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無住之島》:台灣人的居住權現在走到哪了?

2022/10/1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剛好在找屋租屋的這段期間,抽到出版的《無住之島》,這共時性也很有趣。
找房子期間,見識過房東的一些做事方式,還有房子的不同狀況,同時也看了一些跟台灣租屋現況有關的公視節目。

今年中央政府大手筆的灑300億、擴大50萬戶的租金補貼方案。的確很多條件放寬許多,但最大最大的問題,仍是第一線面對的難關:房東。

房東之所以是難關,大多是因為不願意多繳稅(從現行法律來看,應該稱為「補繳稅」),他們願意為房子負上整修責任、願意提供家具,基本上也很願意為房客著想,但就是不願意繳稅,而跟整個台灣社會是否能讓人安心生活(包含退休生活)、對於房子的認知觀念等都有關係。某個巢運人士說得很精準:「這是人性問題,人性問題要用制度去解決」,意思是說,政府應該再想更有效的方式,讓房東願意「共好」,而非只是「你要跟房東說」(跟之前蔡英文面對勞工議題時,說『要自己跟老闆說』有異曲同工之妙)。

昨天看了某個youtuber 分享了如何當房東的教學,他在提到整理房子時,一直提到說要維持房子的「價值」,但其實那個「價值」從頭到尾指的都是「價格」,只是他要嘛不知道自己混用,要嘛就只是真心認為價值就是價格,價格只是用來表現價值的有形數字。但其實歸根究底,房子的「價值」就是讓人住,放上租金跟買賣金額,或用金額來表示價值,其實就是「價格」。
價格與價值的差異,會造成我們對於物品認知的差異。
舉個例子,有個朋友之前買房,是為了自住,對他來說,房子的價值是「拿來住」,但當他買房之後,眼看著自己跟周圍的房子從500萬(舉例)漲到700萬時,竟然清楚意識到自己對於房子的觀念,在這過程中,很自然從「居住的價值」變成可以計算甚至獲利的「價格」。
這本書的副標提到:「經濟發展了,政治民主了,為什麼我們還沒有安穩的家?」但這很可能是假問題,因為經濟發展,代表可能是以金錢來衡量價值的資本主義侵入居住人權的範圍,所以經濟發展,反而不一定代表我們能住的安穩。


好吧,都抽中書了,有機會就來讀吧!

「OURs 都市改革組織」是很認真在推動居住權的組織,有興趣可以追蹤。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97會員
345內容數
除了翻譯之外,這裡也是抒發烘焙、時事、戲劇、書、自然環境、信仰等想法的天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