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總是愛錯》書評(一)|愛沒有對錯,但傷害也是真實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raw-image


作者為莊博安心理諮商師,現為看見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遠距諮詢平台FarHugs諮詢督導、大專院校與培訓機構精神疾患/情感教育講師。曾任國立交通大學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女人迷泛科學/失落戀花園專欄作家/方格子、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實習諮商心理師,臉書專業為〈標註自由 - 莊博安諮商心理師〉


緣起請看:

由衷地感謝Neko嗚喵書評推薦,在我心魔大起之時,丟了本書給我,也非常感謝莊博安心理師寫了這本書,真心覺得活在這個世界真好,因為能夠遇到你們。

在這本書中,我們會看到許多愛情的開端,多半是一種無法克制的迷戀,迷戀很像愛情,或許迷戀也是愛情的一部份,感覺甜甜的,讓人無法控制的受到吸引。


raw-image


迷戀帶著某些我們對理想伴侶的投射,直到醒來後,發現現實的對方有太多讓自己幻滅的面向,這時候我們瞬間從迷戀中驚醒,才開始反思這樣的關係是我們想要的嗎?還是說就這樣繼續睡下去還比較好呢?

這本書放下對與錯,莊博安心理師用精神分析的角度來探究三種情感角色的行為、真實面與原生家庭的關係。


你是否常常在愛情中迷失自我,無法確定這樣的關係是不是自己要的,但又無法下定決心離開,例如:

1. 拯救者在愛情中,永遠都是那個最努力愛的人,卻換來令你錯愕的結果

2. 受難者深陷愛情中,不斷的索求愛,卻永遠無法感到被愛;

3. 逃避者嘴上說著不想愛,但失去關係後,卻比誰都還痛苦。


這不是本讚頌愛情美好的書,相反的,他帶領我們,打破幻想。不論你的愛情經驗如何,愛情沒有對錯的,但我們也常常因為不了解自己、誤解他人,而造成彼此的傷害,也真實的造成許多悲劇,這些傷害都是真實的。

如果你也處在一個鬼打牆的關係中,無法逃脫不愛但難以割捨的關係;受到無數次相似的戀愛悲劇;母胎單身的你明明想要戀愛,卻跨不出那一步,這本書給了你一些工具帶領你辨識彼此在愛情的潛意識劇本。

作者也提醒我們,書中的理論不是解答,我覺得這也是精神分析心理學很令人著迷的原因,他不是權威,而是一種自我對話的方式,不需要把自己死死的套入角色。


這次的書評會分成五篇:

一、尋愛的我們:從家庭到愛情(本篇)

二、拯救者:只有被需要的時候,才感受的到自己的價值

三、受難者:無論我多糟糕,你可以保證永遠不離開我嗎?

四、逃避者:沒有期待不會沒有受傷害,你只是讓自己忽略傷害

五、看見創傷,復原自己(待續)

這本書真的讓我對人心有了更開闊的視野,也更明白,有些時候,我們都身不由己,不想傷害彼此,卻在一次次衝突淡了感情,看著著自己情緒化的行為,卻為時已晚。

這些傷口其實都累積在我們深層的潛意識中,我們不需要爭對錯,而是溫柔地把自己抱著,疼惜受傷的自己,也原諒那些傷害我們的人,我們都是受傷的人,不論是父母或伴侶。


一、 尋愛的我們:從家庭到愛情

「你和你父母相處的行為態度,總會出現在你和伴侶的互動之間,也會再複製你和你的孩子的教養模式」



raw-image


我們出生最一開始所建立的關係就是與父母,我們與父母的相處影響著我們往後的個性、我們怎麼與他人聊天、情緒穩定與否。

不論我們承認與否,原生家庭與我們的自我認同是密不可分的關係,我們需要愛、被理解、被尊重需求,這是我們最初能夠得到愛的來源。

家代表著我們可以把自己完全信任交給的地方。

但現代社會,家庭輕易成為名存實亡的詞彙,甚至是傷害我們最深的地方。

我們太過理所當然地認為愛是不需要學習的,愛就更容易成為傷害人的利刃,小時候不明白,長大後卻早已忘記,碎片仍藏在心頭內,時時陣痛,卻不明所以。

在38號樹洞展覽中,我看到許多家人性侵的故事或是家庭刻意壓抑加害者的傷口,我深深體悟,在我們最脆弱的時候,能夠傷害我們最深的同時也是家人。

許多家庭暴力、父母的情緒勒索、日本最近新聞的教育虐待等等,都會造成孩子心理長期的傷害,在我上一本書評《穩》:童年的撒嬌欲是否滿足,影響人的成熟提到:想撒嬌時就可以放心撒嬌,能讓幼兒建立歸屬感、獲得心理上的安定。

