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王朝-秦始皇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秦王政二十六年,大將王賁、李信、蒙恬合力滅齊,完成了天下統一的大業。
不過其實當時還沒有年號的概念,也沒有改元這種玩法,所以即使當年稱帝,也就是改成始皇帝二十六年來記事而已。
李斯等人發揮了各種國學常識,擬定了各種新的稱呼玩法。包括改稱皇帝,自稱朕。除諡法……以前跟以後都是死了才有封號,什麼秦武王漢文帝的。這時候直接命名為始皇帝,之後就二世三世。
常見的改制不說,直接進入上次的結尾:王侯封賞之論。
當時丞相表示,燕齊這些比較遠的地方,不如封子弟為王,來鎮壓管制。
廷尉李斯卻有不同意見:周朝就是分封子弟,也沒有比較靈光啊。而且我們推行郡縣制多年,連侯都不封了,這時候封王又要改制,擾民。
始皇帝表示同意:天下之亂,皆因有王侯,不封。
我不得不在這裡插一下,秦的一統天下,其實已經有了現代人類的思維。更嚴格說,千年的周朝,思想本來就已經發展的很純熟。為什麼進入漢代之後,就轟轟烈烈的又演了兩千年的愚民制度呢?
在我們繼續觀看秦始皇的政績時,千萬記得把傳統觀念先放下。
秦始皇決定把郡縣推廣到天下,沒收所有的兵器,搗毀各國的城牆。以示天下太平。並將各國富豪聚集到咸陽城來。始皇帝明白,能搞亂的,除了軍人就是有錢人。
何等先進的認知。
緊接著展開我們熟知的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
統一度量衡的目的有二:政府力量介入市場機制,以及稅務統籌管理。車同軌在做的,其實比較像建立全國鐵路網。
那時候大型馬車,還是得走在既定的車軌上比較安穩:亂走是很容易導致車輪損毀翻覆的……避震系統還沒有那麼好。
奇怪吼,認真說起來,車行軌這個運輸模式,直到今天都還非常堪用。中國人在戰國時代就會了,秦朝更是建立起全國運輸網,為什麼後面又開倒車了呢?
書同文更是最最重要的機制。
秦始皇並沒有要求大家都要說秦語,不可講方言。他只是要求每個郡縣,不管你之前是什麼國家,都要使用我們的文字來撰寫文件。
同一套字符,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組成跟表達意義。比方現在日本漢字跟中國漢字,長得半斤八兩,但是組成的字詞意義大相逕庭。
這個問題不只是溝通上會變困難,知識的累積也會變得艱難。
也就是書同文,不但具有政治管理的效益,同時也具備了文化上的意義。
會採取這樣政策的政府,為什麼會去消滅古文化?
那個啊,王安石變法的內容也是很好的。孫文的三民主義也是很好的。可是誰能推廣到中國各地呢?
誰也不能。
因為根本就沒有什麼中華民族,大家都是外國人啊~說笑,這只是其中一個因素。
但在秦朝,則是相對重要的因素。
始皇帝二十七年,秦始皇開始周遊天下,巡視調整管制。
二十九年行經博浪沙,碰到故韓國刺客。
三十一年微服出巡,碰到盜匪。
三十二年去到北方,說了一句「亡秦者胡」,然後派出蒙恬跟楊端和,率五十萬大軍遠征匈奴。
三十三年,派兵征伐南越。
其實我們大概可以看得出來,統一天下五年後,秦始皇又有點癢了。這很人性,就跟現代人大概三五年會換一次工作一樣。
已經沒什麼挑戰性了嘛。
然而,始皇帝三十四年,新的浪潮來到。
博士官員又上書表示,應該要像周朝一樣分封子弟功臣,才是永治之道。
尊古聖賢,正是儒家圭臬。
為什麼這時候又提一次?因為又開啟了新一波的戰爭,收穫了新的領土嘛。
可是我們已經知道,秦始皇跟李斯,其實是反古革新派。他們對這八年來的革新,相當滿意。這時候反對黨又來發言,先別說秦始皇,李斯是個小屁眼的男人你們知不知道啊?
