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是在關係裡迷惘的生物

老師,是在關係裡迷惘的生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以前老師的職責是教導人生道理、教授知識、解答問題,如同韓愈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因為掌握眾多知識,所以以前的老師充滿權威且受人敬仰,跟學生也是呈現上對下的關係。現在的老師要處理的事又更多了,不僅僅需要顧及學業方面,在情緒及與學生互動關係上也需下足功夫。老師面對的也不再只有學生,家長、組長、主任、校長,也要指引學生人生方向。師生間的角色不再像從前那樣那麼的絕對。另一方面,在教室裡,不再只有老師有權力,學生也有一定的權力,像學生可以選擇不配合,讓老師的教學無法進行,權力關係會夾雜在老師與學生間。

  舉例而言,暗殺教室第一季第十三集的「才能的一課」,烏間和鷹岡兩位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是相當兩極,烏間老師,保持師生間的距離,是出自於「職責」來到E班也就是在教導學生技術完成任務外也保護學生,他認為教學和生活應該是分開的,這使他和學生間產生了距離感;相對的,鷹岡老師在第一天到學校就帶了一堆甜點,讓學生們知道他的喜好並將自己稱作全班的老爹,這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雖然距離拉近了,但老師和家人本質還是不一樣的。

《暗殺教室》劇照

《暗殺教室》劇照

  一開始學生對鷹岡老師並未感到排斥,但當鷹岡老師開始剝奪學生唸書的時間和權力時,學生立刻站出來反抗、捍衛自己的權力,從這時開始鷹岡老師展現了他的極權和真正目的。

鷹岡:我們是一家人,而我是一家之主,世上有誰會不聽父親的命令?不想加入的人儘管離開,到時我會用自己的權限補充新學生進來。不過,我真的不想這麼做,因為你們都是很重要的家人,身為父親,我不想少掉任何人,我們全家一起來救地球,好嗎?你們願意跟隨爸爸的腳步吧?

「我不想少掉任何人」看似是貼心的話語,但卻又和前面說「以權限遞補學生」說法矛盾,彷彿沒有他們也沒差?這是傳遞出什麼呢?

《暗殺教室》劇照

《暗殺教室》劇照

  或許他只認為學生是工具,每個學生都長的「一樣」,是沒有獨立思考的工具,而且工具就應該發揮其該有的價值;「老師」就是使用工具,使工具有用處,是讓學生有價值的人。學生應該懷抱感恩心,而鷹岡說的跟隨,其實就是絕對服從、不該有任何異議。

  相較於鷹岡老師將學生視為他展現實力和權力的工具,烏間老師反而是將學生視為一個個獨立個體,雖然他和學生間充滿了距離感,對學生們來說他是個「毫無破綻」的老師,或許距離感可以視為一種平行或是平等,在對待學生,他展現出了平等和尊重,而不是絕對的強權。

烏間:身為委託你們暗殺任務以拯救地球的人,我將你們同樣視作專家。作為專業人士,應支付你們的基本報酬,就是保障你們應有的國中生活,所以你不必免強自己接下這把刀,到時我會設法拜託鷹岡,確保你們應有的報酬。

然而,我們也可以看見烏間的猶豫到底怎麼做才會是好的,無論是該如何平衡師生關係或是該如何引導學生。

《暗殺教室》劇照

《暗殺教室》劇照

烏間:或許我的做法錯了,也許我不該以專家之姿和學生們保持距離,應該像那傢伙一樣將學生當成家人看待。

  在一節課堂中、一間教室裡,不僅學生可能充滿徬徨,老師也可能會迷惘該怎麼做,往往學生有任何問題都會從老師那尋求慰藉和答案,那當老師感到迷惘時是否也能像烏間老師一樣,多傾聽學生的聲音並從學生的反應中得到反饋以達到雙方平衡來尋找解答。

《暗殺教室》劇照

《暗殺教室》劇照

殺老師:身為老師最開心的時候,就是儘管自己在迷惘中教導著學生,學生卻能清楚給出答案的那一刻,然後烏間老師,對學生給出的明確答案,老師也必須給予明確回應。
……
殺老師:我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呢,不過沒有哪個老師不迷惘的,迷惘自己給出的答案是不是最佳答案,儘管內心迷惘不已,但在學生面前還是得態度堅定的教導他們,絕不能讓學生發現自己的迷惘,所以老師這職業才會這麼酷。
《暗殺教室》劇照

《暗殺教室》劇照

殺老師:我是為了讓烏間老師明白當老師的價值,才刻意在一旁靜觀其變的。
烏間:或許,我也深陷於這個暗殺教室了,深陷於迷惘中培育人才的樂趣。
raw-image


avatar-img
科想家的沙龍
0會員
3內容數
在學習路上我們常常關注在學科內容的學習以及學習策略,也就是學什麼跟怎麼學,但我們往往忽略了更多重要的事情,透過這個專題讓我們共同學習那些被忽略的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科想家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現在我就是盡力準備考試,成績出來後能填到哪一個學校、科系,不排斥的我就去唸了!」   這是近年來學生很常掛在嘴邊的話,或許也透露出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沒有具體目標 。你可能會說盡力準備考試就是一種目標,但“盡力”兩字總是虛無飄渺,你也不會甘願放棄某些事,例如:週日午後朋友約吃飯、出遊等,你會先擱
我們聽到的不只是哭聲 還記得你人生中發出的第一個聲音是什麼嗎? 不是「爸」,也不是「媽」,更不是笑聲,而是所謂的「啼哭」聲。 人在剛出生時的哭聲象徵新生命的誕生,那也是唯一一次你哭,身旁人卻面帶笑容為你感到開心。
  「現在我就是盡力準備考試,成績出來後能填到哪一個學校、科系,不排斥的我就去唸了!」   這是近年來學生很常掛在嘴邊的話,或許也透露出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沒有具體目標 。你可能會說盡力準備考試就是一種目標,但“盡力”兩字總是虛無飄渺,你也不會甘願放棄某些事,例如:週日午後朋友約吃飯、出遊等,你會先擱
我們聽到的不只是哭聲 還記得你人生中發出的第一個聲音是什麼嗎? 不是「爸」,也不是「媽」,更不是笑聲,而是所謂的「啼哭」聲。 人在剛出生時的哭聲象徵新生命的誕生,那也是唯一一次你哭,身旁人卻面帶笑容為你感到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