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應否打罵孩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現在很多專家和教養文化,都說不應打罵孩子,因為這樣某程度會影響到幼兒的大腦發展,對他們造成心理影響,然後影響成長。

於是,不打不罵的風氣持續成長,但是我想說,劍走偏鋒,走向任何一邊的極端,都不會有好結果。

先說一說兩件真實例子,一個中班男孩,約四至五歲,父親是一位非常有禮貌教養很好的家長,很熱心的常常在學校有大型活動時幫忙做義工。他就是一個奉行不打不罵,只對孩子講道理的父親。

但是他的孩子在學校的囂張和愛頂嘴卻是全校出了名,他脾氣甚大,喜歡駁斥老師,也不懂得尊重其他同學。

這男孩不是我教的,但是時常我會在學校門口看到他父親對他弓腰哈背的說話,然而男孩的樣子總是不耐煩,有很多次都對父親的說話採取無視煩厭的態度,也會對父親大聲呼喝。

另一名男孩,這是一個幼兒班的男孩,剛入學時不哭不鬧,我行我素,完全不聽老師的指令,而且不說話,無論老師怎樣教導他,他還是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在學校亂跑、暢遊,還有點暴力,當不滿時就會打人。

老師已經用很嚴肅的語氣教導他,但是完全沒有效用,有一次上完體育課後,他因為不守規則,老師便讓他一個人留在操場(助教老師陪著),其他同學就相繼入了課室,然後這名男孩忽然倒下,就這樣躺在地上,嚇壞了助教老師,主任、校長都出來看個究竟,大家都以為他不適暈倒,後來主任發現他的眼珠子在滾動,知道他是裝暈,最後有經驗的主任和老師用了一些話語藝術,就讓男孩自動醒來。

後來和男孩母親談起,才知道男孩因為在家也很頑皮,每天也被媽媽狠狠打幾頓。在學校,對老師到一旁冷靜站著,嚴厲的說話,自然完全起不了作用。

當然,最後這位男孩還是被老師收服了,乖乖的上課。

對於以上兩個案例,都是各走極端,一個完全不打罵,讓孩子在做錯事時完全感受不到事情的嚴重性。一個就是從小就打,當入學後,就完全不怕老師,也無法好好的學習。

然而,平衡才是最重要。

打罵孩子不是因生氣而打罵,千萬別將自己的情緒轉移到孩子身上。而是要他知道他做錯什麼,他做的這件事錯得很嚴重。

首先,很多人生氣起來罵孩子都會口不擇言,然後深深的傷害了孩子的幼小心靈。

「你這麼頑皮,我不要你了。」

「我真的很後悔生下你。」

「你真蠢,什麼也做不好。」

「你怎麼這麼沒用。」

這種是屬於人身攻擊的辱罵,對誰也不可以,會讓孩子產生不安全感,貶低孩子的自我價值。

罵孩子千萬別在生氣時,情緒高漲時罵,而且也要留意用詞。你要時刻提醒自己,我雖然罵的很兇,但目的是在教育他,而不是發洩憤怒的情緒,所以記得斟酌用詞。

我兒子的脾氣也是很大,他常常控制不到自己就出手打人,他會打婆婆,打妹妹,也會打我。

兒子還小的時候,我也是奉行不打不罵的教養。可是,我發現無法阻止兒子打人的惡習。

於是,他每次生氣時打人,我都會罵他。但是罵是有技巧的,重提一次,因為很重要,記得斟酌用詞。

「你打人是不對的,你這樣做,我很生氣。」

「你打我,我很傷心,也很生氣。」

「如果你生氣很想打人,請你打枕頭,或到房間冷靜。」

「你再打妹妹,我就會打你。」

在孩子做了一些很過份的事時,必須很嚴正的告訴他這是不對,視乎事件的嚴重性而增加兇的程度。

家長不應阻止孩子發洩情緒,而是要教導孩子如何正確的發洩情緒。

預告之後再發生同類事情,會有怎樣的後果。

如何判斷孩子該不該使用更嚴厲的責罰

一般家長在孩子生氣時,很多時就會有以下的說話。

「你發什麼脾氣?」

「你哭什麼?不準哭。」

無論是哭或生氣,我們都必須讓孩子發洩出來,而不是命令他將情緒硬生生的吞回去,很多家長的盲點是,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當孩子生氣的時候,我們也會因為自己的情緒受影響,無法客觀看待事件。