沒錯,這一年,在李斯的建議下,秦始皇發動了焚書坑儒的偉大計畫。
認真來說,這叫做法家跟儒家最大的一次衝突。
在儒家的眼中,這就是文革。對當時的人來說,就是白色恐怖。進儒家又不用在額頭上點個疤,誰能分辨一個人到底是不是儒家士人?
李斯的建議就相當符合白色恐怖的玩法:偶語詩書棄市、以古非今者族。
只要你的行為帶有儒家思想,告發就可以了……說到底,這種檢舉制度就是商鞅開啟的。所以鞅大也是一個被儒家轟到爆。
至於焚書啊,其實也有很多人提過了,秦始皇的焚書並不是造成先秦學術大量流失的最後一刀。真正的最後一哩路,還是項羽燒阿房宮造成的。
因為這時的焚書令是:官方藏書,跟官員藏書以外的《詩》、《書》才要燒。
回推到書同文令,你會明白看出,秦朝並沒有打算消滅先秦的學術思想,進行思想箝制跟管理。相反的,大秦朝是一個重視積累知識、革新邁向未來的先進國家。
注意了,這一年其實推出的僅僅是焚書令,以及詩書禁論。秦始皇並沒有坑儒。另方面,隨著蒙恬的捷報頻傳,秦始皇帝在三十五年,開始了阿房宮建築計畫。
一切都是那麼的順利,令一個人認為就算是天上的星星,他也能摘下。
事必躬親的秦始皇,開始對於不死靈藥的渴求越發強烈,終於引爆了坑儒事件。
有沒有覺得哪裡怪怪的?沒錯,實際上我們所稱的坑儒,是秦始皇對於那些搞不到不死藥,又對朝政非議的方士們,所進行的集體坑殺。
並非儒家士人。
秦始皇之前焚書,特別允許方士類的書文得以私人保留。但沒想到儒士壓住了,方士又亂。這才展開坑殺的動作。共四百六十七人。
那麼,為什麼後世的儒者,卻把這些方士算成「自己人」呢?
因為這些人,同樣批評秦始皇的暴政。
嗯,大概就是一個,公司剛成立的時候,有個人組織了一個新興事業開發團隊。過了十年,這個團隊始終沒有成績,然後開始批評公司,被集體「殺頭」的故事。
但在那之前,已經有另一批部分被殺頭後,剩餘轉入地下化的反對黨,去把這一次也被殺頭的群體納入。
秦始皇暴虐嗎?正常的一般人,確實不會因為這樣啟動連坐殺害四百六十七人。
太子扶蘇也在這個時候跳出來勸阻,被秦始皇貶到邊疆去了。
是啦,老子不能長生不老千秋萬世,你當然覺得沒差啦,反正等老子死了就輪到你了嘛。
兩年後,始皇帝過世。
--------------------------
我想說一件事:秦始皇是一個好皇帝。
對於皇帝們而言。
雖然從漢代開始,史書上就不乏他的惡評。
但他統一天下、事必躬親、並且設立許多管制手法等等事蹟,無不在兩千年後的清初三帝身上看得見影子。
老實說,中國史書都是中文寫的。每個懂中文的人,都可以從歷史中得到自己的感想。真正讀史的人,不會因為其他人寫下的評價,而決定自己的感想。
每個人有不同的價值觀。
可供額外討論的是,先秦之前的文獻,語言邏輯跟現在我們使用的北京話並不相同。但漢朝所使用的官語,跟北京話就很接近了。
現代的北京話是明朝才成形,裡面有相當大成分來自於揚州話。(所以韋小寶一上北京,說話是沒有障礙的)
揚州話本身也富含著河洛語的特色,其中的原創部分,很可能就來自於戰國時的楚語。
亡秦者,楚也。
劉邦跟項羽的人生,使用楚語的時間是很長的。
而第一個把「類楚語」帶去當官方語言的皇帝,正是劉邦。
我只是想說,所以漢代以後的文獻,對現代人而言,易讀性要比先秦高出很多。
始皇帝的死亡,並不是大秦王朝的終結。
事實上,如果記載無誤,秦始皇時代的兵變民變……呃,就目前看來其實是沒有的喔。而他手上比較大的罪孽,也就是坑殺四百六十七的妖言惑眾的妖人。
這些人大量消耗國家資源不事生產:包括思想上學術上的生產力。
乍看之下,好像秦始皇的統治方針是有效的。不過老實說,他並沒有做太多改革。
秦始皇的變革,針對周朝。秦律其實並沒有太多的改變。
秦朝並不是短短十幾年。從稱王跟法制的角度來說,秦的統治大約維持了一百年的有效運作。但它適於戰,不適於和平。
最簡單說,秦的封爵只能從戰功,不戰則無爵。也就是你的員工沒有追求了。
我不能肯定,嬴政後來持續征戰,是因為他的個人野心?還是他意識到秦律必須建築在戰爭上?
