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這一天,孔子在做什麼?

2023/01/2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那孔子到底怎麼準備過年的呢?其實論語裡是有透露一點蛛絲馬跡的喔~
圖片出處:pexel
過年過年,過了除夕這一天,年就過去了,這一天家家戶戶可忙忽了。
從臘月二十四日送神以後,就代表年關已近,要辦年貨、蒸年糕、貼春聯、祭祖辭歲、闔家圍爐吃團圓飯發壓歲錢,還要守歲,在午夜時放鞭炮,所謂”爆竹一聲除舊歲”,在鞭炮聲中迎來新的一年。但這些我們似乎習以為常的習俗是什麼時候發展出來的呢? 孔子當年也是這樣過年的嗎?
除夕夜守歲、團年酒宴是魏晉南北朝才見諸史料。隋唐時期則發展出”送窮”的習俗,送窮就是要在這天丟棄家裡的破碎器物,有首詩”晦日送窮”寫道”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在唐朝,守歲已正式成為風俗,唐太宗曾做”守歲”詩《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宋元明清則是在歲除時皇宮要封印,梨園要封箱等; 今日則是股市封關、市場休市。
那孔子到底怎麼準備過年的呢?
其實論語裡是有透露一點蛛絲馬跡的喔~
論語鄉黨篇裡說:”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
鄉人儺,是一鄉之人驅逐疫鬼的風俗,也就是由人化妝或戴面具,披獸皮、執戈揚眉,口作儺儺之聲,裝神扮鬼遊行於大街小巷驅鬼。
儺,起源於上古時期,成型於周朝宮廷,禮記的月令篇記載,每年有三次大儺,分別在季春、仲秋和季冬這三個節氣轉換、好發疫病之時。史料記載,春儺又稱為國儺或軍儺; 秋天的是天子儺,春秋兩儺都是由國家或地方諸侯主導。而冬天的鄉儺是舉國上下皆有的,也就是從皇宮到地方鄉里都要舉辦儺禮,所以鄉儺也稱大儺,歲末的大儺是三儺之中最盛大隆重的,因為冬天陰氣重導致厲疾崇生,為了趨陰導陽,讓大家過個好年,而有歲末驅邪的儀式。且當春儺、秋儺因為朝代更替而逐漸消失後,除夕夜前的大儺依然被保留下來,成為歷代一個重要的儀典。
因此我們可以合理推測孔夫子當魯國大司寇時,他在除夕這一天穿著官服、站立在祖廟的東階看鄉民舉行儺禮,一則是對民俗的尊重,二則是和百姓同樂,一同除舊迎新,共許來年國家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疫病不生。
參考資料:
1. 政大中文學報第八期—論明代宮廷大儺儀式鍾馗戲 林智莉著
2. 文津出版—中國禮俗史,王貴民著
3. 三民書局—新譯東京夢華錄
10會員
79內容數
裏千家茶道,茶道不只為飲一杯茶或看茶人點茶,要賞書畫、讀禪語、看花、品茶具、吃和菓子、還要觀心.要學會做茶主人也要懂作客之道.在寂靜緩慢的步調中,體會清 靜 和 寂之道.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