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雜感:有意識減少玩社群,專心「找」真正重要的機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2022歲末參加一人一菜的聖誕聚會,現場都是博士生、博士後研究員與他們的眷屬,大家閒聊之外,總會問起當前階段最重要的目標,以及因應目標正在「找」些什麼--拚發表的人在找合作夥伴、即將畢業的博士生在找博士後或實習機會、博士後在找教職或業界工作,眷屬們也都有各自的工作,正在尋找擴大經營事業的機會。

簡單一個「找」字背後是大學問,包含無限多需要耐煩處理的龐雜枝節,而且這些枝節環環相扣,必須專心應對,錯過行動的時間點,就要明年再來,嚴重的恐怕此生無緣。

歲末假期很適合回顧一年來發生的事

歲末假期很適合回顧一年來發生的事

尋找是長期累積、需要高度專注力的過程

想找到合作夥伴,自己必須先做出一些東西來,圈內人尤其會互相看作品,才能鑑別「我們是彼此在找的人」,接著合作產生更多著作。通常透過團隊合作可以認識更多人、有更多實績能列在履歷表上,到了找人找事的關鍵時刻,人會互相給予指引,這些必要時刻的一臂之力全來自過去漫長的時光中有沒有努力、有沒有善待他人。

打下了長期的基礎,就要鑽入「找」的庶務層面,一邊準備履歷、作品集和備審資料,也要一邊留意哪裡在徵人徵稿。

雖然現在流行萬事問臉書、IG、推特,但正式的應徵資訊通常不會在社群上流通,必須去爬這些機構的官方網站。認真找事的人通常不會只對一個單位投稿投履歷,人腦記不住這麼多,最好把接洽單位、進度統整成表格,評估時間要花在哪一刀的刀口上。

派對現場有一位認真找事的人戲稱自己是「寄垃圾信研究員」,資料封包送出去後,謹慎的作法是逐一寄出確認信,詢問對方有沒有收到自己的申請。

管理收件後台的人員多數不會回覆,讓很多高智商的找事者懷疑人生,為什麼要把寶貴的智力花在這類重複的庶務上?但還是有盡責回覆的案例,有簡短回應收到了,也有超熱心告知「歡迎也應徵以下職缺、投稿給以下單位」並隨信附上連結,令人銘感五內感動噴淚。

多做一點,就越可能找到門路。而在來來回回的多方通聯中,得自主去「找」需要修改的細節,雖然被收件截止日逼得很心急,卻非得沉靜下來不可,才能把自己的東西改到完善。

有時「找不到」和「找到」、「找到適合的」、「找到最滿意的」機會的差別,在有沒有辦法讓自己沉靜下來,去做這些重要、繁瑣又壓力山大的事。

想要專心,就提醒自己別沉迷社群網路的快速回饋

算過自己在社群上花了多少時間嗎?

算過自己在社群上花了多少時間嗎?

做事的當下幾乎不會獲得正向回饋,沒有人會來按讚轉貼分享,留言告訴你好棒棒。網路社群特別強調這樣的反饋機制,而且令人上癮,畢竟臉書、IG、推特、抖音這些平台都是由千萬顆超聰明的頭腦打造,專門設計來吸引人的注意力

正在認真找事的人們說,發現自己滑社群花了比預期更多的時間後,就刻意斷戒、少用社群,希望能專注在真實生活中的當務之急。

這讓我忽然想起:有段時間很常滑到某位認識但不熟的人發的戰文,我的同溫層有人轉貼、有人去留言,於是我也看到好幾次,胡亂掃過血流成河的留言區,發現發戰文的樓主一個一個回應贊成他的網友,當然也一個一個回立場相左的鄉民,而且會回到對方不講話為止。

這年頭能引發熱議可謂才能,要讓議題燒得夠熱,就要投入大量時間精力添柴加火,和鄉民(側翼?網軍?)戰成一團的樓主顯然很享受站在浪尖上的氛圍。如果要當職業網紅或意見領袖,的確可以這樣發展下去;而就我極其有限的所知,他並沒有要離開當前的專業領域,按光景是應該認真去找下一階段的機會了,如此把時間花在打筆戰上沒關係嗎?