總之,秦始皇還沒有做出有效改變,就過世了。
接下來我們會先看看跟秦始皇同代的名人們,再進入到秦二世與真正的終結。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1會員
914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秦王嬴政統一天下,軍事上最大的功臣,普遍都會指向王翦。 王翦,據傳為周王室後人。以春秋戰國的姓名學來說,確實除了周王室一脈,正常人不太可能以王為姓。 王家最晚在秦武王嬴蕩問鼎中原的時候,應該就有不少人加入秦國了。
十三歲的少年嬴政,即將展開他征服全中國的人生。 屁蛋。 整個春秋戰國,二十歲之前當上國君還能掌權的人,不存在。嬴政這時候不過就是個吉祥物,象徵著權力仍在他父親:秦莊襄王的派系手上。 真正的執政者,當然是莊襄王最信任的丞相呂不韋。
睡虎地秦簡又名雲夢秦簡,1975年出土。它出土的時間,跟王蘧常先生的《秦史》完稿時間非常接近。 所以理論上,秦史裡面不會有這份雲夢秦簡的補充史料。 不過其實有部分:因為現行秦史版本,是王蘧常先生的學生弟子整理過的。裡頭提到「雲夢秦墓竹書大事記」,就載有內史「騰」的著書序。
戰國四公子,指的是: 齊國:孟嘗君田文。成語:雞鳴狗盜、狡兔三窟(馮諼市義)。 趙國:平原君趙勝。成語:毛遂自薦。 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成語:禮賢下士。 楚國:春申君黃歇。想不到成語。 所以對只有小學生等級戰國知識的我來說,春申君最不知名。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九月,白起在長平坑殺四十萬趙國降卒。隔年,秦軍完全平定上黨郡。 該年正月,秦嬴政出生。 正當范雎白起展開三分大韓,誘趙出洞的計謀時,正是秦始皇的父親,秦異人在趙國的時刻。 也就在長平之戰序幕揭開的同時,呂不韋將歌姬送給了異人。長平之戰不僅註定天下將歸秦,同時也讓秦始皇來到了人世……
長平之戰,堪稱戰國時代最重要的一場戰役。它跟三國時代的三場大戰中,最相像的是官渡之戰。 官渡跟長平都是決勝地點,而事實上這都是費日曠時的整體戰。 先秦史料研究不易,想要很全面的說明長平之戰,比官渡要更難得多。 大概看一下吧。
秦王嬴政統一天下,軍事上最大的功臣,普遍都會指向王翦。 王翦,據傳為周王室後人。以春秋戰國的姓名學來說,確實除了周王室一脈,正常人不太可能以王為姓。 王家最晚在秦武王嬴蕩問鼎中原的時候,應該就有不少人加入秦國了。
十三歲的少年嬴政,即將展開他征服全中國的人生。 屁蛋。 整個春秋戰國,二十歲之前當上國君還能掌權的人,不存在。嬴政這時候不過就是個吉祥物,象徵著權力仍在他父親:秦莊襄王的派系手上。 真正的執政者,當然是莊襄王最信任的丞相呂不韋。
睡虎地秦簡又名雲夢秦簡,1975年出土。它出土的時間,跟王蘧常先生的《秦史》完稿時間非常接近。 所以理論上,秦史裡面不會有這份雲夢秦簡的補充史料。 不過其實有部分:因為現行秦史版本,是王蘧常先生的學生弟子整理過的。裡頭提到「雲夢秦墓竹書大事記」,就載有內史「騰」的著書序。
戰國四公子,指的是: 齊國:孟嘗君田文。成語:雞鳴狗盜、狡兔三窟(馮諼市義)。 趙國:平原君趙勝。成語:毛遂自薦。 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成語:禮賢下士。 楚國:春申君黃歇。想不到成語。 所以對只有小學生等級戰國知識的我來說,春申君最不知名。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九月,白起在長平坑殺四十萬趙國降卒。隔年,秦軍完全平定上黨郡。 該年正月,秦嬴政出生。 正當范雎白起展開三分大韓,誘趙出洞的計謀時,正是秦始皇的父親,秦異人在趙國的時刻。 也就在長平之戰序幕揭開的同時,呂不韋將歌姬送給了異人。長平之戰不僅註定天下將歸秦,同時也讓秦始皇來到了人世……
