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真心:如來藏—始覺\

同源於「本覺」:心.佛.眾生無差別

圓覺:佛地—究竟覺/

天台謂之「三法妙」。密教之「三昧耶戒」,以此三平等為體。夫佛與眾生因果相違,而心則通於因果。

陳士濱<《華嚴經》「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華嚴經》卷52〈如來出現品〉:「如來成正覺時,於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眾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謂……無相性、無盡性、無生性、無滅性、無我性……。」《華嚴經》卷40〈普賢行願品〉:「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華嚴經》卷54〈離世間品〉:「我當知一切法皆是佛法,隨眾生心,為其演說,悉令開悟。」《維摩詰經》卷1〈佛國品〉:「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隨所 調伏眾生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菩薩如是,為成就眾生故,願取佛國,願取佛國者,非於空也。」《父子合集經》卷20〈淨飯王信解品〉:「一切諸法皆是佛法。……眾生不住顛倒見 者,即是佛也!」《圓覺經》卷1:「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金光明經文句》卷 5〈釋四天王品〉:「又《淨度三昧 》云:眾生亦度佛。若無機感,佛不出世,亦不能得成三菩提。出世菩提皆由眾生。」唐.澄觀《華嚴經疏》卷 21:「心佛與眾生,體性皆無盡,以妄體本真,故亦無盡。是以如來不斷性惡,亦猶闡提不斷性善。」唐.李通玄(635~730)《新華嚴經論》:「佛心、眾生心、自心,總為一心、一性、一法界、一智慧,始成信故。」明.覺連《銷釋金剛經科儀.會要.註解 》卷 7:「諸佛心內所含以眾生所具之心,與諸佛所證菩提,本來無別。諸佛成道,即眾生成道。以眾生不曾在諸佛心外,故時時成道,此乃心佛眾生,同一體也」。

明.楊卓【佛學次第.統編】:體性,一切平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為大乘之人所諦信。言三無差別者,《華嚴經疏》謂心佛眾生,雖在因在果,迷悟不同。然其理性所具,本來平等,初無有異。故經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一、心無差別:謂一念心體,凡聖不二,具足十界十如是等法,而與諸佛眾生,性原平等,初無有異,故經云:「遊心法界如虛空,則知諸佛之境界。」二、佛無差別:謂十方諸佛,了悟十界十如是等法,而成正覺,即是悟本心之所具,亦是悟眾生之所迷。迷悟雖殊,其體不二,故《法華經》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三、眾生無差別:謂九界眾生,各具十界十如是等法,而與佛之所悟,本心所具之法,其體不二。故《涅槃經》云:「一切眾生即是佛。」

印光法師<教觀綱宗.釋義紀.重刻序>:教海汪洋,莫測深廣,不有指歸,則茫無所趣。故陳隋智者大師,以五時八教,判釋如來一代所說之法,具顯如來出世本懷,唯欲一切眾生同成覺道。但以機器不一,故復隨順機宜,循循善誘,為實施權,以接引之。待其既得權益,則開權顯實,同歸秘藏,方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如眾生如,一如無二如」之所以然。

慈州法師<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說

1.本無差而成差

本無差:一直明無差,體無差,心佛眾生同一無生真理故。相無差,心佛眾生同一幻化故。用無差,心佛眾生皆知飢來喫飯困來眠故。 二對顯無差,心-生佛對顯同,心是生佛之體,生佛是心之相,相不在體外,故性相不二。佛心-生心對顯同,佛心悟,生心迷,迷悟雖別,而心實無二。心-佛對顯同,人是覺人,心是覺心,故心佛不二。生-佛對顯同,佛是眾生所成,故佛即眾生,眾生是未成之佛,故眾生即佛。心-眾生對顯同,離心無眾生,離眾生無心。

而成差:心差:心體有迷悟不同。心相有染淨不同。心用有有為無為不同。 佛差:佛者,覺也。對心,覺有邪正偏圓。對佛,唯一圓覺。對眾生,有邪正偏而不圓。 眾生差:諸趣受生,而非者,眾生眾生也。諸趣受生,而能頓現者,佛亦眾生也。《起信論》云:心.意.意識轉,故名曰眾生。則心亦眾生也。

2.由差而成無差

差,如上成差中說,不出有惑.無惑.及善業.惡業所成。無差 ,則迷悟.染淨.有為無為.邪正.偏圓.不.心.意.意識,皆以對待而顯。此對待又依聖教量,用分別比量智而知。若以真空絕相觀.無分別智參之.念之.觀之,久之照破「對待之法.皆無自性」,無性之性,即是實性。悟此實性,於十界依正.一切差別對待法中,能於其中,隨拈一法,無非法界,法界之內,無法不具。一法為主,餘法為伴,法法為主,法法為伴,一切差別而成無差矣。

