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譯團】黃震南:他們最好的,也最糟的出道舞臺:《文藝臺灣》第六卷第三號(上)

更新於 2024/11/14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一個人的危機,有時是另一個人的轉機。(藏品/趙天儀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除了葉石濤,他也是西川滿的愛徒】

西川滿主動挑起「糞寫實主義」論爭,卻被文壇罵得七葷八素。一個人的危機,有時是另一個人的轉機。陳火泉的中篇小說〈道〉,卻因此得到發表、大力推廣的機會。
原本西川滿想好好栽培葉石濤、陳火泉,但沒想到二戰的結束卻改變了這一切。
編按:
陳火泉有哪些面向呢?課文裡的陳火泉,是以勵志作家的形象出現。在臺灣文學史的他,其小說〈道〉表達的意識形態是否親/反日,也是學者討論的焦點。
除了這些呢?就讓這篇文章從大膽假設的角度,來看看西川滿與陳火泉之間的交流。

今天是這半年以來西川滿最快樂的一天。在這之前,他光有火藥,卻沒有子彈;沒有子彈可打,只好亂抓石塊泥土投向敵營,甚至連糞便都扔過去了——敵營似乎裝作不在乎,還說糞便剛好可以當肥料。
到頭來沾上臭味的,似乎只有西川滿那雙引以為傲,能做出精美裝幀的靈巧雙手。
如今,剛從印刷廠拿回來的《文藝臺灣》就在面前,他眼裡充滿了信心:子彈,不,足以震撼文壇的砲彈,終於到手了。
這件事要從1943年2月說起。
西川滿和濱田隼雄得到皇民奉公會第一屆「臺灣文化賞」的臺灣文學賞,那真是榮耀的一日。不知道那一天,濱田是不是曾向西川滿提起,有一個臺灣人作家,寫了一篇短短的小說,還不成氣候,但濱田鼓勵他擴充重寫。
喔對,那天一同得獎的還有張文環。憑西川滿和濱田的思想,要得「皇民奉公會」的獎當然沒問題;但挑《臺灣文學》的領袖張文環跟他們倆日本人並列,看看他的表情有多尷尬。《臺灣文學》那幫人,擺明不想加入皇民化的行列,跟著一起激昂國民士氣、為國家的遠大理想邁進;今天皇民奉公會偏給你這個獎,你不領就是給官方難看,領了嘛你就是被皇民團體摸頭。
得到了榮譽,羞辱了敵人,只可惜西川滿沒有開心太久。隔月,工藤好美發表了一篇評論〈臺灣文化賞與臺灣文學〉,文章力捧了張文環,卻「勸勉」了西川滿未來應該努力的方向。西川滿氣得跳腳,這個本來以為是羞辱張文環的機會,在工藤好美的評論中,張卻被譽為「臺灣最徹底的現實主義作家」——等一下,在臺北帝國大學執教的工藤好美,也是「臺灣文化賞」評審委員之一,該不會打一開始就是工藤好美佈的局吧?工藤好美先把張文環拉進臺灣文化賞,再藉著寫文章評論臺灣文化賞,大大地捧他一番?
西川滿隱隱感到不安:聽說張文環和呂赫若、吳濁流、立石鐵臣等,在舊曆每月十五日,都與工藤好美聚會討論文學。又據聞工藤好美是《民俗臺灣》雜誌幕後的推手——其實邀集作家調查書寫臺灣民俗,這可是西川滿先發想的,西川滿編輯的《臺灣風土記》就是這樣的刊物,比《民俗臺灣》還早了一年。
結果工藤好美鼓吹池田敏雄、金關丈夫等人創刊《民俗臺灣》,又拉攏《臺灣文學》雜誌的作家。素來跟自己合作無間的插畫家立石鐵臣,娶了工藤好美的妹妹,也一直接《民俗臺灣》的活兒來做……
西川滿感覺到,「民俗」這一塊餅,被搶走了;「文學」的號召聲量,也隱隱受到挑戰。以前合作的人脈,也漸漸自立山頭或被拉攏……
是時候正式宣戰了。
