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院的聲與味 - 記紐約鄰居艾倫

電影院的聲與味 - 記紐約鄰居艾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在上一篇「雜碎炒飯」文章我描寫了學生時代在紐約結識鄰居艾倫的過程,那次我和艾倫相遇一起吃晚餐之後不久,某個週末我約了艾倫去紐約中國城吃午餐。

我帶艾倫去了一家名叫利口福的粵式粥粉麵茶餐廳,利口福內部空間不大,進門旁邊就是廚房,櫥窗掛著各式燒臘,兩三名廚師忙著切臘味、煮餛飩、下麵條,廚房傳出香噴噴的味道,熱騰騰的熱湯冒出陣陣白煙,剛進入餐廳的食客聞香食慾大開。

我用谷歌地圖搜尋,居然看到紐約利口福餐廳仍然存在,青年文青當年經常來這家餐廳用餐 照片來源 谷歌地圖街景圖

我用谷歌地圖搜尋,居然看到紐約利口福餐廳仍然存在,青年文青當年經常來這家餐廳用餐 照片來源 谷歌地圖街景圖

艾倫從未來過這家餐廳,看著菜單一大堆菜色不知從何下手,我跟他說我來點菜,我們一起分食,他笑著說當然沒問題。

當每盤食物上桌的時候,艾倫幾乎都是狼吞虎嚥吃著,我點的是一些很普通的菜色,像是鮮蝦雲吞、海鮮炒麵、蠔油牛肉飯之類我自己平常會點的食物,艾倫對每一盤食物都讚不絕口,很快我們兩人就把桌上所有餐點吃得乾乾淨淨了。

艾倫很滿足對我說:「現在我明白為什麼你覺得雜碎炒飯不能代表中式美食了。」

我欣慰回應:「是啊,我今天點的菜才是一般華人日常會吃的食物,你應該可以吃得出來,粵式料理重視食材新鮮,尤其對魚蝦海鮮烹調很內行。」

我們在公寓樓房門口相約見面,後來一起搭乘地鐵到利口福吃飯,一路上我們你一句我一句閒聊,艾倫聊到他平常喜歡參加一些藝文活動、看電影和看書,他的興趣跟我十分類似。

我問艾倫說:「你看過華語電影嗎?中國城電影院會上映一些香港電影,有警匪動作片也有搞笑喜劇,你有興趣去看電影嗎?」

利口福離我常去的新都電影院不遠,我隨口問問,沒想到艾倫反應熱烈:「好啊,我從來沒有看過香港電影,但是這些電影我看得懂嗎?」

「沒問題的,華語電影都有中英文字幕,有些翻譯不見得正確,你看不懂我可以解釋給你聽。」我對艾倫說。

我們到餐廳櫃台結帳,他和我一人一半分帳,然後我們一起走去新都看電影。當年紐約中國城電影院通常都是上映在香港及東南亞已經下檔的二輪影片,一般是兩部片子連續播映,觀眾隨時可以入場,兩片播映中間不清場。

谷歌地圖搜尋沒有找到新都電影院,新都舊址看到新都的招牌還在,電影院現在已經不存在 照片來源 谷歌地圖街景圖

谷歌地圖搜尋沒有找到新都電影院,新都舊址看到新都的招牌還在,電影院現在已經不存在 照片來源 谷歌地圖街景圖

那天是週末,電影院幾乎九成座位都坐滿了人,大多是全家大小午餐之後一起看電影的華人觀眾,我們好不容易才找到兩個連在一起的座位。

我已經忘記那天我們看的是什麼電影,但是艾倫對電影院觀眾的反應,倒令我記憶深刻。

美國觀眾進電影院,一般會買爆米花及飲料入場享用,現在台灣的電影院觀眾也會這樣。

然而,當時紐約中國城電影院還延續著亞洲電影院傳統方式,門口有小販叫賣烤魷魚、煮玉米之類零食,華人觀眾會買零食進電影院一邊看電影一邊享用。

有些觀眾會把午餐沒有吃完的外帶食物打開來繼續吃,電影播映時一直有觀眾打開外帶包裝袋拿出食物來吃,紙袋塑膠袋窸窸窣窣的聲音此起彼落,還有觀眾吃雞翅鴨舌之類食物的聲音,空氣中瀰漫著各種食物混合在一起的氣味。

