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的貓|《骨肉的總和》:因為孤獨,所以我們相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關於:兩個孤獨靈魂的相遇。
電影《骨肉的總和》是來自《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的導演盧卡格達戈尼諾的2022年新作,改編自美國小說家的同名作品。描述著由泰勒羅素飾演的梅倫,因為了尋找親生母親而到處飄泊。在遇見了同為食人族的李(提摩西夏勒梅),兩人展開的一段公路旅程。
當我們必須以吞噬人類維生,注定漂浪、注定被社會噤聲,我們將會永遠自我隔離嗎?《骨肉的總和》故事以強烈、血腥的包裝來吸引觀眾:一種建立在食人族的嗜血和骨與肉之上的愛情,以及那些必須被直視的渴望和混亂的掙扎;這樣看似非典型的親密關係,反而備受矚目。當角色在劇情中漫遊、時不時生吞人類、描述食人快感時,他們在螢幕之外的立場卻被反過來,無數觀眾啃噬、消化,甚至會欲罷不能的舔拭著他們的皮肉及遭遇;因此當電影裡梅倫和李的臉總是陷在有無鮮血浸滿的輪迴下時,我們何以確定自己的臉上沒有被濺上一抹豔紅?
畢竟我們何嘗不是在吸食著他們的靈魂;畢竟電影之外、我們即是踏著自身血肉,看著他們不斷行以維繫生命為名的旅行,去直視自己的欲望、去尋覓一段段自身孤獨靈魂外的失去之物。
血與肉建立起的公路愛情電影
儘管電影以「人肉」為故事主幹,我們看到了食人族在所到之處總是一片狼籍、無數的「普通人」會被當成即食品對待。雖然看似血腥且重口味,但故事內容實際上聚焦在一段無以名狀的愛情、一段旅程,以及一段生命經歷。梅倫和李,像世界上每一種愛情關係一樣:茫茫人海中,他們相遇。日復一日,他們彼此談天,也談地;他們談及自己的過往,談未來。身為「食人族」,他們有很多相同的、身而為人必須面對的煩惱,在遇見對方之前,他們在偌大的世界裡獨步前行、被經歷吞沒,直到兩個人在世界彼端望見對方。
在一部公路電影中,主角往往會因為某些原因而展開一段旅行,而在這段旅程中,故事的重心會隨著經歷發展重新聚焦到個體上。這類型的電影會藉著主角的漂泊和世界的廣袤來強調人的「存在」,並當故事末了回頭觀望角色時,可以發現他們的心靈成長以及改變。《骨肉的總和》便是利用了這樣的電影種類性質,去放大和聚焦梅倫和李的靈魂,同時藉由這兩個人(以及配角蘇利)來烘托出一個個失落的靈魂。
食人族:當現代人的心靈被具象化
當電影主軸圍繞在「食人族」,他們被劃分成與我們不同的「非普通人」,我們好像就能以一種同理他人的角度來看待一切設定以及發生過的種種。他們吃人、尋求安全感、尋求愛,好像因為他們的與眾不同,所以我們能夠更好的去斷論這個「群體」的設定和未來,畢竟一切與我們無關——但有趣的是,我們總以「人類」為出發點去觀察並評斷故事裡的「食人族」時,卻會遺忘其實他們也和我們有相同的外貌和身軀,我們甚至共享了一切情緒。
很喜歡故事本身用「食人族」來當主角,因為他們注定邁向孤獨之路、注定嗜血,注定因為自身本性而需一次次直視人性醜惡與最不堪的欲望。當女主角啃下死去寡婦的手臂,儘管罪惡、儘管難堪,她卻永遠無法逃避也無法克制。故事的重點永遠不在他們如何吃下人類,抑或是他們究竟何以逃過被社會制裁的命運——因為他們甚至並非存在於我們理解中的社會體系。群體是一個圓,既團結也排外:電影中不乏會看到這樣的隱晦與冷漠,從社會群體中被迫的疏離使個體更顯孤獨。
我認為「食人族」的出現,正是整個現代社會的體現和人類心靈的具象化。
食人族們以食人維生,他們將人類生吞活剝著吞下肚,不論是吞下了什麼,都能成為供養他們生存的養分。在我們這個社群媒體濫行的世代,其實每個人何嘗不算是一個個想尋找著下一個受害者的「食人族」?我們嗅著他人的外表;咀嚼他人的生活經驗;吞嚥在他人身上所發生的意外,一切的一切都能讓我們不斷反芻,成為了滋養我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步驟,甚至當他人的遭遇不夠「美味」,我們會處於一種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狀態,馬上起身尋覓下一個可使生活發光的他人的故事。
社群便是如此運作,而我們也同樣繞著這樣的輪迴,一繞可能就是一輩子。但,明明我們不斷地和他人接觸,會有所交集,會因社交而感到人生有養分……為什麼我們始終孤獨?
