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想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記得自己曾問過某位智者 甚麼叫做修的好
他反問我 你覺得呢
我大言不慚的說 能察覺到自己的起心動念就是
隨著時間的流逝與經歷 這個信念似乎需要稍加修正
常常我們腦中想的和說的常常是不一樣的
明明我想和對方好好的溝通說話 但常常會因為當時的情境 語言 甚或肢體動作
然後不知不覺中 我的那根毛 那個習性就被挑起 然後對話就呈現走鐘的樣貌
又或者是腦中想的 表達出來的都很一致 但是實務操作時 哇 怎麼完全不一樣
也許在操作中我根本沒發現自己是用了一個不適當的方式進行
也或者是 我隱約覺得不對 卻沒有勇氣改變 還告訴自己要有毅力的往前行
種種的因素 造成了自己身心上的衝突
今年年初的一些經歷 讓我真的有機會如實的演練一番
最難的關係功課 我好好的將所學運用了出來
也讓我有個很大的領悟 要修得好的最大前提是
好好的 了解自己 探索自己 認識自己
現在的修行兩字對我而言 不是高大上
修行是 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 修正自己的言行
將自己的所思所想 所說 如實一致的表達出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6會員
    3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my Amy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是三個月前參加深度寫作時的第一篇文字 在規定的五分鐘寫下 當下的自己腦中完全一片空白 老師只給了[今天我是]就自由書寫 很有意思 其實文字的背後寫出了自己沒自己沒意識到的那部分 過了一段時間打開筆記本 很訝異 文字和自己的相似與貼近度是如此高 而隱藏在文字背後的 是不是也代表自己對生命的態度 而
    我也曾問過這樣的話, 如果....會不會..... 都忘了當初為什麼做這個選擇 但我清楚自己的個性 在當時的種種客觀與主觀因素考量下 如果不冒險 我永遠不可能踏入婚姻 對於婚姻 我從來沒有太多浪漫的想像 或許是自己父母婚姻的狀況 我只想要一個安穩的家 不再有吵吵鬧鬧 進入了婚姻 也才知道自己的抗壓性
    不受不是完全無感或不承認 而是該認的要接受 不是的不用承接 帶著清晰的覺知去看清消化接受 情緒走完即可 不用停留在當時的言語情境 也不用一再的停留在不舒服的地方 一步步 很多感受類的情緒就走完了 近日實行後 很有感
    當你開始檢視過往時 所有的理論方法研究 只是一項工具 為了讓你看到生命軌跡在當初形成時可能性的因素 但不是絕對的 不一定要對號入座 但要保持開放性的態度去面對過往的種種可能性 檢視但不下評斷 然後繼續前行 看到了 找到了 過往的不足 發現心中隱藏不知的黑暗面 自然就有開始的機會 因為你給了自己至
    這真是個大哉問 自己一直是變動的 隨著時間經歷 形成的不同的我 想了很久 也許要找的其實是那個 帶著清明覺知 觀看著一切的那個 而那個是甚麼 誠如佛經說的 眾生皆有的 清淨無染的自性 而走在 反璞歸真的這條路上時 或許就是認識自己的進行式吧
    人到底會不會改變 有人說 45歲後就是垃圾時間 要改變很難 真的嗎 當然我相信有的人是這樣的 但我始終覺得 不是的 人到了一個年紀 身體機能確實開始走下坡 可也正因為如此 心中開始騷動 都到了這個時間點 好像該做些甚麼 另一個聲音卻是 都這樣了 還能做甚麼嗎 常常內心的掙扎就是如此
    這是三個月前參加深度寫作時的第一篇文字 在規定的五分鐘寫下 當下的自己腦中完全一片空白 老師只給了[今天我是]就自由書寫 很有意思 其實文字的背後寫出了自己沒自己沒意識到的那部分 過了一段時間打開筆記本 很訝異 文字和自己的相似與貼近度是如此高 而隱藏在文字背後的 是不是也代表自己對生命的態度 而
    我也曾問過這樣的話, 如果....會不會..... 都忘了當初為什麼做這個選擇 但我清楚自己的個性 在當時的種種客觀與主觀因素考量下 如果不冒險 我永遠不可能踏入婚姻 對於婚姻 我從來沒有太多浪漫的想像 或許是自己父母婚姻的狀況 我只想要一個安穩的家 不再有吵吵鬧鬧 進入了婚姻 也才知道自己的抗壓性
