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會想挑戰寫論文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又到了研究所招生的季節,不知道大家現在還會想挑戰「寫論文」嗎?
身為陽明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的畢業生,這篇文章除了幫忙宣傳一下陽明交大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招生中,想順便聊一下關於「論文」這個最近最火熱的話題。
(看到這份簡章,感覺速率決定步驟應該是推薦信吧?!我以前是考進去的好像沒有推薦信這個環節,本來還想說一下考試不難,原來現在已經不需要⋯⋯)
一篇論文為什麼會前後不一致有時真是難以解釋
科技與社會研究(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或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STS)簡單來說是用社會科學的方法研究科學與科技。關於STS是什麼與不是什麼,郭文華教授的文章〈從跨領域人才與組織發展看STS研究〉值得參考。另一篇〈從零到一:由人文領域出發的 STS 跨領域學習經驗〉也透過自身在研究所的學習經驗,提到運用STS方法可以探討科技爭議。真正實踐跨領域研究。
那STS領域可以討論「論文抄襲」、「論文造假」嗎?沒問題!這篇部落格文章〈科學家的生涯結構與研究組織變遷:John Walsh讀書會場記(下)〉看得出來關於「學術不端」的問題,已經有學者在研究。
該文提到根據組織社會學的「標籤理論(labeling theory)」,什麼叫學術不端,沒有絕對標準,而是由「組織中社會控制者(social control agent)判斷」。我們的「社會控制者」是誰,很值得再進一步思考。
比如最近多位政治人物論文案,以及2016台大醫學論文造假案,社會控制者似乎並非單一機構,而是形成網絡。在查驗論文是否存有抄襲,「相似性比對軟體」扮演重要角色,也成為現在研究生的必備工具。而醫學論文案中「學界同行審論平臺」(PubPeer)作為糾舉造假的利器,然而,另一方面來說,PubPeer網站也因其匿名性質受到質疑,認為可能被當作毀謗、黨同伐異的工具。
「相似性比對軟體」的演算法為何,使用哪裡出產的軟體,資料庫有多大,在各類論文抄襲爭議中值得思考。而比對結果「多少百分比算抄襲」,「不當引用是否算抄襲」,則沒有一定答案。有些討伐甚至刁鑽到討論引用或出版格式是否正確,在台灣社會竟然能成為重大辯論議題,又是另一個現象。值得詢問的是,台灣民眾真的在乎知識產出的結果嗎?真的是在「守護學術倫理」嗎?或者這種對特定政黨人物(基本上通常就是針對綠營政治人物,連小英總統都無法倖免)的學術產出進行嚴格審視,而學術機構作為主要的社會控制者,他們的作為究竟是「守護學術倫理」,還是「淪為政治打手」,可能有待更長的時間才能充分檢視。
扯得有點長,總之科學科技與我們所處的社會原本就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共同形塑、共同演化,科學影響社會、社會也影響科學。科學本來就是混雜不純的,絕對不是某市長說的「照SOP就好」。當一些理工人振振有詞地說自己「相信科學、支持真理」,其實他相信的是「在某個時空社會脈絡之下產生的某種科學概念所認定的真理」。正如同前文提到的,「STS四不」:STS不是科普、不是科學與人文的對話、不是搞環保運動、科學與社會不是兩種文化。STS這個領域可以從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各種不同角度切入,科技與政治的關係也可以是研究的內容,誰說不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Lingyi Tsai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看到吳釗燮大使在BBC談2758決議文,有點感觸,雖然我不是UN專家,但認識這條決議文也過了15年,想隨性聊一下一些自己的看法與在美國歷史所念的硬核內容。
今天是美國的感恩節(加拿大的已經過了),想來感恩一下,推薦謝金蓉老師的英文寫作課。
本文從這篇文章整理改寫。 本書與我的研究直接相關,也是重要的關於東亞鼠疫的經典作品。 我的研究題目是「臺灣鼠疫」,主要關注在臺灣漢醫治療鼠疫的行動、臺灣漢醫與日本政府與民間社會的互動等向度⋯⋯
看到吳釗燮大使在BBC談2758決議文,有點感觸,雖然我不是UN專家,但認識這條決議文也過了15年,想隨性聊一下一些自己的看法與在美國歷史所念的硬核內容。
今天是美國的感恩節(加拿大的已經過了),想來感恩一下,推薦謝金蓉老師的英文寫作課。
本文從這篇文章整理改寫。 本書與我的研究直接相關,也是重要的關於東亞鼠疫的經典作品。 我的研究題目是「臺灣鼠疫」,主要關注在臺灣漢醫治療鼠疫的行動、臺灣漢醫與日本政府與民間社會的互動等向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這就是一種墮落。職場讓人現實、不願耐著性子努力。但是,人又貪求學位帶來的好處。 如果你念不下書,至少,你可以選擇清清白白,不要拿學位。造假作弊的人,還說服自己 "大家都這樣",而能力和文憑,早已脫鉤了,當造假的人們吃香喝辣,這種個人的貪婪,逐漸傳染為群體的墮落。