長平之戰,堪稱戰國時代最重要的一場戰役。它跟三國時代的三場大戰中,最相像的是官渡之戰。 官渡跟長平都是決勝地點,而事實上這都是費日曠時的整體戰。 先秦史料研究不易,想要很全面的說明長平之戰,比官渡要更難得多。 大概看一下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以郡縣制為基礎的皇權專制自秦始皇前221統一中國始,到1912年清王朝退位止,共持續了2133年。秦採用法家思想統一天下,且用法家思想治國,二世而亡,只持續了15年。漢朝建立後,因民生凋蔽,初期主要奉行『與民休息,無為而治』的黃老之術,以恢復元氣。到了漢武
前言 宋神宗不到二十歲就即帝位了;他有心改變北宋從立國以來,日益積貧、積弱的現象,因此重用王安石實施變法,史稱「熙寧變法」。王安石為人執著,不恤人言,不通人情,在當時就有許多負面批評,然而為了振興北宋王朝,神宗仍然擋住所有批判,執意任用,並全力支持。史載高太后認為王安石在變亂天下,孝心很重的宋神宗
Thumbnail
周赧王五十二年,秦王嬴稷命白起發兵南陽,韓王欲割地求和,未料上黨太守馮亭連夜遣使者向趙王丹求援。 趙王趙丹見之大喜,決意傾國而戰。 ※ 兩年後,趙國邯鄲。 「陛下,您千萬不可聽信奸佞讒言。自烈侯開基,武靈王中興以來,趙國經歷風雨飄搖,好不容易才走至今日局勢--咳,」藺相如的侍從趕緊
「為什麼秦始皇不去報復那些人啊。」 那時候電視在放尋秦記, 我看到秦始皇一開始被打壓、逼瘋, 再一路走上王位稱霸的時候,忍不住跟我爸問。
前情摘要: 公元前288年,秦向齊致帝之前,秦,趙,宋三國聯合,秦扶持趙攻齊,而齊為了緩解壓力,又用封地收買趙國,許給奉陽君蒙邑作為封地。趙國因此刻意放緩了對齊國的進攻,秦國看到趙國進攻緩慢不力,誤判局勢以為齊國力強盛,便改為致帝於齊,並重新與齊湣王結盟共稱東西兩帝,改變策略與齊國共同攻伐趙國。
Thumbnail
且看蘇秦悟道後的戰國歷史在同一個期間如何快速演變:公元前314年,齊宣王乘燕國內亂派兵攻占燕國,「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孟子·梁惠王下》,燕王 嘩也被齊軍殺死。 燕國幾乎滅國,直到西元前311年,趙武靈王才決定要派兵護送燕公子職回國即位復國,是為燕昭王(在位時間約公元前311-前279年)
漢朝的司馬遷所著作的史記在提到蘇秦的死有這麼一段奇特又奈人尋味的說法:《蘇秦列傳》對蘇秦之死在當時無法找到其他的縱橫家書來對照的情形下只能以民間口傳的版本提出更加客觀的解釋: 太史公曰:蘇秦兄弟三人,皆游說諸侯以顯名,其術長於權變。而蘇秦被反間以死,天下共笑之,諱學其術。然世言蘇秦多異,異時事有類
Thumbnail
在劉秀開國之時,他面對的情況是這樣的: 王莽腦袋當球踢;天下群雄並起四分五裂;儒家從國教跌下神壇。 當年強秦二世而亡崩潰後,法家成為了替罪羊,隨後西漢開啟了七十年黃老之治,成為了時至今日人們少數記得的幾段封建好日子。 無論是「亂世用法」還是「休養學道」,在天下大亂滿目瘡痍之時,再打起儒家的大旗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台灣的歷史學家呂世浩,以下為書中部分內容,以及我的感想