濱田隼雄鼓勵投稿的那個臺灣人,叫作陳火泉,他將原本的文章改寫擴充,成為〈道〉這部小說。(藏品/趙天儀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於是,濱田隼雄、西川滿連番上陣,為文反擊〈臺灣文化賞與臺灣文學〉的論點,最後西川滿批評臺灣作家抱持的是「糞寫實主義」,聲明這樣的手法,完全無法引起日本人的共鳴,絲毫沒有承接到日本的傳統。
這下子就像一滴水跳進熱油鍋裡,整個文壇都炸開了,不分臺日籍作家都跳出來反擊或揶揄西川滿,西川滿儼然成為眾矢之的,站在他這邊的,除了老戰友濱田隼雄,幸虧還有一顆新星——今年甫從臺南州立第二中學畢業,將滿十八歲的助理編輯葉石濤。
新人就是要磨練一下,除了校對西川滿編輯的《文藝臺灣》,去立石鐵臣家催稿挨罵,西川滿還把批評敵對陣營的文章,冠上葉石濤之名發表,害葉石濤差點被張文環、呂赫若這些彬彬文士飽以老拳。
總之,葉石濤3月畢業,因投稿《臺灣文學》被退稿,在4月憤而投往《文藝臺灣》陣營,成為西川滿的徒弟,5月「糞寫實主義」筆戰引爆時,至少西川滿不是孤身一人。
但還不夠。當今文壇都與西川滿為敵,西川滿在砲火連天中,提出了相對於「糞寫實主義」的「皇民文化」、「皇民文學者」、「皇國文學」等說詞,終於在《文藝臺灣》6月號將稱呼定於一尊:「皇民文學」。此後,「樹立皇民文學」成為《文藝臺灣》的口號、西川滿身為文壇領袖的功績。
但是要樹立皇民文學典範、讓「糞寫實主義」那群人心服口服,還差關鍵的一步:《文藝臺灣》還拿不出一部像樣的皇民文學代表作!
幸好,這時候來了一陣及時雨——濱田隼雄鼓勵投稿的那個臺灣人,叫作陳火泉,他將原本的文章改寫擴充,成為〈道〉這部小說。
雖然這篇小說有部分文法錯誤,有些地方寫得稍微過激一點,但稍加修改之後,一定可以樹立起皇民文學的典範!
《文藝臺灣》第六卷第三號,同時也刊載了葉石濤的小說〈春怨〉。(藏品/趙天儀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於是,《文藝臺灣》第六卷第三號(1943年7月),用55頁刊載了超過六萬字的〈道〉;同時也刊載了葉石濤的小說〈春怨〉,葉石濤還特別附註「獻給恩師」,這個恩師是誰,不言而喻。
就是這一期的《文藝臺灣》,改變了葉石濤和陳火泉的一生,可惜當時他們兩人都不知道,未來的發展跟他們想像的不一樣。
〈道〉一發表,便有名人加持,西川滿和濱田隼雄為文推薦,西川滿更宣稱讀者來信從日本內地和臺灣寄出,在桌上堆積如山。該年12月,〈道〉由西川滿父親西川純設立的「臺灣出版文化株式會社」出版單行本,甚至一度傳言差點獲得日本最高文學獎「芥川獎」(後來考證應該只是誤會)。而陳火泉本人,也成為文壇重要人物,出入文壇座談會,可謂一出道就登頂。
而葉石濤,雖然在這之前只發表了〈林君的來信〉和〈春怨〉,但西川滿將各種編輯雜務交給他跑腿,還每個月請他吃昂貴西餐,鍛鍊他的品味;西川滿要致力調教葉石濤,這是文壇人人都看得出來的。
陳和葉兩人,在西川滿力捧和悉心培養下,即將成為領導臺灣文壇的兩顆明星。
——如果日本沒有戰敗的話。

★作家小傳

陳火泉(1908-1999),筆名有高山凡石(一云改名)、青楠居士、高山青楠、青楠山人、耿沛等,出生於彰化縣鹿港。1920年入鹿港第二公學校。1925年入臺北工業學校應用化學科。畢業後任職於臺灣製腦株式會社技術員,1934年調職到總督府專賣局擔任技手、腦務主任。1943年加入《文藝臺灣》成為同仁。於五○年代中葉開始以漢文(中文)進行創作,並曾參與鍾肇政、鍾理和、李榮春、施翠峰等人的《文友通訊》。

