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葬禮》悲傷無限延遲,笑聲取而代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電影從一場突如其來的死亡開始。這天,千鶴子(宮本信子飾)的父親結束健康檢查從東京返回伊豆的住家,因結果良好而買了奢侈的食材慶祝。晚餐後,劇烈的胸痛卻莫名朝他襲來。死亡來得突然,卻不迅速,父親還可以自主步行上車前往醫院,等到將他安頓好,同行的母親仍有時間外出採買,再回到醫院時,情況已經改變,對父親急救的醫師將母親請出病房。一直到這時,「死亡」兩個字還沒有在母親腦中響起,就這樣,並未見到最後一面,父親就離開了她。因為如此猝不及防,名為「悲傷」的情感還沒有時間成形。

消息在第二天傳到女兒千鶴子及女婿井上(山崎努飾)這裡,卻也經歷了一場延遲。帶來噩耗的電話響起時,演員夫妻正在拍攝廣告,當導演大喊action,已經接通的電話被迫等待,壞消息無聲地懸在空中,而整個片廠,卻預先被廣告的歡樂氛圍填滿了。在這樣荒唐的情境下,整部《葬禮》的調性定型了——悲傷被無限延遲,笑聲取而代之。

葬禮中的笑聲

消息繼續傳播,親戚好友一一聚集到伊豆的住宅,這裡原是女婿井上的渡假屋,作為主人的他,卻因毫無葬禮經驗而焦頭爛額。經紀人可以因為醫療費用比預期低許多而笑得合不攏嘴,也就不意外眾人將棺材抬進屋中擺放時因為碰巧朝向正確方位而慶幸,儘管先前爬樓梯時他們才將棺材頭尾拿反。而該給誦經和尚的費用到儀式進行時的應對問答,夫妻兩人也都一無所知,甚至必須仰賴專門的教學錄影帶惡補。

葬禮的一切都有規則,規則依賴世俗的假定而生:喪主應該專心悲傷不許做任何事、家屬因為難過答不出來賓的話反而是一種得體……。所以當老人會的同好瞻仰遺容時在眾人面前失聲痛哭,才會被一旁觀看的人讚嘆哭得真好。然而矛盾的是,反而是為了滿足這些規則,為了怕出錯,從家屬到來賓都戰戰兢兢不敢懈怠,以至於根本沒有心情,也不可能悲傷了。

導演伊丹十三敏銳的觀察為我們指出,葬禮其實是一個大型表演場,眾人各司其職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正是在這複雜瑣碎卻又定型到僵化的角色互動中,荒唐感才油然而生。編導的工作便是將這荒唐感突顯出來,成為電影中一個一個的笑料,成為葬禮中不絕於耳的笑聲。

《葬禮》海報

《葬禮》海報

失控的角色

相較於上述的定型角色,作為對照,電影也呈現了未能進入角色之人。

井上在公司的外遇對象假借幫忙的名義參與葬禮,卻堅持跟井上在野外來上一炮。在由規則嚴格制約的葬禮上,這是嚴重的犯規,然而這行為,卻意外使得她成為全場最真誠的人。

犯規的還有小孩,不同家庭的小孩齊聚讓葬禮成為了他們的遊樂場。在任何該莊嚴肅穆的地方,都有小孩子的玩笑聲。因為不受形式與規則束縛,孩子們不必表演悲傷。電影有這樣一景,在為死者釘上棺材時,按照形式每人需在釘子上輕敲一下,再由工作人員將釘子打入,卻有一位小孩奮力想將釘子敲入,畢竟孩子總是如此認真。

這些在葬禮上失職的演員們,卻因為他們的真心誠意,更加突顯了表面形式的可笑與荒唐。而那些賣力的演員,反而是現場最不認真的人。

遲到的悲傷

悲傷被笑聲延遲了,卻不會不來。

守靈夜午夜,酒酣耳熱的時刻已過,眾人陸續離開,剩下與死者最親近的千鶴子、堂哥阿茂與母親留在靈堂。這時他們才卸下了演員的束衣,見了伯父最後一面的阿茂忍不住哭出來,也影響了千鶴子與母親,這是第一次,電影感染了悲傷的氛圍。接著,三人表演起死者生前喜歡的藝妓舞蹈,在靈前邊唱邊跳著,多麼古怪、不合時宜的畫面,卻因真心而不再荒唐,反而洋溢著一種溫暖。

又過了一日,終於將往生者送往火葬,成了一縷飄在空中的煙,消失於無形。回到住家,原定要在告別式尾聲以主人身分演說的井上因緊張而瑟瑟發抖,這對井上來說,只是一件麻煩的苦差事。此時母親出面了,執意親自致詞,她感謝所有人三日來的陪伴,讓死去的丈夫好像短暫的回來,彌補了見不上最後一面的遺憾,讓她得以消化丈夫的死,決心開始一種新的生活。