電影院除了銀幕傳出電影對白和音效的聲音之外,現場觀眾還自動加料添加了聲音與味道。碰到電影畫面驚險或是搞笑的環節,觀眾會一邊吃一邊交頭接耳討論劇情,銀幕上電影畫面熱鬧,銀幕下觀眾也聲浪不斷。

艾倫進新都電影院的時候大概期待感受到美國電影院安靜的氣氛,沒有想到華人觀眾有吃有喝好像在嘉年華會一樣,一時之間他應該感受到很強的文化震撼。

艾倫一邊看電影一邊歪頭對著我耳朵輕聲細語:「我沒有想到中國城電影院這麼熱鬧,哈哈!」

說也奇怪,我跟當天在新都看電影的觀眾沒有一人認識,但是面對一位外國朋友的疑惑,我突然感覺有義務要為同文同種的同胞辯解一下。

我輕聲回應艾倫:「在華人文化𥚃,全家大大小小一起看電影是一種輕鬆的家庭活動,不用像去音樂會一樣正襟危坐,哈哈。」

艾倫笑著對我說:「怎麼搞的,我以為我已經身在亞洲呢,雖然我們還在紐約,哈哈!」我聽了忍不住也笑起來。

我注意到艾倫說話的聲音提高了一點,不過影片的聲音和旁邊人們說話吃東西的聲音還是比艾倫的聲音大聲,看來艾倫已經慢慢適應了中國城電影院的法則了。

我第一次和艾倫在中國城吃飯看電影的經驗很愉快,往後兩年我們有空就會相約吃飯、看電影或者一起參加其他活動。

現在記憶深刻的有兩次我人生唯一的經驗都是跟艾倫在一起:有一次我們到紐約卡內基音樂廳聆聽世界知名鋼琴家演奏,我們座椅在舞台鋼琴家右後方的兩排座位中,距離鋼琴家只不過六、七公尺,現場近距離聆聽大師演奏感受強烈,到現在仍然清晰記得。

另外一次唯一的經驗是我們一起去看一場外外百老匯劇團演出,這個劇團對本身外外百老匯的身份很自豪,演出方式前衛,顛覆傳統百老匯表演形式。演出場所是在一幢舊樓內,每一個場景在樓層不同空間展開,幾十位觀眾跟著演員們隨著劇情發展而一起走入不同的空間,觀看下一幕演出。這種流動舞台近距離觀看演員表演的方式,是非常難忘的體驗。

隨著我對艾倫逐漸熟悉,我對艾倫的好奇心有增無減。

我們多次相處下來,我從我們的對話裡已經得知以下的情節:艾倫獨身,沒有固定上下班工作,經濟條件不錯,父親已經不在,母親住在養老院,艾倫應該是老么,感情生活不順,這應該就是當時我所知道的全部。

某個週末紐約大風雪,我和艾倫本來相約去看電影,但是風雪太大不想出門,艾倫要我下樓到他家喝咖啡聊天,我一直對他和他家有好奇心,就欣然接受。

那天下午在艾倫公寓客廳,室外飄著雪,室內黑膠唱片播放著鋼琴旋律,我們天南地北聊天。當時我在紐約生活已經超過大半年,這是我那時第一次在美國朋友家中聊天。

前幾天在留言區我和文友交流聊到了陌生人:每個陌生人就像一本還沒有翻閱過的書,有些書讀了一頁就沒興趣再讀下去;有些書一打開讀就不想停下來;有些書外表包裝了薄膜,無法立即閱讀,唯有撕開薄膜讀了幾頁才知道是一本好書。

