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深度工作力】 #深度工作力01/15

2022/11/0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本文為《深度工作力》的閱讀筆記
深度工作:在免於分心的專注狀態下進行職業活動。這種專注可以把你的認知能力推向極限,這種努力可以創新價值、改進你的技術,並且是他人所難以模仿的。現代知識工作者與深度工作漸行漸遠的原因並不難理解——網路工具。

在注意力分散的狀態無法從事深度思考,在深度工作需要長時間不被打斷的思考。這不表示現代知識工作者心智懶散,事實上,他們宣稱自己隨時都很忙碌。

這種不一致性該如何解釋?另一類工作方式可以解答大部分的疑惑,而這種工作方式正好是深度工作概念的反面:

淺薄工作:非高認知需求、偏向後勤的工作,往往在注意力分散的狀態中執行。這類工作通常無法創造多少新價值,而且很容易模仿。——《深度工作力》
該圖片由StockSnap在Pixabay上發布

深度工作是指工作時,處於長時間不被打擾的狀態,這種專注狀態使我們的認知推向極限,進而可以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術效率,並且是他人所難以模仿的。

然而,現代的知識工作者在網路工具盛行下,時刻被打擾、注意力分散無法深入思考,呈現淺薄工作狀態,僅能做些非高認知、偏後勤、少創造價值、容易模仿的工作。


01 關於深度工作力的聯想

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深度工作的兩個定義”專注”與”深度思考”,分別會讓我聯到以下兩個概念:

心理學家米哈里·齊克森米哈里(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的心流概念,當人們完全專注、心無旁騖的沉浸在活動當中的心理狀態;
以及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著作《快思慢想》裡的系統1與系統2,系統1是直接無意識反應,系統2能判斷、思考、分析,然而需要集中注意力才能使用。
也就是說,深度工作力是指,當我們能夠長時間心無旁騖的沉浸在活動當中,將能夠運用大腦的系統2進行理性、判斷、思考,從而提升思考效率,創造新的價值。

02 為什麼難以進行深度工作

在《深度工作力》中提到,2012年麥肯錫公司調查發現,一般知識工作者花超過60%的工作時間在電子傳訊和網路搜尋上,光是閱讀及回覆電子郵件就花了30%的工作日——
這點想必大多數人都不陌生,比如工作時,需要查看通訊服務(電子郵件、手機簡訊)或社群媒體(LINE、FB、IG)根本無法專注。

03 常被打斷帶來的害處

之前閱讀《24小時全為己用》,作者池田貴醬也亦提及,由於人的大腦一次只能思考一件事,每次被打斷需要25分鐘才能專注。
因此,很多人所謂的多工,一下回郵件,一下寫企劃案,其實是分心處理事情,而採取多工模式,是在訓練大腦習慣注意力不集中模式,會越來越沒辦法專注、沒辦法深入思考,造成認知功能下降。
池田貴醬也提醒,通常社群媒體上的資訊多包裝過,很少人會展現出真實生活,多是過度美好的生活,觀看容易會引發焦慮,所以,他提倡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的30天重開機的數位排毒, 30天暫時不用3C產品。

04 當我暫停使用FB. IG的世界

當時看完《24小時全為己用》時,我決定停止使用FB一陣子,停用後的感想是:很多事不需要馬上知道,很多事也與我無關。
比方說,某某人早餐午餐內容、某某人舉辦活動、某某人——這些可以集中閱讀或隔幾日再閱讀就好——也讓我從新思考,究竟是為何使用FB?
我個人在當打工人時,是沒有經營FB的,個人FB也很少發文,現在作為自由接案者,又有不同考量。
通常知識IP(知識工作者、自由接案者)是需要使用FB,因為要透過FB社群或FB粉專去將公域的流量引流自私域,似乎是必須要經營。
我是發現,如果沒有急著要出書、出課(有變現壓力),而選擇服務另一個場域的用戶,似乎經營的頻率可以與流量型知識IP有差異,反正,我先試試看,看結果如何再分享。
我現在是採取固定時段看FB,避免打斷自己的工作時段。
【行動指引】
先採取固定時段看FB,之後有需要更改再說。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大吉嶺|閱讀行動派
大吉嶺|閱讀行動派
知識視覺設計師 👩‍🎨 持續分享圖解筆記丨成長思維丨高效學習法~陪伴大家共同成長 ❤️ 🎯 現為圖解出版社圖解/插畫師|認證企業實訓指導師 🎓 曾為可視化網站PM|微軟ERP導入顧問 📮 課程|商用圖解諮詢 👉[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