豐盛的社會,同時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常為這些宗教信仰所影響。
Thumbnail
  「思想非起源於主客對立,而是對土地的思索」─德勒茲   何謂旅行?以人、事、時、地、物來說的話,旅行的「人」可以是一個人、一家人或一群人;可以是跟年輕人、中年人或老年人;可以是跟同性、異性或雙性,甚至是虛擬的人(如充氣娃娃)。旅行的「事」可以是自己的事、他人的事;可以是追美景、嘗美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主啊,你世世代代作我們的居所。(詩篇‬ ‭90‬:‭1) 「我們在你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與我們列祖一樣。我們在世的日子如影兒,不能長存。」祢親自成為我們世世代代的歸宿!祢從不撇下我們為孤兒,聖靈不但住在我們裡面作主、更從上面澆灌我們得著能力,並且時刻用主的話語提醒我們遠離試探,進入平安喜
慧根與「會跟」一樣重要﹗這裡的會跟,以跟到「實力者/非指權力者」解釋。 《孟母三遷》(希望是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孟子的母親為了他,到處搬家—或許就是今日「文教區」是熱門的房地產熱點的起源?﹗目的就是希望他有優質健康的成長環境。剛開始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心存懷疑,真是如此嗎?畢竟我是個從小就和「問題
Thumbnail
利用〈對蹠點〉這個地理專有名詞的釋義,將心中所嚮往的神仙島嶼或遼闊大陸給活生生表達出來,激起自己對生活或對目標的熱情,重新建立起自己的人生帝國。 詩篇:〈對蹠點〉 由 Tingku Tjarungan 撰寫收錄於《期盼》
Thumbnail
自古以來,僧侶有種修行的功課,就稱為「經行」,不斷地走路,有意識地藉著走路靜下心,進而觀照全身。澳洲原住民從遠古至今足跡穿梭於廣漠的大地,編織成夢的路徑,他們經由記誦吟唱夢的歌聲中,找到自己與腳下土地的位置。
Thumbnail
有個好友引述某個在佛光山當義工,陪伴國際背包客的善信,提到這些來自世界各國的青年,在各自的國家,不是從沒接觸過基督、天主、伊斯蘭和其他信仰,但為何他們却選擇佛教?得到的回覆是:好奇、不滿社會現狀、尋求一個心靈停靠的港灣。 父母、親友原是他們最先停靠的港灣,而後擴及社會、
Thumbnail
去走朝聖之路除了是一個自我發現的旅程之外,就是經由跟別人互動,聽別人的故事和說自己故事來尋找生活中想不通的事情。路雖然是一個人走,但每天走完後跟別人對話才是旅程的重點。可能比較喜歡獨處,不善於和人溝通,在路上錯過了很多跟別人互相了解的機會。
Thumbnail
在過去的民俗學或社會學研究中都將宗教當作是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精神層次的表現,進而歸納出屬於那個民族的基本特質。台灣社會也如同世界上其他多數社會一樣,是一個宗教信仰豐盛的社會,同時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常為這些宗教信仰所影響。
Thumbnail
  「思想非起源於主客對立,而是對土地的思索」─德勒茲   何謂旅行?以人、事、時、地、物來說的話,旅行的「人」可以是一個人、一家人或一群人;可以是跟年輕人、中年人或老年人;可以是跟同性、異性或雙性,甚至是虛擬的人(如充氣娃娃)。旅行的「事」可以是自己的事、他人的事;可以是追美景、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