慶案:心.佛.眾生:念佛人「機法」二信,重點在「生、佛」之相應一體,而略過「自觀其心」(以愚惡「凡夫」自居,不修戒定慧及懺悔、斷惑……等「聖道」法),日常行為任性而作,相較於傳統(止觀)學人,或較不擅於「自省、自評」其身口意之善、惡,及對他人之影響,並由此自覺而施以對治與改進。這種偏重可有其方便、亦有其缺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象山慶(淨慶,張火慶: 博士/教授) 的沙龍
12會員
328內容數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2023/03/04
印光大師<淨土決疑論> [1] 民國三年,狄楚青居士以端甫回籍,13期報料不足,令作一二篇以助熱鬧耳。……文雖鄙菲,而於斷疑生信,不無少補。至於「永明〈料簡〉」訓釋處,須仔細參詳。若不如是信向,便成虛文。此不慧數十年痛心疾首者,於此以發揮之。萬不可以今人所說為的,致辜負永明大慈悲心也。<復永嘉某居士
Thumbnail
2023/03/04
印光大師<淨土決疑論> [1] 民國三年,狄楚青居士以端甫回籍,13期報料不足,令作一二篇以助熱鬧耳。……文雖鄙菲,而於斷疑生信,不無少補。至於「永明〈料簡〉」訓釋處,須仔細參詳。若不如是信向,便成虛文。此不慧數十年痛心疾首者,於此以發揮之。萬不可以今人所說為的,致辜負永明大慈悲心也。<復永嘉某居士
Thumbnail
2023/02/28
覺如、存覺父子年青時代曾先後進入證空上人再傳弟子彰空上人之門下學習,故其父子倆亦擁有親鸞上人所無之機法一體、名體即行等教理、思想,而此思想之代表作《安心決定鈔》亦傳授於其父子之手。然而後來覺如以為存覺對教理的見解與自己相左,思想既不一致,乃與其斷絕父子關係,並將職位改傳次子之兒。經此變卦,信眾分歧,
Thumbnail
2023/02/28
覺如、存覺父子年青時代曾先後進入證空上人再傳弟子彰空上人之門下學習,故其父子倆亦擁有親鸞上人所無之機法一體、名體即行等教理、思想,而此思想之代表作《安心決定鈔》亦傳授於其父子之手。然而後來覺如以為存覺對教理的見解與自己相左,思想既不一致,乃與其斷絕父子關係,並將職位改傳次子之兒。經此變卦,信眾分歧,
Thumbnail
2022/12/11
<東海若>柳宗元撰。收於《柳河東集》卷20銘雜題部、《全唐文》卷586、《居士傳》卷19。內容敘東海若,登上孟豬岡,拾有二瓠,中混海水且滿糞壤蟯蚘,海神將之密封投海。後一瓠從海神之教,於荒島破瓠,去群穢而令海水復歸於大海;一瓠則不知己之臭穢,猶以海水自負,遂令海水不復歸大海。後者寓「我即本來佛」,撥
Thumbnail
2022/12/11
<東海若>柳宗元撰。收於《柳河東集》卷20銘雜題部、《全唐文》卷586、《居士傳》卷19。內容敘東海若,登上孟豬岡,拾有二瓠,中混海水且滿糞壤蟯蚘,海神將之密封投海。後一瓠從海神之教,於荒島破瓠,去群穢而令海水復歸於大海;一瓠則不知己之臭穢,猶以海水自負,遂令海水不復歸大海。後者寓「我即本來佛」,撥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先前分享的文章裡面,多次提到「即心即佛」,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什麼是「即心即佛」。「即心即佛」一詞出自於梁武帝時期傅大士所著的《心王銘》。傅大士是當時著名的佛教居士,與菩提達摩祖師、寶誌禪師合稱梁大三大士,是禪宗的先驅人物。   《心王銘》的內容主要是闡述「心即是佛」,知佛在內,不向外尋,
Thumbnail
先前分享的文章裡面,多次提到「即心即佛」,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什麼是「即心即佛」。「即心即佛」一詞出自於梁武帝時期傅大士所著的《心王銘》。傅大士是當時著名的佛教居士,與菩提達摩祖師、寶誌禪師合稱梁大三大士,是禪宗的先驅人物。   《心王銘》的內容主要是闡述「心即是佛」,知佛在內,不向外尋,
Thumbnail
「一切由心。邪正在己。不思一物。即是本心。唯智能知。更無別行。」—第五祖弘忍大師云. 欲知法要。心是十二部經之根本。唯有一乘法。一乘者,一心是。但守一心,即心真如門。一切法行不出自心。唯心自知。心無形色。諸祖只是以心傳心。達者印可更無別法。傳法偈云。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Thumbnail
「一切由心。邪正在己。不思一物。即是本心。唯智能知。更無別行。」—第五祖弘忍大師云. 欲知法要。心是十二部經之根本。唯有一乘法。一乘者,一心是。但守一心,即心真如門。一切法行不出自心。唯心自知。心無形色。諸祖只是以心傳心。達者印可更無別法。傳法偈云。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Thumbnail
