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鄉愁就在腳踏的土地上——吳晟的原鄉追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早在1973年,未滿30歲的吳晟就發表了〈輓歌〉(註1)一詩,訴說從「年輕的飛翔」到「隱隱聞見自己的輓歌」,都「在我生長的小村莊」,這首詩彷彿預言詩般,揭示著溪州老家是吳晟此生永恆的原鄉。

1970年代留學潮興起,連帶引發移民潮,吳晟寫下〈美國籍〉、〈你也走了〉、〈我竟忘了問起你〉、〈過客〉、〈歸來〉、〈甘藷地圖〉、〈草坪〉等詩,對當時「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美國」(註2)的現象提出反思,詩人憂心知識青年「紛紛和自己的祖先說再見/不願將眼光/稍稍注視自己的國土」(註3),一方面提出「什麼時候,到了什麼地方/你們才是歸人?/才不再是過客?」(註4)的叩問,另一方面以詩明志,〈歸來〉末段寫道:


我始終不敢忘記

我現在耕種的土地

以及我們家鄉的田園

曾是多麼荒涼的石頭地

也曾遭逢無數變亂和災禍

那是我們的先民

以多少刻苦的血汗,墾拓而成

以多少堅忍的血汗,撐持下來

我始終不敢忘記

這一脈為子孫默默奉獻的情操

必須傳遞,必須延續(註5)


藉由從「我」到「我們」的鋪陳,闡述人與所生所長的土地如何緊密連結,第一次出現的「我始終不敢忘記」,訴說著先民拓荒、建立家園的辛苦與不易,第二次登場的「我始終不敢忘記」,則強調著傳承與飲水思源的重要。

1980年吳晟獲瘂弦推薦,成為愛荷華國際寫作計畫邀請赴美訪問交流的詩人,到了美國後,熱心的計畫主持人聶華苓一直鼓勵他留在國外攻讀學位,但吳晟終究還是婉拒了,因為他明白「最可親的希望/就在我們自己的家鄉」(註6)。

「愛荷華家書」八首〈從未料想過〉、〈異國的林子裡〉、〈遊船上〉、〈信箋〉、〈洗衣的心情〉、〈早餐桌旁〉、〈你一定不相信〉、〈雪景〉,字裡行間滿是對妻兒的牽掛與思念,因而「離開家鄉才幾天/好似經歷了很長很長的日子」(註7),不論異國景色再美,都不如家鄉與妻子一同耕耘的菜園,以及全家人圍聚餐桌的溫馨,〈雪景〉最後一段便直言:「比這一片雪景更吸引我的/是你在家裏/懷著怎樣的心情/計數我的歸期」(註8)。

面對一窩蜂追求國際化的風潮,吳晟於1999年4月30日至5月2日,一連三天在《自由時報》副刊發表「我們也有自己的鄉愁」系列詩作,呼籲沒有在地何來國際。第一首〈小小的島嶼〉(註9)從「你只是茫茫汪洋中一塊踏板嗎/你終究不是長居久安的鄉土嗎」的提問寫起,兼論島嶼的包容、島民的出走,以及社會的亂象與人民的漠視,最末,以「深愛自己依靠的家鄉/還需要找尋什麼理由」作結,堅定地說出他對家鄉的愛。

第二首〈我們也有自己的鄉愁〉(註10)延續提問的特色,反思藝文作品的「鄉愁」,是否是不切實際的幻想或模仿?離鄉背景的遊子傾訴「鄉愁」,是不是只是「拒絕認同島嶼的藉口」?詩末,吳晟自己給出了答案:


原來我們唯一的鄉愁

就在腳踏的土地上

因為真切而不夠浪漫

卻是永遠的愛戀和承擔


真正的「鄉愁」不是缺乏認同的漂泊,也不是向外追求的想像,我們生活的小小島嶼,我們雙腳所踏的這片土地,就是最好的家。第三首〈角度〉(註11)進一步引領大家審視家鄉的美,「每片田園四時變換的風姿/每株作物開展出去的角度/也可以詮釋豐富的國際意涵」。