首先,要知道孩子的動機是什麼,從而客觀的判斷事件。

例子1:妹妹自己在飯桌吃飯,卻不小心倒得滿地都是。
媽媽會覺得生氣和沮喪是因為又要收拾,然後我們就會將這麼不憤的情緒轉移到孩童身上,但事實上妹妹不僅沒有做錯,而且自己吃飯的行為是值得鼓勵的。


例子2:媽媽一早已立下規條,不準坐在沙發上吃飯,因為若飯菜倒在沙發上很難清潔,然而妹妹還是坐到沙發上吃飯,又不慎倒得滿沙發都是。
媽媽直接打手掌懲罰,妹妹也知道不可以坐沙發吃飯,這件事情,明顯是明知故犯,所以必須根據規則而行,不然規條有等於無,孩子以後也不會遵守。

從以上兩件事最後的結果都是倒掉飯菜,但是出於動機不同,家長的處理手法也應該不同,而不是因為結果而處理。衡量孩子的對錯,必須先從動機,然後是定下規則,這樣整件事情就能更客觀的處理。

而對孩子而言,他更能了解大人對他的要求,從而在做任何事情時,心中都會有一條底線去衡量,這件事情應否去做。

所以,家長必須要讓孩子知道你的底線,小朋友另一樣很有趣的行為,就是去挑戰你的底線,記得堅守底線,別越降越低。

我的兒子以前給我起了個綽號叫怪獸媽媽,因為我兇起上來真的很可怕,但是也可以很溫柔。

溫柔與兇惡是比較之下的產物,沒有兇惡就沒有溫柔,沒有溫柔就不顯得兇惡時有多兇。

所以,雖然我兇的時候很兇,但是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做一個溫和的母親,而不是做一個隨時都在噴火的恐龍,這樣當你真正發火時,才能達到最大的效益。

或許很多人會好奇,那我有沒有打孩子呢?

有。

對於非常嚴重的人身攻擊,和警告多次無效後,我是會打的。

兒子曾經有一句口頭蟬是「我最討厭妹妹。我最憎妹妹。」這句話一天可以唱個一百幾十次,是的,真的是唱,嘻皮笑臉的在唱。

我從勸喻講道理到警告,他也沒有改善,持續了差不多兩、三個月,最後我只有下最後通牒,再說這句話一次,就打一次,最後在這個方法下,才禁止了他再說傷人的說話。

或許有些人覺得小男孩只是說說,心裡並非作如此想,大人不需要太過介懷。如果有讀過身心靈或心理學的書藉都知道,這種不斷的說話根本上就是一種自我催眠,很容易真的植根到孩童的潛意識中,哥哥到後來可能真的會討厭妹妹,而妹妹也會因為哥哥每天這樣說而影響到自我價值。

另外一些動機不良的惡作劇,我也是會打。例如,故意拿腳絆倒人,一言不合就打人。

我也不覺得每個孩子都一定要打罵才有效,有些更是越打行為越惡劣,更重要的是你有沒有觀察到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

前文提及我兒子喜歡唱那首討厭妹妹的歌,是因為妹妹儼如一個小管家,喜歡管束哥哥。

哥哥不收拾玩具,告狀。哥哥不收拾碗碟,告狀。哥哥打機超時,告狀。反正林林總總的小事,讓哥哥不勝其煩。

我和兩兄妹各自傾談後。而我對妹妹則說,著她悄悄的跟我說好了,別用連鄰居都聽到的聲量大聲告狀。和哥哥則說,這讓妹妹很傷心,但是哥哥並未能同理妹妹的心情,而且唱歌已然成了習慣,不能輕易改掉,所以我才必須用打的方法去制止。

我並不認為打罵是長期教養的方法,打和罵只是臨時策略,制約孩子傷害他人的行為。畢竟孩子有些不良行為已成習慣,必須用更鮮明的方法讓他改掉。

長遠而言,最有效的方法還是傾聽和了解。

每一個小孩都是不同的,他們都是獨立的個體,我並不覺得專家講的就要完全盡信,而是要在吸收後自行調節。從來沒有一種方法可以暢通無阻的教養孩子,家長必須綜合各種的方法,多管齊下,去度身訂造一個適合孩子的教養方法,而且要隨著年齡而不斷變更,這才是長久之計。