當事人要怎麼過他的人生是他的自由,或許他天縱英才,也或許老早就有大好機會等著他,絕對不是因為焦慮不想面對重要的事,所以黏在社群上刷即時回饋……總之,我這路人趕緊去顧好自己吧。

離不開社群,就限制使用時間

專注在真實世界的目標上

釐清真正重要的事

釐清真正重要的事

和認真找事的人們對話後,我也思考這年頭做創作內容的工作,似乎無法不在社群上刷存在感,讓大家知道我在線上、有固定產出,也要對現在的流行趨勢有所了解……但我不能因為這些理由就毫無節制地刷社群,看到有天分才華的人專注努力,我這樣的凡人更需要做好時間管理。

2023年我的目標是要做更多創作,除了議題或人物的報導文學,也要寫更多小說。要處理好這些需要高度專注力的工作,真的該戒除隨手刷社群的習慣,在限定時間內有效率地讀重點回訊息,每星期頂多一篇公開發文,Vocus的部落格也將採取每周更新。

跟風的流量很吸引人,但我並不擅長搞笑,也沒辦法一下子就能生出一堆即時創意哽,既然跟不了風,那就力求每一次貼文都言之有物,要言之有物必須有醞釀期。其他時間專注在個人的目標和學習上,多睡點覺、多吸點貓、多和親友相處也好,因為他們才是我的真實世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Jun-avatar-img
2023/05/23
「做事的當下幾乎不會獲得正向回饋,沒有人會來按讚轉貼分享,留言告訴你好棒棒。網路社群特別強調這樣的反饋機制,而且令人上癮,畢竟臉書、IG、推特、抖音這些平台都是由千萬顆超聰明的頭腦打造,專門設計來吸引人的注意力。」說得真好,非常能認同!希望自己也能做到遠離這些有毒的上癮!
avatar-img
陶曉嫚創作閱讀聊天室
1.7K會員
157內容數
關注社會階級、金錢與權力,分享相關文學、社會科學的閱讀及訪談經驗
2024/05/08
或許不久之後,想陷害一個人,要改口稱讚他是當網紅的練武奇才,趕快去做自媒體。
Thumbnail
2024/05/08
或許不久之後,想陷害一個人,要改口稱讚他是當網紅的練武奇才,趕快去做自媒體。
Thumbnail
2024/04/29
科技的演進會帶給人類憧憬與焦慮,眾多科幻影視創作直指這份矛盾,國家擔心駭客入侵國防系統引爆世界大戰,市井小民擔心自己的工作被AI機器人取代--我們的煩惱、對駭客乃至於對科技的恐懼合理嗎?我要大推《奇幻熊在網路釣魚》,這本近期我讀得欲罷不能的一本科普書。 《奇幻熊》描寫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圖靈時代開始
Thumbnail
2024/04/29
科技的演進會帶給人類憧憬與焦慮,眾多科幻影視創作直指這份矛盾,國家擔心駭客入侵國防系統引爆世界大戰,市井小民擔心自己的工作被AI機器人取代--我們的煩惱、對駭客乃至於對科技的恐懼合理嗎?我要大推《奇幻熊在網路釣魚》,這本近期我讀得欲罷不能的一本科普書。 《奇幻熊》描寫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圖靈時代開始
Thumbnail
2024/04/23
為了延續這份自我陶醉,勢必要承擔更加棘手的他人課題。這當然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只是未來的人生也就從此勞碌不堪了。
Thumbnail
2024/04/23