羅大佑2017年出版《家III》專輯時談到:「一個人的一生會有三個家。第一個家,是父母給我們的家。第二個家,是我們自己出外去追尋的那個家。第三個家,是自己終於成立的家。」(註12)回探吳晟詩路鴻爪足跡,可以發現,對吳晟來說,這三個家是重疊的,儘管曾因求學短暫離家,但每一回走到人生的路口,吳晟總會選擇「生長的小村莊」,而他的作品亦不乏對家鄉的書寫,寫家鄉其實就是在寫臺灣,這份對土地的眷戀正是對臺灣永恆的愛戀。


註1:吳晟,〈輓歌〉,《泥土》(臺北:遠景,1982年,四版),頁47-48。

註2:吳晟,〈美國籍〉,《泥土》(臺北:遠景,1982年,四版),頁83。

註3:吳晟,〈草坪〉,《向孩子說》(臺北:洪範,1985年),頁102。

註4:吳晟,〈過客〉,《泥土》(臺北:遠景,1982年,四版),頁100。

註5:吳晟,〈歸來〉,《泥土》(臺北:遠景,1982年,四版),頁105-106。

註6:吳晟,〈從未料想過〉,《飄搖裏》(臺北:洪範,1985年),頁29。

註7:吳晟,〈異國的林子裏〉,《飄搖裏》(臺北:洪範,1985年),頁33。

註8:吳晟,〈雪景〉,《飄搖裏》(臺北:洪範,1985年),頁52。

註9:吳晟,〈小小的島嶼〉,《吳晟詩選》(臺北:洪範,2000年),頁261-264。

註10:吳晟,〈我們也有自己的鄉愁〉,《吳晟詩選》(臺北:洪範,2000年),頁265-267。

註11:吳晟,〈角度〉,《吳晟詩選》(臺北:洪範,2000年),頁268-270。

註12:文字引自專輯介紹,網址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20199092

——發表於《吹鼓吹詩論壇》第33號(2018年6月)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李桂媚的沙龍
18會員
43內容數
愛詩人曾發表的書評、詩評、文學評論與其他。
李桂媚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2/03
深耕囡仔歌的創作者康原一口氣推出《逗陣來唱囡仔歌》第6冊、第7冊, 囡仔歌藉由押韻、疊字等形式,讓作品易記、易讀,除了音韻節奏的表現,仔細觀察《逗陣來唱囡仔歌》6、7的文字風格,可以發現,雖然每首詩都僅有三行,但詩人巧妙透過鏡頭的推移,帶來場景的變化、由遠而近的聚焦,以及外在環境到內在世界的轉換。
Thumbnail
2023/02/03
深耕囡仔歌的創作者康原一口氣推出《逗陣來唱囡仔歌》第6冊、第7冊, 囡仔歌藉由押韻、疊字等形式,讓作品易記、易讀,除了音韻節奏的表現,仔細觀察《逗陣來唱囡仔歌》6、7的文字風格,可以發現,雖然每首詩都僅有三行,但詩人巧妙透過鏡頭的推移,帶來場景的變化、由遠而近的聚焦,以及外在環境到內在世界的轉換。
Thumbnail
2023/01/27
陳謙的散文詩〈水族箱〉名為「水族箱」,內容也由無數個水族箱構成,詩作一開始寫道:「馬路是條壯闊的江河,鎮日,車輛魚貫游著。」詩人將馬路形容為江河,將穿梭其間的車輛比擬為游動的魚,一條馬路就像一個大型水族箱......
Thumbnail
2023/01/27
陳謙的散文詩〈水族箱〉名為「水族箱」,內容也由無數個水族箱構成,詩作一開始寫道:「馬路是條壯闊的江河,鎮日,車輛魚貫游著。」詩人將馬路形容為江河,將穿梭其間的車輛比擬為游動的魚,一條馬路就像一個大型水族箱......
