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深度工作力】 #深度工作力01/15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本文為《深度工作力》的閱讀筆記
深度工作:在免於分心的專注狀態下進行職業活動。這種專注可以把你的認知能力推向極限,這種努力可以創新價值、改進你的技術,並且是他人所難以模仿的。現代知識工作者與深度工作漸行漸遠的原因並不難理解——網路工具。

在注意力分散的狀態無法從事深度思考,在深度工作需要長時間不被打斷的思考。這不表示現代知識工作者心智懶散,事實上,他們宣稱自己隨時都很忙碌。

這種不一致性該如何解釋?另一類工作方式可以解答大部分的疑惑,而這種工作方式正好是深度工作概念的反面:

淺薄工作:非高認知需求、偏向後勤的工作,往往在注意力分散的狀態中執行。這類工作通常無法創造多少新價值,而且很容易模仿。——《深度工作力》
該圖片由StockSnap在Pixabay上發布

深度工作是指工作時,處於長時間不被打擾的狀態,這種專注狀態使我們的認知推向極限,進而可以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術效率,並且是他人所難以模仿的。

然而,現代的知識工作者在網路工具盛行下,時刻被打擾、注意力分散無法深入思考,呈現淺薄工作狀態,僅能做些非高認知、偏後勤、少創造價值、容易模仿的工作。


01 關於深度工作力的聯想

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深度工作的兩個定義”專注”與”深度思考”,分別會讓我聯到以下兩個概念:

心理學家米哈里·齊克森米哈里(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的心流概念,當人們完全專注、心無旁騖的沉浸在活動當中的心理狀態;
以及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著作《快思慢想》裡的系統1與系統2,系統1是直接無意識反應,系統2能判斷、思考、分析,然而需要集中注意力才能使用。
也就是說,深度工作力是指,當我們能夠長時間心無旁騖的沉浸在活動當中,將能夠運用大腦的系統2進行理性、判斷、思考,從而提升思考效率,創造新的價值。

02 為什麼難以進行深度工作

在《深度工作力》中提到,2012年麥肯錫公司調查發現,一般知識工作者花超過60%的工作時間在電子傳訊和網路搜尋上,光是閱讀及回覆電子郵件就花了30%的工作日——
這點想必大多數人都不陌生,比如工作時,需要查看通訊服務(電子郵件、手機簡訊)或社群媒體(LINE、FB、IG)根本無法專注。

03 常被打斷帶來的害處

之前閱讀《24小時全為己用》,作者池田貴醬也亦提及,由於人的大腦一次只能思考一件事,每次被打斷需要25分鐘才能專注。
因此,很多人所謂的多工,一下回郵件,一下寫企劃案,其實是分心處理事情,而採取多工模式,是在訓練大腦習慣注意力不集中模式,會越來越沒辦法專注、沒辦法深入思考,造成認知功能下降。
池田貴醬也提醒,通常社群媒體上的資訊多包裝過,很少人會展現出真實生活,多是過度美好的生活,觀看容易會引發焦慮,所以,他提倡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的30天重開機的數位排毒, 30天暫時不用3C產品。