是在這一刻,這荒謬的三日葬禮終於還是結成意義,從過世、入棺、封棺到火葬,整個死亡過程的延長讓家屬有時間整理自己的情感並予以接納。或許這整個繁瑣的儀式流程還是帶有某種善良的目的——當人身亡時,召集眾人陪伴家屬度過最無助的頭幾日,暫緩他的悲傷。差別可能只在於,我們抱著什麼心態參與這場盛大的儀式,是一個優秀的演員,還是真正認真的人。

(本文同時刊登於MPlus|云閱讀: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4488)

《葬禮》劇照

《葬禮》劇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蔡翔宇的沙龍
36會員
107內容數
電影是什麼? 電影的記憶、電影的未來、電影的空間、電影的啟示、電影的事件、電影的真實、電影的謊言、電影的模樣、電影的愛與死 看電影的人是一獨特的物種
蔡翔宇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5/14
電影在改編上與原著小說很大的不同,在於補足或加入了父親的視角。並不是說父親多了什麼重要的戲份或是行動,有時僅僅是他的現身,就為故事增添了更複雜的血肉。
Thumbnail
2023/05/14
電影在改編上與原著小說很大的不同,在於補足或加入了父親的視角。並不是說父親多了什麼重要的戲份或是行動,有時僅僅是他的現身,就為故事增添了更複雜的血肉。
Thumbnail
2023/05/04
開頭字幕即告訴觀眾電影裡的故事是一起未被破解的懸案,我們也就不必期待可以看到多麼精彩的解謎推理過程。進一步說,電影關注的並非單一兇手的心理動機因素,而是形成這起懸案的整體社會結構背景。
Thumbnail
2023/05/04
開頭字幕即告訴觀眾電影裡的故事是一起未被破解的懸案,我們也就不必期待可以看到多麼精彩的解謎推理過程。進一步說,電影關注的並非單一兇手的心理動機因素,而是形成這起懸案的整體社會結構背景。
Thumbnail
2023/04/24
2021年,美軍倉皇撤離阿富汗,留下曾幫助他們的在地口譯員,並未履行協議給予他們簽證。導致數百名口譯員慘遭塔利班殺害,超過千人過著銷聲匿跡的暗影生活。 如此悲慘的現實,改編成電影後,變成2個英雄的故事。
Thumbnail
2023/04/24
2021年,美軍倉皇撤離阿富汗,留下曾幫助他們的在地口譯員,並未履行協議給予他們簽證。導致數百名口譯員慘遭塔利班殺害,超過千人過著銷聲匿跡的暗影生活。 如此悲慘的現實,改編成電影後,變成2個英雄的故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近日適逢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接下來就是「清明」,除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之外,你還會想到什麼呢,是繁複的祭祀流程還是肅靜的哀悼場面,又或是其他不一樣的回答呢?
Thumbnail
近日適逢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接下來就是「清明」,除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之外,你還會想到什麼呢,是繁複的祭祀流程還是肅靜的哀悼場面,又或是其他不一樣的回答呢?
Thumbnail
《講話沒有在聽》將人死後用很詼諧的方式表現。面對死亡人多有悲傷,但更常出現的是在空白的思緒裡,總想要找些什麼填補,而天馬行空地表達想念、展現傷心與不捨,以茲證明:面對死亡啊!我們還是情緒滿溢得需要出口,但其實大多數人連手腳都不知道怎麼擺放!
Thumbnail
《講話沒有在聽》將人死後用很詼諧的方式表現。面對死亡人多有悲傷,但更常出現的是在空白的思緒裡,總想要找些什麼填補,而天馬行空地表達想念、展現傷心與不捨,以茲證明:面對死亡啊!我們還是情緒滿溢得需要出口,但其實大多數人連手腳都不知道怎麼擺放!
Thumbnail
傳統習俗中,死者在死亡七日內還不知道自己過世,直到頭七這天才知道已經死去。
Thumbnail
傳統習俗中,死者在死亡七日內還不知道自己過世,直到頭七這天才知道已經死去。
Thumbnail
我想,如今他的死亡方式, 又未嘗不是另一個 帶領我與其他餘下的家人, 又或者是正在讀這本書的人, 前往另一個生命學習路程的老師?
Thumbnail
我想,如今他的死亡方式, 又未嘗不是另一個 帶領我與其他餘下的家人, 又或者是正在讀這本書的人, 前往另一個生命學習路程的老師?
Thumbnail
