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不僅是一項技術,更是一門學問(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近期在108課綱的推導下,訪談成為一項技術,在許多時候受訪者在言語表達、想法表述時難以呈現最佳的狀態,而問題常歸咎於採訪者的訪談技巧。以我的受訪經驗來說,在某次的錄影受訪過程中,跟我同為採訪者的同伴在表示認同的時候,常發出「恩~」所以進而導致整場長達兩個半小時的採訪音訊受其影響,在聽寫逐字稿、剪輯影音的過程受阻,所以採訪不僅是研究資料,更是一門值得學習的學問。
一、請問你是左派還是右派?(自我分類型)
1.由易入難,由淺入深
在訪談過程中,不建議訪談初期就切入重點或較隱私的問題,以免受訪者無法取得信任,以至於訪談過程拘謹,開放式訪談容易變成封閉式問答,較無法獲得完整的事件經過或訪談預設內容。
2.避免專業術語(調整成受訪者習慣的語言)
在獲得受訪者信任的過程中,為配合受訪者,採訪時會避免語言措詞或專業術語,如「產業群聚」會以產業會聚集的現象來表述,而「產業週期」會以企業營利、成本的變化來做解釋。
3.轉換語言(請問支持統、獨?)
當問題表示界線過於模糊或難以理解時,會以其他詞來做引導。
訪談過程,自行拍攝
#訪談與問卷的應用
1.當前訪談多應用在高中職生的自主學習計畫內容、選舉前的民調電話、報導文章等
2.而訪談可分為開放式及封閉式,目前主要以開放式訪談為主。
開放式問題 (Open-ended question) 是不限制答案的問句,讓受訪者能暢所欲言。開放式問題常用於深度訪談和焦點團體。
封閉式問題 (Close-ended question) 是有限制答案的問句 – 例如只能回答「是」或「不是」。封閉式問題常用於問題(選擇題、是非題、評分量表)。
參考資料: Acadeck
avatar-img
6會員
12內容數
自主學習討論、Arduino自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那麼,第一個問題來了: 大家不提問到底是 「不想提問」還是「不知道如何提問呢?」
第一種對話是「務實對話 Practical Conversation」。 對話內容基本上是分析具體狀況, 還有在目前可行的選項中做選擇的理由。 這類的對話,我想提出證據與邏輯, 就能讓對話有效前進。
Thumbnail
在面試的尾聲,提問主管、人資和執行長/副理的問題,能幫助我們更深入瞭解公司的實際運作模式。文章介紹了針對不同對象的提問策略,以及在不同階段應該關注的重點。
課程內容-提問篇:提問的四大目的,三大挑戰,有效提問的關鍵心態(以終為始,PQ-Ping Quotient),MVP最小可供驗證之產出。
  接續著聊一下關於溝通和公共討論,但這次談的是一種、或者說一些反例。
Thumbnail
如何提出好問題是一門藝術。提問者需要思考過,找過答案,提出具體、清晰的問題,而非過度開放式的問題。
而是對方自己想要談論這個話題,有自己的想法想要對你說,這時你只要簡短回答後,就讓對方說個夠就好,比如對方開心的說「你有露營過嗎?」你就簡短回「沒有耶,你呢?」。 對方會開始說出他的想法,可能是經驗豐富的故事,回話時不高談闊論或轉移話題,就讓對方說到滿足。 懂得進退,並在對話中找到平衡 深度
比如你正與負責銷售的朋友聊天,好奇的問對方「要怎麼看出對方是真的想買,還是只是看看呢?」 你就有可能聽到意想不到的答案,因爲這問題勾起對方「思考過但沒機會講」的欲望。要問出這類問題的方法,可以從對方會遇到什麼問題的角度切入,對方越厲害,就可問越單純的問題。 問題的簡單性和對方的專業性是成反比
比如對方身上有個特點很明顯,那表示有高機率被問過很多次,如果你一開口就問了就容易被對方貼標籤「又被問這個了真煩」落入跟別人一樣的歸類,與你對話就會開始失去興致。 大家都會問的問題,要等對方話夾子開了才能問,聊到對方希望你多了解我時,就可以問這類問題。 真實的交流不是想著盡快提出問題,然後等待
你應該有被人劈頭就問些毫無頭緒的問題經驗,這些問題是不是讓你心裡覺得「不知道對方想幹嗎?」 當你不知道對方意圖時,你也不會說真話,同理你問對方問題時,對方也是這樣想,有人甚至還以為你是不是「把我當傻瓜?」而生氣,先講出你的想法,再問對方問題才有機會聽到真話。 聊天是一種深度的相互理解,進而連
Thumbnail
那麼,第一個問題來了: 大家不提問到底是 「不想提問」還是「不知道如何提問呢?」
第一種對話是「務實對話 Practical Conversation」。 對話內容基本上是分析具體狀況, 還有在目前可行的選項中做選擇的理由。 這類的對話,我想提出證據與邏輯, 就能讓對話有效前進。
Thumbnail
在面試的尾聲,提問主管、人資和執行長/副理的問題,能幫助我們更深入瞭解公司的實際運作模式。文章介紹了針對不同對象的提問策略,以及在不同階段應該關注的重點。
課程內容-提問篇:提問的四大目的,三大挑戰,有效提問的關鍵心態(以終為始,PQ-Ping Quotient),MVP最小可供驗證之產出。
  接續著聊一下關於溝通和公共討論,但這次談的是一種、或者說一些反例。
Thumbnail
如何提出好問題是一門藝術。提問者需要思考過,找過答案,提出具體、清晰的問題,而非過度開放式的問題。
而是對方自己想要談論這個話題,有自己的想法想要對你說,這時你只要簡短回答後,就讓對方說個夠就好,比如對方開心的說「你有露營過嗎?」你就簡短回「沒有耶,你呢?」。 對方會開始說出他的想法,可能是經驗豐富的故事,回話時不高談闊論或轉移話題,就讓對方說到滿足。 懂得進退,並在對話中找到平衡 深度
比如你正與負責銷售的朋友聊天,好奇的問對方「要怎麼看出對方是真的想買,還是只是看看呢?」 你就有可能聽到意想不到的答案,因爲這問題勾起對方「思考過但沒機會講」的欲望。要問出這類問題的方法,可以從對方會遇到什麼問題的角度切入,對方越厲害,就可問越單純的問題。 問題的簡單性和對方的專業性是成反比
比如對方身上有個特點很明顯,那表示有高機率被問過很多次,如果你一開口就問了就容易被對方貼標籤「又被問這個了真煩」落入跟別人一樣的歸類,與你對話就會開始失去興致。 大家都會問的問題,要等對方話夾子開了才能問,聊到對方希望你多了解我時,就可以問這類問題。 真實的交流不是想著盡快提出問題,然後等待
你應該有被人劈頭就問些毫無頭緒的問題經驗,這些問題是不是讓你心裡覺得「不知道對方想幹嗎?」 當你不知道對方意圖時,你也不會說真話,同理你問對方問題時,對方也是這樣想,有人甚至還以為你是不是「把我當傻瓜?」而生氣,先講出你的想法,再問對方問題才有機會聽到真話。 聊天是一種深度的相互理解,進而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