★團員簡介

黃震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文系碩士,藏書人、說書人、拿著藏書說書之人。著有《取書包上學校:臺灣傳統啟蒙教材》、《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藏書之家:我與我爸,有時還有我媽》等。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他的音樂依然健步如飛】 陸森寶是日治時期臺東第一批接受現代教育的原住民知識份子,他長年透過音樂的創作、教學,培育人才,也以歌曲紀錄生活場景,聯繫族人情感,也留下時代的變遷痕跡;也因為他的天主教信仰,創作了許多與宗教儀典行事相關的歌曲,在神聖與日常、紀錄與傳唱之間,帶出了豐富的故事。
    【記一段林獻堂與梁啟超的情誼】若論及林獻堂所領導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往往會提起梁啟超。提起梁啟超所分享的愛爾蘭抗英經驗、提起梁啟超對林獻堂、林幼春的讀書建議,以及提起1911年3月梁啟超與女兒梁思順(令嫻)、朋友湯覺頓同行的臺灣之旅。
    【鄉民傳說是「民間文學」?】 就跟PTT鄉民的Marvel版一樣,臺灣民間傳說也充斥神奇的情節,例如「鴨母王」朱一貴能讓鴨子乖乖聽話排隊。我們知道不該用寫實眼光看待,而是欣賞祖先用豐富想像力創造的「民間文學」。
    【白色年代,一段需要補白的人生】林曙光不知道的是,他寫下這篇悼念文時史習枚已經去世七年了,在1949年4月6日被抓走後,幾乎沒有人知道史習枚去了哪裡。
    【如果在臺灣,一個信奉自由主義的中國人】1994年,剛出版《打狗歲時記稿》的高雄文史工作者林曙光,接到他在《台灣新生報》副刊工作時期主編史習枚的逝世消息,感念之餘,他洋洋灑灑寫了36張稿紙的篇幅,來悼念這位他心中「首倡建設臺灣文學的先驅者」。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個藏品】 《詩人張冬芳逃亡日記》是張冬芳在1950年白色恐怖期間所留下的日記。 張冬芳在日治時期後期(1937-1945)登上詩壇,是日治時期重要的文學雜誌《台灣文學》成員之一,卻在1950年後不再提筆。他唯一留下的這本日記,是我們記憶起這位豐原少年的開始。
    【他的音樂依然健步如飛】 陸森寶是日治時期臺東第一批接受現代教育的原住民知識份子,他長年透過音樂的創作、教學,培育人才,也以歌曲紀錄生活場景,聯繫族人情感,也留下時代的變遷痕跡;也因為他的天主教信仰,創作了許多與宗教儀典行事相關的歌曲,在神聖與日常、紀錄與傳唱之間,帶出了豐富的故事。
    【記一段林獻堂與梁啟超的情誼】若論及林獻堂所領導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往往會提起梁啟超。提起梁啟超所分享的愛爾蘭抗英經驗、提起梁啟超對林獻堂、林幼春的讀書建議,以及提起1911年3月梁啟超與女兒梁思順(令嫻)、朋友湯覺頓同行的臺灣之旅。
    【鄉民傳說是「民間文學」?】 就跟PTT鄉民的Marvel版一樣,臺灣民間傳說也充斥神奇的情節,例如「鴨母王」朱一貴能讓鴨子乖乖聽話排隊。我們知道不該用寫實眼光看待,而是欣賞祖先用豐富想像力創造的「民間文學」。
    【白色年代,一段需要補白的人生】林曙光不知道的是,他寫下這篇悼念文時史習枚已經去世七年了,在1949年4月6日被抓走後,幾乎沒有人知道史習枚去了哪裡。
    【如果在臺灣,一個信奉自由主義的中國人】1994年,剛出版《打狗歲時記稿》的高雄文史工作者林曙光,接到他在《台灣新生報》副刊工作時期主編史習枚的逝世消息,感念之餘,他洋洋灑灑寫了36張稿紙的篇幅,來悼念這位他心中「首倡建設臺灣文學的先驅者」。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個藏品】 《詩人張冬芳逃亡日記》是張冬芳在1950年白色恐怖期間所留下的日記。 張冬芳在日治時期後期(1937-1945)登上詩壇,是日治時期重要的文學雜誌《台灣文學》成員之一,卻在1950年後不再提筆。他唯一留下的這本日記,是我們記憶起這位豐原少年的開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雖然我跟楓雨早就相識,但他成為千魚招牌作家不是因為我,相反地,他比我還早進千魚,是我們千魚第一位簽進的作家。這就要說回他這個人本身。認識他的人都知道,楓雨是一個......