李的自制和冷靜,是他為了在世界上生存所套上的薄弱的偽裝,實際上他的內心卻空洞得比任何人都外顯、蘇利的孤單像他已經遺世獨立了百年,他的關注與愛終於在梅倫身上得到了宣洩之處、梅倫則是因為倏地從安身之地被拔除,社會的群體突然決定將她甩除、生命一切都真空得太徹底,因此她的失落更加不知所措、更難接住,所以她總像尋找著什麼一般,想把自己安置好,想找到一個能夠靠岸的港灣——在這些角色裡,這些被聚焦的情緒、所有的渴望和落魄,都是建立在他們的根本之上:因為是食人族、因為本身在世界裡的格格不入。在這一點上,能夠反射出我們人類儘管生活在充斥著社交的日子裡,社群媒體無孔不入,我們卻仍感覺自己生命中的獨立、感覺世界過於龐大,意識到人的個體性是永遠無法被他人所穿透、意識到有時候自己像是被社會拋棄,感覺已經跟不上大家的腳步。群體生活永遠無法打破我們之所以「孤獨」,事實上,社會多得是一個一個失魂落魄的食人族
然《骨肉的總和》最後仍給了這個太過喧囂的孤獨社會一個光明的選項:孤獨的靈魂會相遇,愛使人自由。
我們無意間的會因為自身的存在而去尋覓「愛」,李在尋一個能填滿內心空虛的一個人,而蘇利也正是用他的方式想找到一個家。
這些角色的關係在在顯示了人與人之間,對親密感的追求,遠比我們想像的需求更大。當我們的生活被自我以及發生的一切事物所佔據,其實難以注意到內心裡那份似乎被填滿的親密需求。電影裡,梅倫和李藉著一段公路旅行,使得兩個孤獨的靈魂愈發靠近,最後合而為一。世界之大,且在我們的認知裡,一切的一切都因為網路而不再存在邊界,正因這樣的廣袤,我們的渺小才顯得突兀;也因這樣的廣袤,我們得以看到另一個也同樣渺小、等待被愛的靈魂。
孤獨使人相遇,然後我們會踏出自身的內心,開始兜著圈探索他人的孤獨;我們會碰觸、會擁抱,會嘗試補滿對方那份空洞與被愛,最後,愛會使我們脫離一切,包括累積了太久的孤獨,終將自由。
avatar-img
10會員
1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文字裡有一片海 的其他內容
生而為人永遠不用感到抱歉。你可以憤怒、可以失望,可以在受挫的時候大吼大哭;可以的話,請你用盡全力去實現夢想、去想像、去看見生命所有的可能性。你會有很多挫折,很多困惑的時刻,更多的是失眠的夜晚,當一個地球人很難,但永遠不要為了自己的人生感到抱歉。
經時間淬煉後成經典,不只是美食的美食電影。
生而為人永遠不用感到抱歉。你可以憤怒、可以失望,可以在受挫的時候大吼大哭;可以的話,請你用盡全力去實現夢想、去想像、去看見生命所有的可能性。你會有很多挫折,很多困惑的時刻,更多的是失眠的夜晚,當一個地球人很難,但永遠不要為了自己的人生感到抱歉。
經時間淬煉後成經典,不只是美食的美食電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彼此的日子》鏡頭彷彿兩個平行時空間交錯推進,兩段故事分別展現了三名角色相處時的面貌,離不開的試洪常秀總愛將角色「送上餐桌」共食的導演印記。這次的好看之處不只在「餐桌之上」,就連「餐桌之下」的貓咪都成了故事情節發展的重要一環。最有意思的在於兩段故事中產生「交集」的時刻,舉例像是:先後用辣椒醬拌泡麵、
Thumbnail
除了「懂吃」,《迷宮飯》也回到人體,或者說生命,最最核心的本質。在吃喝之間,在人與人的關係之間,寫實多過虛幻。他們在迷宮裡共構出完整的生態系統,在外面世界作為掠食者頂端的「人類」,入迷宮就像入山林,回到最原始的姿態。每一次的挑戰都是一場哲思。
Thumbnail
這是一個充滿喪屍的世界。 不確定是否被咬到就會被變成喪屍,但是如果家人有變成過喪屍,似乎會更容易受到血緣影響而成為喪屍。 在這個隨時都會拋棄人類身分的時代裡,人們為了活下去偶爾也會選擇吃喪屍肉,來維持生命力,甚至連喪屍都會互相撕咬彼此。
電影或戲劇時常有這樣的劇情,「世界停止運作、只有主角存在,其他人都消失或靜止不動」,一開始會很快樂吧,可以盡情做自己,隨意進出任何空間,帶走自己一直想要的商品,狂飆在公路上,但快樂後的空虛感襲擊而來,也會讓人感到寂寞、鬱悶甚至氣憤。 「人與人的連結」,一直是世界上最複雜的一件事,有多少內耗跟社交從
Thumbnail
電影《當我們混在一起》是一部描述兩家單親家庭走向多包容與和諧的溫馨家庭電影。在非洲度假的過程中,父母與小孩們逐漸互相瞭解、磨合,並終於形成一個新的家庭。影片呈現了愛、犧牲、以及原始動物生態之間的對應關係,讓觀眾反思家庭和社會的溫暖與缺失。亞當山德勒精湛的演技也讓這部片成為值得推薦的好電影。
Thumbnail
愛與失去,先有愛才能失去; 但我們往往在失去了以後,才意識到愛。 孤味: 理解陪伴,也才學會品嘗孤獨的滋味!
