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歧視、論文抄襲背後的迷戀。人人心中都有個台大圖像

2022/10/18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今天這篇文想輕鬆一下,雖然身為一個可以被貼上台大人標籤的人,但回想過去的種種,我應該就像當時同學們說的,真的很外星人,不論是對椰林區的人所談論的血統,或是椰林區外的人所說的第一學府人如何,我都有種滿頭問號、與我何干的感覺。
學歷不過是我的經歷,又不是我。
把自己或他人化約成學歷上的世俗價值,太奇怪了,可這件怪事卻從未消失。


椰林區的純血傳說

看著論文抄襲的新聞繼續延燒,還有之前高虹安的學歷歧視事件被網路戰到體無完膚,我更是覺得大家依舊對學歷又迷戀、又執著。瞬間使我回想起學生時期很多事,也更能理解箇中原因,譬如我好幾個研究所的同學都曾問我為何沒去台大研究所報到?我總覺得這問題很奇妙,因為我人都在這了,不就表示我想讀這個學校嗎?如此顯而易見,還是你期待我說出更神奇的答案?
當時,對於一個抱著劉姥姥進大觀園,把念大學作為體驗知識殿堂的五專畢業生我來說,插班進入台大後,也體驗到了台大裡的「血統表現文化」,偶而發起的北一、建中、松山等等高中幫的制服日,同學們間相互認親或是討論PR分數(作為五專生完全不懂的東西),某次有個同學甚至悄悄跟我說他重考過一年,要我別說出去,這些都慢慢讓我感覺大家真在乎榮耀、面子。
我猜大家其實內心都有點怕自己是椰林區的冒牌貨
所謂的台大純血,大概也是擔憂「不夠格」的人想攀附走捷徑,相比付出辛苦歲月努力的純血,怎麼能叫「公平」呢!這條線絕對要劃清。
對我來說,五專求學期間是我很快樂的經歷,大學時如果有機會講到,我都會興致高昂地說起歡樂的回憶,還沒有過自卑或想隱瞞之類的心情。
直到現在,我也搞不清楚自己是台大純血否?即便大學時我就聽過這個判別標準,但我感覺就像一群孩子又在玩小圈圈的遊戲,覺得自己窩裡的仔最好—當然也包括感覺良好的自己。
我就當傳說故事聽,一樣不現實。

為何那麼在乎是不是台大

這裡也要提下我那對於孩子讀什麼學校根本不在意,只要公立(省錢)就好的父母,從小我就可以感覺他們對我學業的「漠不關心」,長大之後才知道自己多幸福,爸媽也沒要求過分數、學校、科系或是補習什麼的,學業壓力反而都是我們孩子自己對目標的追求。
我是真心很愛自主求學的感覺,所以考插班台大的心情是基於某處傳說有很豐富的學識資源(&公立✓),我要盡力去獲得那樣的體驗,不是我要「證明」自己什麼或被迫去追求別人眼中的價值。
所以我才覺得學歷是我的一種經歷,是人生某個階段很重要的生活體驗。
學歷不是我拿來認同自我價值的標的—這點我現在越來越明白,對很多人來說很難這麼看待,就因為很多人都是一路被逼大的,彷彿一出生就有一個「勝利旗幟」等著他去比賽奪得。
一場無差異化的比賽,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人的心態變得必須斤斤計較,畢竟要比賽就得講公平。
從比賽制度、參賽者的資格審查,到勝利者間的排名跟區隔,都要放大審視。大安區戶籍、原民身分加分到台大純血的討論,證實了我們有多在乎成為台大與否。

人人心中都有個台大圖像

從以前到現在,我還是劉姥姥心態,把看到聽到的當成奇觀。但我後來也發現,奇觀也不只會在椰林區發生。
進到了眾人稱羨的大學,一邊要努力在大學過的精彩,會玩又會讀,取得圈內人認同、培養人脈,為將來事業鋪路(以上都是長輩曾跟我說的建言,但我完全當耳邊風了);另一邊卻也承受了台大學歷帶來的成就、道德等壓力,更別說台大這個詞多容易被標示出來成為箭靶,什麼變態或是罪犯,只要是讀台大的就一定會被新聞特別標示。
台灣社會也是不停想維繫住台大這個框架標籤。
這也讓我對於在台大讀書這件事有點矛盾,有時在外頭還挺不想被問讀哪裡的,而且這矛盾也不只我有。以前我跟某個醫學系同學聊天時,他跟我說某次他在外頭上課,被教練問到就讀哪裡時,他謊稱自己讀私校某系,然後開始角色扮演起來,還演得很開心。
我倆當時大笑聊著這件事,但現在想想,好像背後有點小悲傷,因為會想隱瞞就是不想別人總是問一堆,或是瞬間把一組人類模型圖貼到你身上。有時候,不想說的原因是不喜歡可能引發的「分化感」(歧視敵意都可能)。
但也有人就是很想要得到這組模型貼紙,正好搭著人們價值判準的便車,便宜地往身上貼個價值認證
一個學歷,究竟會讓人對一個人有多少沒由來的印象跟看法?究竟是會減少或增加我們對於這個人認識的程度呢?
以目前論文抄襲的亂象來看,想必學歷可能減少了我們真實認識一個人的程度吧。

一指他人,四指自己

關於學歷這件事的自我認同與價值、標籤化,可能要另外寫一篇了;不過針對批評高虹安歧視的聲浪,我總覺得這舉動看起來都很「政治正確」,要求尊重的目的是有了,但就深層的問題又顯得無力。
在我們一直罵人時,有沒想過自己的爸媽或親戚長輩、朋友、同事主管根本也有同樣的學歷偏見吧,我們有用同樣的火力跟衝勁教訓這些人所謂的「正確」觀念是什麼嗎?
高虹安或許自傲地演出了一場難看的戲,但這個戲台卻像是台灣社會全體默默搭建出來的。
我們的社會有讓人可以自然體會到「學歷」真的不是衡量自我跟他人價值差異的來源嗎?如果說每個父母還是每天千萬叮嚀孩子要好好讀書考上好大學,社會中各種機會的篩選機制還是把學歷視為重要考量,那我們就很難要求浸泡在這個文化底下的人,不要將學歷當作一種「價值量尺」。
假如真是「價值平等」的東西,人們也不會這麼奮力地想得到特定的某個。
表面上的言論煙硝戰停止了,某種價值理念看似戰勝了;但人心深處的價值觀並沒有改變,只不過是迫於表面上的壓制被藏到底下,心照不宣
但如果大家喜歡檯面上的政治正確,贏過表面紛爭就好,反正矛頭往破壞和諧的對手一指,只有別人需要改變;實質上,依舊沒有看見根源並選擇成為改變的一份子,那一切不過是口沫之戰,大家嗑瓜子看戲,曲終人散,現實一樣照舊。
我自己很喜歡以前某工作同事說過的一句話:如果只是批評別人,沒有要幫忙的意思,那就只是出一張嘴,沒真的想解決問題。
要扭轉學歷偏好並不容易,我也不知這件事有沒可能實現。但期望有天,觀園裡外的大家都可以少點壓力,不用再這麼累。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可以點擊下方❤️拍手或留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28會員
58內容數
--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