04 當我暫停使用FB. IG的世界

當時看完《24小時全為己用》時,我決定停止使用FB一陣子,停用後的感想是:很多事不需要馬上知道,很多事也與我無關。
比方說,某某人早餐午餐內容、某某人舉辦活動、某某人——這些可以集中閱讀或隔幾日再閱讀就好——也讓我從新思考,究竟是為何使用FB?
我個人在當打工人時,是沒有經營FB的,個人FB也很少發文,現在作為自由接案者,又有不同考量。
通常知識IP(知識工作者、自由接案者)是需要使用FB,因為要透過FB社群或FB粉專去將公域的流量引流自私域,似乎是必須要經營。
我是發現,如果沒有急著要出書、出課(有變現壓力),而選擇服務另一個場域的用戶,似乎經營的頻率可以與流量型知識IP有差異,反正,我先試試看,看結果如何再分享。
我現在是採取固定時段看FB,避免打斷自己的工作時段。
【行動指引】
先採取固定時段看FB,之後有需要更改再說。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圖解讀書會後的文字稿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接續上一篇 【反思:學習如何學習】上 #學習成長 06 透過輸出錨定注意力 英國認知心理學家布羅德本特(D.E. Broadbent)曾提出「選濾論」,他指出人的大腦會過濾從感官接受到的資訊,而過濾的標準是:資訊重要嗎?是否有把注意力集中在該資訊上,如果沒有,這個資訊不會從感覺記憶到短期記憶裡。
7月20開始的百日更文在昨日落幕,很感謝按讚及留言的人陪伴與支持 :D 接下來11月,發文型態會有更動,會更偏向圖解,我要練習閱讀理解與圖文轉換的速度 。 有沒有人會困惑知識IP為什麼一定要輸出? 因為,唯有輸出,才能讓你腦中的知識、經驗,被人看到,從而產生貢獻或影響力。 知識IP的定位,最簡單的公
「我想躺平,拋開那些無聊的日常瑣事,以便節省出更多的時間,去找到我真正感興趣的事情」。——從L先生(李睿秋)。 躺平並不是放棄各種慾望,無欲無求的佛系生存著,而是放下外在環境所定義的成功,將時間節省下來,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過者自洽的人生。 今日古典老師寫了日課《從競爭到自洽》,內容是關於古典老師最
最近看到課程廣告,我會思考:這是我現在需要的嗎? 我終於理解:學習重點不在於學到多少知識、報名多少課程,而是面對實際場景,我能夠調用多少知識,也只有當知識被我使用,知識才真正變成我的,以下記錄我轉變的過程。
當看著日落時,我們不會想去控制日落,不會命令太陽右側的天空呈現橘黃色,也不會命令雲朵的粉紅色更濃些,我們只能滿懷敬畏地望著而已。——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 之前讀《寫在我心》,作者娜塔莉提到敞開心胸的傾聽,原先沒有完全理解”傾聽”一詞。
雖說人的想像力足可移植細節,然而運用你確實知曉,而且親眼看過的細節,會讓你筆下的文字更真實可信,從而奠定扎實的基礎,讓你得以從這裏開始寫起。──寫出我心 描述細節,會讓事物栩栩如生。
接續上一篇 【反思:學習如何學習】上 #學習成長 06 透過輸出錨定注意力 英國認知心理學家布羅德本特(D.E. Broadbent)曾提出「選濾論」,他指出人的大腦會過濾從感官接受到的資訊,而過濾的標準是:資訊重要嗎?是否有把注意力集中在該資訊上,如果沒有,這個資訊不會從感覺記憶到短期記憶裡。
7月20開始的百日更文在昨日落幕,很感謝按讚及留言的人陪伴與支持 :D 接下來11月,發文型態會有更動,會更偏向圖解,我要練習閱讀理解與圖文轉換的速度 。 有沒有人會困惑知識IP為什麼一定要輸出? 因為,唯有輸出,才能讓你腦中的知識、經驗,被人看到,從而產生貢獻或影響力。 知識IP的定位,最簡單的公
「我想躺平,拋開那些無聊的日常瑣事,以便節省出更多的時間,去找到我真正感興趣的事情」。——從L先生(李睿秋)。 躺平並不是放棄各種慾望,無欲無求的佛系生存著,而是放下外在環境所定義的成功,將時間節省下來,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過者自洽的人生。 今日古典老師寫了日課《從競爭到自洽》,內容是關於古典老師最
最近看到課程廣告,我會思考:這是我現在需要的嗎? 我終於理解:學習重點不在於學到多少知識、報名多少課程,而是面對實際場景,我能夠調用多少知識,也只有當知識被我使用,知識才真正變成我的,以下記錄我轉變的過程。
當看著日落時,我們不會想去控制日落,不會命令太陽右側的天空呈現橘黃色,也不會命令雲朵的粉紅色更濃些,我們只能滿懷敬畏地望著而已。——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 之前讀《寫在我心》,作者娜塔莉提到敞開心胸的傾聽,原先沒有完全理解”傾聽”一詞。
雖說人的想像力足可移植細節,然而運用你確實知曉,而且親眼看過的細節,會讓你筆下的文字更真實可信,從而奠定扎實的基礎,讓你得以從這裏開始寫起。──寫出我心 描述細節,會讓事物栩栩如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推陳出新的科技產品與社交媒體大量攫取我們的專注力,本書除了強調專注力的重要,也提供一些技巧和策略,重拾深度工作的能力,達到更高的生活滿足感。我個人實際執行後,也覺得對於想完成困難的工作或目標,提升專注和工作效率無疑是必要學習的技巧。
