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到爸爸送妳上學,妳要早起自己做早餐﹗」,
「還有,媽媽很容易被聲音吵醒,早上起床盡量小聲一點好嗎?」
孩子回應:「我知道啦﹗」
過去,孩子一向都能夠自我負責的早起。我起床,經常是父女倆早已經出門去了。
但是今晨,突然有個急促的腳步聲「咚咚咚……」,一連串的闖入我耳裡。這種不尋常的聲響,徹底摧毀我的睡眠。瞬間尚未全然清醒,但感知神經即刻被驅動:
「幾點了?」
「孩子睡過頭了﹗」
「怎會這樣﹗」
「唉﹗免睏了﹗」
「孩子需要我協助嗎?」
於是,複雜的心撐起疲憊的身體,去探究實況。
開啟房門,確切是個緊張局面,唯見孩子在屋內急速穿梭,擾動清晨劃破寂靜。更牽動我的心,這種滋味特別混雜。
這是,秒關鬧鈴同步又秒睡的孩子,正實地操演甚麼叫做“緊張”。
幾秒鐘的時間裡,細讀孩子匆忙的身影,雖然揪心卻也欣慰充滿:
「這孩子使出全力,正在力挽狂瀾」
「孩子,她不想上學遲到」、
「此刻,她正處於慌張、焦急之中」、
「她想尋求協助但沒說出口」。
在靜默的空氣中,我停頓了幾秒鐘後~~我開口了,但已不像那些年指責模式:
「鬧鐘響怎不起床﹗」
「怎麼每次都這樣﹗」
「我們不是說好的嗎?」
「妳這樣子,怎麼相信妳?」
「妳這樣吵到媽媽了…。」
與女兒間的互動,這些語言不知何時悄然退場。
我只說:「早餐媽媽處理」。這時候爸爸也適時加入準備早餐的行列。於是我抽身,協助準備上學必備的水壺及餐具。
孩子見到爸爸、媽媽都來幫忙,慌張感下降,不再那麼焦急的整肅自己的儀容。她猶如獲得「解救」般的放鬆,臉上以「抱歉又似尷尬」的笑容,代為傳遞她沒說出口的:「對不起」、「謝謝您」。對我而言,此番景色堪稱人間極品,如此美好又甜蜜。
最後,在匆忙中,孩子在臨界點的時間出門上學。
孩子出門後,家裡的空氣,留存下來的是和諧和寧靜。我靜靜杵在其中,心中蕩漾著相互流動的愛與感謝。
孩子睡過頭這件事,讓家裡總動員,朋友深感太誇張。但與孩子共同經歷了「愛」,真實體現了「善解」,我是這麼看的。在我的認知裡,這才是所謂的「教育」。以真實行動教孩子「了解愛」,真真切切的「被愛觸及」。教孩子明白真正的「善解」,讓孩子在犯錯當中,仍然能夠擁有「愛」。
對於孩子的錯誤,我並非認同。只是,當下安住孩子慌亂的心,比起檢討孩子的過錯,更為重要。朋友對我說:「這會讓孩子產生依賴」、「妳這樣太寵孩子了」。其實,從孩子當時的表情、動作,無不都是回饋。回饋於我的是「媽媽,對不起」、「爸爸,謝謝您」。藏在她的表情之下多麼真實,多麼可愛。因此,我能篤定的說,沒有所謂的依賴,也無關乎所謂的寵溺。這好比是一場全家總動員的清晨彩繪,彩繪出屬於家美好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