後話:這個題材,我寫了好多次,最後還是擔心會否讓人覺得我在鼓勵打和罵,我掙扎了很久才決定還是寫出來。我並不是鼓厲打罵,只是當一種教養方法不適用時,就要調節。畢竟理論是理論,現實是現實,我們還是要學會融滙貫通才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四季-avatar-img
2022/06/22
有時也需要好好談談心
Angela Chen-avatar-img
2022/06/22
體罰只是教養的模式之一,只是輕重要拿捏,以免留下陰影。
avatar-img
七里浮香
87會員
120內容數
分享我的閱讀心得。閱讀類型大多是:小說、育兒、自我成長、經濟、歷史、成功學、寫作教學、身心靈等等。不過閱讀速度緩慢,也不一定每一本都寫讀後心得,這裏只分享讀過覺得好的才寫下來。
七里浮香的其他內容
2023/07/07
常常有些育兒的綜藝節目,喜歡將母親說成萬能人士,因為有了孩子,所以母親必須堅強起來,在孩子面前,作為母親,要無所不能,也不能表現軟弱及做不到的事。 「為母則剛」這幾個字,多年以來困住了母親,我們必須像母雞護小雞那樣勇敢,不要讓小孩被麻鷹捉走了。
Thumbnail
2023/07/07
常常有些育兒的綜藝節目,喜歡將母親說成萬能人士,因為有了孩子,所以母親必須堅強起來,在孩子面前,作為母親,要無所不能,也不能表現軟弱及做不到的事。 「為母則剛」這幾個字,多年以來困住了母親,我們必須像母雞護小雞那樣勇敢,不要讓小孩被麻鷹捉走了。
Thumbnail
2023/02/27
前兩天妹妹要上興趣班,我就先接了兒子去學校旁的公園玩,這裏有很多剛放學的小學生在玩。 我來時就看到一個很困惑的境象,一個男生被三個男生,不停的拉扯、壓倒,男生不停的反抗,逃跑後,其他男生又會一起來追他,拉他,繼續將他壓在地上,不停的作弄他,反覆如此。 我本來想走過去制止他們,但是我發現了一件奇怪的事
Thumbnail
2023/02/27
前兩天妹妹要上興趣班,我就先接了兒子去學校旁的公園玩,這裏有很多剛放學的小學生在玩。 我來時就看到一個很困惑的境象,一個男生被三個男生,不停的拉扯、壓倒,男生不停的反抗,逃跑後,其他男生又會一起來追他,拉他,繼續將他壓在地上,不停的作弄他,反覆如此。 我本來想走過去制止他們,但是我發現了一件奇怪的事
Thumbnail
2023/02/24
自從女兒升上小一後,我終於感到考試的壓力,兒子小三課業越來越深,要加把勁,女兒學習能力較弱,要用更多的時間去溫習。 昨晚做完功課後和女兒溫習英文口試,溫習了好幾天,她還是很多答案記不住。 她很氣餒的說:「我英文一定考零分了。」 「我英文真的好差。」 「英文我一點也不會。」
Thumbnail
2023/02/24
自從女兒升上小一後,我終於感到考試的壓力,兒子小三課業越來越深,要加把勁,女兒學習能力較弱,要用更多的時間去溫習。 昨晚做完功課後和女兒溫習英文口試,溫習了好幾天,她還是很多答案記不住。 她很氣餒的說:「我英文一定考零分了。」 「我英文真的好差。」 「英文我一點也不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身為一位作文老師,看過無數學生文章、面對過無數孩子和家長,我可以大膽說一句:「孩子的行為問題,多半是模仿父母的壞榜樣。但當大人在氣頭上,只想藉由言語和肢體暴力來立即解決問題時,通常沒有意識到自己也有同樣的毛病,最該打的人可能是自己!」以下舉三個案例來說明。
Thumbnail
身為一位作文老師,看過無數學生文章、面對過無數孩子和家長,我可以大膽說一句:「孩子的行為問題,多半是模仿父母的壞榜樣。但當大人在氣頭上,只想藉由言語和肢體暴力來立即解決問題時,通常沒有意識到自己也有同樣的毛病,最該打的人可能是自己!」以下舉三個案例來說明。
Thumbnail
在一個社團看到關於打小孩的管教方式討論,底下一堆爸媽大喊「不打是要我怎麼教小孩?」看得我膽顫心驚。