這個撒嬌欲的滿足,正是我們小時候所追尋的愛的形式。

當我們無法被滿足後,撒嬌欲沒有被滿足、情感需求沒有被正視,他仍舊會存在於你的潛意識裡頭,影響著你的行為,這樣亟欲被看到、被認同的欲求會不斷的變形成不同的樣貌,變成你人生不同的課題,或是成為你的情緒陰影,不斷的在你的人生中反覆出現。


這本書也同樣在分析潛意識,將我們的實然看得更細膩,潛意識促使著我們將過去的遺憾,帶進關係並期待伴侶滿足,或是工作是事業、酒精、遊戲、外貌,而最大一部份是愛情,愛情像是彌補原生家庭的不足,成為我們新的依靠,並填滿我們內心的空虛。

作者提到許多諮商個案都提到:「我想找一個完全可以照顧自己的人」,對於自身特質不符合父母期待的孩子,很容易自卑,這個的心聲我同樣也有、也完全可以同理,自卑的人們總是渴望真正的自己可以被接納,而理想的愛情正是希望可以找到這樣一個人,完全的接納自己,那個自己也難以接納的自己。


二、三種情感角色


我們潛意識形成三種角色:

1. 拯救者:透過大量付出,期望對方幫助對方;

2. 受難者:總是感到受傷,承受著痛苦的不安,期望得到愛的救贖;

3. 逃避者:過於害怕受傷,與情緒和情感隔絕,卻又總是遠觀愛的可能。


raw-image


我覺得這三者用RPG術語很像戰士(拯救者)、魔法師(受難者)和刺客(逃避者),戰士勇往直前,但他需要魔法師的補血;魔法師身體很脆,需要戰士的保護;刺客身體也很脆,但他有強大的機動性。(誤:三人成為很棒的團體)

在傳統文化中,父親經常是批判者,也是家庭中屬於逃避情緒的角色,比較嚴厲、難以給予溫暖。這使的孩子一方面感受到冷漠,不斷想要從父親那裡感受到愛,所以不斷付出,形成拯救者;另一方面,也模仿到父親的逃避,變成排斥情緒的人。所以,孩子渴望父親的接納,就容易成為討好者;當孩子討厭父親,就容易感受到自己是被處罰的受難者。
相反的,母親經常是收拾善後的受難者,孩子需要承接他的情緒。這使的孩子一方面同情,一面埋怨父親;另一方面,也默默責怪母親沒用,產生疲憊厭惡的情緒,容易成為家庭的拯救者;當孩子厭惡母親,不想再承接了,於是容易成為一個情緒逃避者。

上述三種情感角色,這三種角色在人際關係中都會很幽隱地影響著你在待人處事上,你潛意識的投射出你在關係中想要得到的情感,適度的使用都是健康,但如果某些角色如果太過強烈,有時候毫無覺察地傷害自己或他人,造成鬼打牆地想要的總是要不到。

當我們意識到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難免都會苛責父母,覺得他們做得不夠好,我也經歷過厭惡父親的階段,明白他帶給我的傷害是真實的,我不需要去忽略自己的傷口,隨著自己知識和觀點加深加廣,也能夠明白他們有自己的個性、生命課題以及盲點,同時他們也用盡苦心的給我們足夠的物質生活。

傷口和照顧是真實的,他們付出了他們的責任與愛,不用黑白分明的去選邊站,我曾恨他們不理解我,但我同理他們愛我的方式,我也不再苛求需要他們的理解,我們只是是用不同的價值觀在生活。

