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六: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水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

2022/10/0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 五苓散方
澤瀉6、茯苓3、白朮2、豬苓3、桂枝2
注意:注意:漢制劑量八兩等於現今的六錢,一錢等於3.75公克。上方方劑內容的劑量單位為「錢」。
豬苓3十八銖去皮、澤瀉6一兩六銖半、茯苓3十八銖、桂枝2半兩去皮、白朮3十八銖右五味,為末,以白飲和合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太陽病用汗法,結果汗發掉太多,「胃中乾」,傷寒論中提到的「胃」,就是現在指的腸道,包含大腸、小腸,發汗後造成腸胃津液乾燥,但還不到燥實的程度,不需要用到「承氣湯」,「煩躁不得眠」,煩躁是因為土不生金,腸胃津液比較不足,肺的津液較少的關係,「欲得水飲水者」,口渴會想喝水,「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少量的喝一點點水,不要用灌的,因為此時腸胃的熱度還沒恢復,一下灌太多,容易造成水飲變成「苓桂朮甘湯證」。「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這裡的脈浮並不是真的有表邪,而是用汗藥發汗後,免疫系從腸胃出來進入皮膚表面,身體會有微熱的感覺,部分胃熱被消耗後(或是心陽較弱者),水氣化循環的力量變弱,腸胃的津液沒有回頭補足,水就會停滯在三焦,無法被氣化進入肺中產生津液,所以就會有口渴的現象,小便的量自然減少。因為胃熱不足,水喝再多都無法氣化往上,造成消渴的現象,但這種口渴還不算嚴重,比起「白虎湯證」或是「承氣湯證」燥實已成的實熱證,腸胃津液都乾掉的情況,「五苓散證」算是輕微的。會出現「五苓散證」的人,都是腸胃虛弱、胃熱不足體虛之人,常常見到早上起來臉腫、四肢腫的人,脈摸起來比較虛弱,都是「五苓散證」,另一種脈摸起來很強很足的,也會四肢水腫,這是有表證造成的水腫,就用發汗的方法來將水排掉,兩者不同。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740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張仲景的中醫經方世界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經方,中醫行醫濟世的寶典,被歷代名醫尊為救世經典之方,傷寒與金匱是漢朝張仲景集大成之作。但由於時空背景的不同,導致這千年偉大的醫學知識,被世人所淡忘。倪海夏先生,本世紀最偉大的經方家,窮盡畢生精力,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將古代的智慧解密。而今師已仙逝,雖無法再見其風華典範,但傳承中醫的精神,卻永遠深留筆者內心,不斷前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