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下半年開始,斷斷續續追的不是以往常看的電視劇,而是各國戀愛綜藝節目。
而在2023年的1月初,看完「Heart Signal 2」的最終篇之後,才突然發現,看了這麼久的愛情小說和愛情劇,再加上這半年的戀綜,竟然直到這時候才真正看懂長久以來自己的感情課題?!
長久以來「夢想」的對象,很受小說男主角的設定影響:外表冷酷、內心溫暖、只對一人好、愛了就不顧一切的反轉魅力。總是會被這樣的初印象吸引,然後就會一直主動付出想打動他們而被接受和喜歡;就像「換乘戀愛2」中的金泰奕,「伊甸園」的金哲旼,或是陸劇「向風而行」的「顧南亭」、「如果蝸牛有愛情」的季白⋯⋯
會被這類人吸引的原因,一方面覺得這種人設很酷,也以為這樣的人跟自己很像;但現在才發現,這樣的選擇其實表示未曾真正認識自己、看不見我與他們的差異:我對人的熱情和溫暖保持距離,跟那種不(善)表達的人其實並不同;他們也許是不知道如何適切表達,但與他們相比,我更像是因為害怕受傷、因此對他人付出總是難免經過衡量,而無法真正敞開自己並給予及付出。
跟內在那個「認定了就不知節制」的我真正相像的,或許是所謂的「暖男」。但我一來也無法理解他們廣闊(中央空調?)的緣由,在我對自己不夠自信的狀態下,也會懷疑對方心裡是否真的有我,更會覺得怎麼能把他們的好當做自己是被特殊對待的?因為我並沒有那樣的經驗,因此不理解這樣的「好事」怎麼可能會發生在我身上?!(就是完全的自我價值低落表現。)
也許跟父親的形象也有過往記憶的關聯:對外的好會造成被許多人欣賞的曖昧、對內(家人)的包容卻也沒因此被(母親)理解?還有總是無法達到母親的標準、一直努力依然接收的只是母親的挑剔,所以才會在潛意識中總是選擇那些也許因為身分、個性、期望、喜好⋯等等不適合、不會真正對我好/接受我的人,這樣我的付出就不會得到相對應的回報、總是失望難過,就跟父母親之間、以及我和母親的關係一樣?
(to be continued...)
#自我療癒日記 #22 #愛情 #選擇 #自信 #內在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