「造成傷害的人肯定也曾經被傷害,但這不能成為免責聲明,畢竟在你心中的痛也是如此的真實。」


我們能做的是理解過去傷口的形成,自己是如何被塑造的,那些陰影和傷口不該是我們去傷害他人和自己的理由,不再重蹈覆轍,從痛苦解脫,發展理想的自己,找到自己的內在小孩,做自己的內在父母。

呼應書名「愛錯」,莊博安說:「我不希望你誤以為這是一本有解答的書,每一本書都在告訴你解答,但我們總是難以做到,因為若沒有深刻的思考,解答就像是為解壓縮的檔案,你無法真正地使用」。

其實沒有所謂的愛錯,感情沒有對錯,不論分手或是熱戀,痛苦或是經歷傷害也不代表不值得被愛或是愛人,每一段關係都值得我們不斷反芻其中感受,細細的咀嚼關係中彼此為什麼會這樣做,從中找到對方想要什麼、而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不要什麼,從傷害中釋懷及且找到屬於自己的觀點。


三、為什麼我們總在同一個地方受傷:強迫性重複

書中用三種情緒角色,帶出六個劇本、14個個案,最後7項練習,我精簡整理三篇,簡單整理三種情緒角色的行為模式及形成原因,詳細的內容,非常推薦大家去書。

上篇提到,我們在健康的關係狀態時,這三種情緒角色是我們與他人互動的方法,沒有對錯之分,不過感情在往心底越走越深,就容易觸及到我們內心的陰影,理想的愛情被現實打破後,期待越高,失望也越深,真實勾起三種角色中過去沒有被好好對待的創傷,可能是過去與父母相處的點滴、或是與同儕相處的不舒服。

創傷引發的情緒很難用理性去解決。

在精神分析理論佛洛伊德提出三我的人格結構:「本我」、「自我」和「超我」,其中的本我,意旨身體的需求,在我們嬰兒時,不論是生理需求或是心理的安全感都極需受到照顧者滿足,這樣的需求是非常單純、沒有邏輯、沒有道德且很自我中心。(林家興。2020。《精神分析治療理論與實務》。心理出版社。48-49)

每個時期的人,都有不同的需求,往往在傳統教育中,很難去看到孩子每個發展時期的生理或心理的需求,許多父母在某個程度其實還沒有長大,他們受到的教育也過於壓抑本我,同樣的教育方式也一脈相傳,忽略了自己的傷口以及孩子的需求,這些創傷是深埋於潛意識的,需要的不是用道德批判,而是同理。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一個人孩童時期受到的心理創傷,會驅使他不自覺得退回到受創的時刻,也就是內在時鐘被迫倒轉停止。身體長大,但內在某一塊卻仍是當時的孩子。

強迫性重複用於形容精神疾病的莫名行徑,佛洛伊德發現有些人會固執某些行為,即使痛了累了仍要繼續。

我們會不斷尋找如何撫平與克服創傷的痛苦,這是一種本能反應。但缺乏覺察和有意識的改變,就會不斷重複過去的行為與心智模式。

心理的傷,不會因為新陳代謝而自動癒合。這些痛苦同時是傷口,也正是潛意識浮上意識的訊息。但社會上教育我們的,卻是壓抑情緒,或是認為情緒化是負面的,這也導致我們一直關係中鬼打牆,難以正視自己的心魔。

莊博安心理師將強迫性重複分為內在心靈的重覆外在行為的重複。


(1) 內在心靈

我們受到內在匱乏的驅動,會一直努力找到可以讓我們安穩的歸屬感,像是愛情、工作、宗教,一個可以讓我們可以轉移匱乏感的地方。

愛情是強烈且雙向的,幾乎是每個人都會發展的路線,但也因為強烈,彷彿一個癮頭似的,就算我們在關係中受傷了,我們還是會努力拯救關係或是進入下一段相似的關係。


(2) 外在行為

執著於工作的人,會把真實感情壓縮到心裡頭,有些人明明悲傷不斷憤怒;有些人明明自卑卻假裝自信,內外不一致的狀態,讓他們身心永遠無法真正安然,但他們也不知道要怎麼辦,只有工作可以得到微薄的成就感。

