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雜感:有意識減少玩社群,專心「找」真正重要的機會

2022/12/2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22歲末參加一人一菜的聖誕聚會,現場都是博士生、博士後研究員與他們的眷屬,大家閒聊之外,總會問起當前階段最重要的目標,以及因應目標正在「找」些什麼--拚發表的人在找合作夥伴、即將畢業的博士生在找博士後或實習機會、博士後在找教職或業界工作,眷屬們也都有各自的工作,正在尋找擴大經營事業的機會。
簡單一個「找」字背後是大學問,包含無限多需要耐煩處理的龐雜枝節,而且這些枝節環環相扣,必須專心應對,錯過行動的時間點,就要明年再來,嚴重的恐怕此生無緣。
歲末假期很適合回顧一年來發生的事

尋找是長期累積、需要高度專注力的過程

想找到合作夥伴,自己必須先做出一些東西來,圈內人尤其會互相看作品,才能鑑別「我們是彼此在找的人」,接著合作產生更多著作。通常透過團隊合作可以認識更多人、有更多實績能列在履歷表上,到了找人找事的關鍵時刻,人會互相給予指引,這些必要時刻的一臂之力全來自過去漫長的時光中有沒有努力、有沒有善待他人。
打下了長期的基礎,就要鑽入「找」的庶務層面,一邊準備履歷、作品集和備審資料,也要一邊留意哪裡在徵人徵稿。
雖然現在流行萬事問臉書、IG、推特,但正式的應徵資訊通常不會在社群上流通,必須去爬這些機構的官方網站。認真找事的人通常不會只對一個單位投稿投履歷,人腦記不住這麼多,最好把接洽單位、進度統整成表格,評估時間要花在哪一刀的刀口上。
派對現場有一位認真找事的人戲稱自己是「寄垃圾信研究員」,資料封包送出去後,謹慎的作法是逐一寄出確認信,詢問對方有沒有收到自己的申請。
管理收件後台的人員多數不會回覆,讓很多高智商的找事者懷疑人生,為什麼要把寶貴的智力花在這類重複的庶務上?但還是有盡責回覆的案例,有簡短回應收到了,也有超熱心告知「歡迎也應徵以下職缺、投稿給以下單位」並隨信附上連結,令人銘感五內感動噴淚。
多做一點,就越可能找到門路。而在來來回回的多方通聯中,得自主去「找」需要修改的細節,雖然被收件截止日逼得很心急,卻非得沉靜下來不可,才能把自己的東西改到完善。
有時「找不到」和「找到」、「找到適合的」、「找到最滿意的」機會的差別,在有沒有辦法讓自己沉靜下來,去做這些重要、繁瑣又壓力山大的事。

想要專心,就提醒自己別沉迷社群網路的快速回饋

算過自己在社群上花了多少時間嗎?
做事的當下幾乎不會獲得正向回饋,沒有人會來按讚轉貼分享,留言告訴你好棒棒。網路社群特別強調這樣的反饋機制,而且令人上癮,畢竟臉書、IG、推特、抖音這些平台都是由千萬顆超聰明的頭腦打造,專門設計來吸引人的注意力
正在認真找事的人們說,發現自己滑社群花了比預期更多的時間後,就刻意斷戒、少用社群,希望能專注在真實生活中的當務之急。
這讓我忽然想起:有段時間很常滑到某位認識但不熟的人發的戰文,我的同溫層有人轉貼、有人去留言,於是我也看到好幾次,胡亂掃過血流成河的留言區,發現發戰文的樓主一個一個回應贊成他的網友,當然也一個一個回立場相左的鄉民,而且會回到對方不講話為止。
這年頭能引發熱議可謂才能,要讓議題燒得夠熱,就要投入大量時間精力添柴加火,和鄉民(側翼?網軍?)戰成一團的樓主顯然很享受站在浪尖上的氛圍。如果要當職業網紅或意見領袖,的確可以這樣發展下去;而就我極其有限的所知,他並沒有要離開當前的專業領域,按光景是應該認真去找下一階段的機會了,如此把時間花在打筆戰上沒關係嗎?
當事人要怎麼過他的人生是他的自由,或許他天縱英才,也或許老早就有大好機會等著他,絕對不是因為焦慮不想面對重要的事,所以黏在社群上刷即時回饋……總之,我這路人趕緊去顧好自己吧。

離不開社群,就限制使用時間

專注在真實世界的目標上

釐清真正重要的事
和認真找事的人們對話後,我也思考這年頭做創作內容的工作,似乎無法不在社群上刷存在感,讓大家知道我在線上、有固定產出,也要對現在的流行趨勢有所了解……但我不能因為這些理由就毫無節制地刷社群,看到有天分才華的人專注努力,我這樣的凡人更需要做好時間管理。
2023年我的目標是要做更多創作,除了議題或人物的報導文學,也要寫更多小說。要處理好這些需要高度專注力的工作,真的該戒除隨手刷社群的習慣,在限定時間內有效率地讀重點回訊息,每星期頂多一篇公開發文,Vocus的部落格也將採取每周更新。
跟風的流量很吸引人,但我並不擅長搞笑,也沒辦法一下子就能生出一堆即時創意哽,既然跟不了風,那就力求每一次貼文都言之有物,要言之有物必須有醞釀期。其他時間專注在個人的目標和學習上,多睡點覺、多吸點貓、多和親友相處也好,因為他們才是我的真實世界。
1.6K會員
156內容數
關注社會階級、金錢與權力,分享相關文學、社會科學的閱讀及訪談經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