    不受不是完全無感或不承認 而是該認的要接受 不是的不用承接 帶著清晰的覺知去看清消化接受 情緒走完即可 不用停留在當時的言語情境 也不用一再的停留在不舒服的地方 一步步 很多感受類的情緒就走完了 近日實行後 很有感
    當你開始檢視過往時 所有的理論方法研究 只是一項工具 為了讓你看到生命軌跡在當初形成時可能性的因素 但不是絕對的 不一定要對號入座 但要保持開放性的態度去面對過往的種種可能性 檢視但不下評斷 然後繼續前行 看到了 找到了 過往的不足 發現心中隱藏不知的黑暗面 自然就有開始的機會 因為你給了自己至
    這真是個大哉問 自己一直是變動的 隨著時間經歷 形成的不同的我 想了很久 也許要找的其實是那個 帶著清明覺知 觀看著一切的那個 而那個是甚麼 誠如佛經說的 眾生皆有的 清淨無染的自性 而走在 反璞歸真的這條路上時 或許就是認識自己的進行式吧
    人到底會不會改變 有人說 45歲後就是垃圾時間 要改變很難 真的嗎 當然我相信有的人是這樣的 但我始終覺得 不是的 人到了一個年紀 身體機能確實開始走下坡 可也正因為如此 心中開始騷動 都到了這個時間點 好像該做些甚麼 另一個聲音卻是 都這樣了 還能做甚麼嗎 常常內心的掙扎就是如此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作家 Morgan Housel 在《華爾街日報》中提出一個觀點:我們是用理解知識的方式在思考、學習金錢觀,而不是用理解心智與行為模式的方式學習理財。這段話讓我意識到,我們的財務決策並非總是理性的,情緒因素也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掌握金錢心理學,能夠幫助我們改善用錢習慣,使財務決策更為理性和長遠。
    Thumbnail
    “萬有”皆有其來與去 “任何”自有其生命的開端與結束 來不欣去不悲 無牽無絆何需解 ~~~ 花開了! 不一定結果 蜜蜂眼前飛過時 我如是隨想 花心苦盼
    Thumbnail
    曾經看過這麼幾句話 〔如果每一秒都快樂 那麼快樂就失去意義了 水的清澈不是因為不含雜質 而是懂得沉澱 心的通透不是因為沒有雜念 而是明白取捨〕 ………………………….……………….………… 這兩段話說的真好 快樂如果垂手可得也失去意義的存在 就是因為快樂是昂貴的 所以就不讓悲傷佔滿 人生總是無限的
    適合與不適合,磨合與不磨合,都需要雙方的共識。一方熱,一方冷,看似平䚘,卻早已失衡。不斷重複出現的問題,是雙方沒有人肯改變,雙方都在期待對方成為那個符合自己理想的模樣。在不斷沒有結果的討論,雙方沒有人願意退讓的時候,一方成為了那個想逃離的人。而另一個人還是持續努力著,希望能夠有一個合人意的平衡。
    老了,看的書愈來愈少,字也愈看愈慢,這本都快看成五十年了。 寫的只是自已的想法,跟歷史的觀點什麼的不太相干 記得我剛翻書的時後,翻出來一整個壓抑感,跟寫書人的文筆無關,是那個年代給人的一種煩躁,一種凡事都規定好和格式好的不自由。
    Thumbnail
    專心開車,但偶而發散一下思維,有助於打發上班途中枯燥的時間。
    有沒有見過一種人 多人時,對你和善溫柔 背後,當起上帝,大肆批評 這樣子的人,不少,我見過,在我周圍
    Thumbnail
    不知不覺 過了一個年頭多沒更新了 還是持續有在寫作的 只不過是以手寫為主 這一年多來發生了許多變化 也在變化中不停地調整自己 我想 最大的改變莫過於 看待當下的方式 以及對它的掌握度 也更加意識到 只有當下 是真實存在的 還有試著 只用感受 感受一切事物 拋開大腦的慣性框架 隨想各種角度之可能性
    Thumbnail
    在台灣,很少會聽到對非營利組織定位的討論。尤其是有海外活動的組織。 將台灣募款運用於海外時,帶著完成組織本身計劃為目的或金援當地非營利組織成長是二種不同的思考。而許多的台灣非營利組織撰擇慈善的硬軟體供應,不去碰觸拖泥帶水的問題。 在天平上CSI-TAIWAN是較靠近前者的。也因為有自己想完成的東西與
    Thumbnail
    黑與白 藍與綠 基督徒與穆斯林 扮演著這世上永遠對立的二個角色 是世仇? 從什麼時候? 又為了什麼? 因為自卑?自大? 還是因為他們不聽話?不遵從? 還是因為他們不一樣? 讓你/我忌妒了?