Thumbnail
在一個社團看到關於打小孩的管教方式討論,底下一堆爸媽大喊「不打是要我怎麼教小孩?」看得我膽顫心驚。
Thumbnail
孩子都有調皮的時候,會做錯很多事情,又更會時常犯同樣的錯誤,明明已經說過了,但卻還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這時身為媽媽爸爸的你,會非常生氣,覺得孩子為什麼不聽話,為何如此頑劣,總是得一二再而三的反覆講很多遍都還是沒做好,會因此而發怒,是不是? 但其實這不是他沒在聽,有時候也不是他不願意這麼做。 3-5歲
Thumbnail
孩子都有調皮的時候,會做錯很多事情,又更會時常犯同樣的錯誤,明明已經說過了,但卻還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這時身為媽媽爸爸的你,會非常生氣,覺得孩子為什麼不聽話,為何如此頑劣,總是得一二再而三的反覆講很多遍都還是沒做好,會因此而發怒,是不是? 但其實這不是他沒在聽,有時候也不是他不願意這麼做。 3-5歲
Thumbnail
不管是哪一個時期的年齡層,若孩子當下不懂或走偏了趕緊從旁協助,馬上導正回來,盡量與孩子是朋友之間的互動模式,相互尊重,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才是最重要的親子關係。 畢竟人不是一開始就會知道怎麼當媽媽、也不是一開始知道怎麼當爸爸,更不是一開始知道怎麼當孩子,都是長期的互動溝通、相處下來的感覺。 一起熟悉
Thumbnail
不管是哪一個時期的年齡層,若孩子當下不懂或走偏了趕緊從旁協助,馬上導正回來,盡量與孩子是朋友之間的互動模式,相互尊重,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才是最重要的親子關係。 畢竟人不是一開始就會知道怎麼當媽媽、也不是一開始知道怎麼當爸爸,更不是一開始知道怎麼當孩子,都是長期的互動溝通、相處下來的感覺。 一起熟悉
Thumbnail
身為兩個兒子的媽,我必須承認,我真的、真的很想打小孩。 很多人喜歡用打的方式教育小孩,因為「打」是威權,馬上可以看得到效果,立竿見影,然而小孩乖乖就範,是因為明白道理而願意接受教誨?還是害怕棍子打下去的疼痛?!
Thumbnail
身為兩個兒子的媽,我必須承認,我真的、真的很想打小孩。 很多人喜歡用打的方式教育小孩,因為「打」是威權,馬上可以看得到效果,立竿見影,然而小孩乖乖就範,是因為明白道理而願意接受教誨?還是害怕棍子打下去的疼痛?!
Thumbnail
現在很多專家和教養文化,都說不應打罵孩子,因為這樣某程度會影響到幼兒的大腦發展,對他們造成心理影響,然後影響成長。 於是,不打不罵的風氣持續成長,但是我想說,劍走偏鋒,走向任何一邊的極端,都不會有好結果。
Thumbnail
現在很多專家和教養文化,都說不應打罵孩子,因為這樣某程度會影響到幼兒的大腦發展,對他們造成心理影響,然後影響成長。 於是,不打不罵的風氣持續成長,但是我想說,劍走偏鋒,走向任何一邊的極端,都不會有好結果。
Thumbnail
幼兒會打父母,大多是家長太寵的關係,大人可能會覺得孩子打人又不痛、長大自然就會改善了,因此即便孩子不肯說對不起,也就作罷不處罰,但長期會使孩子養成壞習慣,而且長越大越難改過來,等孩子打人會痛或引發嚴重問題時,才要他修正行為,小孩會覺得很疑惑,小時候可以,為什麼現在不行?
Thumbnail
幼兒會打父母,大多是家長太寵的關係,大人可能會覺得孩子打人又不痛、長大自然就會改善了,因此即便孩子不肯說對不起,也就作罷不處罰,但長期會使孩子養成壞習慣,而且長越大越難改過來,等孩子打人會痛或引發嚴重問題時,才要他修正行為,小孩會覺得很疑惑,小時候可以,為什麼現在不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