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人觀點】如何管理不確定性,甚至是從中獲益,就是反脆弱的實踐

【職人觀點】如何管理不確定性,甚至是從中獲益,就是反脆弱的實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劉潤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既然這個世界充滿著不確定性,那麼該如何管理不確定性?如何與之共存?

raw-image

已知的未知,叫風險。真正的不確定性,是未知的未知;是那些沒有先驗機率可以參考,也不知道會不會發生的事情。

沒辦法計算、也不會多試幾次就會成功。面對不確定性,只能讓自己多些餘裕、多點彈性;比方說在規劃時多放點時間與資源,以備不時之需。有些事情你不知道怎麼辦,但你可以讓自己在不確定性到來之前,變得可以應對這些事。

確定性、風險與不確定性,在商業場景中每天要面對的三個因素,學會與之共存、時刻做出決策,就是商業人士不可迴避的問題。

你迴避了,就是讓自己暴露在風險與突如其來的衝擊之中,所受到的影響自然可能相對較大;甚至是原本可避免的確定性影響,也必須承受。

最好的方式,是讓自己習慣去意識到確定性、風險與不確定性的存在,而且懂得辨識風險與不確定性的不同並做好準備。

...

風險,就是灰犀牛,是已知的未知;不確定性,就是黑天鵝,是未知的未知。

灰犀牛,明明在眼前、裝作沒看到;

黑天鵝,不是不可能、只是沒想過。

你認為在我們的周遭,是黑天鵝、還是灰犀牛多?

當環境穩定、確定性極大時,優先追求的是效率;而當確定性越來越低的情況下,或是為了在不確定性裡面能夠活下去,這時優先追求的是計算風險、擁有彈性。

進一步來說,除了共存與管理不確定性之外,有沒有可能從中獲益?這就是「反脆弱」中提到的概念。

面對外力的衝擊,如何將原本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轉變為沒有影響、甚至是帶來正面效應?比方說保險、對身體的訓練,以及閱讀,但可以說是反脆弱的行為。

其中,閱讀可以說是一種簡單、低成本的方式。而且隨著閱讀量的累積,就會發生質變,讓閱讀這件事變得愈來愈簡單、成本也會下降。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mail protected])


avatar-img
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896會員
243內容數
不只給你知識,更給你贏得職場賽局的本事。 分享書選閱讀、全息圖解、職人觀點與萃取技術,讓你在知識變現的時代,獲得學習成長與高效產出的養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為什麼要閱讀?有人說讓自己成長,有人說可以看見別人的故事、感受生命的歷程,也有人說為了提升競爭力、增廣見識。我覺得這些都很棒!在吳軍的文章中,我看到另一種「商業化」的說法也很令人驚喜,他說:閱讀,能獲得可重複的成功。
劉潤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耗損度與料肉比的觀點。從書籍作者的角度來說,寫作是一種耗損知識的過程,也是一項考驗料肉比的工作。理解了耗損度與料肉比的概念,就能明白書籍也是有雞鴨牛羊的區別。你把哪種書當羊肉在吃,哪種當雞肉吃,很大程度決定了知識體系能達到怎樣的高度。
看了脫不花的一篇文章,關於面試的提問:如何區別兩個資歷上看來差不多的求職者呢?​可以觀察對於四個問題的回答,這些問題即使不是作為面試的準備,不時拿來問問自己也是很好的提醒。除此之外,我也整理了十篇文章,當你在職涯發展上感到迷惘時,或許能帶來一些啟發與參考。
為什麼我學了說服力技巧、也照做了,卻沒用?​為什麼我套用了框架,結果更糟?​​因為沒搞清楚這是增加助力、還是減少阻力?甚至是基本條件的不足,反而產生了反作用力。方向錯了,方法再對也到不了目的地。​
你是不是常把「策略」兩個字掛在嘴上?​你可能聽過一種說法:策略是決定不做哪些事。而​成熟,就是有能力拒絕一個好的選擇,目的是要追求其他更好的選擇。
今天的一場短講,我分享了關於閱讀、學習與輸出的三個省思,避免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卻徒勞無功。
為什麼要閱讀?有人說讓自己成長,有人說可以看見別人的故事、感受生命的歷程,也有人說為了提升競爭力、增廣見識。我覺得這些都很棒!在吳軍的文章中,我看到另一種「商業化」的說法也很令人驚喜,他說:閱讀,能獲得可重複的成功。
劉潤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耗損度與料肉比的觀點。從書籍作者的角度來說,寫作是一種耗損知識的過程,也是一項考驗料肉比的工作。理解了耗損度與料肉比的概念,就能明白書籍也是有雞鴨牛羊的區別。你把哪種書當羊肉在吃,哪種當雞肉吃,很大程度決定了知識體系能達到怎樣的高度。
看了脫不花的一篇文章,關於面試的提問:如何區別兩個資歷上看來差不多的求職者呢?​可以觀察對於四個問題的回答,這些問題即使不是作為面試的準備,不時拿來問問自己也是很好的提醒。除此之外,我也整理了十篇文章,當你在職涯發展上感到迷惘時,或許能帶來一些啟發與參考。
為什麼我學了說服力技巧、也照做了,卻沒用?​為什麼我套用了框架,結果更糟?​​因為沒搞清楚這是增加助力、還是減少阻力?甚至是基本條件的不足,反而產生了反作用力。方向錯了,方法再對也到不了目的地。​
你是不是常把「策略」兩個字掛在嘴上?​你可能聽過一種說法:策略是決定不做哪些事。而​成熟,就是有能力拒絕一個好的選擇,目的是要追求其他更好的選擇。
今天的一場短講,我分享了關於閱讀、學習與輸出的三個省思,避免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卻徒勞無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