28歲之前,我也曾認為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然而,隨著我在美國普渡大學的求學經歷,這一觀點逐漸發生了變化。回顧我在台灣大學數學系、應用數學所,以及中央研究院統計所的七年時光,確實感覺基礎研究似乎與現實相距甚遠。然而,博士時期的經歷讓我有機會追尋許多重要問題的源頭,逐漸理解到有價值的基礎科學研究,最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同儕審查「peer-reviewed」在學術世界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是確保學術研究品質的重要保障,也是實現學術成果有效傳播的關鍵機制。當研究人員準備將他們的成果發表到學術期刊或會議上時,同儕審查便成為他們面對的第一道關卡。 一、期刊論文審查流程 期刊編輯會根據同儕審查提出的建議、期刊宗旨
Thumbnail
前陣子,在社群媒體上看到文化研究年會的訊息。 就在兩週前的週末,年會於臺北教育大學舉行。 翻看著議程及其中那些論文的題目和論壇的主題,想到曾經的自己。在大四那一年考上中央英文所和交大社文所,在選擇要去哪裡報到的時候,當時教音像文本與文化分析的老師跟我說,不如去看看兩個所的學生最後寫出的論文都是什
Thumbnail
除了研究所考試失利,為什麼我選擇加入新創? 我所觀察到業界(新創)和學界(考古)工作的差異是什麼? 如何透過兩點評估,了解自己適合待在學界或是進入業界工作呢?
Thumbnail
學術文化、數位科技,人工智慧發展的進步非常神速。海量的資訊迎面而來、各式各樣的創作成品,透過數位搜索工具,很容易被取得,也容易辨識作品是抄襲或原創。有志氣的寫作者都希望自己的成果越來越傑出,在各自領域出人頭地。抄襲是個罪行,很容易理解,也被絶大多數創作者視為不能觸碰的「天條」。 最
Thumbnail
在生成研究問題,並且對於先行研究進行過一系列的文獻探討之後,研究者可以提出研究假說。會有假說,主要是研究者在提出研究問題的時候,可能心有定見,問題才能成立。上野千鶴子在《如何做好研究論文》一書中,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如何提出假說。 例如研究者觀察到學生在高中時期經過激烈的考試競爭後上大學,但在上大學後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這就是一種墮落。職場讓人現實、不願耐著性子努力。但是,人又貪求學位帶來的好處。 如果你念不下書,至少,你可以選擇清清白白,不要拿學位。造假作弊的人,還說服自己 "大家都這樣",而能力和文憑,早已脫鉤了,當造假的人們吃香喝辣,這種個人的貪婪,逐漸傳染為群體的墮落。
28歲之前,我也曾認為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然而,隨著我在美國普渡大學的求學經歷,這一觀點逐漸發生了變化。回顧我在台灣大學數學系、應用數學所,以及中央研究院統計所的七年時光,確實感覺基礎研究似乎與現實相距甚遠。然而,博士時期的經歷讓我有機會追尋許多重要問題的源頭,逐漸理解到有價值的基礎科學研究,最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同儕審查「peer-reviewed」在學術世界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是確保學術研究品質的重要保障,也是實現學術成果有效傳播的關鍵機制。當研究人員準備將他們的成果發表到學術期刊或會議上時,同儕審查便成為他們面對的第一道關卡。 一、期刊論文審查流程 期刊編輯會根據同儕審查提出的建議、期刊宗旨
Thumbnail
前陣子,在社群媒體上看到文化研究年會的訊息。 就在兩週前的週末,年會於臺北教育大學舉行。 翻看著議程及其中那些論文的題目和論壇的主題,想到曾經的自己。在大四那一年考上中央英文所和交大社文所,在選擇要去哪裡報到的時候,當時教音像文本與文化分析的老師跟我說,不如去看看兩個所的學生最後寫出的論文都是什
Thumbnail
除了研究所考試失利,為什麼我選擇加入新創? 我所觀察到業界(新創)和學界(考古)工作的差異是什麼? 如何透過兩點評估,了解自己適合待在學界或是進入業界工作呢?
Thumbnail
學術文化、數位科技,人工智慧發展的進步非常神速。海量的資訊迎面而來、各式各樣的創作成品,透過數位搜索工具,很容易被取得,也容易辨識作品是抄襲或原創。有志氣的寫作者都希望自己的成果越來越傑出,在各自領域出人頭地。抄襲是個罪行,很容易理解,也被絶大多數創作者視為不能觸碰的「天條」。 最
Thumbnail
在生成研究問題,並且對於先行研究進行過一系列的文獻探討之後,研究者可以提出研究假說。會有假說,主要是研究者在提出研究問題的時候,可能心有定見,問題才能成立。上野千鶴子在《如何做好研究論文》一書中,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如何提出假說。 例如研究者觀察到學生在高中時期經過激烈的考試競爭後上大學,但在上大學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