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就是愛聽故事
還記得上一次被電影、短片、文章所感動的那一刻,是什麼時候,這就是我們與故事連結在一起的最佳證明,一個好的故事會讓我們認知放鬆,順著裡面的節奏起伏,並且在轉折的那一瞬間,有了體悟。
然而在這個到處都絞盡腦汁想辦法吸引大家眼球的現代社會,怎麼樣讓人停下腳步來聽我們說話,一則適合的故事將會是一個最棒的策略。
故事就像是個駭客一般,入侵大腦,左右我們的選擇,當然是指好的故事,也可以說是恰當的故事。
本書作者
金卓拉·霍爾(Kindra hall)就是一個專門的說書人,她成立的史代拉顧問公司則專門教導客戶什麼是策略性說故事,怎麼說能夠達到最佳的效果。
記得在
讀懂一本書裡樊登提到過,想要向別人解釋些什麼事情的時候,說一個故事是最有效的方式。
擁有國家級說故事比賽冠軍的金卓拉,在本書以一則關於她那樸實的老公,因為動人的故事而差點買下,他一輩子也不會使用到的香水當作序幕,漸漸揭開為什麼故事是大腦專屬的語言,而且人人都喜歡故事。
屬於大腦的語言
根據心理學家丹尼爾康納曼提出的理論,他將人類的思考模式分成兩個系統,一個是跟著感覺走的系統ㄧ。比方說他長得很高欸,他籃球應該打得不錯。
再來是當系統ㄧ沒辦法招架,懶惰的系統二便會慢慢出來思考該怎麼辦。一個人有太多選擇的時候,通常都會請出系統二來應對。
人在使用系統ㄧ思考的時候,是非常放鬆的跟著直覺走的,簡單說就是認知放鬆,這個狀態下做決定會順著自己的心意,而且不太會多想。反之無論任何情況讓你進入到系統二的模式,將會提高警覺,把理智的那個你喚醒。
現在許多網路的使用模式,都是以把人們放在最輕鬆最簡單的狀態為前提來研究,甚至還會記憶你的習慣,因此不管是網路購物、查詢、訂閱、機乎就像講好了一樣,都朝這個方向在發展。
然而還有一種傳遞訊息的方式,同樣能夠使我們輕易認同,那就是一則恰當的好故事。其實運用故事來行銷或傳達資訊,已經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但事實上要將故事講的好,講的恰當,就是一門很專業的學問了。
經濟學家,保羅·札克是以發現催產素而聞名的學者,催產素是一種神經化學物質,簡單說就是能夠促進社交活動,鼓勵人們彼此發展出感情、信任與愛,並能夠進而使人們互惠,也因此保羅又稱為「愛情博士」。
再一次偶發事件中,保羅發現也許我們在看電影的過程中,也會產生催產素,於是開始著手做了相關研究,透過許多實驗證明在看過合適的宣導影片之後,大腦裡的催產素與皮質醇會提升,捐款給慈善機構的金額也提高。
最後成果顯示,就是經過神經學來證明說書人都明白的一件事,故事能夠集中人們的注意力,並促進以信賴為基礎的人際關係。
通往顧客的一座橋
金卓拉專門傳授「說故事」運用在商業行銷上面的技巧,也就是教導大家說出自己的故事。
她提到說:「商業中最明顯的鴻溝,就是顧客與故事的距離」,換句話說只須要把距離縮短就可以達到我們的目標,那如何將距離拉近呢?答案是搭一座橋。
一座堅固大橋,必須有三個要素,注意力、影響力與改變。首先捕捉人們的注意力是最重要的,想讓人家過橋,也得先讓對方知道這座橋的存在。
再來就是想方設法去引導聽眾做出你想看到的行為,最後則是將這種改變衍生為長期影響,這樣他們就不會想再回到橋的另一頭,也就是說距離永遠消失。
現在世界仍然處於疫情的籠罩之下,大家不能出門或出門不方便,於是許許多多的宅經濟就像雨後春筍般冒出來,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任天堂的switch ,尤其是它一系列的廣告,內容不長,但裡面包括了友情與親情。
比方說虛擬與現實的交替登場,一位小女孩因為外頭下雨而跟著媽媽一同去送傘的情節,同時電玩裡的女孩拿著一模一樣的傘。
人最在乎的就是與人之間的感情,任天堂創造了switch 能夠聯繫並加深這份情感,使得在這疫情帶來的鬱悶裡注入了一絲暖流。
與聽眾共同創造
說穿了,讓聽眾交出他們的注意力,就是說故事最大的強項,在故事進行的同時,聆聽者接收字句,並把自己創造出來的影響與情感投射在裡面。
雖然故事本身就有場景與遭遇,但聆聽者會把自己的經驗融入在其中,直到訊息與接收者的界線越來越模糊,簡單講,說故事就是一個故事與聽眾共同創造的過程。
事實上也可以說這已經不是普通的連結,而是同步。神經科學家,烏里·哈森說過,故事不只讓我們變得喜歡彼此,更讓我們變得相彼此,故事能夠使我們相似。當你將情感投入在一個故事,裡頭緊張的氣氛,也會讓你手汗直流。
故事的的架構
金卓拉接著表示,一個故事的架構,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常態、爆炸性發展、新常態,比方說奧運奪金大黑馬,這個就屬於爆炸性發展。
通常在發想一個故事的時候,都會以這個階段為起點著手規劃,因為這是比較鮮明的記憶,你應該不會特別記得一年前的今天你用的是什麼牌子的肥皂,但你應該會記得女兒第一次去上學哭得稀裡嘩啦的樣子。