    Thumbnail
    第六十回: 「妙手東方朔」陶潤起身說話,認為清水灘烈焰寨容不下許多俠客⋯⋯
    Thumbnail
    圈內人會暱稱林瑞明、呂興昌、陳萬益三位老師為台文福祿壽三仙、台文老公仔標,從他們並稱的外號大概就可以知道三位對台灣文學研究和建置台灣文學的付出實在令人敬佩。
    Thumbnail
    提到台灣文學研究史,自然得提到葉石濤及其《台灣文學史綱》。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開端,其中張良澤便是代表人物。
    Thumbnail
    台灣的50年代文學,是懷鄉、反共與戰鬥文學興盛期,也是由政府主導文學走向的特殊文學時代,是時自由主義的風氣固然受到壓抑,文學作品的政治價值遠勝過藝術價值,但無論如何,這畢竟是一段特殊的文學歷史,台灣新文學無可磨滅的一頁。 當年,司徒衛(1921-2003)《書評集》和《書評續集》,正為1950年代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如果說川端康成是上個世紀日本文壇當中最重量級的存在,應該沒有多少人會反對這樣的說法。上個世紀日本的文學家當中,在之於日本人為外國的台灣,也許大多數的人沒聽過永井荷風、不知道谷崎潤一郎、不認識夏目漱石、該不會連太宰治都不知道?但是應該還是能有很多人聽過川端康成的名字吧,畢竟他可是第一個拿到諾貝爾文學獎
    Thumbnail
    臺靜農教授(1902-1990)是安徽霍邱縣葉家集鎮人。當代知名作家、文學評論家及文 史學界重要學者。原名臺傳嚴、字伯簡,在民國20年代改名為靜農,晚號靜齋,筆名 青曲、孔嘉、釋耒等。 臺靜農早年加入「未名社」,大約在1925年春初結識當代著名作家魯迅,兩人往來密切,友誼深厚。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雖然我跟楓雨早就相識,但他成為千魚招牌作家不是因為我,相反地,他比我還早進千魚,是我們千魚第一位簽進的作家。這就要說回他這個人本身。認識他的人都知道,楓雨是一個......
    Thumbnail
    第六十回: 「妙手東方朔」陶潤起身說話,認為清水灘烈焰寨容不下許多俠客⋯⋯
    Thumbnail
    圈內人會暱稱林瑞明、呂興昌、陳萬益三位老師為台文福祿壽三仙、台文老公仔標,從他們並稱的外號大概就可以知道三位對台灣文學研究和建置台灣文學的付出實在令人敬佩。
    Thumbnail
    提到台灣文學研究史,自然得提到葉石濤及其《台灣文學史綱》。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開端,其中張良澤便是代表人物。
    Thumbnail
    台灣的50年代文學,是懷鄉、反共與戰鬥文學興盛期,也是由政府主導文學走向的特殊文學時代,是時自由主義的風氣固然受到壓抑,文學作品的政治價值遠勝過藝術價值,但無論如何,這畢竟是一段特殊的文學歷史,台灣新文學無可磨滅的一頁。 當年,司徒衛(1921-2003)《書評集》和《書評續集》,正為1950年代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如果說川端康成是上個世紀日本文壇當中最重量級的存在,應該沒有多少人會反對這樣的說法。上個世紀日本的文學家當中,在之於日本人為外國的台灣,也許大多數的人沒聽過永井荷風、不知道谷崎潤一郎、不認識夏目漱石、該不會連太宰治都不知道?但是應該還是能有很多人聽過川端康成的名字吧,畢竟他可是第一個拿到諾貝爾文學獎
    Thumbnail
    臺靜農教授(1902-1990)是安徽霍邱縣葉家集鎮人。當代知名作家、文學評論家及文 史學界重要學者。原名臺傳嚴、字伯簡,在民國20年代改名為靜農,晚號靜齋,筆名 青曲、孔嘉、釋耒等。 臺靜農早年加入「未名社」,大約在1925年春初結識當代著名作家魯迅,兩人往來密切,友誼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