    Thumbnail
    作家 Morgan Housel 在《華爾街日報》中提出一個觀點:我們是用理解知識的方式在思考、學習金錢觀,而不是用理解心智與行為模式的方式學習理財。這段話讓我意識到,我們的財務決策並非總是理性的,情緒因素也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掌握金錢心理學,能夠幫助我們改善用錢習慣,使財務決策更為理性和長遠。
    Thumbnail
    “萬有”皆有其來與去 “任何”自有其生命的開端與結束 來不欣去不悲 無牽無絆何需解 ~~~ 花開了! 不一定結果 蜜蜂眼前飛過時 我如是隨想 花心苦盼
    Thumbnail
    曾經看過這麼幾句話 〔如果每一秒都快樂 那麼快樂就失去意義了 水的清澈不是因為不含雜質 而是懂得沉澱 心的通透不是因為沒有雜念 而是明白取捨〕 ………………………….……………….………… 這兩段話說的真好 快樂如果垂手可得也失去意義的存在 就是因為快樂是昂貴的 所以就不讓悲傷佔滿 人生總是無限的
    適合與不適合,磨合與不磨合,都需要雙方的共識。一方熱,一方冷,看似平䚘,卻早已失衡。不斷重複出現的問題,是雙方沒有人肯改變,雙方都在期待對方成為那個符合自己理想的模樣。在不斷沒有結果的討論,雙方沒有人願意退讓的時候,一方成為了那個想逃離的人。而另一個人還是持續努力著,希望能夠有一個合人意的平衡。
    老了,看的書愈來愈少,字也愈看愈慢,這本都快看成五十年了。 寫的只是自已的想法,跟歷史的觀點什麼的不太相干 記得我剛翻書的時後,翻出來一整個壓抑感,跟寫書人的文筆無關,是那個年代給人的一種煩躁,一種凡事都規定好和格式好的不自由。
    Thumbnail
    專心開車,但偶而發散一下思維,有助於打發上班途中枯燥的時間。
    有沒有見過一種人 多人時,對你和善溫柔 背後,當起上帝,大肆批評 這樣子的人,不少,我見過,在我周圍
    Thumbnail
    不知不覺 過了一個年頭多沒更新了 還是持續有在寫作的 只不過是以手寫為主 這一年多來發生了許多變化 也在變化中不停地調整自己 我想 最大的改變莫過於 看待當下的方式 以及對它的掌握度 也更加意識到 只有當下 是真實存在的 還有試著 只用感受 感受一切事物 拋開大腦的慣性框架 隨想各種角度之可能性
    Thumbnail
    在台灣,很少會聽到對非營利組織定位的討論。尤其是有海外活動的組織。 將台灣募款運用於海外時,帶著完成組織本身計劃為目的或金援當地非營利組織成長是二種不同的思考。而許多的台灣非營利組織撰擇慈善的硬軟體供應,不去碰觸拖泥帶水的問題。 在天平上CSI-TAIWAN是較靠近前者的。也因為有自己想完成的東西與
    Thumbnail
    黑與白 藍與綠 基督徒與穆斯林 扮演著這世上永遠對立的二個角色 是世仇? 從什麼時候? 又為了什麼? 因為自卑?自大? 還是因為他們不聽話?不遵從? 還是因為他們不一樣? 讓你/我忌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