Thumbnail
外貌可以是權力、是武器,那使主角成為人們眼中的尤物、不可多得的好運,誘使一個又一個男人,像是走入食蟲植物的消化液,為自己可憐的結局瞠目結舌,成就本片最具張力的設定:前一刻懸疑詭譎的配音頓時也吞沒無聲,他們赤身露體、張著口被悲慘的命運溺止,表情似是尚無法理解、未能接受怎麼會落入這個處境......
Thumbnail
「我寧願自己是一匹狼,看著他這個人類就張開血口過去咬死他,然後拖著他的屍體到隱蔽的地方,獨自吃了他。」 最近讓淚點極高且莫名其妙的我爆哭的兩部作品,第一是電影《斷背山》,第二是小說《狼狗》。 兩者都是禁忌之愛。一個在過去,一個在現在,甚至是未來。
Thumbnail
結合身體恐怖和青春成長,變成預料不到的異色通俗故事,卻別忘了與生態議題息息相關,一點都不庸俗,甚至希望發展成系列作品。
Thumbnail
影劇隨筆,用比較精煉的篇幅講這些影劇在我心中的感受。這次帶來的,是以因緣包裝浪漫詩意又些微哀傷的《之前的我們》、尋求自我認知的童真美麗《怪物》,還有以叔姪為核心的奮力生存日記《殺人者的購物中心》。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彼此的日子》鏡頭彷彿兩個平行時空間交錯推進,兩段故事分別展現了三名角色相處時的面貌,離不開的試洪常秀總愛將角色「送上餐桌」共食的導演印記。這次的好看之處不只在「餐桌之上」,就連「餐桌之下」的貓咪都成了故事情節發展的重要一環。最有意思的在於兩段故事中產生「交集」的時刻,舉例像是:先後用辣椒醬拌泡麵、
Thumbnail
除了「懂吃」,《迷宮飯》也回到人體,或者說生命,最最核心的本質。在吃喝之間,在人與人的關係之間,寫實多過虛幻。他們在迷宮裡共構出完整的生態系統,在外面世界作為掠食者頂端的「人類」,入迷宮就像入山林,回到最原始的姿態。每一次的挑戰都是一場哲思。
Thumbnail
這是一個充滿喪屍的世界。 不確定是否被咬到就會被變成喪屍,但是如果家人有變成過喪屍,似乎會更容易受到血緣影響而成為喪屍。 在這個隨時都會拋棄人類身分的時代裡,人們為了活下去偶爾也會選擇吃喪屍肉,來維持生命力,甚至連喪屍都會互相撕咬彼此。
電影或戲劇時常有這樣的劇情,「世界停止運作、只有主角存在,其他人都消失或靜止不動」,一開始會很快樂吧,可以盡情做自己,隨意進出任何空間,帶走自己一直想要的商品,狂飆在公路上,但快樂後的空虛感襲擊而來,也會讓人感到寂寞、鬱悶甚至氣憤。 「人與人的連結」,一直是世界上最複雜的一件事,有多少內耗跟社交從
Thumbnail
電影《當我們混在一起》是一部描述兩家單親家庭走向多包容與和諧的溫馨家庭電影。在非洲度假的過程中,父母與小孩們逐漸互相瞭解、磨合,並終於形成一個新的家庭。影片呈現了愛、犧牲、以及原始動物生態之間的對應關係,讓觀眾反思家庭和社會的溫暖與缺失。亞當山德勒精湛的演技也讓這部片成為值得推薦的好電影。
Thumbnail
愛與失去,先有愛才能失去; 但我們往往在失去了以後,才意識到愛。 孤味: 理解陪伴,也才學會品嘗孤獨的滋味!
Thumbnail
外貌可以是權力、是武器,那使主角成為人們眼中的尤物、不可多得的好運,誘使一個又一個男人,像是走入食蟲植物的消化液,為自己可憐的結局瞠目結舌,成就本片最具張力的設定:前一刻懸疑詭譎的配音頓時也吞沒無聲,他們赤身露體、張著口被悲慘的命運溺止,表情似是尚無法理解、未能接受怎麼會落入這個處境......
Thumbnail
「我寧願自己是一匹狼,看著他這個人類就張開血口過去咬死他,然後拖著他的屍體到隱蔽的地方,獨自吃了他。」 最近讓淚點極高且莫名其妙的我爆哭的兩部作品,第一是電影《斷背山》,第二是小說《狼狗》。 兩者都是禁忌之愛。一個在過去,一個在現在,甚至是未來。
Thumbnail
結合身體恐怖和青春成長,變成預料不到的異色通俗故事,卻別忘了與生態議題息息相關,一點都不庸俗,甚至希望發展成系列作品。
Thumbnail
影劇隨筆,用比較精煉的篇幅講這些影劇在我心中的感受。這次帶來的,是以因緣包裝浪漫詩意又些微哀傷的《之前的我們》、尋求自我認知的童真美麗《怪物》,還有以叔姪為核心的奮力生存日記《殺人者的購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