Thumbnail
在這個網絡發達的世代,取得資訊實在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我們的專注力很容易受網絡八掛、新聞、社交媒體等影響。當我們專注力不足,就沒法深度工作,這對我們的生產力和工作質素有極嚴重的影響。本書帶出經常分心對我們造成的重大影響及深度工作的好處。書中更提出實用的方法,帶領你一步步提升專注力和生產力。
Thumbnail
知識工作者居然有高達六成的時間,花在數位訊息、網路搜尋等「淺薄工作」,光是閱讀、回覆電子郵件就飽了。 於是導致我們分心,重要的事情都做不完。也因此我們需要「深度工作」思考、專注在某件事情上,花最少的時間精力完成最重要的事,書中就教五招讓人進入深度工作的狀態。
Thumbnail
在資訊過載的時代,專注力已成為稀缺資源。無論是工作還是學習,我們常被社交媒體、email和其他瑣事打斷,難以專心。卡爾‧紐波特在本書探討了專注力的價值,並提出了一系列實用策略,幫助我們在現代生活中重拾深度工作能力。本文介紹如何通過規劃與自律,讓自己在這個充滿分心的世界,能夠高效而有意義地投入工作。
Thumbnail
以下文章包含: (1)為什麼我們總是分心? (2)如何建立深度工作力的能力? (3)透過「生產力冥想」的練習找回專注力!
Thumbnail
對於自由工作者來說,專注力代表產能的效率,早期機械化生產與現今的生產力已經不同,過去工作的變化性不大,沒有太多個人優化工作流程的空間,基本上就是照表操課。但現在很多工作型態自我掌控度更高,且內容複雜度提高,甚至有的工作內容是屬於創作性質,更需要更有效地利用時間分配,才能達到最好的產能與學習力。
Thumbnail
在這個淺薄時代,人們紛紛擁抱分心,每天將時間花在電子郵件、社群媒體上,失去了深度工作的能力,而這也讓一種極有價值的技術變得越來越稀有,那就是—DEEP WORK深度工作力!本書介紹了深度工作的重要性以及相應的策略,並提供了讓讀者可以實際實踐的部份。
1.為什麼需要深度工作力? 2.但是,深度工作力真實存在嗎? 3.如果深度工作力這麼重要,那為什麼有些人沒做到,還是可以很優秀? 4.深度工作力的敵人
Thumbnail
本書討論了深度工作與淺薄工作的區分,以及如何減少淺薄工作的時間比例,提高深度工作效率所需的紀律,以及其他時間區段的安排建議。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推陳出新的科技產品與社交媒體大量攫取我們的專注力,本書除了強調專注力的重要,也提供一些技巧和策略,重拾深度工作的能力,達到更高的生活滿足感。我個人實際執行後,也覺得對於想完成困難的工作或目標,提升專注和工作效率無疑是必要學習的技巧。
Thumbnail
在這個網絡發達的世代,取得資訊實在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我們的專注力很容易受網絡八掛、新聞、社交媒體等影響。當我們專注力不足,就沒法深度工作,這對我們的生產力和工作質素有極嚴重的影響。本書帶出經常分心對我們造成的重大影響及深度工作的好處。書中更提出實用的方法,帶領你一步步提升專注力和生產力。
Thumbnail
知識工作者居然有高達六成的時間,花在數位訊息、網路搜尋等「淺薄工作」,光是閱讀、回覆電子郵件就飽了。 於是導致我們分心,重要的事情都做不完。也因此我們需要「深度工作」思考、專注在某件事情上,花最少的時間精力完成最重要的事,書中就教五招讓人進入深度工作的狀態。
Thumbnail
在資訊過載的時代,專注力已成為稀缺資源。無論是工作還是學習,我們常被社交媒體、email和其他瑣事打斷,難以專心。卡爾‧紐波特在本書探討了專注力的價值,並提出了一系列實用策略,幫助我們在現代生活中重拾深度工作能力。本文介紹如何通過規劃與自律,讓自己在這個充滿分心的世界,能夠高效而有意義地投入工作。
Thumbnail
以下文章包含: (1)為什麼我們總是分心? (2)如何建立深度工作力的能力? (3)透過「生產力冥想」的練習找回專注力!
Thumbnail
對於自由工作者來說,專注力代表產能的效率,早期機械化生產與現今的生產力已經不同,過去工作的變化性不大,沒有太多個人優化工作流程的空間,基本上就是照表操課。但現在很多工作型態自我掌控度更高,且內容複雜度提高,甚至有的工作內容是屬於創作性質,更需要更有效地利用時間分配,才能達到最好的產能與學習力。
Thumbnail
在這個淺薄時代,人們紛紛擁抱分心,每天將時間花在電子郵件、社群媒體上,失去了深度工作的能力,而這也讓一種極有價值的技術變得越來越稀有,那就是—DEEP WORK深度工作力!本書介紹了深度工作的重要性以及相應的策略,並提供了讓讀者可以實際實踐的部份。
1.為什麼需要深度工作力? 2.但是,深度工作力真實存在嗎? 3.如果深度工作力這麼重要,那為什麼有些人沒做到,還是可以很優秀? 4.深度工作力的敵人
Thumbnail
本書討論了深度工作與淺薄工作的區分,以及如何減少淺薄工作的時間比例,提高深度工作效率所需的紀律,以及其他時間區段的安排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