Thumbnail
2023/01/20
孟樊2020年7月8日在聯合副刊發表散文詩〈在蒙馬特──用楊澤韻〉,副標題「用楊澤韻」,揭示了詩作致敬對象為楊澤,其實早在詩集《我的音樂盒》,就可見到「用商禽韻」、「用蘇紹連《隱形或者變形》韻」的散文詩作品,可見詩人系列經營之企圖。
Thumbnail
2023/01/20
孟樊2020年7月8日在聯合副刊發表散文詩〈在蒙馬特──用楊澤韻〉,副標題「用楊澤韻」,揭示了詩作致敬對象為楊澤,其實早在詩集《我的音樂盒》,就可見到「用商禽韻」、「用蘇紹連《隱形或者變形》韻」的散文詩作品,可見詩人系列經營之企圖。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929那張有著撞球封面的CD還躺在我的書架裡。但我的書架上卻沒有一本吳晟的詩集。是應該買本吳晟的詩來讀讀,他為這個島嶼寫下的詩作。
Thumbnail
929那張有著撞球封面的CD還躺在我的書架裡。但我的書架上卻沒有一本吳晟的詩集。是應該買本吳晟的詩來讀讀,他為這個島嶼寫下的詩作。
Thumbnail
吳晟的詩文如沃園作物,有光照耀,有川渠灌溉,有蜂蝶往來授粉,有筆耕者辛勤勞動。讀詩者因為進入他的詩中,而離開了書房,尋思率真自然之境。
Thumbnail
吳晟的詩文如沃園作物,有光照耀,有川渠灌溉,有蜂蝶往來授粉,有筆耕者辛勤勞動。讀詩者因為進入他的詩中,而離開了書房,尋思率真自然之境。
Thumbnail
  相較於前幾個月的葉石濤紀錄片《台灣男子》,《他還年輕》的主角吳晟,名聲是較為遠播的,主因或許是介入社會的力道較大,但這並非是要論二者之於台灣的貢獻,尤其就文壇的觀點而言,兩者都是大老級的人物,即便本人不見得會以此自居。另一方面......
Thumbnail
  相較於前幾個月的葉石濤紀錄片《台灣男子》,《他還年輕》的主角吳晟,名聲是較為遠播的,主因或許是介入社會的力道較大,但這並非是要論二者之於台灣的貢獻,尤其就文壇的觀點而言,兩者都是大老級的人物,即便本人不見得會以此自居。另一方面......
Thumbnail
如同心愛的樹木罹患褐根病必須捨棄,年過中年後,就是不斷地告別, 詩人前輩的逝去,時間的長河卻無法停留,一直仍推著你前進。 仍在前進,對於寫作的熱情也亦是如此。吳晟的書房擺著世界各國的詩人的著作,當有一天,雙腳再也無法前行,心靈的自由仍可以相依相伴前往遠方。 導演巧妙運用許多自然景觀,乾枯的河床、
Thumbnail
如同心愛的樹木罹患褐根病必須捨棄,年過中年後,就是不斷地告別, 詩人前輩的逝去,時間的長河卻無法停留,一直仍推著你前進。 仍在前進,對於寫作的熱情也亦是如此。吳晟的書房擺著世界各國的詩人的著作,當有一天,雙腳再也無法前行,心靈的自由仍可以相依相伴前往遠方。 導演巧妙運用許多自然景觀,乾枯的河床、
Thumbnail
儘管曾因求學短暫離家,但每一回走到人生的路口,吳晟總會選擇「生長的小村莊」,而他的作品亦不乏對家鄉的書寫,寫家鄉其實就是在寫臺灣,這份對土地的眷戀正是對臺灣永恆的愛戀。
Thumbnail
儘管曾因求學短暫離家,但每一回走到人生的路口,吳晟總會選擇「生長的小村莊」,而他的作品亦不乏對家鄉的書寫,寫家鄉其實就是在寫臺灣,這份對土地的眷戀正是對臺灣永恆的愛戀。