艾倫就是一本包裝了薄膜的書,那個下雪的下午在悠揚音樂聲中,包書的薄膜慢慢被撕開,我開始有機會翻閱這本書。

下一篇我會描述我所讀到的內容。


avatar-img
文青沙龍
11.6K會員
163內容數
維基百科資料顯示,「文青」原指喜愛藝術的青年,經由網路流傳,詞義逐漸模糊,成為自嘲用語。既是自嘲,何妨自嘲徹底一點,「熟齡文青」遂於2022年7月誕生。 只要是傳統「文青」喜歡的題材,比如說藝術、文藝、音樂、電影等等,文青沙龍都可能涉獵其間,歡迎舊雨新知加入沙龍,共品文青人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文青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和艾倫第一次碰面,是在紐約一百零六街公寓樓房的電梯𥚃。艾倫是我當年住在這幢樓房的鄰居。 在這幢樓房居住兩年期間,我認識了艾倫和桃樂西兩個人。我在「Crying over you」文章𥚃已經寫過我所認識的桃樂西,這篇想描寫一下我跟艾倫結識的過程。 我在谷歌地圖輸入這幢樓房的地址就看到了它,樓房外
最近天氣寒冷,跟大家分享以前泡溫泉的暖意。 每年冬季,我喜歡去台北附近幾處溫泉泡湯,有時去陽明山或是烏來山區的露天溫泉,一邊享受溫泉一邊享受眼前美景,露天泡湯所帶來的那種幸福感,語言文字很難形容。 如果把泡湯畫成一幅水彩畫,畫面可以傳遞出這份幸福感嗎? 某一年冬天,就在像現在這樣年終期間,我來到日
在我第一次見到桃樂西之前,我先聽到了她的聲音。嚴格來說,我聽到的是她唱歌的聲音。 那年我在紐約讀書,在距離學校步行十分鐘的公寓租到了一間小房間。入住沒有多久就發現房間隔音效果不好,不但樓上走動聲音清晰可聞,隔壁鄰居聲音也可以聽到。 房間臨街窗口傳過來的是幾乎不停歇的音樂聲音,起初我以為是隔壁收音機
夜晚行走在一條窄巷內,空氣瀰漫著菜香和酒味,兩旁盡是各種燈紅酒綠的小餐館、酒吧、卡拉OK店,⋯⋯前面橫著另一條燈火通明的巷道,又可以見到一間間小吃店、酒廊、小商店、⋯⋯。 可能在台北,可能在東京,可能在首爾,亞洲大小城市𥚃都可以找到類似這種巷弄,各自演繹著市井小民的夜生活。 我一直嘗試用水彩畫來
在以前拍照還要沖洗底片的年代,我有時會從手邊一疊照片中隨意抽出一張,插入書籍當做書籤使用,照片自然就留在書內。 前幾天當我翻找幾本舊書的時候,從某本書中掉落一張照片。 這張照片是何時何地拍攝不復清楚記憶。憑著照片中我的裝束和背景,依稀想起這張照片是二十幾歲在美國讀書某年寒假,我做為在歐洲到處旅行的
最近一段時間我分享了許多近期創作的水彩作品,以美國國家公園和紐約街景為主。然而,平常作畫仍想找一些日常可見的素材入畫,對於熟悉的景色內心通常會產生直接的感受。 台北冬季似乎與濕冷畫上了等號。除濕機不用多久就可以吸出滿滿的一箱水。洗衣如果不用烘乾功能,衣服晾了幾天仍然無法全然乾透。 我去年曾畫過一幅冬
我和艾倫第一次碰面,是在紐約一百零六街公寓樓房的電梯𥚃。艾倫是我當年住在這幢樓房的鄰居。 在這幢樓房居住兩年期間,我認識了艾倫和桃樂西兩個人。我在「Crying over you」文章𥚃已經寫過我所認識的桃樂西,這篇想描寫一下我跟艾倫結識的過程。 我在谷歌地圖輸入這幢樓房的地址就看到了它,樓房外
最近天氣寒冷,跟大家分享以前泡溫泉的暖意。 每年冬季,我喜歡去台北附近幾處溫泉泡湯,有時去陽明山或是烏來山區的露天溫泉,一邊享受溫泉一邊享受眼前美景,露天泡湯所帶來的那種幸福感,語言文字很難形容。 如果把泡湯畫成一幅水彩畫,畫面可以傳遞出這份幸福感嗎? 某一年冬天,就在像現在這樣年終期間,我來到日
