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開心因著好友的邀約上了一堂陳東老師的說話課。一開始對於今天的講師還矇矇懂懂,在google 搜尋列上輸入關鍵字後驚為天人!陳東老師來頭可是不小,拉到網頁個人簡介出現以下介紹:
陳東獲獎列表:
- 2015 - 2016兩屆好萊塢傳媒音樂大獎最佳新世紀音樂提名
- 2015年第14屆獨立音樂大獎最佳新世紀音樂獎民眾之星
- 2014年好萊塢傳媒音樂大獎賽最佳世界音樂獎
- 2013 年好萊塢傳媒音樂大獎賽獨立影片記錄片最佳歌曲獎
- 獲資格加入第86屆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和『最佳原創歌曲』競賽單元
- 2014年印度班加羅爾短片節最佳原創音樂獎
- 第11屆獨立音樂大獎賽最佳新世紀音樂獎
- 第10屆獨立音樂大獎賽最佳影視音樂獎民眾之星
- 第13屆美國歌曲大賽一等獎
以上摘自陳東老師網站的個人簡介
這可讓我期待了後面的2個小時會發生什麼事,畢竟我也是靠聲音吃飯的,說出來的話要能讓人想要繼續聽下去,或是如何在訪談過程中能增加與來賓的互動感,避免贅詞....等等,這些都讓人期待老師會用什麼樣的方式詮釋。準備好一顆愉快的心與一杯水,開始上課囉!
老師要我們先準備一段自我介紹的詞,讓每個同學依序將自我介紹唸出來,由同學輪流點評之後,老師再給建議。輪到自己的時候,我忍不住用我在podcast裡的語調唸出一段神采奕奕的開場「哈囉歡迎收聽美麗人生冰蹦彩,我是節目主持人愛美麗.....」,唸完之後覺得自己的表現應該還可以吧,還刻意提醒自己講話的速度不要太快,一輪點評結束之後老師給了我七個字:
「像平常一樣說話」。
「蛤?像平常一樣說話?」
「你想像你在對一個人說話,那個人離你很近。」
「對一個人說話?」如果是對一個人說話,那肯定講話的音量要小一點我心裡想。
「畢竟你的聽眾現在都戴著耳機聽podcast,你講太大聲他們耳朵會痛」
果然一與驚醒夢中人,對耶,我太亢奮的話可能聽眾會覺得耳朵有點刺痛,思考著如何對著一個人像平常一樣說話的畫面時,老師再問了我一句:
「你今天早上吃什麼?可不可以跟我說?順便介紹一下你的早餐。」
「今天早上我去吃了我家附近最好吃但一定得早起去才有的控肉飯,他的口味@$%$^#%#%......」
講到吃的我不自覺想跟大家分享這間控肉飯的特色與美味,更是把我專屬的筆記公開給在場的聽眾,講完之後老師笑著說「就用這樣的方式說話分享就可以了,當你專心在分享這件事的時候,我們聽起來很舒服,也會想要聽下去,這個感覺就是你平常podcast可以提供給聽眾的感覺。」
突然之間我好像明白了老師的意思,我們的潛意識因為被之前的廣播或是大眾傳播媒體播報的方式影響了說話的方法,總覺得要廣播就應該拿出「廣播」的樣子,講話變得刻意,加強很多抑揚頓挫,有時還要很浮誇的把想說的內容說出來,這些迷思都會讓我們說出來的段子不夠耐聽。
當我們接觸新的節目時,聲音的流暢度與舒服感將作為聽眾是否持續聽下去的關鍵,太過刻意、聲音尖銳、咬文嚼字,其實很容易聽到前五秒就速速轉台。課程結束後再回去聽聽現在熱門的podcast,果然這些主持人與來賓就像平常一樣說話跟聊天。聆聽的陪伴感,早已超越節目帶來的知識,更能凝聚聽眾的收聽的黏著度了。
除了內容之外,聲音的表達更是種藝術,怎麼讓人聽得舒服,聽得久,願意聽下去都是很值得去探討的細節,而老師說的「像平常一樣說話」,簡單明瞭又好上手。擺開以前對於聲音的想像與束縛,就像你跟平常的朋友分享一件事情一樣,自然地慢慢地說,就是最好的說話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