疲乏的身心靈,追求靈性或許是一種辦法。透過更大未知的力量來解決沒有方法的自己,藉以得到內心的滿足。但過了一陣子,反而更覺得空虛,因為不是處於內心飽滿的狀況下與這樣的力量或信仰接觸,容易被吞噬和執著,失去自我。

我認為並非接觸靈性不好,處於情緒陰影中的我們,靈性或是宗教的教條有時會過度希望你往正面思考、反而成為逃避陰影,尋求短暫的平靜,但無法解決長期的症狀。但如何去定義靈性,我覺得也是一個可議的範疇。

最重要的是,你需要覺察自己的強迫性重複,我們是否在小劇場或是鬼打牆中,在愛情中遷就或是受傷害時,就需要覺察出問題了,不要累積心裡滿滿的傷,仍覺得自己沒事。在對的問題處下手,否則人是很容易絕望的。


「在缺乏覺察的情況,我們往往不是選擇最適合的伴侶,而是選擇與父母最相像的伴侶」


下文,我整理了三種情緒角色的行為與心理分析,我們可以藉由分析自己過去的行為模式去理解。

1. 拯救者:只有被需要的時候,才感受的到自己的價值


2.受難者:無論我多糟糕,你可以保證永遠不離開我嗎?


3.逃避者:沒有期待不會沒有受傷害,你只是讓自己忽略傷害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愛心、追蹤我及專欄【愛情療聊】,也歡迎來我的臉書與我互動,若有情感諮詢需求,請填表單【情感諮詢】。感謝你的支持,願你在關係裡更愛自己。昆陽

