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吃完晚餐後,一家人便開始著手準備周末露營要用的東西。以前孩子還小的時候,都是我和老公一手包辦所有事前準備工作。但現在孩子大了,也慢慢讓他們加入一起準備的過程。
兩個孩子忙進忙出,女兒幫忙準備換洗衣物,兒子則幫爸爸把露營用品搬到客廳。就連要帶的玩具,也自己準備了包包裝好。趁爸爸去停車場開車時,兩人還特地坐在書桌前,規劃了一下三天兩夜的露營行程安排。
「我們到營地搭完帳篷後,可以先玩這個桌遊。」
「玩完桌遊後,還可以畫水彩畫。」
「然後我帶跳繩,你帶皮球,我們各自練習。」
姐姐升上二年級後,學校規定開始要練習跳繩,之前暑假的時候,每次問她要不要練習?她都是能躲就躲,能閃就閃,跟她媽一個樣,天生對體育不感興趣。結果開學後,看到同學陸陸續續都能跳到五十下,甚至一百下,頓時激起了她的鬥志,從這星期開始,每天晚上都會和爸爸一起進行「魔鬼特訓」。
兩姐弟妳一言我一句地討論行程,我算準老公快要把車子開進巷口的時間,便開始陸續把露營用品搬下樓。姐弟倆見狀後,也一起跟著幫忙搬東西。沒多久,我們就把所有的露營用品都搬下樓了。
「你們實在太厲害了!居然把東西都搬下樓了。」先生看到兩個孩子用螞蟻搬家的方式,分工合作幫我一起搬完所有東西,忍不住誇讚道。
被這麼一誇之後,姐弟倆的「幫間被點燃。回到家後,又開始自告奮勇地幫忙把冰箱裡的雞蛋,分裝到露營用的雞蛋盒。而我則到廚房繼續整理東西,偶爾聽到餐廳傳來開冰箱門的聲音。
「你們拿雞蛋的時候要小心喔!」我話才剛說完,悲劇就發生了。
破的不是雞蛋,而是餐桌上的杯子。「砰」的一聲,馬克杯應聲而裂。
「還好吧?你們沒受傷吧?」聽到聲音後,我立刻從廚房衝出來,看到滿地的玻璃碎片,便要孩子們先離開,怕他們一不小心踩到受傷。
「媽媽,不是我弄破的,是僑僑打破的。」姐姐一看到我衝出來,下意識脫口而出說的第一句話就是這句。我其實覺得姐姐的反應挺有趣的,我都還沒開口罵人,也沒追究杯子是誰弄破的,她卻急著先撇清關係,連忙把事情的經過告訴我。
「僑僑剛剛要把雞蛋放進盒子裡時,不小心手一揮,就揮到餐桌的杯子才弄破。」姐姐補充說道。
反觀弄破杯子的弟弟,卻沒有任何一句辯解,他原本還想蹲下來幫忙撿玻璃碎片,被我制止了才沒動手幫忙撿。
「沒關係,媽媽來處理就好。」怕孩子們會弄傷手,我便拿著報紙,慢慢撿起散落一地的碎片。
這時候,老公也正好停好車走進家門。
「怎麼了?發生什麼事了?」老公連忙問道,一邊問一邊就順手就把處理玻璃碎片的工作接過去。
「沒關係,這個我來就好,我專業的。」老公示意要我先離開,他其實也是怕我受傷才會這麼說。但老公果然比我專業,他轉身就走進書房拿膠帶,用膠帶黏貼地板上殘留的玻璃細屑。
就在我們一起忙著處理地板上的玻璃碎屑時,女兒突然擔心地問:「可是這樣媽媽就沒有杯子用了,怎麼辦?」兒子打破的杯子,正好是我平時用來喝水的馬克杯,也是我和老公去捷克度蜜月時,在當地買的紀念杯,因此格外具有紀念價值。
坦白說,一開始看到杯子破掉時,我的心有稍微揪了一下。但轉念一想,杯子雖然破了,孩子沒受傷就好。
再加上,孩子是出於一番好意幫忙,如果因為不小心失誤犯錯,反而被臭罵一頓,孩子很可能以後就再也不想主動幫忙了。
哪怕孩子是「幫倒忙」,也都應該予以鼓勵,再提醒他們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就好,讓他們學會之後怎樣才可以真正「幫得上忙」,才是更重要的。
「媽媽,你之後可以用我的杯子喝水,我的杯子可以給你用喔!」打破杯子的兒子,也打破沉默開口對我說。
「好喔!謝謝你的幫忙,那媽媽以後要用你的杯子喝水,只是你的杯子太小了,這樣我就要喝很多杯了。」我開玩笑地對兒子說。
「沒關係,妳要喝幾杯都可以。」兒子說。
等收拾完殘局後,和女兒一起洗澡時,女兒忽然若有所思地對我說:「媽媽,我覺得妳最近脾氣變好了耶!以前如果發生這樣的事情,妳都會很生氣地罵人。」
哈哈哈哈 原來這就是女兒一開始會忙著先撇清關係的原因,大概是太害怕被罵了,所以才會急著告訴我,打破杯子的人是弟弟不是她。這麼看來,媽媽得要好好檢討反省一下了。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是在「教」孩子,但孩子聽起來往往是在「罵」,到底是「罵」還是「教」?關鍵在於當下的情緒。如果只是在宣洩自己的情緒,狂飆孩子或碎唸孩子一頓,孩子不但聽不進去,還可能會產生反抗心理。
如果這不是我想要的結果,那我還能做什麼?當這樣問自己後,自然就有不同的作法。
我的作法是,在很想狂飆碎唸孩子一頓的時候,先暫時讓自己離開現場,等自己情緒稍微緩和下來後,再來處理事情。這也是我近期一直在學習的課題,畢竟要處女座媽媽忍住不碎碎念,真的好難啊~~~~~(翻滾哀嚎)
但無論再難,只要不斷練習,就一定能學得會。就像在學跳繩的女兒一樣,慢慢練習,就會越來越進步。
就讓我們一起突破關卡,哪怕只是從10下進步到20下都好,我們一步一步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