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觀察與心理|非自願獨身者Incel

社會觀察與心理|非自願獨身者Incel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前言

我們或許聽過以阿爾法男(自信、有領導力,有時強勢甚至傲慢)和貝塔男(怯弱、被動,較為沒有主見或想法)的二分法將男性分類,但還有一種曾在多起社會案件中出現的族群,被稱為非自願獨身者(Incel)

社會觀察與心理|非自願獨身者/圖源:Unsplash

社會觀察與心理|非自願獨身者/圖源:Unsplash

簡介

定義

非自願獨身者,英文為involuntary celibate(簡稱Incel),又稱為true forced loneliness(簡稱TFL)。

由來

源於西方網站名稱,一開始是分享負面異性相處經驗的論壇,越發盛行後Incel主要演變為統稱一群「想要與異性發展關係卻長年沒有機會,並將問題責怪於性別或社會問題」的人(通常是男性)。

現代

在台灣,部分仇視女性的男性自稱或被稱為「母豬教徒」。有人認為,他們是散播惡意、仇女言論的一群人;也有人認為,他們闡述了性別議題的事實。


Incel眼中的分類

Incel

自認被性愛世界遺忘的人群。相信只要容貌好看(或性能力好)就會有機會得到性、關係,且認為都是CHAD搶奪了他們「應有」的「權利」。

CHAD

有魅力、幽默風趣、性吸引力強烈,且受女性歡迎的男性。

Becky

女性特質較不強烈,且較為溫和,許是女性主義者,或許願意關注Incel。

Stacy

有魅力、性感艷麗,卻瞧不起Incel,常跟CHAD發生性關係。


Incel心態

厭女

甚至把女性稱為「類人的母性器官」。自認很有價值,卻不受社會待見,而一直處於底層和邊緣,在求偶市場上,處於絕對劣勢。

視性愛為理所當然

深信自己擁有性愛的權利,認為女性有責任與義務和男性發生性行為。

仇視有魅力的人

出於對自身無力的憤怒,責怪有魅力的男女豐富的兩性經驗或生活。


Incel是一種心理疾病嗎?

狹義而言,不是一種心理疾病

有些Incel自認有心理疾病或障礙,但是網路上的Incel群體不但不會鼓勵彼此尋求幫助或治療,甚至會鼓勵成員自殺。


結語

社會中並無能夠完整分類族群的方法,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對於生活的不滿,或者現實的無奈,除了由自我檢討出發,也可以透過諮商、醫療等幫助。或許不完美的並不是世界本身,而是自己「所見」的世界。


參考資料

Wikipedia: Incel

維基百科:非自願獨身

一群交不到女友的歐美「直男」 如何發展成危險的思想炸彈? | 香港01

【男人想想】宅男的逆襲──談西方母豬教INCEL

多倫多廂型車殺人事件,引發加拿大社會對「Incel 非自願獨身者」及仇女議題的關注

avatar-img
陳穩生活恆穩人生
153會員
192內容數
進入一間咖啡廳,落地窗外時晴時雨,在寧靜的空間歇息、思考人生。 看似簡單的理論可能具有延伸道理;看似平凡的關係也能藏著深切領悟,我們一起在生活探索、了解自我、尋找人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陳穩生活恆穩人生 的其他內容
睽違兩年,換個方式讀,960變955。從語感刷題到 AI 輔助,我用最貼近生活的方式備考TOEIC,發現分數之外,還有學習的盲點與成長的(無法?)突破。
EMS 電脈衝肌肉訓練:高效運動新體驗。肌力、有氧、放鬆三模式訓練全身肌群,運動變得高效又有趣!在肌力模式中,對抗隱形阻力,深蹲效果倍增;有氧模式讓酸脹感隨著跑跳升級,全面提升心肺功能;最後,放鬆模式則以電流按摩釋放疲勞,更加舒適。用更少時間實現更高效益!感謝 Dodson 的邀請和體驗!
為什麼有人習慣活在痛苦中?對幸福感到不安?心理學解釋涉及五大核心理論:原生家庭議題使人內化早期情感模式;人生腳本引導個體重複無意識劇本;舒適圈理論顯示人們傾向停留熟悉痛苦的環境中;自我破壞行為源於低自尊或避免失落;認知失調描述內在信念與現實衝突。打破循環需療癒童年創傷、重寫人生劇本並逐步適應幸福感。
睽違兩年,換個方式讀,960變955。從語感刷題到 AI 輔助,我用最貼近生活的方式備考TOEIC,發現分數之外,還有學習的盲點與成長的(無法?)突破。
EMS 電脈衝肌肉訓練:高效運動新體驗。肌力、有氧、放鬆三模式訓練全身肌群,運動變得高效又有趣!在肌力模式中,對抗隱形阻力,深蹲效果倍增;有氧模式讓酸脹感隨著跑跳升級,全面提升心肺功能;最後,放鬆模式則以電流按摩釋放疲勞,更加舒適。用更少時間實現更高效益!感謝 Dodson 的邀請和體驗!
為什麼有人習慣活在痛苦中?對幸福感到不安?心理學解釋涉及五大核心理論:原生家庭議題使人內化早期情感模式;人生腳本引導個體重複無意識劇本;舒適圈理論顯示人們傾向停留熟悉痛苦的環境中;自我破壞行為源於低自尊或避免失落;認知失調描述內在信念與現實衝突。打破循環需療癒童年創傷、重寫人生劇本並逐步適應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