為了延續這份自我陶醉,勢必要承擔更加棘手的他人課題。這當然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只是未來的人生也就從此勞碌不堪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這系列文章從最開始的認識自己開始談,依照時間序列進展到後面的步驟,例如尋找潛在對象、透過吸引力引發對方注意,最後達成合適的關係。 當你做好認識自己及自我提升的步驟,你已經充滿了自信,準備好尋覓適合的對象,建立長期穩固的關係。尋找對象除了從既有生活圈中尋找,更好的方式是擴大自己的生活圈,讓選擇變多。
Thumbnail
這系列文章從最開始的認識自己開始談,依照時間序列進展到後面的步驟,例如尋找潛在對象、透過吸引力引發對方注意,最後達成合適的關係。 當你做好認識自己及自我提升的步驟,你已經充滿了自信,準備好尋覓適合的對象,建立長期穩固的關係。尋找對象除了從既有生活圈中尋找,更好的方式是擴大自己的生活圈,讓選擇變多。
Thumbnail
我一直都有隱約的感覺到,自己似乎有點「不太對勁」了。
Thumbnail
我一直都有隱約的感覺到,自己似乎有點「不太對勁」了。
Thumbnail
比起給予轉職建議,我覺得自己做更多的,反而是給予大家鼓勵及激勵。協助大家發現新方向、看見自己的價值、建立自信,進一步減緩自己的焦慮。
Thumbnail
比起給予轉職建議,我覺得自己做更多的,反而是給予大家鼓勵及激勵。協助大家發現新方向、看見自己的價值、建立自信,進一步減緩自己的焦慮。
Thumbnail
和認真找事的人們對話後,我發現專注的重要性,尤其不能毫無節制地刷社群。
Thumbnail
和認真找事的人們對話後,我發現專注的重要性,尤其不能毫無節制地刷社群。
Thumbnail
進入博士班的第一個禮拜,一切顯得格外的忙碌,周遭行走的人群,宛若光影,倏然而逝,隨著開學之後,紛沓而至的種種事物,課業、研討會、課程、分享會、以及對於博士生來說最為關鍵的事物:投稿! 研討會摘要,以及參與各式各樣的研討會,都成為日常生活當中的必須。
Thumbnail
進入博士班的第一個禮拜,一切顯得格外的忙碌,周遭行走的人群,宛若光影,倏然而逝,隨著開學之後,紛沓而至的種種事物,課業、研討會、課程、分享會、以及對於博士生來說最為關鍵的事物:投稿! 研討會摘要,以及參與各式各樣的研討會,都成為日常生活當中的必須。
Thumbnail
最近我們家千綺設計正在進行實習生的線上面談,以及透過參與部分工作來評估哪些朋友的特質適合與我們一起合作。 我不太擅長面試,總覺得那種談話情境帶著不對等的地位。 所以我姑且把面談變成了訪談,好奇的想問問投遞實習生計畫的朋友們,到底是如何看待這個行業的。 似乎不一定有社群感? 聊天群算嗎?
Thumbnail
最近我們家千綺設計正在進行實習生的線上面談,以及透過參與部分工作來評估哪些朋友的特質適合與我們一起合作。 我不太擅長面試,總覺得那種談話情境帶著不對等的地位。 所以我姑且把面談變成了訪談,好奇的想問問投遞實習生計畫的朋友們,到底是如何看待這個行業的。 似乎不一定有社群感? 聊天群算嗎?
Thumbnail
我對「人脈」這種現象很不以為然;不是因為不稀罕這件事,是我不認為「人脈」的經營會優先於自然發展「人際關係」。就好像我今天跟一個人相處不是因為這個人身上有什麼樣的利益可以「交換」,就是別人並不是一個有什麼樣價值的物品。
Thumbnail
我對「人脈」這種現象很不以為然;不是因為不稀罕這件事,是我不認為「人脈」的經營會優先於自然發展「人際關係」。就好像我今天跟一個人相處不是因為這個人身上有什麼樣的利益可以「交換」,就是別人並不是一個有什麼樣價值的物品。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