昆陽 Peace 2021.5.12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對話沙龍】找尋人性的新的可能性
269會員
243內容數
世界很大、我們的內心也很深,我們常常在往外尋找有價值的事物,但卻忘記往內尋, 認識自己一直是我們的責任,但往往我們也是傷害自己最深的人。 我是昆陽,我希望用我的觀點為你帶來點新的想法,
2024/05/05
「我們追求親密?還是追求熟悉感呢?」 閱讀完《親密恐懼》,感慨地問了自己一句,究竟對愛情是什麼想像呢?人類總是想愛,卻恐懼著親密,這一定上帝給人類最大的玩笑吧,也是惡魔藏在潛意識裡最深的幽默吧。 上一本羞辱創傷討論的是羞恥的情緒,而周慕姿在這本則更強調恐懼,更補齊我們在親密關係裡的困境脈
Thumbnail
2024/05/05
「我們追求親密?還是追求熟悉感呢?」 閱讀完《親密恐懼》,感慨地問了自己一句,究竟對愛情是什麼想像呢?人類總是想愛,卻恐懼著親密,這一定上帝給人類最大的玩笑吧,也是惡魔藏在潛意識裡最深的幽默吧。 上一本羞辱創傷討論的是羞恥的情緒,而周慕姿在這本則更強調恐懼,更補齊我們在親密關係裡的困境脈
Thumbnail
2021/05/12
他們是群習慣孤獨的人,但從來沒有準備好學會孤獨。 疏離的態度,迎來伴侶的責難,他們嘴上說著愛情使人成為廢物,他們更注重自我成長。 面對自己的情感,他們用理性的態度去面對,笑笑地說:「沒事啦,我男子漢欸」,但心頭的寂寞和憂鬱卻不斷塞讓他們越來越感受不到自己。
Thumbnail
2021/05/12
他們是群習慣孤獨的人,但從來沒有準備好學會孤獨。 疏離的態度,迎來伴侶的責難,他們嘴上說著愛情使人成為廢物,他們更注重自我成長。 面對自己的情感,他們用理性的態度去面對,笑笑地說:「沒事啦,我男子漢欸」,但心頭的寂寞和憂鬱卻不斷塞讓他們越來越感受不到自己。
Thumbnail
2021/05/12
熱戀期一切都很美好,但受難者的需求是個無底洞就算是過度努力的拯救者也會被榨乾,一旦受難者的安全感需求沒有被接住,受難者就會黑化,展現出邊緣型人格的特質。 情緒化的他們,其實是很難理性思考事情的真相如何,腦中只添滿了他們自己對事情的負面解讀,並且深深地相信:「都是因為我不夠好」
Thumbnail
2021/05/12
熱戀期一切都很美好,但受難者的需求是個無底洞就算是過度努力的拯救者也會被榨乾,一旦受難者的安全感需求沒有被接住,受難者就會黑化,展現出邊緣型人格的特質。 情緒化的他們,其實是很難理性思考事情的真相如何,腦中只添滿了他們自己對事情的負面解讀,並且深深地相信:「都是因為我不夠好」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愛無能症候群的十種樣貌 多腿症:能看到許多人的優點,無法專情 暴躁症:對外彬彬有禮,對自己人卻不耐煩 恐怖情人:一不小心就想查勤、控制對方 依賴症:工作生活沒問題,遇到感情就失能 被虐症:就要愛得轟轟烈烈,才值得 受害者:總是覺得自己很委屈 公主病:我是你唯一,只想好好被寵愛 絕緣症:不知不覺斬斷
Thumbnail
愛無能症候群的十種樣貌 多腿症:能看到許多人的優點,無法專情 暴躁症:對外彬彬有禮,對自己人卻不耐煩 恐怖情人:一不小心就想查勤、控制對方 依賴症:工作生活沒問題,遇到感情就失能 被虐症:就要愛得轟轟烈烈,才值得 受害者:總是覺得自己很委屈 公主病:我是你唯一,只想好好被寵愛 絕緣症:不知不覺斬斷
Thumbnail
該書以「愛」為主題,取大量豐富諮詢經驗做範例,愛遍佈在生命的縫隙裡;然而有些人總愛得跌跌撞撞、常態性遇人不淑......要終止錯誤迴圈,我認為本書提供相當用心、精細的方法,來讀讀心理學,當自己的心理醫生。
Thumbnail
該書以「愛」為主題,取大量豐富諮詢經驗做範例,愛遍佈在生命的縫隙裡;然而有些人總愛得跌跌撞撞、常態性遇人不淑......要終止錯誤迴圈,我認為本書提供相當用心、精細的方法,來讀讀心理學,當自己的心理醫生。
Thumbnail
初看這本書名「愛無能」以為講的是在愛中失能,但真正翻開這本書才理解到原來想要呈現的是許多人在愛的洪流中迷航而找不到上岸的方向,總是氣惱挑選了老半天卻總是找到錯誤的對象,不是在戀愛關係中唯唯諾諾失去自我,就是溝通出現問題而無法維繫長久且穩定的關係,尤其不解這樣的惡性循環到底要繼續到何時?是自己的戀愛運
Thumbnail
初看這本書名「愛無能」以為講的是在愛中失能,但真正翻開這本書才理解到原來想要呈現的是許多人在愛的洪流中迷航而找不到上岸的方向,總是氣惱挑選了老半天卻總是找到錯誤的對象,不是在戀愛關係中唯唯諾諾失去自我,就是溝通出現問題而無法維繫長久且穩定的關係,尤其不解這樣的惡性循環到底要繼續到何時?是自己的戀愛運
