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觀察】《The Verdict》--跟著陪審團一起思辨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影片內容簡介

12位公民組成的陪審團,針對製作單位改編的案件進行判決審議。經過三輪的討論後,若12個人無法達成共識通過某項判決,即為無效審判。

我覺得這個系列滿有意義的,可以聽到很多判斷事情的角度。不過現在系列的兩集都是討論殺人案件判決,選擇只有無期徒刑、死刑,最後好像都會變成死刑存廢的討論。我認為可以多一些不同類型的案件,例如公視《青春發言人-What The 法》系列就有滿多兩難的案件,可以找人當陪審團實際討論。

明年(2023年)1月1日起,台灣就要開始國民法官制度。國民法官將與法官一同決定「因故意犯罪而發生死亡結果之罪」或最輕本刑十年以上重罪的被告是否構成犯罪,以及決定有罪時的刑度輕重。

美國的陪審團制則以施行許久,也有許多影劇會拍攝到陪審團的情節,大家對陪審團應該不算陌生。不過說到要和別人,而且是和陌生人,一起思辨案件、判刑等事情,大家又好像沒什麼經驗。

因此,我覺得這系列滿適合引進台灣,稍作修改國民法官實際運作的樣子,以利適合在節目呈現。我之前聽法律白話文的法客電台,他們有提到近幾個月司法院因應國民法官即將上路,舉辦了多場模擬活動,給參與者演練的也都是依據真實案件所改編的。如果可以獲得模擬的案件當作參考,或甚至是授權,對於節目企劃應該會順利不少。

影片格式

YouTube影片。
影片大約15分鐘。
現場拍攝。
3台攝影機(1 long, 1左拍來賓A, 1右拍來賓B)。

影片編排

1.精華片段。
2.說明規則(旁白)。
3.陪審團就座,製作單位的現場引導人入場打招呼。
4.說明要審的案情(旁白+字卡+示意畫面),基本上只會講犯罪的時間、地點、被害者是誰。
5.現場引導人請陪審團決定要判被告無期徒刑,還是死刑。
6.二十分鐘討論時間計時開始。陪審團進行第一次討論。
7.陪審團討論過程穿插個別後訪,分享感想。
8.現場引導人入場問候,請陪審團每個人舉手投票要判被告無期徒刑,還是死刑。
9.現場引導人會給陪審團其他線索,例如犯案後的行為、被告的精神狀況。
旁白補充這跟案件原型的狀況不一樣,但陪審團不知道。或是製作單位想要放進什麼變因看陪審團的反應。→其實我覺得不用解釋這個,因為規則本來就有說這是改編案件,加了這句話,讓影片節奏偏掉一點點。
10.二十分鐘討論時間計時開始。陪審團進行第二次討論。
11.陪審團討論過程穿插個別後訪,分享感想。
12.現場引導人入場問候,請陪審團每個人舉手投票要判被告無期徒刑,還是死刑。
13.五分鐘討論時間計時開始。陪審團進行第三次也是最後的討論。
14.現場引導人入場問候,請陪審團每個人舉手投票要判被告無期徒刑,還是死刑,並提醒必須要無異議通過其中一個判決,否則是無效審判。
15.旁白說明參考的案件原型、真實判決結果。
16.陪審團個別後訪,分享感想。
(17.製作團隊說為什麼要做這個系列)

製作費

推估不高。
因為攝影棚設計還算簡單,陪審團位置可能需要美術稍微設計,但應該不會太繁複、太貴。其他費用可能就是來賓費、錄影前中後人力與設備成本。

推測會遭遇的困難

一次錄影要找來十二位以上的參與者。
影片多數片段是多人對話,畫面變化少,甚至可能有搶話的狀況。攝影師需有捕捉畫面的敏感度,音檔可能疊加,為了要精簡呈現討論過程,後製掌握節奏的剪輯應有難度。