死亡的消息在第二天傳到千鶴子及井上這裡,卻也經歷了一場延遲。帶來噩耗的電話響起時,演員夫妻正在拍攝廣告,當導演大喊action,已經接通的電話被迫等待,壞消息無聲地懸在空中,而整個片廠,卻預先被廣告的歡樂氛圍填滿了。在這樣荒唐的情境下,整部《葬禮》的調性定型了——悲傷被無限延遲,笑聲取而代之。
Thumbnail
死亡的消息在第二天傳到千鶴子及井上這裡,卻也經歷了一場延遲。帶來噩耗的電話響起時,演員夫妻正在拍攝廣告,當導演大喊action,已經接通的電話被迫等待,壞消息無聲地懸在空中,而整個片廠,卻預先被廣告的歡樂氛圍填滿了。在這樣荒唐的情境下,整部《葬禮》的調性定型了——悲傷被無限延遲,笑聲取而代之。
Thumbnail
死亡,非但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宿命,更會埋下一顆顆地雷,藉由缺席而導致的空蕩,不斷地炸毀生者的日常。最終,隨著日子遞進,死亡變得越來越真切,覆滿坑疤的靈魂,持續反芻停擺的過去,卻無法被他人理解、看見。於是,失落往往伴隨著孤單,而孤單,又總能輕易地扭曲一個人的存活價值。
Thumbnail
死亡,非但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宿命,更會埋下一顆顆地雷,藉由缺席而導致的空蕩,不斷地炸毀生者的日常。最終,隨著日子遞進,死亡變得越來越真切,覆滿坑疤的靈魂,持續反芻停擺的過去,卻無法被他人理解、看見。於是,失落往往伴隨著孤單,而孤單,又總能輕易地扭曲一個人的存活價值。
Thumbnail
有沒有幻想過,獨自一人倒數生命,每一幕歡笑、淚水和遺憾淹過鼻子,那是一個通往未知的結束或開始。身兼殯葬禮儀師和生死教育者的陳培興看盡生死,曾以為總有一天會麻木,卻不斷被逝者的故事撼動。他把每一個用生命刻劃的故事、每一個「不見棺材不流淚」教訓變成教材帶進校園,讓大家思考生死,珍惜這一趟期間限定的旅程。
Thumbnail
有沒有幻想過,獨自一人倒數生命,每一幕歡笑、淚水和遺憾淹過鼻子,那是一個通往未知的結束或開始。身兼殯葬禮儀師和生死教育者的陳培興看盡生死,曾以為總有一天會麻木,卻不斷被逝者的故事撼動。他把每一個用生命刻劃的故事、每一個「不見棺材不流淚」教訓變成教材帶進校園,讓大家思考生死,珍惜這一趟期間限定的旅程。
Thumbnail
以前還在上班的時候,總會有要去參加同事的,或是工作上需要去參加的告別式,曾經有位同事,也是嬌嬌女的同學說:「我不喜歡。」沒有人會喜歡吧!就跟他本人的死亡,也沒有人希望死去。關於喪禮和準備告別式的過程,今天來寫一寫。 小時候,我記得的事情 阿公阿媽 外公 喪禮中女人的大哭,它提供抒發鬱悶的機會
Thumbnail
以前還在上班的時候,總會有要去參加同事的,或是工作上需要去參加的告別式,曾經有位同事,也是嬌嬌女的同學說:「我不喜歡。」沒有人會喜歡吧!就跟他本人的死亡,也沒有人希望死去。關於喪禮和準備告別式的過程,今天來寫一寫。 小時候,我記得的事情 阿公阿媽 外公 喪禮中女人的大哭,它提供抒發鬱悶的機會
Thumbnail
生、老、病、死,是每個正經歷漫漫人生的生命,必然會遇上的事情,其中「生」與「死」更是每一個生命歷程的頭等大事。新生命的誕生,充滿愛、喜悅與祝福,是值得慶祝的事,然而,當人們面對死亡時,態度卻大不相同。
Thumbnail
生、老、病、死,是每個正經歷漫漫人生的生命,必然會遇上的事情,其中「生」與「死」更是每一個生命歷程的頭等大事。新生命的誕生,充滿愛、喜悅與祝福,是值得慶祝的事,然而,當人們面對死亡時,態度卻大不相同。
Thumbnail
(一)特殊行業 看完榮獲2009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的《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觀影過程中,雖然笑聲不斷,但一次又一次的「納棺」,隨著感人的音樂,每每令觀眾流下淚水,直到燈亮走出戲院,沉重的主題使得方才一起開懷歡笑的觀眾們都為之沉默不語了。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是關於日本殯葬業「納棺師」的故
Thumbnail
(一)特殊行業 看完榮獲2009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的《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觀影過程中,雖然笑聲不斷,但一次又一次的「納棺」,隨著感人的音樂,每每令觀眾流下淚水,直到燈亮走出戲院,沉重的主題使得方才一起開懷歡笑的觀眾們都為之沉默不語了。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是關於日本殯葬業「納棺師」的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