常態就是平常一般的情況,沒有遇到任何事情之前的狀態,金卓拉說常態可以說是故事內容裡最重要部分,稍後會介紹故事裏的四大環節,全部都是建立在這個階段。
最後新常態即是經過爆炸性發展後的改變或領悟,簡單說就是因為了什麼,然後成為現在這個新的局面。那個什麼可以是一個產品、一項服務,甚至某人的一句話,而你改變了。
不過就算一個故事再怎麼精彩,如果內容沒辦法貼近聽眾,我想我們應該也不會有太多共鳴,那該如何創造一個同理的氛圍呢?作者介紹藏在常態裡的細節。
故事的四大環節
鮮明的角色
不是公司也不是企業,不是一個英雄的形象,而是一位或幾個與日常貼近的角色,是我們在乎且同情的對象。
真實的情感
故事角色裡的感受,比如沮喪、驚奇或開心,是原本就存在於故事情境裡,而讓觀眾能夠產生同理心也在於此。作者強調,沒有情感便無法產生共鳴,那麼訊息的影響力將會大幅減弱。
特定的時刻
劇情聚焦在一個空間與時間的點上,運用放大鏡的原理,放大原本平淡無奇的日常,使聽眾能夠更清楚,簡單說就是特寫某件事、人或是物。
作者舉了一個客戶的例子,紐約一座學校,希望構思一則故事,以最近在南美州開設國際分校為出發點來發想。
一開始想出來的大致上就是「看見孩子體驗異國文化」,「感覺不可思議」,「我從沒見過這種奇觀」,之後便開始沈默⋯
但這樣的內容就像一張完整的地圖,沒有特寫在某些地方,這樣的故事無法使人印象深刻。
為了解決這問題,作者開始調整了用字,把一些特定的時刻講的更詳細,透過聚焦在目睹某件事,學生接觸新文化時發生了什麼。
一位主管想起一次在學校食堂,同學們品嚐異國美食,結果其中一位同學被辣到眼淚直流,全場哄堂大笑。
或是另一位主管提到在抵達分校的第一個早上,走進學校大門,立刻注意到大廳瀰漫著不同的氛圍,一旦特寫了「走進大門」這個動作便是聚焦了特定的時刻。
故事要吸引人,就不該有模糊,複雜由攏統的訊息,而是需要時間與空間的特定片刻。
具體的細節
最後所謂共同創造過程,就落在這個環節裏,運用貼近聽眾生活的方式,創造一個世界,把目標客群吸引到這裡,並讓他們認為這個地方與他們的周圍很相似,細節越多越好。
在故事裏使用具體的細節是為了表面敘事者了解聆聽者,細節運用越多,聽眾便更能夠感受。
湯姆·布瑞爾是一個行銷奇才,1971年他創立了最早一間只聘請黑人員工的廣告公司,並透過一句口號改變美國人對廣告界的想法:黑人並不是膚色較淺的白人。
那個年代,同一隻廣告會拍兩個版本,一個針對白人族群,一個則是黑人族群,但劇本上並沒有各自獨立,只不過白人版請白人演,黑人版請黑人演,而不會考量到文化上的差異。
當時的萬寶路黑人版,就是請一位黑人明星穿上牛仔套裝,上馬奔馳⋯光用想的就令人感到頭皮發麻。
於是布瑞爾幫助萬寶龍重寫劇本,讓非裔美國人感覺熟悉、親切,萬寶路不再是牛仔的附屬品,而是化身市中心一位運動衫黑人男子手上的配件。
這隻廣告大獲成功,然而布瑞爾的作法就是完美呈現運用具體細節的重要性,透過目標客群熟悉的場景與情境來引發共鳴。
尋找自己的故事
阻止你說故事的最大障礙,不是拖延、害怕分享,也不是怯場,而是你一開始就認定自己沒有故事可說
如同金卓拉所說的,我們不是沒有故事,只是不知道或忘記它們藏在哪裏了,作者在這歸納了一些規則,能夠幫助喚起那些幾乎遺忘的記憶。
聚焦人事物等名詞
舉例來說講到拉麵好了,便使我想起在日本那碗,湯頭濃到令我頭暈的無敵家。或是年輕的時候在台北東區吃了一碗三百多塊錢的肋排拉麵。
而作者則是描述她與爺爺聊天的情況,她問爺爺二次大戰時駐守在哪裡?爺爺回答珀斯市,於是金卓拉接著問,跟我說說澳洲的珀斯市吧,於是接下來將近一個半小時,爺爺鉅細靡離的描述當時的場景和細節。
我們的故事是依附在生活中的名詞。所有問對一個好的問題是找到故事的關鍵。現在大家可以試試列出各種不同的名詞,體驗一下讓回憶自己找上門。
回想人生中許多的第一次
在故事架構的章節裡有提到,開始找尋自己的故事,第一步可以從爆炸性發展著手,所謂的爆炸性,不是說特別震撼什麼的,而是與平常不同的感受、體驗,或感想。
然而人生許許多多的第一次,就是這樣的存在。剛進新兵訓練中心的時候、第一份工作、第一次吃到豬排飯等等,講的這裡,自己腦中都有著許多畫面。
結語
故事是非常強大的,一個與我們一起共鳴的情境,能夠喚起許多的情感,並且共同創造,好的故事會隨著聽眾延伸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透過故事來達到傳達訊息給潛在消費者,並與他們溝通,進而解決他們的難題,當客戶能夠輕鬆的了解到我們可以提供什麼樣的幫助,將會使消費者更心甘情願買單。
故事不但可以行銷,也能夠激勵人心,甚至可以對某件事情有所體悟,單看我們如何運用故事,把需要傳達的訊息融入故事裡。
然而在掌握這麼多要點之後,最重要的就是付出行動,把所學的技巧ㄧㄧ呈現出來,準備好了嗎?我衷心期待你能夠說出屬於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