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普度眾生,普度眾生要隨緣隨分,不要把它想成「差別相」。  釋迦牟尼佛已經成佛,只要有一個眾生沒有得度,就不叫成佛。所以,真正普度眾生是要往「一合相」的方向努力,真正普度眾生是眾生都解脫了,只要還有一個眾生沒有解脫就不叫普度眾生。
Thumbnail
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普度眾生,普度眾生要隨緣隨分,不要把它想成「差別相」。  釋迦牟尼佛已經成佛,只要有一個眾生沒有得度,就不叫成佛。所以,真正普度眾生是要往「一合相」的方向努力,真正普度眾生是眾生都解脫了,只要還有一個眾生沒有解脫就不叫普度眾生。
Thumbnail
「善不善法。從心化生。一切境界。意言分別。制之一處。眾緣斷滅。」— 金剛三昧經云 一心者,即諸法實相也。亦諸法實性也。然諸法即實相。實相即諸法。從心所現。性相全同。依本垂迹。理事非異。如群波動而水體常露。以水奪波。波無不盡。雖眾法似起,而心性恒現。以心收法。法無不空。大品經云。不見一法出法性外。
Thumbnail
「善不善法。從心化生。一切境界。意言分別。制之一處。眾緣斷滅。」— 金剛三昧經云 一心者,即諸法實相也。亦諸法實性也。然諸法即實相。實相即諸法。從心所現。性相全同。依本垂迹。理事非異。如群波動而水體常露。以水奪波。波無不盡。雖眾法似起,而心性恒現。以心收法。法無不空。大品經云。不見一法出法性外。
Thumbnail
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念者,不覺也,佛者,覺也。念佛者,以覺攝不覺也;念佛三昧者,以覺攝不覺,入于正覺海也。
Thumbnail
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念者,不覺也,佛者,覺也。念佛者,以覺攝不覺也;念佛三昧者,以覺攝不覺,入于正覺海也。
Thumbnail
真心:如來藏—始覺\ 同源於「本覺」:心.佛.眾生無差別 圓覺:佛地—究竟覺/
Thumbnail
真心:如來藏—始覺\ 同源於「本覺」:心.佛.眾生無差別 圓覺:佛地—究竟覺/
Thumbnail
「種種隨心轉。唯心非餘法。心生種種生。心滅種種滅。眾生妄分別。無物而見物。無義唯是心。無分別得脫。」— 楞伽經偈云 然皆顯唯心之旨。終無識外之文。證若恒沙。豈唯一二。所以法華經偈云。知第一寂滅。以方便力故。雖說種種道。其實為佛乘。又偈云。我今亦如是。安隱眾生故。以種種法門。宣示於佛道。
Thumbnail
「種種隨心轉。唯心非餘法。心生種種生。心滅種種滅。眾生妄分別。無物而見物。無義唯是心。無分別得脫。」— 楞伽經偈云 然皆顯唯心之旨。終無識外之文。證若恒沙。豈唯一二。所以法華經偈云。知第一寂滅。以方便力故。雖說種種道。其實為佛乘。又偈云。我今亦如是。安隱眾生故。以種種法門。宣示於佛道。
Thumbnail
「一念相應。一念成佛。一日相應。一日成佛。」 永明延壽大師 (904~975) 唐末五代僧。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蒐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會融諸法同入心宗。
Thumbnail
「一念相應。一念成佛。一日相應。一日成佛。」 永明延壽大師 (904~975) 唐末五代僧。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蒐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會融諸法同入心宗。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一不是三。「佛」是這顆心;凡夫眾生也是這顆心。《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自性能生萬法,萬法不離自性;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六祖壇經》」阿伯時常耳提面命地叮嚀我們「歷事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一不是三。「佛」是這顆心;凡夫眾生也是這顆心。《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自性能生萬法,萬法不離自性;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六祖壇經》」阿伯時常耳提面命地叮嚀我們「歷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