備註

此系列來自美國的YouTube頻道 Jubilee。這個頻道除了這個系列,還有很多素人參與的影片,他們非常擅長藉由各種企劃設計編排,讓大家分享自身價值觀與經驗。

封面照來源

《Can 12 Jurors Agree To Sentence Someone To Death?》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YC的影視觀察
4會員
31內容數
觀察分析節目、影片。
YC的影視觀察的其他內容
2025/01/21
每一季有10位青少年運動員參與,每週會比賽一個運動項目。由專長者當小教練,和已在世界運動圈大放異彩的運動員搭檔,一起教導其他參與者。
Thumbnail
2025/01/21
每一季有10位青少年運動員參與,每週會比賽一個運動項目。由專長者當小教練,和已在世界運動圈大放異彩的運動員搭檔,一起教導其他參與者。
Thumbnail
2022/11/20
影片內容簡介 同屬於某族群五至七位參與者在不露臉、互不相見的情況下,對於該族群較尖銳的敘述相互交流想法。我看了三部同系列的影片,覺得所謂「間稅敘述/尖銳問題」其實還好,留言也有觀眾反應相同狀況。另外有觀眾說讓參與者可以聽到彼此說了什麼,有些參與者會被帶風向。但如果將他們互相隔離,好像就失去節目想要的
Thumbnail
2022/11/20
影片內容簡介 同屬於某族群五至七位參與者在不露臉、互不相見的情況下,對於該族群較尖銳的敘述相互交流想法。我看了三部同系列的影片,覺得所謂「間稅敘述/尖銳問題」其實還好,留言也有觀眾反應相同狀況。另外有觀眾說讓參與者可以聽到彼此說了什麼,有些參與者會被帶風向。但如果將他們互相隔離,好像就失去節目想要的
Thumbnail
2022/10/16
拍攝一對伴侶面對彼此,在對方戴耳機聽不到的狀況下,分別回答關於兩人關係的問題。
Thumbnail
2022/10/16
拍攝一對伴侶面對彼此,在對方戴耳機聽不到的狀況下,分別回答關於兩人關係的問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憲法法庭23日死刑釋憲案言詞辯論,半數認為符合應報並罪有應得,憲法追求所有人的正義,應合憲,半數學者認侵犯人性尊嚴、剝奪生命權而違憲。 顏厥安:刑罰論須引進分配正義觀點,在個人責任外考量社會責任,那就不可能有死刑。因國家不能對社會也要承擔起部分責任的犯人施以終極刑罰,這是民主國家政治權力的起碼界線。
Thumbnail
憲法法庭23日死刑釋憲案言詞辯論,半數認為符合應報並罪有應得,憲法追求所有人的正義,應合憲,半數學者認侵犯人性尊嚴、剝奪生命權而違憲。 顏厥安:刑罰論須引進分配正義觀點,在個人責任外考量社會責任,那就不可能有死刑。因國家不能對社會也要承擔起部分責任的犯人施以終極刑罰,這是民主國家政治權力的起碼界線。
Thumbnail
4月23日上午10點,憲法法庭為審理【111年度憲民字第904052號王信福等聲請案】及相關併案共37件聲請案,有關刑法第33條第1款、第226-1條、第271條第1項、刑法第332條第1項、第348條第1項、第19條第1項和第2項以及刑事訴訟法第388條等規定行言詞辯論。開啟了死刑存廢這個大哉問!
Thumbnail
4月23日上午10點,憲法法庭為審理【111年度憲民字第904052號王信福等聲請案】及相關併案共37件聲請案,有關刑法第33條第1款、第226-1條、第271條第1項、刑法第332條第1項、第348條第1項、第19條第1項和第2項以及刑事訴訟法第388條等規定行言詞辯論。開啟了死刑存廢這個大哉問!
Thumbnail
憲法法庭受理死刑釋憲案件,定於今年4月23日進行言詞辯論。死刑存廢能否取決於民意?作者想從法律觀點表達個人淺見,提供大家參考。
Thumbnail
憲法法庭受理死刑釋憲案件,定於今年4月23日進行言詞辯論。死刑存廢能否取決於民意?作者想從法律觀點表達個人淺見,提供大家參考。
Thumbnail
目前台灣刑法還存有死刑,但是要判死刑需要具備哪些必要條件呢?律師又該如何為其辯護呢?這本《與死刑拔河─死刑的辯護經驗與建議》是上個月在台北公共冊所書店,NGO團體舉辦的公民書展時買的,除了因為是廢死聯盟出版的、又剛好有特價之外,最讓我感興趣的,是法官到底需要依據哪些條件、證據,最後有「理由」
Thumbnail
目前台灣刑法還存有死刑,但是要判死刑需要具備哪些必要條件呢?律師又該如何為其辯護呢?這本《與死刑拔河─死刑的辯護經驗與建議》是上個月在台北公共冊所書店,NGO團體舉辦的公民書展時買的,除了因為是廢死聯盟出版的、又剛好有特價之外,最讓我感興趣的,是法官到底需要依據哪些條件、證據,最後有「理由」
Thumbnail
每每討論到廢死議題, 人們往往流於情緒, 甚至成為政治攻防的籌碼。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每每討論到廢死議題, 人們往往流於情緒, 甚至成為政治攻防的籌碼。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你是「鍵盤柯南」嗎?每次發生社會事件,你是否總是忿忿不平,不理解為什麼輿論一面倒,判決還是出乎意料?有一個節目,正是為了鄉民法官而生……
Thumbnail
你是「鍵盤柯南」嗎?每次發生社會事件,你是否總是忿忿不平,不理解為什麼輿論一面倒,判決還是出乎意料?有一個節目,正是為了鄉民法官而生……
Thumbnail
〈生死之間—人權影展巡迴放映計畫〉—後感 人權影展的開幕式播放了三部紀錄片,分別是《告別死刑—蒙古國廢死踏查》、《當我們冤在一起》,以及《砍掉不重練-伊利諾州廢死經驗》。而這分別讓我們去看到的是冤案、死囚以及國家的死刑。 談到死刑歷來我都認為我們該問的問題究竟是:死刑是否應該廢除?或者,死刑是否應該
Thumbnail
〈生死之間—人權影展巡迴放映計畫〉—後感 人權影展的開幕式播放了三部紀錄片,分別是《告別死刑—蒙古國廢死踏查》、《當我們冤在一起》,以及《砍掉不重練-伊利諾州廢死經驗》。而這分別讓我們去看到的是冤案、死囚以及國家的死刑。 談到死刑歷來我都認為我們該問的問題究竟是:死刑是否應該廢除?或者,死刑是否應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