Thumbnail
從周平王晚年打算削減鄭莊公的權力以來,到周桓王執政的第五年,終於任命虢公忌父為卿士。鄭莊公自然知道桓王想以虢公來取代自己,同年,鄭莊公就引領齊僖公一起朝覲天子了。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以郡縣制為基礎的皇權專制自秦始皇前221統一中國始,到1912年清王朝退位止,共持續了2133年。秦採用法家思想統一天下,且用法家思想治國,二世而亡,只持續了15年。漢朝建立後,因民生凋蔽,初期主要奉行『與民休息,無為而治』的黃老之術,以恢復元氣。到了漢武
前言 宋神宗不到二十歲就即帝位了;他有心改變北宋從立國以來,日益積貧、積弱的現象,因此重用王安石實施變法,史稱「熙寧變法」。王安石為人執著,不恤人言,不通人情,在當時就有許多負面批評,然而為了振興北宋王朝,神宗仍然擋住所有批判,執意任用,並全力支持。史載高太后認為王安石在變亂天下,孝心很重的宋神宗
Thumbnail
周赧王五十二年,秦王嬴稷命白起發兵南陽,韓王欲割地求和,未料上黨太守馮亭連夜遣使者向趙王丹求援。 趙王趙丹見之大喜,決意傾國而戰。 ※ 兩年後,趙國邯鄲。 「陛下,您千萬不可聽信奸佞讒言。自烈侯開基,武靈王中興以來,趙國經歷風雨飄搖,好不容易才走至今日局勢--咳,」藺相如的侍從趕緊
「為什麼秦始皇不去報復那些人啊。」 那時候電視在放尋秦記, 我看到秦始皇一開始被打壓、逼瘋, 再一路走上王位稱霸的時候,忍不住跟我爸問。
前情摘要: 公元前288年,秦向齊致帝之前,秦,趙,宋三國聯合,秦扶持趙攻齊,而齊為了緩解壓力,又用封地收買趙國,許給奉陽君蒙邑作為封地。趙國因此刻意放緩了對齊國的進攻,秦國看到趙國進攻緩慢不力,誤判局勢以為齊國力強盛,便改為致帝於齊,並重新與齊湣王結盟共稱東西兩帝,改變策略與齊國共同攻伐趙國。
Thumbnail
且看蘇秦悟道後的戰國歷史在同一個期間如何快速演變:公元前314年,齊宣王乘燕國內亂派兵攻占燕國,「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孟子·梁惠王下》,燕王 嘩也被齊軍殺死。 燕國幾乎滅國,直到西元前311年,趙武靈王才決定要派兵護送燕公子職回國即位復國,是為燕昭王(在位時間約公元前311-前279年)
漢朝的司馬遷所著作的史記在提到蘇秦的死有這麼一段奇特又奈人尋味的說法:《蘇秦列傳》對蘇秦之死在當時無法找到其他的縱橫家書來對照的情形下只能以民間口傳的版本提出更加客觀的解釋: 太史公曰:蘇秦兄弟三人,皆游說諸侯以顯名,其術長於權變。而蘇秦被反間以死,天下共笑之,諱學其術。然世言蘇秦多異,異時事有類
Thumbnail
在劉秀開國之時,他面對的情況是這樣的: 王莽腦袋當球踢;天下群雄並起四分五裂;儒家從國教跌下神壇。 當年強秦二世而亡崩潰後,法家成為了替罪羊,隨後西漢開啟了七十年黃老之治,成為了時至今日人們少數記得的幾段封建好日子。 無論是「亂世用法」還是「休養學道」,在天下大亂滿目瘡痍之時,再打起儒家的大旗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台灣的歷史學家呂世浩,以下為書中部分內容,以及我的感想
Thumbnail
從周平王晚年打算削減鄭莊公的權力以來,到周桓王執政的第五年,終於任命虢公忌父為卿士。鄭莊公自然知道桓王想以虢公來取代自己,同年,鄭莊公就引領齊僖公一起朝覲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