Thumbnail
我們對於一位詩人,一個丈夫、父親、阿公,一個社會運動者,還能有多少了解?《他還年輕》由林靖傑導演執導,看著吳晟如何走過四季,如何走過他過去從未經歷的政治風波與漫天惡意,將這段時光凝成一部作家的生命之書。導演不僅拍攝吳晟,更跟隨他的腳步,凝視他的家鄉、家人、好友、這片土地,凝視他書寫的所有人事物。
Thumbnail
我們對於一位詩人,一個丈夫、父親、阿公,一個社會運動者,還能有多少了解?《他還年輕》由林靖傑導演執導,看著吳晟如何走過四季,如何走過他過去從未經歷的政治風波與漫天惡意,將這段時光凝成一部作家的生命之書。導演不僅拍攝吳晟,更跟隨他的腳步,凝視他的家鄉、家人、好友、這片土地,凝視他書寫的所有人事物。
Thumbnail
若對這齣紀錄片有所感觸, 別忘了九月十六日晚上七點,來參加政大書城的座談會. 在紀錄片中介紹吳晟老師跨海尋找九十歲高齡的知音瘂弦老師. 當年的吳晟,為了照顧彰化農忙生活的母親,選擇返鄉任教。 時光荏苒,兩人間的真情,在時間流裡除了增添智慧的白髮,情意未曾改變。 遇到懂詩的人情意真切;
Thumbnail
若對這齣紀錄片有所感觸, 別忘了九月十六日晚上七點,來參加政大書城的座談會. 在紀錄片中介紹吳晟老師跨海尋找九十歲高齡的知音瘂弦老師. 當年的吳晟,為了照顧彰化農忙生活的母親,選擇返鄉任教。 時光荏苒,兩人間的真情,在時間流裡除了增添智慧的白髮,情意未曾改變。 遇到懂詩的人情意真切;
Thumbnail
《他還年輕》不只是一本橫跨十四年的詩集,它更是父執輩對下一代的輕聲呼喚,訴說著吳晟對環境的觀察、對生命的思考,以及守護生態的信念。
Thumbnail
《他還年輕》不只是一本橫跨十四年的詩集,它更是父執輩對下一代的輕聲呼喚,訴說著吳晟對環境的觀察、對生命的思考,以及守護生態的信念。
Thumbnail
《他還年輕》以吳晟《濁水溪筆記》為脈絡,從源頭到出海口,刻畫溪州地景,也細述他如何經歷心靈風暴,再次回到自己的書桌,沉澱於文學。 詩人長達兩年的 「不寫」,重新溯源濁水溪,也再次聽見體內涓涓溪水的聲響。 即使天地不仁,卻用最溫暖的懷抱,四面環繞枯乾貧瘠的心田。 這是他不曾說過的浪漫。
Thumbnail
《他還年輕》以吳晟《濁水溪筆記》為脈絡,從源頭到出海口,刻畫溪州地景,也細述他如何經歷心靈風暴,再次回到自己的書桌,沉澱於文學。 詩人長達兩年的 「不寫」,重新溯源濁水溪,也再次聽見體內涓涓溪水的聲響。 即使天地不仁,卻用最溫暖的懷抱,四面環繞枯乾貧瘠的心田。 這是他不曾說過的浪漫。
Thumbnail
七月時,在朋友邀約下,去了我愛溪州舉辦的黑泥季。 有音樂、人、還有土地。 天光從烈日輪轉到漸層色的薄暮,濁水溪被具象化成參選的母親之河, 我們手握黑泥,在真空與黏膩之間踩踏與被承接, 在那當下,人與天地是很靠近的。 正好賴和基金會推出特映場,便報名前往觀看。 誠誠懇懇。 畢竟這是對土地的信仰。
Thumbnail
七月時,在朋友邀約下,去了我愛溪州舉辦的黑泥季。 有音樂、人、還有土地。 天光從烈日輪轉到漸層色的薄暮,濁水溪被具象化成參選的母親之河, 我們手握黑泥,在真空與黏膩之間踩踏與被承接, 在那當下,人與天地是很靠近的。 正好賴和基金會推出特映場,便報名前往觀看。 誠誠懇懇。 畢竟這是對土地的信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