在我第一次見到桃樂西之前,我先聽到了她的聲音。嚴格來說,我聽到的是她唱歌的聲音。 那年我在紐約讀書,在距離學校步行十分鐘的公寓租到了一間小房間。入住沒有多久就發現房間隔音效果不好,不但樓上走動聲音清晰可聞,隔壁鄰居聲音也可以聽到。 房間臨街窗口傳過來的是幾乎不停歇的音樂聲音,起初我以為是隔壁收音機
夜晚行走在一條窄巷內,空氣瀰漫著菜香和酒味,兩旁盡是各種燈紅酒綠的小餐館、酒吧、卡拉OK店,⋯⋯前面橫著另一條燈火通明的巷道,又可以見到一間間小吃店、酒廊、小商店、⋯⋯。 可能在台北,可能在東京,可能在首爾,亞洲大小城市𥚃都可以找到類似這種巷弄,各自演繹著市井小民的夜生活。 我一直嘗試用水彩畫來
在以前拍照還要沖洗底片的年代,我有時會從手邊一疊照片中隨意抽出一張,插入書籍當做書籤使用,照片自然就留在書內。 前幾天當我翻找幾本舊書的時候,從某本書中掉落一張照片。 這張照片是何時何地拍攝不復清楚記憶。憑著照片中我的裝束和背景,依稀想起這張照片是二十幾歲在美國讀書某年寒假,我做為在歐洲到處旅行的
最近一段時間我分享了許多近期創作的水彩作品,以美國國家公園和紐約街景為主。然而,平常作畫仍想找一些日常可見的素材入畫,對於熟悉的景色內心通常會產生直接的感受。 台北冬季似乎與濕冷畫上了等號。除濕機不用多久就可以吸出滿滿的一箱水。洗衣如果不用烘乾功能,衣服晾了幾天仍然無法全然乾透。 我去年曾畫過一幅冬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某個夜晚我們獲得緊急命令,全體戰鬥營分成若干小隊,去金門海岸各哨崗偕同戰士守夜。興奮無比,我被分配到海邊的一個小戰壕裡,當然還有一位正規士官陪同。 我們輪流守望,注意眼前的海面,不能走神,看到有不尋常的動靜,馬上搖電話告知總部。什麼是不尋常的動靜?老士官解釋了許多,我還是看不出個所以然來。
第一次聽到「想要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永遠不會太晚。」覺得有點扯淡,但後來慢慢理解其中的深意:童年經驗多如牛毛,你可以挑選不同的回憶,改變對它們的看法,重新理解與塑造你的童年,那你就可以即時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當然,如果你想要擁有一個不幸的童年,那也永遠不會嫌太遲,只要依同樣的方法炮製即可。
當今的四年級生,小時候真的沒甚麼好玩的。大女生跳橡皮筋玩沙包,大男生玩彈珠尪仔標,小一點的小孩兒就跳房子玩一二三木頭人或老鷹抓小雞。
某個夜晚我們獲得緊急命令,全體戰鬥營分成若干小隊,去金門海岸各哨崗偕同戰士守夜。興奮無比,我被分配到海邊的一個小戰壕裡,當然還有一位正規士官陪同。 我們輪流守望,注意眼前的海面,不能走神,看到有不尋常的動靜,馬上搖電話告知總部。什麼是不尋常的動靜?老士官解釋了許多,我還是看不出個所以然來。
第一次聽到「想要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永遠不會太晚。」覺得有點扯淡,但後來慢慢理解其中的深意:童年經驗多如牛毛,你可以挑選不同的回憶,改變對它們的看法,重新理解與塑造你的童年,那你就可以即時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當然,如果你想要擁有一個不幸的童年,那也永遠不會嫌太遲,只要依同樣的方法炮製即可。
當今的四年級生,小時候真的沒甚麼好玩的。大女生跳橡皮筋玩沙包,大男生玩彈珠尪仔標,小一點的小孩兒就跳房子玩一二三木頭人或老鷹抓小雞。