Thumbnail
你是「愛無能集團」的一員嗎? 明明很想被愛,卻告訴自己一個人也很好。 好怕在感情中受傷而不敢去愛人 對愛情越來越沒有期望,覺得當下快樂就好 但這一切,卻好像是自己給自己的謊言 我該不該再次逃走? 一起來看看,如何脫離「愛無能」
Thumbnail
你是「愛無能集團」的一員嗎? 明明很想被愛,卻告訴自己一個人也很好。 好怕在感情中受傷而不敢去愛人 對愛情越來越沒有期望,覺得當下快樂就好 但這一切,卻好像是自己給自己的謊言 我該不該再次逃走? 一起來看看,如何脫離「愛無能」
Thumbnail
曾經在談話性節目上看過作者李介文臨床心理師,還記得當時節目是在討論關於兒童發展的案例,沒想到偶然在圖書館的架上瞥見這本講述失戀的書籍,由於書名實在太吸引人,於是忍不住取下帶回家拜讀。 伴侶是來豐富我們的生活,不是來填補生命缺口的。
Thumbnail
曾經在談話性節目上看過作者李介文臨床心理師,還記得當時節目是在討論關於兒童發展的案例,沒想到偶然在圖書館的架上瞥見這本講述失戀的書籍,由於書名實在太吸引人,於是忍不住取下帶回家拜讀。 伴侶是來豐富我們的生活,不是來填補生命缺口的。
Thumbnail
熱戀期一切都很美好,但受難者的需求是個無底洞就算是過度努力的拯救者也會被榨乾,一旦受難者的安全感需求沒有被接住,受難者就會黑化,展現出邊緣型人格的特質。 情緒化的他們,其實是很難理性思考事情的真相如何,腦中只添滿了他們自己對事情的負面解讀,並且深深地相信:「都是因為我不夠好」
Thumbnail
熱戀期一切都很美好,但受難者的需求是個無底洞就算是過度努力的拯救者也會被榨乾,一旦受難者的安全感需求沒有被接住,受難者就會黑化,展現出邊緣型人格的特質。 情緒化的他們,其實是很難理性思考事情的真相如何,腦中只添滿了他們自己對事情的負面解讀,並且深深地相信:「都是因為我不夠好」
Thumbnail
你是否常常在愛情中迷失自我,無法確定這樣的關係是不是自己要的,但又無法下定決心離開。 這不是本讚頌愛情美好的書,相反的,他帶領我們,打破幻想。不論你的愛情經驗如何,愛情沒有對錯的,但我們也常常因為不了解自己、誤解他人,而造成彼此的傷害,也真實的造成許多悲劇,這些傷害都是真實的。
Thumbnail
你是否常常在愛情中迷失自我,無法確定這樣的關係是不是自己要的,但又無法下定決心離開。 這不是本讚頌愛情美好的書,相反的,他帶領我們,打破幻想。不論你的愛情經驗如何,愛情沒有對錯的,但我們也常常因為不了解自己、誤解他人,而造成彼此的傷害,也真實的造成許多悲劇,這些傷害都是真實的。
Thumbnail
相愛容易相處難,因為愛是幻影,是一個孤獨的遊戲,而相處則要和一個真實的人打交道,這是真正的關係,這真的很不容易。——《為何愛會傷人》, 武志紅
Thumbnail
相愛容易相處難,因為愛是幻影,是一個孤獨的遊戲,而相處則要和一個真實的人打交道,這是真正的關係,這真的很不容易。——《為何愛會傷人》, 武志紅
Thumbnail
你曾經在愛情中被折磨得遍體麟傷嗎?甚至覺得對方從不曾愛過自己。 心裏的小劇場撕裂著自己的心與彼此的關係, 最後對愛情失望,覺得自己傷得太重而不敢再愛上別人。 本書讓我們把目光從「戀人身上」轉而投向自己,看見自己的需求、脆弱與不堪,去反思自己在戀愛關係中的種種行為,然後告訴我們為什麼我們愛得這麼累。
Thumbnail
你曾經在愛情中被折磨得遍體麟傷嗎?甚至覺得對方從不曾愛過自己。 心裏的小劇場撕裂著自己的心與彼此的關係, 最後對愛情失望,覺得自己傷得太重而不敢再愛上別人。 本書讓我們把目光從「戀人身上」轉而投向自己,看見自己的需求、脆弱與不堪,去反思自己在戀愛關係中的種種行為,然後告訴我們為什麼我們愛得這麼累。
Thumbnail
大家都說要愛自己 但好難 怎麼學? 糟 我連怎麼愛自己都有困難。 大家口中的"愛自己"我個人認為其實大部分的人都認知錯誤 愛自己不是自私也不是所謂的為自己多著想一些 我們把安全感成就感依賴在他人身上後 發現自己怎麼一直被這個人影響好大 很不自由 於是就會產生另一個的反彈 而身邊許多看似正常人的大
Thumbnail
大家都說要愛自己 但好難 怎麼學? 糟 我連怎麼愛自己都有困難。 大家口中的"愛自己"我個人認為其實大部分的人都認知錯誤 愛自己不是自私也不是所謂的為自己多著想一些 我們把安全感成就感依賴在他人身上後 發現自己怎麼一直被這個人影響好大 很不自由 於是就會產生另一個的反彈 而身邊許多看似正常人的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