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脈管理中的人際關係分層已經有許多討論,比較常見的是互利圈、人情圈、交心圈這三種劃分的同心圓概念,由外而內代表情感上越近,信任感越高。
整體來說,目標是將互利圈和人情圈的兩種人脈推向交心圈,因為交心圈的心理距離是最親近的。但是,每個人心理的定義可能不一樣,像是有些人認為我們一起喝過酒就是好朋友了,有些人則認為不是。有些人會在乎因為我們是同學,有些人覺得同學不代表我要被這層關係情感勒索,所以界定上會有些困難,因為這樣的分法是基於信任,三種的定義如下:
互利圈
互惠互利的價值交換。直接間接地交換,很多職場或商業上的交流,一開始就是互利也很好,但因為一開始在兩人心中就被定位為互利關係,反而不好意思多詢問關心,怕變成試探對方隱私,或只是商業合作就想挖別人的功夫。
人情圈
某些場合認識的人,可能是朋友的朋友,或是某個活動把你們圈在一起。加了通訊軟體後講沒幾句話也沒機會深聊,沒推展至更深的合作和長期的互動。基本上是有共同認識的人和活動場域,所以比起直接的利益合作有多了一層基本的信任感。
- 朋友關係:共同興趣愛好,或是求學階段的夥伴,但不見得有太多的私人交集或工作合作。
- 職場關係:有工作上互動,所以會互相牽制,即使沒到深交或認同對方,但依然可以透過請教、協助瑣事、關心慢慢有更多的感情。
交心圈
知心朋友,可遇不可求,這種朋友有任何困難都願意盡量幫忙,不求回報。即使各忙各的很久沒聯絡,一聯繫還是非常有默契和信任,有以下兩種情況。
- 一見如故:想法理念一致,三觀和個性十分相投。這種情況非常少,建議的做法是時常審視自己的價值觀和決策邏輯,才能知道怎樣的人是適合你的,是你要找的。
- 患難之交,一起努力和面對困難過有革命情感。這種條件是可以塑造的,像別人面對人生重大困難時候一定要幫忙,也就是幫人需要的,前提是你也認同對方有好的人格特質,否則有些人劣根性很重,幫忙他只是在浪費自己時間,甚至事後也不當一回事。
交心圈朋友就真的好嗎?
你可能會發現有些朋友即使交心,卻只是不斷地索取和消耗你的能量,反而有些人只是互利圈卻能提供明確直接的幫助。會有這樣的問題通常是自己追求的關係不夠明確,容易被別人的需要拖著走,有時甚至影響到自己的生活節奏和情緒。Give and Take一書中即可以看見給予者和索取者這兩種角色,適當的幫助別人之外,也必須辨識對方的特質是否值得被幫助,或是有更多產生其他共好價值的可能或模式,否則容易被不斷索取,那再多所謂交心圈其實也沒有幫助。所以,以上的劃分不是基於價值的劃分,其實從價值交換的角度來看只有三種:
- 提供知識資訊的顧問夥伴
- 實質合作夥伴
- 幾乎無條件為你付出的人,像是崇拜者、粉絲或下屬
第一種就是出策略給資訊的朋友,雖然它們可能無法直接跟你合作,但往往在幫助你訂定策略、提供做事的眉角、給予人脈資源上有極大的幫助,問題就是你要成為怎樣的人,別人才願意把這些重要資訊告訴你。第二種則是實際工作時的夥伴,通常是平輩居多,相處的方法並不是本篇的要點,但很多人是合作後不但沒有建立革命情感,反而沒合作還好來好去,一合作才突顯一堆問題。第三種則考驗你是否值得被付出,或是帶人的能力,在更多的時候年輕人對於別人來說,更像是第三者,主管或上司因為身分或地位上的優勢,讓你難以拒絕他的要求。
如何跨越層級,讓地位高的人願意幫助你
典型的問題是,如何避免被迫停留在一直被人使喚的第三種人,得到第一點的好處,運用第二點的夥伴關係做實務和產出,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通常做為下屬或被交付任務者,最大的問題就是你「被當作只會某項技能的勞工和工具人」,有其他高層級的好處不會找你,但有相關的苦勞就要找你。別人在槓桿你的時間和精神但卻覺得你就這點價值了。
為了避免這樣的狀況,首先提供協助和價值仍然是必須的,但不代表說把任務的東西交出去就算了,更重要的是在過程中-
- 「琢磨對方的東西和需求」,理解對方在此案件中的利害關係和環境,才能站在他更整體的角度思考,而不是僅專注在被交付的事情上。
- 「清楚對方的價值觀」,才能適當的拉近距離,建立我們是同類人的感受。但不需要表達自己太多,因為太激進的人往往會讓人害怕,怕你到處講到處表達,最後把自己拖下水。
- 「呈現你專業以外的做事態度」,透過請教和適當的示弱與積極,讓對方認為你不僅僅只是事務代工,人都是希望被尊敬甚至好為人師的,因此示弱請教是很重要的環節。過程中需要加入的是,你不是只是要這次工作的回報,而是希望有天有更高的格局和眼界,而且值得信任。
- 「建立好自己的網絡」,不論是長輩同輩還是更基層,如果透過你就可以說服或得到更多人的協助,那你就是重要的節點。因為人能夠掌握的圈子有限,但我只要認識你就等於認識一堆人,許多事情拜託你一定很順利又省時。
有興趣這方面的主題我們未來再談談,祝大家生活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